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年-公元68年),罗马帝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奥古斯都)所属的尤里乌斯家族借由联姻关系与家族结合形成的王朝。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共传五位,依次为:屋大维(奥古斯都)、、、克劳狄乌斯和。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接受元老院赐予的"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结束,罗马帝国建立,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随之开始;公元68年,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尼禄自杀身亡,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遂告终结,罗马帝国进入"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
奥古斯都 前27年1月16日-14年8月19日在位。
奥古斯都,全名(最高统帅·)恺撒·(神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乌斯·图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一般称其为屋大维(Octavian)。
罗马共和国末期之一,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制的创始人。
奥古斯都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外孙,前44年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
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结成"后三头同盟"。
前42年与安东尼在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和卡西乌斯。
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兴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
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最高统帅"(Imperator,或译作"凯旋将军"、"大元帅","皇帝"一词来源)称号;前27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的") 。
此后着手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屋大维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
屋大维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近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以保卫皇帝。
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
他善于审时度势、,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14年8月,在奥古斯都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
提比略 14年9月18日-37年3月16日在位。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神君奥古斯都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前42年11月16日-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文又译作提庇留或提贝里乌斯。

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14年9月18日-37年3月16日在位。
14年,奥古斯都驾崩,提比略继承由奥古斯都缔造的帝国,借由联姻关系,成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之继承人。
提比略个性深沉严苛,执政时期并不受到臣民的普遍爱戴。
执政后期,由于党派与家族之间的斗争、阴谋,使得他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政敌与亲族。
在罗马古典作家的笔下,他的形象被定位为暴虐、好色。
但近代学者根据帝国当年的安定景象与文献铭刻等史料,重新为提比略翻案,认为提比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由于与元老院与家族的关系紧张,26年,提比略退隐卡普里岛,自此再未返回罗马,但他从未放松对政局的控制。
37年3月16日,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
卡利古拉 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
卡利古拉,全名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12年8月31日-41年1月24日),原名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日耳曼尼库斯(Gaius Julius Caesar Germanicus)。
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三位皇帝,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
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号,意为"小军靴",源于他儿时随其父日耳曼尼库斯屯驻日耳曼前线时士兵为他穿上的军靴。
37年,皇帝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卡利古拉经元老院认可,继承提比略的所有权力,成为皇帝。
卡利古拉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
他在位时期,建立恐怖统治,神化皇权,行事荒唐、暴虐。
由于他,大肆兴建公共建筑、不断举行各式大型欢宴活动,帝国的财政急剧恶化。
后来,他企图以增加各项苛捐赋税来减缓财务危机,引起帝国所有阶层的怨恨。
41年,卡利古拉被近卫军大队长卡西乌斯·卡瑞亚刺杀身亡。
克劳狄乌斯 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
克劳狄乌斯,全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或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或Tiberius Claudius Nero Germanicus),中文又译作克劳狄,或模仿后来欧洲君主习惯冠以数字的克劳狄一世。

罗马帝国第四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四位皇帝,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
克劳狄乌斯是意外而登基为皇帝的。
41年,皇帝卡利古拉遭到刺杀后,近卫军拥立这位克劳狄乌斯家族的中年男子,并受到元老院的承认而继位为罗马皇帝。
他的统治力求各阶层的和谐,凡事采取中庸之道,修补了卡利古拉时期皇帝与元老议员之间的破裂关系,提高行省公民在罗马的政治权力,并兴建国家的实业。
后期史学家认为,罗马帝国初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统治形式,是在他的手中和平地转移完成的。
54年10月13日,克劳狄乌斯去世,可能被皇后毒死。
尼禄 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
尼禄,全名尼禄·克劳狄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原名路奇乌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或尼禄·克劳狄乌斯·恺撒·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或Nero Claudius Caesar Drusus Germanicus)。
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后一位皇帝,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
54年,皇帝克劳狄乌斯驾崩,尼禄凭借其母小阿格里皮娜此前的诸多谋划,顺利即位为帝。
尼禄是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
在位时期,行事残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及几任妻子,处死了诸多元老院议员;同时,亦奢侈荒淫,沉湎于艺术、建筑等事。
然而,尼禄并未完全荒废政务,对内推行了诸多利民政策;对外成功化解帕提亚与亚美尼亚危机,创造了一定的政绩。
后世对他的史料与创作相当多,普遍对他的形象描述不佳。
世人称之为"嗜血的尼禄"。
68年,高卢、西班牙诸行省先后爆发了反对尼禄的叛乱,尼禄在不明战况的状态下,以为深陷穷途末路的境地,遂仓皇逃离首都罗马。
元老院获悉后当即宣判尼禄为"国家公敌",承认率军起义的西班牙行省总督加尔巴为皇帝。
同年6月9日,尼禄被迫自尽。
尼禄的死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王朝、由奥古斯都开创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至此终结。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什么?突厥为何这样做?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外星人发求救信号被科学家破解耶稣为什么不杀了撒旦,信徒只有感受邪恶的恐怖才会向往光明巨猿是怎么灭绝的,专家推测与人类进化有关/10万年前灭绝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的侧面:抢民财坏法制的暴君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算得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人物。秦皇汉武,统一中国,汉武帝征讨匈奴,他们两人在中国人心里占有很高的位置。人们在称颂秦皇汉武赫赫武功的同时,常常不去想他们所干的大坏事。真是奇怪,我们中国人心里深处,总是特别畏惧和崇拜那些敢于杀人,给百姓带来极大苦难的大英雄们。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是为了读现实。按这样的想法来读西汉史,我感到对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秦皇武帝情结,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对汉武帝这种类型的人,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再让这种人上台,原因很简单,这类人物对工商业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大破坏性。具体说起来,汉武帝留下的坏传统主要有三个:一是他摧毁民营经济;二是他破坏法制;三是他穷兵黩武,拖垮了国家。 一、抢劫民营经济 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去世后(公元前195年),经过(公元前195年--前188年),吕后(公元前188年--前180年),到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年)统治期间,出现了秦统一以来中国第一个大盛世,历史上称为“”。 《平准书》有一段记载①,大意如下:建立七十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只要不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给人足。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乡村也的群结队,因公马路上会打架,乘公马去聚会的人往往到不了会场。 城里看门的都有好粮好肉吃。小官员因流动性小,他们的孩子往往都继承他们的职位了,所以一些姓氏都以他们的官位命名。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耻于干坏事。这段时期,国家法律政策十分宽松,百姓富裕。 “文景之治”是如何得来的?是因为政府按道家黄老学执政,无为而治,清静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道家黄老学表现在经济政策领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自由主义政策,低税收,少干预,自由开放,依法治国。 “文景之治”期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是说,国家统一,各地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自然资源的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品交换没有不通的,大家都得其所欲。政府在煮盐、冶铁等领域全面开放,私人得以自由经营。甚至在冶铜铸币这样的货币发行领域,也都向私人开放,私人可以从事铸币业务。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到了极至,国家富裕,民营工商业大发展。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当时仅16岁,在他21岁前后,马上开始对民营工商业连下重手。首先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责令民营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充军一年。鼓励告发民营工商业者,被告发者,没收财物一半。于是告发一发不可收拾,《汉书》上说,“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中等财产以上家庭都被告发了,结果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中等以上的工商业家庭全都破产了。 汉武帝仅仅是通过告发和没收财产一项,就“得民财以亿计”。贪官污吏趁机鱼肉其间。朝廷下令逮捕的工商业者就有六七万人,上层官吏自己私自增加逮捕数量,达到十多万人,搞得“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受伤害的民营工商业者比对匈奴战争中被打败的匈奴人还多。“文景之治”培育出来的繁荣的民营工商业,就此被毁灭。汉武帝抢了民间工商业者的财富,拿来干什么?一是打仗,重奖将军们。元狩五年,赐给大将军黄金二十万辆。元狩四年,赏给卫青、黄金五十万斤。经由汉武帝,巨量的财富由民营工商业者转给了将军们。所以历代的将军们都喜欢和崇拜汉武帝,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打仗用钱外,就是汉武帝自己大量挥霍,盖宫殿和游苑,大搞祭祀活动,四处巡游天下,“取好女数千人,以填后宫”。司马光在《》中说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惑鬼神,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汉武帝把“文景之治”多年积累的国力,把工商业者多年创造的财富,短短几十年就耗干了,西汉王朝由盛转衰。 二、破坏法制 刘邦带军攻入秦国时,诸将都去抢金银财宝,而则带人去抢的档案馆,这样萧何就掌握了秦朝的人口、地理、法律等资料。建国后萧何根据秦国的法律,以黄老无为而治,清静守法,约法省禁,顺应民心的原则,对秦法进行了修改,制订出了《九章律》,以后“萧规曹随”,西汉建国的法制基础得以巩固和完备。汉文帝、汉景帝等都是依法治国的榜样,不敢把君主个人意志加于法律之上。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文景之治”是如何依法治国的。《汉书》中记载②:一次,汉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汉文帝所乘马。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张释之处理。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就跑。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汉文帝很生气,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伤了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汉文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 汉文帝想加重处罚,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依法办事。这就是文景黄老之治的表现。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共同遵守的,身为帝王,也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和意志加于法律之上。但遗憾的是,由文帝、萧何、曹参等开创的清静无为,依法治国的好传统,被汉武帝彻底破坏了。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上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研究《公羊春秋传》的董仲舒上书,要求尊儒隆礼,推行教化,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说,不在儒家“六艺”之学和孔子思想的,都“绝其道”。这就是后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源。当时汉朝占主导地位的执政思想,就是道家黄老学,因此所谓“罢黜百家”,其实就是结束道家黄老学的统治。 16岁的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论表现赞赏。但由于当时信奉道家黄老学的窦(汉文帝的王后,汉武帝的奶奶)还活着,朝中遵循黄老之治的官吏仍占主流,所以儒生掌权受到抑制。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21岁的汉武帝大权在手,真正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大量儒生被提拔,这就结束了“文景之治”清静守法的时代,“以德治国”取代了“以法治国”。“以德治国”被朝廷表述为“德主刑辅”。“刑”(法)是有明确的条文规范的,“德”是什么呢?从董仲舒倡导并实践的“春秋决狱”可以看出来。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按孔子所著的历史著作《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一部历史书怎么能成为判决案子的依据呢?照董仲舒的说法,因为这部历史书是以“德”为基本原则的。但从司法来说,依据历史著作判案,官吏的自由裁量权可大得不得了,官吏因之贪赃枉法,国家治理章法全无。 结果就是“上请”制度的出现,重大案子,向上请示皇帝定夺。有一帮熟读古书的文人在旁帮忙,皇帝要从史书中找出任何一条合乎自己心意的典故,太容易了!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结果,就是皇帝不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皇帝的意志就成为法律,名为“以德治国”,实为皇帝集权专断,这是极端的人治。汉武帝、董仲舒通过“独尊儒术”,绕过了“文景之治”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继承和发挥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人治传统。司马光把汉武帝比做秦始皇。其实,秦始皇比起汉武帝来,还有注重法制和尊重民营工商业的优点。秦始皇还专门为成功的民间工商业者树碑立传,从来没有随便摧毁过民间工商业。 三、穷兵黩武,战无节制 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武功,知道霍去病马踏匈奴的壮举,但往往不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打的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公元前128年,在汉武帝28岁时,开始派大军主动进攻匈奴,从此拉开了与匈奴30余年的战争,初期汉军取胜,但战争拖延下来,双方有胜有败,匈奴前后死伤7--8万人,汉军死伤数远高此数。 公元前90年,汉武帝66岁,他再派贰师将军利率领6万大军出塞进攻匈奴,结果全军战败,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消息传来,汉武帝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此后汉不复出兵。李广利兵败3年后,汉武帝去世,留下了一个经济衰败,人民贫困,社会动乱的国家。《汉书》上说,“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全国人口死亡过半。而且,就在汉武帝去世那年的冬天,“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匈奴之患依然。 匈奴自古是边患。刘邦在世时,亲率30万大军伐匈奴,结果在平城被围,几乎不能逃脱。汉文帝时,“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汉文帝与匈奴的关系,是自卫反击的关系,他不敢轻易发兵深入,是担心将天下百姓卷入战争。汉文帝遵循了养民为本,“有理有利有节”的国防战略。 汉武帝不同,他凭借“文景之治”积累的强大国力,全面攻打匈奴,对消除中国北方边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他不知节制,只知“快意匈奴”,过于穷兵黩武,重税剥夺,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搞得百姓四处流亡,天下大乱,暴动接连发生。《汉书》上记载:“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趋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汉武帝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对各地的暴乱进行镇压,但仍然是“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往往而群,无可奈何”。 《资治通鉴》记裁,由于连年征战,海内虚耗,社会动乱,汉武帝晚年开始悔过,下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这是说,当今的任务是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税,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这是说,退回到“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中来。 历史是常常重演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汉武帝到隋炀帝,这类“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几乎是一脉相承,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万万民众之上,全不顾百姓死活。这类害苦了百姓的专制人物会不会再次将中国人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呢?那些赞颂对这类人物的小说和电影,不都是在叫魂吗,不都是在呼换他们的幽灵再现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竟敢以“汝”直呼当朝暴君 他没掉脑袋反倒升迁
在古代,主宰着生杀予夺大权,讲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脾气性情好的,一旦有人胆敢言行不恭,动他的神经,碰了他的逆鳞,轻则打屁股,重则掉脑袋,甚至会祸及全家,株连九族;暴君就更别说了。两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那可是出了名的暴君,性情暴躁,杀人不眨眼,连几个亲生儿被他用酷刑弄死了,外人有敢惹他的吗?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位,谁?姚弋仲。网络配图 姚弋仲(280年―352年),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东南)人,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南安酋长,先后归顺于前赵、后赵及东晋。姚弋仲的先祖是舜帝之后,夏禹时封舜帝少子于西戎,世代为羌人首领。东时,因侵扰而受东廷讨伐,战败后被逼逃亡出塞。其先人迁那时,率领其众内附东汉,得到了东汉的嘉奖,被封为假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至此获居于南安郡赤亭地。迁那的玄孙柯回,是曹魏的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姚弋仲即柯回之子。 姚弋仲年少聪明而勇猛,英明果断,雄武刚毅,“不营产业,唯以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很受众人敬服。少英毅,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时值次年,姚弋仲举众向东迁徙到榆眉,胡人、汉人扶老携幼跟随者有数万人,姚弋仲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太宁元年(323年)七月,前赵皇帝消灭盘据陇西的陈安后,威名大振,关陇地区的氐、羌各族部落都送来人质请求投降前赵,刘曜任命姚弋仲为平西将军,封平襄公,居住在陇上。 咸和三年(328年),刘曜被后赵打败,关中失守,不久石虎领兵攻下上邽,姚弋仲于是归降后赵。姚弋仲当时向石虎建议迁移陇上豪族,以削弱其实力并充实京畿地区,得到石虎采纳,并推荐他为行安西将军、六夷左都督。 咸和八年(333年),石勒去世,太子即位,石虎以丞相掌握朝权,命姚弋仲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襄平县公,让他的部众迁居于清河郡的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东北)。石弘性格懦弱,害怕遭到石虎的杀害,多次恳请把皇位禅让给石虎,石虎不肯接受禅让,非要废掉石弘。咸康元年(334年),石虎废杀石弘,自立为天王,姚弋仲因看不惯石虎这种卑鄙行径,故意称病不来朝贺。经过石虎再三召见,姚弋仲才来,一见面板着脸数落石虎说:“(你)作为辅佐之臣,为何反而夺权!”对石虎连个称呼都没有。石虎做贼心虚,自知理亏,“惮其强正而不之责”(《晋书》),不但没敢责备刚正不阿的姚弋仲,反而极力拉拢,提拔他为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网络配图 永和五年(349年),梁犊与其部众兵变,声势浩大,并在荥阳击败了石虎派往讨伐的李农。石虎当时大为恐惧,并召姚弋仲与燕王石斌讨伐梁犊。姚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人轻骑至首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当时石虎因为杀了儿子,,身染重病,不能马上接见,只先赏赐姚弋仲酒食。姚弋仲怒而不食,对廷僚们说:“召我回来是杀贼的,不是来吃饭的!我不知道皇帝是死是活,若能见一面,虽死无恨。”左右将这话报告给石虎,石虎这才接见姚弋仲。一见面,姚弋仲又开始当面挖苦石虎说:“孩子死了,汝(你)愁出病来了?!孩子小的时候,(你)没找个好师傅教导,所以才会手足相残、父子相残。汝(你)病了这么久,太子又很小,将来天下必然大乱。(你)忧虑贼人是假,其实是忧虑这个才对。梁犊根本,我请命当前锋,一举成功。” 在古代,与皇帝对话,要毕恭毕敬地言必称陛下,更何况面对的是一个暴君。姚弋仲可不讲究这一套。要么没有称呼,要么直呼汝(你),不但极不恭敬,而且有些话里还带刺,石虎虽然心里很生气,但知道姚弋仲“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避”,“性狷直,俗无尊卑皆汝之”,说话直来直去,不管对谁都以“汝”直呼,是个刚直的大老粗类型的忠臣,故“恕而不责”(《晋书》),并加授姚弋仲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铠马。你看,姚弋仲越是这样率真,石虎就越器重他。姚弋仲斩杀梁犊,破贼有功,加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进封西平郡公,又得到了提拔。网络配图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石虎去世,后赵大乱,实权被掌控。永和六年(350年),冉闵杀并诛杀宗室,姚弋仲率众讨伐冉闵。不久,石祗于襄国即位为帝,以姚弋仲为右丞相,封亲赵王,并殊有礼待。永和七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杀,后赵灭亡,姚弋仲不得已,于是遣使向东晋投降,获授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封高陵郡公。次年,姚弋仲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姚弋仲生有四十二个儿子。他死后,其五子姚襄续统其众,后为前秦所败,姚弋仲的灵柩为其所获,苻生敬重姚弋仲,郑重地以王礼葬姚弋仲于天水冀县。后来,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建立后秦,追谥姚弋仲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其墓称为高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