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仁政,为什么却被评为“昏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仁政”一直是皇权社会努力提倡的一种政治图景。

古代皇权社会有一个最好的政治版图,就是“尧舜之道”。
“尧舜之道”也就是实施“仁政”“德政”。
如果哪个致力于实施“仁政”,他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很好的名声,受到千古颂扬。
(刘奭剧照) 可是,汉元帝刘奭是汉朝最积极地提倡“仁政”的皇帝,他为什么却并没有受到颂扬,反而被历史评价为“昏君”呢? 刘奭努力想实施“仁政”的思想,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的。
当时他的父亲在位的时候,对大臣们非常严厉。
有些大臣仅仅犯了一点小错,汉宣帝就用严厉的手段处罚大臣。
当时作为太子的刘奭看不下去了,提醒他父亲:“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就是说,他认为他父亲刑罚太过严厉,应该重用儒生。
刘奭说“用儒生”,意思是应该实施儒家“仁政”“德政”的那一套。
而刘奭在当了皇帝以后,也是按照这一种“仁政”的思想来实施统治的。
他大量重用儒生,对大臣也很宽容,对老百姓更是提倡休养生息。
可是他的统治却相当失败,他所在的时期,成为西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他在位时期产生的混乱图景,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此后再也没有复兴过。
那么,汉元帝实施“仁政”,实施“王道”,为什么还会造成乱世呢? 关于这个问题。
当时他在劝他父亲汉宣帝实施“仁政”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严厉批评他了。
他父亲说,你懂什么,咱们汉家制度,就是“王道”和“霸道”的结合。

初年的那种“德政”,是不适合当下政治的,那些儒生都迂腐不堪,他们的话怎么能信? 不仅批评刘奭,他还叹气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不幸他父亲的话一语中的,果然刘奭成为汉家祸乱的肇始。
(汉宣帝剧照) 汉宣帝在这里,已经指出了刘奭将来可能犯的错误,就是一味地施行“王道”,一味地搞“仁政”,是没办法确保统治的。
那么,汉元帝按照王朝社会提倡的那样实施“仁政”,为什么却不能确保统治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把汉元帝当皇帝以后的一些,了解一下。
汉宣帝去世前,按照传统的做法,给汉元帝配备了三个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少傅周堪。
汉元帝上台后,迅速按照他的理解,由他的师傅萧望之组阁,招罗一帮儒生,进行改革。
但是,由于人事变动,招致“首辅”史高不满。
于是史高联合宦官弘恭、等人陷害萧望之。
萧望之为了让改革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多次劝谏汉元帝不要宠幸宦官,要把权力还给朝廷。
但是,汉元帝却认为,宦官无家无室,他们没有私心杂念,因此是值得信任的人。
当萧望之多次劝谏无效,又被宦官多次构陷后,灰心丧气的他,毅然自杀。
萧望之是汉元帝的师傅,汉元帝对他很尊敬,也是自己改革的希望。
自杀后,汉元帝很伤心。
他斥责弘恭、石显等人手段太过毒辣。
不过,他也就是斥责了他们一下,让他们“免冠谢”,并没有严厉处置他们。
接着,汉元帝一如既往重用宦官。
由于汉元帝太过仁慈,因此,当时整个朝廷形成宦官、、儒生三股势力。
这三股势力再也没有考虑国计民生,而是互相构陷,互相倾轧。

大家轮番上阵,在朝廷上作威作福。
唯一没有权力的,就是汉元帝本人。
(萧望之剧照) 以上就是汉元帝实施“仁政”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的“仁政”之所以在王朝社会行不通,是因为王朝社会本身就是一种集权社会。
这种集权的核心,就是要保证皇帝拥有的权力。
除了皇帝以外,任何大臣拥有这些权力都不行。
而且朝廷里面实行民主,大家讨论着做事情也不行。
皇帝要实现极权,必须要“恩威并施”。
通过所谓的“恩威并施”,让大臣们怕你同时又感激你,这样,皇帝的权力才能够集中。
这一点,可以说汉宣帝是看得最清楚的。
当然了,不只是汉宣帝,、这些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他们不说,汉宣帝把这话说出来罢了。
其他皇帝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仁政”,宣扬的也是“仁政”。
就算他们实际上实施的是“暴政”,他们依然会说自己实施的是“仁政”。
这就是古代王朝社会里集权皇帝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帝王一共有35个儿子 他们最后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儿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的35个儿子当中,有15位没活过10岁,可见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皇子的生存率也是很低的。另有5位皇子,在康熙皇帝驾崩时尚未成年,这当中,最大的是皇二十子,也才16岁。因此这五位皇子没有参合到皇位之争中,幸运地避开了这一政治漩涡,下场都算比较好。 康熙画像 剩下的15位成年皇子则没这么幸运了,除了登上皇位的皇四子及其同党外,其他或多或少都牵涉到了皇位之争,因此多数也就没有好下场了。 这15位皇子分别为:皇长子胤禔、皇次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皇十七子胤礼。 以下是这十五位皇子的最后命运。 皇长子胤禔。康熙皇帝早先立嫡子即皇次子胤礽为太子,长子胤禔十分嫉妒,采用各种阴谋手段陷害太子。不断联合其他皇子及官员打太子小报告,并在康熙废除太子后进言杀死废太子,设置用巫术企图害死废太子,由此触怒了康熙帝,被康熙皇帝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继位后继续被囚禁。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禔在囚禁中死去,以贝子礼殡葬。 皇次子即废太子。允礽是康熙嫡长子,很小就被立为太子,但长大后不成器,行为乖张,太子之位两立两废,被康熙皇帝禁锢在咸安宫。雍正继位后,对允礽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被囚禁13年的胤礽忧郁而死。 皇三子胤祉,喜好文学书法,一门心思编书,本来不太热心皇储的争夺。但因其与废太子关系比较好。雍正上台以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也就是被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不免私下有牢骚之语。雍正得知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被幽禁10年的胤祉,病死在禁所。 皇四子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就不多说了。 皇五子胤祺,是得善终的一个。胤祺为人敦厚,也有能力。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胤祺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基本上没有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因此雍正继位后没有对胤祺有什么行动,只是后来借故削了他儿子的封爵。雍正十年去世! 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也没什么突出的事迹,雍正八年病死,也算是善终吧。 皇八子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一位,也是势力最大的一个。他是雍正在帝位方面的最强竞争者,也是雍正继位后,最大的政治威胁。所以雍正继位后把胤禩视为眼中钉、。雍正先假意封他为亲王,后又找借口削他王爵,将其高墙圈禁,并给他改名“阿其那”, 据说“阿其那”一词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反正都不是什么好词。雍正四年,胤禩受尽折磨,被害死。 皇九子胤禟是胤禩一党,自然为雍正所不容。雍正继位后借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是“狗”的意思。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阿哥胤俄,也是胤禩一党,为雍正所忌恨。雍正元年(1723年),被夺爵、拘禁。直到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皇十二子胤祹,在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所以遭雍正猜忌。胤祹虽然没有结党谋位,但仍被雍正降爵,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后来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封他为履亲王。胤祹度量大,所以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享年78岁。也算是善终了。 皇十三子胤祥,是雍正一党,所以雍正继位后境遇很好,被雍正封为怡亲王,对其很信任。 皇十四子胤禵,本名是胤禎,雍正同母的亲兄弟,但他党同允禩,而且又有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禎”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雍正上台以后,再将胤禵父子禁锢在景山寿皇殿。因为他是雍正的同胞兄弟,所以雍正也没有下狠手。胤禵一直到乾隆继位后,才被放出来。 皇十五子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打发他去守景陵,就是给康熙守墓去了,雍正九年死。 皇十六子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袭封庄亲王。 皇十七子胤礼,也是“胤禛党”,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后又封为亲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少有的“词帝”,李煜的生平简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