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吕光带十万大军远征西域,凯旋归来帝王却驾崩了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往今来的将军,掌握兵权过久,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

问题不在将军有无大逆不道的谋反之心,而是将军有无这个能力。

有这个能力,那么就是个定时炸弹,指不定哪时候爆炸;没这个能力,就是棋盘中的棋子,任摆布,不用担心。

因而皇帝不轻易杀将军,一旦杀将军,就是忍无可忍,不愿意用“温水煮青蛙”的手段“善了”。

兵者,国之凶器;将军者,执之凶器。

和平年代镇压叛乱,皇帝宁可用亲近信任的庸人;混乱年代,皇帝会稍加考虑能将智帅,但忠诚也不可避免考虑到。

在时代,发生这么一件奇事,大军出征凯旋归来,中途忽闻皇帝驾崩,统兵大将直接自己当皇帝。

吕光,很多人喜欢称呼他为中国历史第一位“太上皇”(虽然的父亲刘太公才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第一位活着的时候传位儿子的,而不是待到自己临死再传。

吕光,字世明,略阳临渭人(今甘肃秦安人),家世显赫,太尉吕婆楼之子,据传是西汉后人。

史书记载他出生时的夜晚有“神光”闪现,因而得名“光”。

吕光是典型的年少浪荡成年稳重,少年时期没少因为读书挨骂挨打,只喜欢舞刀弄枪、骑马射箭等武事,常去野外打猎。

成年懂事,像变了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沉稳大度,名声不显。

才能只有认可。

此王猛是助统一北方、官至前秦丞相的军政全才。

吕光是王猛的贵人,若不是吕光的力荐,王猛不知道还在哪隐居读书、奔波生计。

王猛和苻坚相遇,交谈甚欢,短短一天关系就变为“犹鱼之有水”。

后来吕光得到大秦苻坚的重用,王猛同样功不可没。

初入仕途,吕光就得到父亲吕婆楼和好友王猛的助力,先任美阳县令,深得民心,后为鹰扬将军。

鹰扬出自《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年纪轻轻的吕光得此官职,意味着什么,一飞冲天是必然,稍有功绩不然重赏提拔。

22岁那年,是吕光第一次威震天下、显名世人。

苻坚征伐并州张平,吕光随军。

张平养子张蚝有之勇,四五次来回冲击阵型,无人敢敌。

苻坚感到面子上过不去,但自己麾下又没有这样的猛人,只得传令全军:胜此人者,重赏。

苻坚也没抱什么希望,就想着人海战术战胜。

吕光一上场没多久,就将的张蚝刺于马下,将其生擒。

苻坚的秦军大胜,获得张平的投降。

而后,苻坚真正认识吕光,知其有大才。

不久,宗室苻重等人叛乱,吕光又平叛,不为外界诱惑所动,得到吕光心腹般的信任。

建元十八年(382年)九月,西域车师、鄯善两王长安朝贡,表示自己愿臣服秦军,协助征服西域。

可当时前秦统一北方,兵锋尤利,目标是天下的南方,不是小小的西域,但又不想放弃西域。

便想了个的策略:自己领兵南征,吕光持节代表的自己经略西域。

吕光手握五千铁骑、七万兵马和数万辅兵进击西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声名威震西域。

之后就爆发一场史无前例的超大型战役——,前秦战败,苻坚,还被叛军擒住砍死。

四年时间,吕光终于彻底降服西域诸国,用两万余头运着大量奇珍异宝,及上万马匹和中原没有的异兽回朝。

凯旋中途听闻苻坚被杀,遂下令三军缟素服丧,自立割据河西地区,没有直接对外宣布称帝,对内却已经是一个实打实的皇帝。

十年后,吕光即天王位(特色皇帝称号),立国大凉。

当他自知时日不多,立马传位太子,唯恐生乱,还不断对几个儿子说些“兄弟同心”“祸起萧墙”的话(史书证明他们根本没听进去)。

不过,吕光已经尽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吕调阳(1516—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临桂人,家居桂林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他的一生中,求学做官一路顺风,历仕三朝,尊荣享尽,为官场一奇迹。 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还在少年时便是当时名扬广西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吕调阳自廷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后,初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出任会试分校官,此后父母双双去世,他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才重回翰林院,任国子监司业。 隆庆元年(1567)后,吕调阳先后出任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历来是教育管理机关和传授儒家思想的国立最高学府,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手捧酒杯对天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国子监简称国学,又称大学。吕调阳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能以身作则。这年冬天吕调阳先后任礼部和吏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常务副部级官员。 元年(1573),登基。仅10岁,大权由内阁代理。同年6月,吕调阳受当时任内阁首辅的举荐,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政务。至此,吕调阳为内阁次辅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 他以稳重不争名震朝野,深得神宗器重,神宗尊称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至吕调阳去世时,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师;万历元年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同年11月晋太子太保;万历四年10月,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2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1580年去世,谥“文简”。吕调阳去世那一天,神宗“辍朝一日”,下令全国致哀一天。 张居正给吕调阳极高的评价,赞誉他是当代的(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有成绩而不张扬著称),称赞他“公质行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祖籍大冶县茅潭里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出生于广西桂林。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禄大夫、柱国等,死后赠太保,谥“文简”。 历仕三朝的“当世” 中后期,官场倾轧激荡,吕调阳历仕三朝,官阶只升不降,堪称奇迹,根本在于其道德修养。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他从不拉帮结派,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为国家办事有功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其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任礼部尚书时厘正典章,“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逾制”,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据《明宫史》载,“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在隆庆、万历年间,宫廷中几乎所有的大婚礼、皇后受朝礼、万寿节(即皇帝生日)、丧葬礼、太子冠礼、皇帝亲征礼、春日吉庆等,都由吕调阳主持。万历皇帝登基时即由吕调阳任礼仪主持人。 吕调阳去世后,万历皇帝十分哀伤,为之“辍朝一日,诏所司议恤典,赐祭十一坛;遣官营葬,赠太保,谥文简……朝廷恩礼大臣,未有加于此者”,可谓备极哀荣。首辅亲自撰写《吕文简公墓志铭》,称其“在汉丙吉,今也则公”,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 两朝帝师与《帝鉴图说》 吕调阳学识渊博,亦是一位教育大家。隆庆元年(1567年),吕调阳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率身以教,以身作则。 因治学严谨,言行端庄,,吕调阳在穆宗(隆庆帝)、神宗(万历帝)年幼时被赐聘为经筵讲官。据《实录》,万历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赐知经筵官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同知经筵官吕调阳各敕一道”。他每次为神宗侍讲经筵之前,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列古义以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因而深得神宗赏识敬重。 吕调阳潜心从政,所留著述不多,但他在任上与张居正一起编了一本专门供小皇帝阅读的图文书——《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编纂此书的目的,在张居正、吕调阳于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联名具奏的《进图疏》中有详细阐释:“窃以为人求多闻,事必师古。顾史家者流之虑千百,虽儒生皓首,尚不能穷,岂人主一日万几所能遍览……伏望皇上俯鉴愚忠,特垂省览,视其善者取之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 编修《明实录》与《明会典》 吕调阳还是一位史学家,在其任上主持编修了穆宗、神宗两朝实录和万历会典。据《明神宗实录》载,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与吴国伦的交会 吕调阳,朝廷重臣;吴国伦,当世名士。这两位同时代黄石地区著名人物的交集堪值一叙。 吕调阳与吴国伦系“同年”,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同科进士,又是乡党里人,自此“交垂三十年”。虽生于南粤,但吕调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其子辈以“兴”字为行,以示不忘故乡。他还在大冶“治新第”,准备回祖籍地养老。万历六年(1578年),吕调阳连上十疏自请归里,在返还桂林时取道兴国“省族展墓”,特地到大冶看望了祖居地的家乡父老,祭扫祖墓。 此行吕调阳还与吴国伦结为,其四子兴武与吴国伦之女缔结婚约,关系更深一层。吴国伦在《吕公行状》中描述了吕调阳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为迁复故土计,徘徊不能去者一月”。吕调阳离开兴国时,吴国伦送其至富池口话别。越二年,吕调阳逝于桂林,噩耗传来,吴国伦伤嗟不已,叹“盟言在耳,重来无期”,与乡贤合立吕公祠,以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