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隋炀帝“三下江南”去干了什么?隋炀帝为什么执意下扬州?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下江南”去干了什么?隋炀帝为何执意下扬州?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二世而亡天下。

然而,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联通南北的大运河、沿用一千多年的考试、建筑史上的瑰宝赵州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到隋朝,就不得不提起一位颇具争议的君主——隋炀帝,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聪慧帝王,也是个、行苦民苛政的亡国暴君。

隋朝皇室出身自,杨广可谓是个地地道道的西子。

但是,我们却看到这个西北汉子居然对千里之外的江南情有独钟。

隋炀帝非常爱好南方文学,诗文风格与南朝相近,也常和南方的文人诗文唱和。

隋炀帝的钟爱的皇后便出自江左大族亦是南朝梁皇室的南,他的妃子中亦有很多为江南才女。

隋炀帝对南方喜爱的表现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在位期间,三次下江都(扬州),最后竟然埋骨江都,永眠于此。

据《》卷185《唐纪一》记载,隋炀帝在江都的最后时光里,曾对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长城公”指的是南朝最后一位、被隋朝俘虏的,沈后指的是陈后主的皇后。

隋炀帝居然以自己的阶下囚陈后主自比,可见其对南方的热爱深入骨髓。

那么,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会对南方如此喜爱呢? 1 膏腴上地:六朝以来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隋炀帝在位期间,曾建设的三大工程——营建东都、开凿运河、游幸江都。

这三大工程所覆盖的地域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是前后连贯,形成一组有规划、有目的性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走向,正是由关中指向东南。

这套系统工程的落脚点在南方,反映出隋炀帝对于南方的重视与喜爱,探求这份喜爱的来源,可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而是出自对南方经济发展形势的呼应。

众所周知,自王朝灭亡后,神州大地在近四百年中处于长期分裂、短暂统一的状态,统称为魏晋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起六个范围较广、存在时间较长的政权——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一般称之为六朝。

与北方常为胡人统治不同,六朝均为所建立,政权执政者多为从中原地区迁来的,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带入南方,延续了东汉以来的经济治理政策,加之大规模战乱较少,故而南方逐渐走出原本“刀耕火耨”的状态,农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上图_ 隋五铢钱 《宋书》卷五十四中记载了江南社会经济的盛状,“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刘宋时期江南的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富饶的关中。

到了隋朝,南方更是户口增,田野辟,因此隋炀帝开始了大型系统工程。

首先营建东都,将政治中心从交通不便的关中移到较靠近东边的洛阳,进而开凿大运河,使得华北、洛阳、南方水运贯通,最后数次巡幸江都,宣示对南方的重视。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由于隋朝速亡,大运河和南方工程一时未见成效,反倒被认为是隋炀帝追求享乐的象征。

但我们把目光投向,就能看到这一系统工程的效用。

唐朝时仍将洛阳定位为东都,、、等诸帝均多次在关中粮食紧张时移驾东都就食。

唐朝南方经济延续历史脉络发展,在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即人们常说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行,全靠大运河转运江淮赋税,正所谓“天下赋税仰仗江淮”。

由此可见,隋炀帝重视江南,开凿大运河,并非出自个人享乐,而是富有远见的政策。

当然,隋之速亡也与隋炀帝的大型工程脱不了干系,隋炀帝的战略目标正确,但实施操之过急,三大工程连续开展,毫不体恤民情,恨不得“”朝夕而成,极力压榨民财与民力,故而使得国之不国。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2 观省风俗:隋炀帝巡幸江都的政治动机 关于隋炀帝三次巡幸江都,很多人将其看为是久居深宫的皇帝外出“找乐子”,甚至是赏琼花、搜刮江南美女。

但我们将下江都纳入六朝隋初以来的政治环境中思考,可以看出这一举措背后有强烈的政治动机。

隋朝皇室杨家与前朝一脉相承,均出自西北地区的关陇集团,这一集团的政权领域基础在于关中,而对江南较为陌生。

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朝,将南方纳入了王朝版图,因而在这片新领土宣示正统、巩固统治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扬州对于隋炀帝的政治生涯,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图_ 隋灭陈之战形势图 隋炀帝杨广青年之时曾担任灭陈主帅,旋即又出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长达十年之久,对南方相当的熟悉,诸多南方士人为之效力,因而扬州可谓是杨广的政治基本盘。

在杨广还不是太子,在策划阴谋夺嫡时,便把江南作为自己的后路,一旦事败便逃到江都,割据东南。

隋炀帝即位后三次巡幸江都,第一次在大业元年(605年),巡幸的同时大赦江南,并在一定年限内免除南方赋税徭役,以体现对自己“政治出身地”的感恩与怀念。

第二次巡幸江都在大业六年(610年),将江都的地位提升到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平齐,以显示对南方的政策性重视。

第三次巡幸江都则在大业十二年(616年),此时的隋朝已,北方民变四起,隋炀帝在此时巡幸江都,已有放弃两京、偏安江南的打算。

最终隋炀帝也没有回到长安,既是主动亦是被动地选择了在自己的政治发迹地长眠。

上图_ 隋炀帝集 3 好学庾信:隋炀帝对南方文学的崇尚 隋炀帝对于南方情有独钟的一大表现在于其对南方文学的崇尚,这一崇尚之情则来源于南方文学的繁荣。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风相对于南朝保守,不如南朝文学绚丽多彩,因而在南北朝后期,北方士人纷纷学习南方文风,形成风尚。

隋炀帝杨广在担任扬州总管时,充分地接触到了南方文化,“食吴馔”,“言习吴音”,“好为吴语”, “属文为庾信体”,表现出对南方文化的高度喜爱。

其所信任的谋臣虞世基、裴蕴、柳辩等均为南方文人,隋炀帝常与他们诗文唱和。

隋炀帝自身文学造诣也很高,自称与文人比试文采,也能当选为皇帝。

由此可见隋炀帝对南方文学的高度崇尚。

上图_ 隋朝疆域 综上所述,来自关中的君主隋炀帝杨广对南方情有独钟,源自于经济背景、政治需要和文学喜好,并非是单纯地迷恋享乐。

不过,或许是隋炀帝过分地喜爱南方,以至于养成了高傲不羁的性情,从而刚愎自用,施政残暴,以至于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最大奸臣屠岸贾,“赵氏孤儿”事件的直接制造者!

相信大家对影视作品《孤儿》的相关剧情都十分熟悉,而屠岸贾则是制造了这场历史上悲惨血案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曾经由历史上著名的霸王君主所建立起来的泱泱大国,也因为屠岸贾这个奸臣,让原本在时期处于霸王地位的强大晋国逐渐又变成了一个十分弱小不堪的国家。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让晋国陷入衰败,又是如何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血案的呢? 屠岸贾在晋国为官期间一共经历了两代君王,一个是晋景公和晋灵公,而他在晋灵公执政时期最为得宠信!而这位晋灵公本来也不是什么爱民如子、励精图治的好君王。他贪图享乐奢靡,喜好声色玩乐。而屠岸贾作为晋灵公身边的宠臣,不但没有对君王这些昏庸的行为及时做出指正,反而对其一切的指示和命令都惟命是从,为了巩固权利地位,他献计杀害忠臣赵盾,制造惨案。可以说屠岸贾和晋灵公是典型的奸臣和昏君的组合! 话说屠岸贾在指使性格忠贞的刺客鉏鸒杀害赵盾失败之后,又屡次派了不少杀手前去刺杀,但是都被赵盾的侍卫识破,所以加害赵盾的计划一直没有成功。后来屠岸贾在晋灵公同意后,按耐不住公开与赵盾撕破脸,开始大量的派出兵马对其进行疯狂的追杀!赵盾不得已携子四处逃亡,后来在路上遇到了做自己的侄子赵穿,赵盾一一将屠岸贾如何追杀迫害自己的事情全盘托出,赵穿气愤不已。确保好赵盾父子安全之后,赵穿立即快马赶回了晋国国都,准备和身边的义士兵马密谋除掉晋灵公和屠岸贾这对误国的昏君和奸臣! 为了降低晋灵公和屠岸贾的戒心,赵穿故意前去向晋灵公请罪,还大骂赵盾连累自己,要与他彻底划清界限,请求晋灵公罢免自己的官职!昏庸的晋灵公哪里知道这是赵穿的苦肉计,很快就,还力劝他安心做好的自己的本份职务,其他的事情无需担忧。接着,赵穿又利用了晋灵公的荒淫弱点,假装,嗦摆其吩咐屠岸贾在晋国各地为其寻访美女。在屠岸贾被支走后,晋灵公马上就被赵穿的手下杀死并拥戴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上位,本来大局已定之时,赵穿要诛杀屠岸贾,但是被宅心仁厚的赵盾所阻止,为日后留下了莫大的祸患! 不久后,赵盾和晋成公相继病逝,一位和晋灵公同样荒淫的昏君晋景公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也是屠岸贾又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赵盾死后,屠岸贾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力的打压赵盾的后人,四处散播污蔑赵盾的言辞,晋景公很快就相信了屠岸贾的污蔑之词,得到授权处理赵盾后人的屠岸贾先是丧心病狂的将赵盾的儿子和他府中一家男女老幼全部杀死。 后来在清点死亡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赵朔那已经的妻子庄姬,碍于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屠岸贾没敢公然下手。于是他又继续挑唆晋景公,说庄姬怀着赵氏一族的骨肉,如果现在不除,日后必成大患!就这样屠岸贾连赵家最后一个没有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而赵氏一门的冤情也在晋悼公登基后才得以平反,当时晋悼公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肯定了赵盾一家的功劳并当场下令杀死屠岸贾,可是那已经是在血案发生的第十五年之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独创了哪个成语,从此老人都不忌讳说“死”了

华夏文华传承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精华,值得一直传承下去,也有一些糟粕,需要被剔除。而中华文华中,最大的糟粕,非迷信莫属——国人不但信敬神、敬鬼神,甚至还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害怕谈到死之一字。可是说来也巧,汉末史上,一个枭雄,独创了一个,同样指代死亡的意思,人们不但不避讳,反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这个人是谁呢?他发明的成语又是什么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汉末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兴起义兵,讨伐,平定黄巾,成长为一方诸侯之后,斩眭固,降,擒,灭二袁,平定三郡乌桓,从此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广为人知。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更是没有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早就出现在了教科书上。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列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何哉!” 意思是说,我举义兵,是为了扫除天下的暴乱。现在故乡的人,在战乱之后都死的差不多了,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这让我悲痛不已。我现在承诺,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传宗接代的,让他们的亲戚过继给他们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田地、耕牛,并派先生教导他们成才。除此之外,官府还会为他们修建祠庙,让他们有地方祭祀自己的先人。如果这些都能够完成实现,我死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人生几何”的潇洒;有“,。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