导读:自古统治者都喜欢修史,为何?黑前朝,捧本朝。
于是,我们发现,《唐史》中的混乱不堪,《清史》中的简直就是人家地狱。

不这么说怎么体现本朝的伟大?于是,历史开始走向了歪曲的一面。
一些人物被严重低估。
历史,真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看未必!就象一个历经风尘的女子,就算给脸上抹上再多的粉,风霜也会很快很凌厉的将它冲刷干净,露出它本来的狰狞的面目。
透过人性的本质,我们能发现,历史学家们反复强调的事情,其实就是他们愈想掩盖的真相。
撕开历史的面纱,其实,真相离我们不远。
好了,须让我们从头开始,一一捋清某些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被我们低估的历史人物吧。
网络配图 一、历史被低估的人物之一: 历史学家们经常喜欢从人格、从人品上批评曹操,其实很容易看得出他们的用心,因为曹操不是正统,他挟天下以令诸侯,夺了刘家的江山嘛。
可是,既然曹家不是正统,那刘家又是正统么?我且不说父子的诗词风雅所给中国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仅从他统一战乱的北方,还让东北及朝鲜北部地区归于他的统治之下。
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是谁在说东北是满清带给中华民族的嫁妆,你们知不知道早在曹魏时期,中原就对这块土地实现了有效管理好不好。
你再说曹操是个奸臣,看宝宝不打死你。
更何况,曹操还收回了失去了几十年的西域地区,让这块地方再度归于中原,从大一统的角度来讲,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刘蜀和孙吴,才是真正破坏安定团结的分裂分子? 二、历史被低估的人物这二: 作为一个官二代,在乱世中打出一片江山,重复恢复汉家的天下,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难得可贵的是,刘秀在夺得了江山之后,并没有和其它的人一样,大杀功臣,贪图享乐。
而且让功臣们得到了很好的归宿。
这不仅是华夏发展史上的第一例,也是不多的一例。
说到刘秀,就不由得不提起,虽然他们都是,但不得不感叹,人和人,境界有时候,真的就是不一样。
其实政治和军事,都不过是一场游戏,在游戏里的时候,自然不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游戏一旦结束,失败者要接受失败者的命运,成功者亦应该有成功者的胸怀。
作为成功者,善待失败者,不仅体现了自己的气度和格局,更是告诉后来者,游戏结束了,我们还是要遵守游戏规则的。
可是,刘裕,他不是唯一一个,却是第一个,敢理直气壮的就把前朝的就给杀了。
我倒不是说这个皇帝不该死。

但既然作为政治斗争,对斗争失败者保持应有的风度和宽容,这也是游戏的规则之一。
可是刘裕就是这么理直气壮的把游戏规则破坏了,你说说看,你都不守规则了,以后还让大怎么愉快的玩耍?不少造反者上位后,总是抱怨世风日下,,人们都道德败坏了,殊不知,带头超越道德底限的就是这些人。
我不说,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
三、历史被低估的人物之三: 在评价隋炀帝的时候,许多历史学家们再次采取了可耻的双重标准,他们盯着了隋炀帝下半身,深挖人家的私生活大做文章,全力攻击人家私生活混乱,秽淫不堪。
可是,宝宝想问一下,在中国历史上,评价一个男人,一个帝王,哦不只是帝王,哪怕只是一个稍有点成就的男人,他的私生活是个问题么?从来就不是好吧。
网络配图 好吧,如果你们真的要较真,非要拿隋炀帝的私生活作文章,那么,只要稍加联想一下,看一下他的后宫子女,你会发现,在你们大肆吹嘘的世民大帝,在你们一力捧喝的康乾面前,隋炀帝的是如此的相表见拙。
该得怎样的勇气和决心,才会想过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甚至中南华南各地,紧密的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说,其它地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原同其它各地的文化、经济才能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和融合。
从而加速了中华大一统的进程。
如果说儒家,让中华从思想上形成了一统的话,那么京杭运河,则是从地理上,从经济、文化上,让中华文明进行了进一步的融合。
这样的皇帝,你说他是昏君,宝宝真的不服。
你要说隋炀帝、喜欢排场,这个我承认,所有的富二代官二代大概都好这口。
因为钱不是自己赚来的嘛,花起来自然就没有那么谨慎了。
隋炀帝发动高丽之战,一是想,成为汉武那样的大帝,二来也是想摆脱关陇门阀对中央政权的影响。
其实何止是那时候的门阀,就算现在的门阀,还不都是社会和国家的毒瘤?因为对门阀来说,他们眼中只有家族的利益,而根本无视天下的兴衰福祉。
不过以前是关陇门阀,现在的是各个资本买办,以及帝国主义掩藏在各个部门内部的走狗罢了。
试问隋炀帝想要消耗他们的力量,让自己真正的掌握国家大权,有错吗?可惜的是,隋炀帝有汉武那样的雄心抱负,他却没有汉武那样的好运气。
准确的说,他没有汉武那样的好爹。
倒不是说他爹不好,攒下的家业不够,可人家汉武可是攒了数代了,他爹才是第一代好不好。
谅必隋炀帝要是泉下有知,也会感叹,谁说当皇帝就不要拼爹呢。
四、历史被低估的人物之四、魏孝文帝 有人只是看到了胡服骑射,也只是看到了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汉化、通婚和交流。

却不知道,的一系列措施,让华夏民族的优雅却显孱弱的骨子里,真正的融入了果敢和坚毅的因子。
从此,华夏展现给给人的,不只有江南风月的风雅情调,亦有疆场和草原上的勇敢和决心。
而这一动一静的相得益彰,让我华夏民族更焕发了勃勃生机,在历史的长河上,才能生生不息,延绵不止。
网络配图 五、历史被低估的人物之五: 好吧,如果说冉闵你不认识,你总该听说。
如果五胡乱华你都没听说过,那算了,宝宝懒得和你说话了。
有人说我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就是民族主义者,怎么了?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我就必须我自己的站边。
我们世世代代都是汉人,我拥戴我自己的民族,哪里有错了。
更何况,杀胡令下幸存下来的汉民族,已经不是一个民族一个血统的胜利。
而是文明对野蛮、进步对落后的胜利。
冉闵保存下来的,也不只是一个汉民族及其群体的人们,而是对先进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拯救和保存。
是人类战胜野蛮和蒙昧的伟大胜利。
这不仅是汉民族的胜利,更是人类和人性的胜利。
它继续延续了汉文明汉民族之外,还延续了人类的正常的进程。
因为,我无法理解,我自己的民族被湮没,五千年精彩纷呈的汉文明,被野蛮的屠刀铁蹄所中止。
可你们一定要说让异族融合也不错,反正大家都是纳粮的小民。
你再说,我保证不打死你。
历史就是这样,我们知道的永远都是那些皇帝们愿意给我们看到的,在那个年代实在太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后晋的进展史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死时,立侄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后晋高祖石敬瑭是沙陀人,家世贫寒,连姓氏也没有,至于石姓,也不知其来源。石敬瑭的父亲早年跟从征伐,以功授洺州刺史。石敬瑭为人,稳重沉厚,爱之,遂将其女嫁给了他。 由于这个原因,使他得以在李嗣源帐下为将。李嗣源称帝后,历任保义、宣武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嗣源晚年转任河东节度使。李嗣源死后,后唐发生了巨变,儿子刚继位,养子就发动了兵变,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召石敬瑭赶来洛阳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把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杀害李从厚。 李从珂继位以后,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兴王之地。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李从益(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助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儿"。于是,辽太宗决定帮助石敬瑭。但后唐君臣对契丹的来援却毫无戒备,没有及早截断雁门诸通道,致使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率的军队顺利度过险要,进抵太原,大败后唐军队,将后唐五万大军包围于晋安寨。被围于晋安寨的后唐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军心已乱,副使杨光远、大将安审琦劝主帅张敬达投降,遭到拒绝,索性将他杀害,举全军投降了石敬瑭。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大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不久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灭亡。 石敬瑭依靠契丹自藩帅而夺得帝位,所以每年除了向契丹贡奉大量的财物外,吉凶庆吊,从未遗忘,使者相望于道,奉表称臣,称契丹主为父皇帝,其实他比耶律德光还要大九岁,契丹、太子、诸王、元帅以及重要大臣韩延徽等,也都有贿赂相送。每有契丹使者至,必于别殿拜受诏敕,契丹使者小不如意,多出不逊之语。对于这一切石敬瑭都忍受下来了,但朝野上下咸以为耻,有的大臣也因此而拒绝出使契丹。如王权就是如此,石敬瑭派他出使契丹,向其主献徽号,王权耻于向契丹主跪拜,宁愿丢官,也不愿充使。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为止。 后晋灭亡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石重贵的亲生父亲石敬儒,他是石敬瑭的兄长,早年在唐庄宗部下为将,早死,所以被石敬瑭收养为子。由于石敬瑭的五个儿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纪尚幼,所以只好立石重贵为帝,史称晋出帝。 石重贵虽为皇帝,朝中大权却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掌控。景延广无勇无谋,却狂妄自大,,。他自掌权以来,改变了石敬瑭对契丹的一贯政策,拘禁其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抢夺其货物。石重贵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引起契丹的不满,战争一触即发。景延广不做好战争准备,却,声称"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则取天下笑,当成后悔矣!"契丹主闻言大怒,连年进兵侵扰中原。而后晋王朝内部却有不少军阀也想乘乱夺取皇位,唯恐天下不乱,如石敬瑭的杨光远,原后晋大将、北面都招讨使杜重威、李守贞等,无不是此类人物。在契丹与后晋的战争中,幸赖广大军民的拼死奋战,才使契丹军屡次受挫而退,有时还败得很惨。 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发动对后晋的战争。他指示降将赵延寿与瀛州刺史诈降,送假情报给后晋。出帝不辨真假,急于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为统帅,统领大军北上抗击。杜重威此次出征是有个人打算的,他想仿效石敬瑭,卖国求荣,当。所以借口此次出战深入敌境,必然要有强大的兵力才能保证成功。石重贵只好给他增兵,致使皆归其麾下,京师空虚。杜重威到前线后,每日置酒作乐,不议军事,只知一味地向晋廷要求增兵运粮。晋军兵多将广,实力强于对方,由于主帅没有任何作为,反被敌军截断粮道,形势极为不利。杜重威正要使晋军处于危险境地,以便受其裹胁投降契丹。他与副帅李守贞商议,派人与契丹联系请降。耶律德光虽然包围了晋军,但晋军毕竟,且战斗力较强,欲想获得全胜,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当他得知杜重威率军投降的消息后,,马上许愿事成后立他为帝。于是杜重威招集诸将,伏甲于营中,宣布投降契丹,诸将中虽有不愿意者,但在刀剑的威胁下,也只好连署降表。当杜重威向全军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全军恸哭,震天动地。 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让他穿上赭黄袍,由于他早已许立赵延寿为帝,于是也让延寿同样穿上赭黄袍,将两个卖国贼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实际上根本无意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当皇帝。这一回他本人要过当中原皇帝的瘾了。 由于晋军主力已经投降契丹,所以耶律德光很快便进入了汴梁,俘获了石重贵及其全家,将他们迁往契丹境内的建州(今辽宁朝阳境内)居住。耶律德光于次年,即公元947年,在汴梁后晋宫中即位。由于契丹军队在中原到处烧杀抢掠,美其名曰"打草谷",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们聚集起来,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到处打击契丹军队,杀戮契丹派来的官吏。耶律德光无力维持其在中原的统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许王李从益为帝,然后率军北撤,途中一病而亡。后晋共历二帝,统治了十一年时间。 随机文章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被压迫一千年通过智慧活下去(崇拜知识)世上有神仙的十大证据有哪些,真实巨蟒渡劫/修真成仙/神仙下凡事件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平行世界是绝对存在的,平行世界存在的证据/双缝实验是其中之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
历史上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三十二年(1767),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与户部侍郎、大臣冯英廉最疼爱的孙女冯霁雯成婚了。婚后的和珅夫妇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和珅正是意气风发,他没有在上留恋太长时间,很快的,和珅参加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顺天府乡试。 乡试是四级考试中的第二级,正科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和京师举行一次,遇有开恩加考的则称为恩科。乡试与郡试不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均由皇帝任命,只有获得了身份才可以参加。乡试要考、策问和诗赋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 乡试的要求非常严格,考场称为贡院,在开考前,会给每位考生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房间,称为号舍。考生进入考场之后,必须在该场考试结束才能出考场,三天里答卷和食宿等都要在号内。考生在八月初九日参加第一场考试,首场考四书五经,共要写作七篇八股文,这是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整个乡试的关键。头一场考好了,基本就能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了。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入场,考的是试论,是七篇公文,这考察的是考生对政务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公文写作能力。我们看古人的文章,比如大文豪,有许多是代皇帝写的诏令、诰、表之类,文章炳炳烺烺、,就是这种公文写作训练的结果。 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入场,考察试策五道。这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借古鉴今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处理的能力。这种从开始长期施行的考试时间和内容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了些改变。乾隆二十二年,乡试最重要的首场改为考四书内容的八股文三篇,并考试帖诗五言八韵,第二场则考五经内容的八股文五篇。第三场考试策五道。时间上,也略有调整,即考生八月初八一早入场,初十黄昏出场,休息一晚,第二天黄昏再入场考第二场。 这样,考生在八月十日交卷后,同考官(“房师”)就开始判卷,在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正副主考官就会拟定一名乡试第一场的头名,这称为草元,如果该名考生的后两场成绩也不错,那他就是当科乡试的头名,称为“解元”。明代的大文人、大画家以唐解元的名号闻名天下,即因为唐伯虎当年中的就是江南贡院乡试的头名。而和珅参加的戊子科顺天乡试是乾隆三十三年(1767),正是经过了改革,增加了试帖诗这一内容的考试。 和珅对此次考试是胸有成竹的,他在学校期间,对四书五经是再熟悉不过,并且他长期研习乾隆皇帝的诗歌,在诗歌上也很自负,他认为自己这一次考试是必中的。 客观地说,和珅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满人参加科举考试,难度本来就与汉人科举考试的难度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乾隆时期是的承平盛世,子弟坐享祖先留下的遗产和荣耀,大多不思进取,像和珅这样有才学的八旗子弟的确不多。但是让和珅非常懊丧的是,在这次乡试当中,和珅名落孙山了。 考试的失利对和珅打击很大,但是祖岳父冯英廉的分析让和珅很快振作起来。冯英廉对和珅分析道,乡试的失利,并不代表你的才华比别人差,万万不可。顺天乡试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除了本地户籍的考生之外,所有的八旗子弟考生,还有的贡生、监生,在与他们的竞争当中,有时候才华并不是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 因此,切不可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妄自菲薄、一蹶不振。接着冯英廉为和珅指出了另一条路,冯英廉对和珅说,继续读书参加科举当然不是不可以的,你也有这份光宗耀祖的决心,但是对于我们满人来说,参加科举并不是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甚至都不是正途。 我们满人,是跟着老祖宗依靠十三副铠甲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对满人来说,骑射这样的武功远比走科举这条路要容易得多。如果只是做官,朝廷根本不要求满人必须有科举的出身,通过做侍卫、立军功、做笔帖式都是正途,比如我就是从笔帖式做起的。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家庭是世代将门,如果能入宫做个侍卫,前途一样。 科举只是笼络汉人的途径罢了。听祖岳父说完,和珅觉得好受了很多,难道自己努力学习这么多年,为了学业受尽了冷遇与白眼,竟真要弃文习武吗? 实际上,清朝统治者的确希望不要沾染过多汉习,多次强调旗人要保持自己的骑射传统。比如皇帝就曾针对八旗子弟读书不精反而荒废了骑射这样的状况而专门发表过意见,他认为,八旗读书人,沾染汉习之后,“率多忘世旧”,导致弓马和文章“两歧失进退”,难以有什么成就。 因此,对于八旗子弟来说,通过科举做官,的确是不受重视的。统治者更重视从尚武的角度来选拔满人为官,即通过考校满语骑射,如同冯英廉所说的那样,直接考取笔帖式、中书、郎中、侍卫等官职,然后逐步升迁,这种针对八旗子弟特有的选官方式,对满人来说不仅比科举更是正途,而且升迁也要快得多。对于旗人参加科举,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清初统治者,实际上不鼓励,比如就开翻译科考试,鼓励旗人尽心学习满语骑射,力图阻止满人汉化的趋势。 出于这样的原因,整个清代,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始终秉持着专重骑射而不以文事争能的原则,通过科举起家的八旗子弟大多不受重视,官职都不甚显贵。 冯英廉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和珅讲解科举舞弊的严重,并且告诉和珅,现在八旗子弟不但弓马骑射荒废了,而且大多并不读书,像和珅这样的才华和学识,如果能进宫当个侍卫,凭借他的聪明,在皇帝的身边,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和珅最终被说动了。自己这些年费尽艰辛读书,如此用心的记诵乾隆皇帝的诗文,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吗?常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能获得皇帝的赏识,通过什么途径又有什么重要呢?和珅又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艰辛,他的心里起来,自己要的只是。 不能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坚持原则,不但要实现目的,而且要求实现目的的程序必须正义,有的人则可以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鄙弃不择手段的人,可是在一个几千年来奉行成王败寇原则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要是目的实现了,人们的鄙弃也就会变成艳羡了。 很快的,三等轻车都尉和珅,正式成为一名宫廷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