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武帝刘彻有多荒唐,诛杀太子和皇后因封建迷信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生文韬武略,在位期间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但在晚年要说他多荒唐就有多荒唐,不光是他本人,整个京城长安都很荒唐。

怎么呢?如果时光倒流,您能瞧见当时长安城的街市上、皇宫里,到处聚集着方士和神巫。

女巫更诡异,她们流窜于后宫,向寂寞的嫔妃传授讨好,排挤其他嫔妃的秘诀。

嫔妃们的房间里埋着木偶小人,用来祭祀和诅咒。

这法子就是传说中的巫蛊,诅咒害人的巫术,也叫厌胜之术。

做法不太难——用纸人、草人、木偶、铜像等,作为被施术者的替身,刻上他们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然后深埋,或用针刺,再由巫师画符念咒。

据说,这个法术会使受害者神智不清,癫狂失控,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去。

网络配图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这个巫蛊他最终还害死了自己的太子和皇后。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汉武帝皇后和悲剧故事—— 从歌女到母仪天下:卫子夫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 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是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一人得志,全家富贵的传奇。

卫子夫出身卑微,原来只是一个歌女,后来跻身于一朝皇后之列,成为虎威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

卫子夫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一家人的命运,其弟、外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抗击匈奴的英雄。

然而,卫子夫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38年的皇后,并不是独霸天下,而是处处小心,谨小慎微,以恭谨谦和赢得汉武帝的恩宠,赢得了大臣和后宫人等的尊敬。

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移情别恋。

虽然武帝后宫宠幸的嫔妃不少,但是因为卫后小心谨慎,所以汉武帝对卫后还是很信任的。

武帝每次出行,都把后宫事务托付给皇后。

据记载,卫子夫谦逊的德行,是从自身做起的。

卫后对子弟的管教格外严格。

如弟弟卫青的四个儿不成器,卫后流着眼泪向武帝报告,请求武帝削夺卫氏子弟的封赏。

武帝就说:“吾自知之,不令皇后忧也。

”终于有一天,卫青的少子因为罪恶极大,依照当时的法律被杀,武帝一并削夺其了他几子的封爵。

之后,出于对卫子夫的尊敬,武帝对一位的大臣说,夫人肯定非常伤心,你马上到她那里去,安慰她,并代表我向夫人道歉。

那位大臣回来说,夫人非常痛苦,也很感激皇上。

网络配图 太子就是卫子夫的儿子,比较宽厚,对武帝的酷吏的做法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经常平反冤狱,虽然得到百姓的口碑,但是武帝用的那些酷吏都不喜欢太子。

所以“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于是太子誉少而毁多。

卫后担心儿子这样做会违背武帝的意思,得罪武帝,经常把儿子叫来劝诫:“作为太子,你要经常揣摩父亲的心思,理解父亲的意图,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而不能擅自作主,做一些与父亲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如平反冤狱。

这本是你父亲制造的冤狱,你却给予平反,不是否定你的父亲吗!”然而,武帝听说后,虽然不喜欢太子的“仁政”,但是认为太子的做确,卫后不对。

这事就把卫后的态度显示出来。

卫后和太子的关系很好。

太子每次去见卫后,总会多待些时间,这是很正常的事。

汉武帝身旁有个宦官叫苏文,喜欢挑拨是非,他知道汉武帝不喜欢太子,竟然挑拨起汉武帝、皇后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他把这事向武帝打了小报告,说:“太子一天到晚在皇后宫里,与宫里的女人们鬼混!”武帝不听这些话,反而增加太子东宫侍女二百人。

太子知道这是苏文胡说,心里对其不满。

苏文还不肯,又与小宦官常融、王弼等,经常伺机寻找太子的过失,一旦寻到就添油加醋向武帝报告,甚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

卫后对此也是非常痛恨,让太子禀报武帝杀了这些人。

太子心地善良,说:“我没有过失,不怕苏文他们!皇上,不会听信谗言恶语,不必担忧。

”武帝有次生病,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就此大做文章,回报说:“太子得知武帝生病,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挂在心上,而是脸上有喜色。

”武帝听了,心中暗暗不乐。

太子即刻来见,武帝看到太子的脸上带着泪痕,但是为了让父亲高兴,又强装笑脸,强打精神。

武帝就问常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常融支支吾吾回答不出。

武帝知道是常融从中作梗,就把常融杀了。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元朔元年(前128年)被立为太子。

汉武帝29岁才有儿子,一开始非常喜欢刘据,但是等到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嫌他性格太仁厚软弱,能力也一般,所以逐渐冷淡了他。

在武帝晚年,卫后、太子因为武帝的宠幸渐渐少了,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甚至有性命之忧。

汉武帝知道后,为了不让卫后和太子担心,就叫卫青传话,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

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卫后知道后,感激得,马上脱去头上的簪饰去向武帝请罪,表现得非常谦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卫子夫在失宠的日子里,经常想到她坐上皇后的宝座好像太顺利了,因此害怕来的容易,失去的也容易。

其实,卫子夫加冕后冠的道路并非就没有曲折。

在卫子夫进宫之前,汉武帝已经有一个皇后了,那就是汉武帝亲姑姑的女儿,那是她的最大劲敌。

很多人可能知道汉武帝和陈阿娇还有一个“”的故事。

陈阿娇的母亲刘嫖即,是胞姐。

因为与汉景帝同父同母所生,又是汉景帝惟一的亲姐姐,两人姐弟情深,所以馆陶公主刘嫖在皇室中的地位非常尊贵。

汉武帝名叫,当他4岁的时候,馆陶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他。

一次,馆陶公主问刘彻说:“你想娶妻吗?”刘彻答:“当然想娶妻了。

”馆陶公主用手指着当时站在左右的一百多个侍女问刘彻,你喜欢哪个,刘彻说都不喜欢。

馆陶公主又指着她的女儿阿娇问刘彻说:“阿娇好吗?”结果刘彻满意地回答:“太喜欢了!如果能够娶阿娇为妻,我就筑金屋让阿娇住。

”馆陶公主听了小刘彻的话,自然欢喜,于是把女儿许给了刘彻。

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故事。

网络配图 馆陶公主有她的打算,一旦刘彻能够当上太子,最后当上皇帝,自己的女儿也就能成为皇后。

所以馆陶长公主就希望刘彻能够继位为太子,于是多次在弟弟汉景帝前面中伤当时的太子,赞美刘彻。

后来,汉景帝果然改立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汉武帝继位后,就立陈阿娇为皇后。

卫子夫坐上皇后宝座的道路虽然也有曲折,但是与其他的皇后比较起来,还是比较顺利的。

这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陈皇后因为十余年无子,汉武帝对她的宠幸日衰。

陈皇后曾经为了得到儿子,求医看病花钱达9 000万之多,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陈皇后被废,一是因为她确实没有生子,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武帝喜新厌旧,再加上陈皇后不懂得自保之策,恃贵而骄,所以武帝废掉陈皇后是迟早的事。

二是陈皇后既得不到武帝的宠幸,又对武帝宠幸其他后宫嫔妃非常生气。

当其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幸时,非常恼怒,几次在汉武帝面前,汉武帝因此对陈皇后更添反感。

后来,陈皇后在宫中让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利用巫术来实现自己的企图,希望重新获得武帝的宠爱。

此事为汉武帝所知后,认为皇后为巫术迷惑,不配再当皇后。

所以在此案发生后,陈皇后被废。

不久,新受宠的卫子夫被立为皇后。

“一人得志,全家升天”。

卫子夫当了皇后以后,卫氏家族亦受到汉武帝的宠幸,特别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既有真实本领,又因为“外戚”的缘故而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通过流血奋战,成为西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汉武帝封卫青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三个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就都被封为列侯。

卫后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也因军功卓著,被封为,做到大司马骠骑将军。

卫氏满门将相侯,“卫氏支属侯者五人”。

当时武帝的姐姐新寡,卫青又娶了平阳公主。

这样,武帝娶卫青的姐姐,卫青娶武帝的姐姐,真是亲上加亲。

常言说得好:。

正是因为卫氏家族的富贵,所以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陷害。

征和二年(前91年)六月至八月之间,武帝非常信任的一个名叫的酷吏,以“巫蛊”之罪,陷害卫后和太子刘据等人,致使卫氏家族从兴盛走向灭亡。

人很相信巫术,汉武帝期间发生多次“巫蛊”事件,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所谓“巫蛊”就是利用人们的迷信,将象征真人的木制偶人埋到地下,通过巫师祈求神鬼,帮助施行巫蛊者加害所要憎恶诅咒的人。

汉朝皇宫内最忌讳“巫蛊”,武帝一朝因为巫蛊事件而多次构成大狱,许多人受牵连而死。

前面说的陈皇后就是因为“巫蛊”事件引火烧身,还使得卫子夫因祸得福。

然而,这次是江充把“巫蛊”的罪名强加在卫子夫身上,使卫子夫,惨遭灭顶之灾。

网络配图 太子刘据为人忠厚,平时遇有冤狱,往往代为平反,颇得民心。

而江充等武帝时代的酷吏,处事方式与太子不同,对太子早就心怀不轨。

有一次,江充随从武帝去甘泉宫,太子家的人乘车马行驶在驰道中,违反了汉代的法律规定,被江充令人没收了。

太子知道后,派人向江充致歉说:“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

惟江君宽之!”恳请江充法外,但是江充并不接受太子的致歉,还把这事告诉了武帝,武帝高兴地说:“人臣当如是矣。

”于是,太子与江充就有明显的嫌隙了。

江充害怕武帝年老死去,太子继位,会对自己不利。

你让鱼死,我就先让网破,于是想先下手为强,除掉太子,免贻后患。

武帝当时在甘泉宫患病,江充就向武帝说,武帝的疾病是因为“巫蛊”的原因。

武帝就派江充审理,又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宦官苏文等协助江充。

江充先惩治后宫嫔妃,然后开始对皇后和太子下手。

江充故意在太子宫中掘地三尺,太子、卫后的宫殿被挖得连放张床的地方都没有,最后江充把早就准备好的桐木人,一本正经地从太子、卫后的宫殿挖出来,就要向汉武帝禀报情况。

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避暑,宫中只有卫后、太子在。

太子知道是江充陷害自己,就按照自己的老师石德的意见,发兵抓了江充,并亲手杀了他。

宦官苏文逃到甘泉宫,向武帝报告说太子造反。

武帝一开始不相信,派人去召太子。

但是派出的使者不敢去,就回报武帝说,太子真的造反了。

武帝大怒,派丞相刘屈发兵讨伐太子,太子兵败,逃出长安,太子、卫后自杀身亡。

卫子夫从一个歌女升为一代皇后,万万没有想到,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社保断缴影响有多大?(2025/04/21)

重庆职工社保缴费多少钱?重庆职工社保缴费基数最新参考为:3579.00,具体如下:  》》还不知道自己社保缴纳明细吗?点击新社通app社保计算器,查询所在城市社保缴费明细!提示:重庆职工社保包括了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8%,个人2%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个人1%;工伤保险缴费比例: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1%,自己一分钱也不用缴;

一代巨贪和珅幼年时期过得有多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一代巨贪幼年时期的故事,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窘迫,才影响了他的一生。 据《御制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和珅先祖叫做噶哈察鸾,在后金初创时期就归顺了爱新觉。其后,噶哈察鸾的后代一直是勇猛的武将,有多个子孙被授予“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称号,其中有一位“巴图鲁”叫尼雅哈纳,正是和珅的五世祖。尼雅哈纳随着清军入关,原本只是一个闲散的兵丁,但是在攻打河北省河间府城的时候,尼雅哈纳表现英勇,率先登上了城墙,他因此被授予了“巴图鲁”称号和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 此后,和珅家族便一直世袭这一爵位。只有和珅的父亲常保,由于其叔父阿哈顿色在跟随攻打准噶尔部时英勇战死,被特赐为一等云骑尉,并一直官至福建副都统。但这一特赐职位并不能世袭,所以在和珅19岁的时候,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在爵位当中,三等轻车都尉是相当于正三品爵衔,算起来,和珅是世代官宦之后了。 不过很多人都将和珅的这一世袭三等轻车都尉的爵衔当成了官职,这是不了解清朝官制的原因。三等轻车都尉是在公、侯、伯、子、男之下的爵位,而并非官职,所以在和珅正式做官之后,才会被授予三等侍卫的职衔。 依照清朝的爵位系统,皇族的爵位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十个等级的爵位,而皇族以外的爵位,一般是授予功勋卓著的文武臣僚,除了历代传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外,以下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共有九个级次。和珅家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正是其中的第六级,可以享受正三品官员的俸禄待遇,这种待遇到时期已经并不丰厚了。 和珅的父亲常保,世袭了家族的武职爵位,并因为叔父的战功而获得晋封。他迎娶了的河道总督嘉谟之女,夫妻之间非常恩爱。乾隆十五年(1750),常保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儿子长得非常漂亮,又是常保的长子,他非常高兴,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善保。在阖家欣喜之中,谁也不曾想到,善保会成长为一代巨贪和珅。 作为武将的常保在外戍守,并不经常在家。乾隆十六年(1751),常保正在福建任职。恰好首度南巡,到达福建。在这里,乾隆皇帝整顿吏治,处罚查办了玩忽职守的官员。而对于恪尽职守的常保来说,乾隆皇帝的到来则使他得到了一次升官的机会。 常保被任命为福建兵马副都统。虽然只是比他的世袭三等轻车都尉晋升了一级,但却是从虚职成为实职,变成主持一方军务的要员了。常保在福建副都统的职位上兢兢业业,清正廉洁,留下了很好的官声。只是这一点,常保没有遗传给他的儿子和珅,或许也是常年戍守在外,对和珅珅教育不够的缘故吧。 和珅的家庭环境大约就是这样,父亲是福建副都统,母亲则是河道总督之女,这是一个中上层的武官家庭。常保的俸禄虽然不足以使生活豪奢,但是清政府从时起开始高薪养廉,因此,常保还能领到一笔养廉银。另外,和珅家族还有封地可以收租,这些都足以使和珅全家生活无忧了。 但是《·和珅传》却说他是“少贫无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和珅幸福的生活在他出生之后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和珅三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因为生弟弟和琳难产而死,虽有其继母(为伍弥泰之女)照顾,但在那样的一个大家庭中,失去了生身之母的两兄弟,年幼的和珅和尚在襁褓的和琳就如同丧母之羔,自小便缺少了来自母亲的许多关爱。此时的和珅还不岁,父亲常年在外为官,继母对和珅兄弟完全谈不上疼爱,和珅终日便跟随自己的私塾先生读书。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前妻之子遭继母虐待的故事,著名的故事中便写入了“孝感动天”、“芦衣顺母”等许多传说。和珅自幼便跟随私塾先生读书,对这些故事是非常熟悉的。在与继母的相处中,虽然继母并不至于虐待和珅和他的弟弟和琳,但对他二人却是非常冷淡,年幼的和珅对继母始终是小心恭谨,并且想出各种办法来讨继母的欢心。 据说,有一次和珅、继母等人宴请他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是饱读诗书之人,平时便喜欢吟诗作对,吃了一口鸡蛋之后,随口说了一句“鸡蛋无盐真淡蛋”,聪颖的和珅平日里便被先生教导对对子,他也应声对道“猪肠未切好长肠”。和珅正在为自己的聪敏应对而高兴的时候,继母却扔下筷子,。原来,师徒二人抱怨菜,触怒了女主人。先生正在惴惴不安,善于的和珅却迅速地想到了办法。没过几日,和珅便对继母说:“我的老师非常擅长作画,愿为母亲大人作肖像,留住母亲的容颜。” 他的继母也没有拒绝。于是私塾先生施展丹青妙手,为和珅继母画了一幅肖像。画完,和珅继母一看,画中的自己既逼真又少了脸上的皱纹,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心里十分高兴,不但几天前的气顿时无影无踪,而且从此之后,对和珅兄弟也和蔼了许多。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和珅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他能够敏锐地把握继母的心思,一方面能够顺着继母的意思,避免触怒她,同时,又能够迎合继母的心思,给自己带来好处。而这种能力从幼年开始在和珅身上积淀,逐渐成为他最主要的性格,也为日后和珅能够在乾隆皇帝那里邀宠、固宠,成为一代宠臣,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失去了生母的和珅并不能算是“少贫无藉”,毕竟还有父亲在。但是在和珅九岁的时候,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常保也去世了。母亲的过早去世,对和珅来说是不幸的,在继母身边的生活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更加不幸的是父亲的去世,丧亲失怙,对于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一下子终结了。 但年幼的和珅能够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的窘迫,就像先生在《呐喊》的序言中写道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在家境变坏的同时,和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可以说,九岁之后,虽然家中尚有继母和珅父亲的其他妾侍,但对于和珅兄弟来说,此时已几与孤儿无异了。这便是《清史稿·和珅传》开篇即说和珅“少贫无藉”的真正原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