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子贡是个怎么样的人?善于辞令还善于做生意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子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子贡,人,名赐。

《左传》中记作“子赣”。

他是的高材生,深得其信赖。

《·孔子世家》云:“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在病中仍盼着子贡的到来,见到子贡之后还责怪他到得太晚。

孔子去世后,学生们为他守丧三年,只贡守丧六年,由此可见其二人情同父子,感情之深。

子贡天资聪颖,善于辞令,常能将孔子的言语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最能使用技巧,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问出孔子真正的意思。

《论语·述而》云:“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

’入,曰:‘、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 卫出公即位之后,拒绝其父亲蒯瞶回国。

那么,到底孔子的立场是帮父亲还是帮儿子呢?他的弟子们都不清楚。

子贡干脆直接去问,但是问得非常有技巧:相对于卫出公与蒯瞶父子俩的争执,子贡引相让君位的伯夷、叔齐来发问,从而得知孔子并不会帮卫出公的忙。

《荀子·子道》云:“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耶?’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贡问曰:‘练而床,礼耶?’孔子曰:‘非礼也。

’” “练而床”是非礼的,但是孔子因为身在,所以不愿意对鲁国大夫有所评价,因此造成了子路的误会,以为自己的老师孔子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待子贡出马,即问出结果。

可见子贡的问话技巧是要比其他的弟子高明许多,也难怪他在孔门中会列于“言语科”。

子贡还有另一项专长——善于货殖。

他因为做生意而结交了许多,可想而知,孔子之名能够名扬天下,多少得归功于子贡的宣扬。

《史记·货殖列传》云:“子赣既学於仲尼,退而仕於卫,废著鬻财於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 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应在孔子去鲁之卫后从游之,而后仕于鲁国展现外交长才,其“废著鬻财於曹、鲁之间”可能就是在仕鲁的这段时期。

他对市场经济,非常精明,一边从政,一边从商——而且是赚大钱的巨商,他开着“豪华轿车”周游于各诸侯国之间,所到之处,国君皆礼遇倍至。

其地位崇高,非常人可望其项背。

正因如此,如果不是子贡宣扬,一般人可能只知道有子贡而不知道有仲尼,甚至认为子贡具有较为优秀的贤能。

一般人认为子贡贤于仲尼,但是子贡对于孔子的钦佩确实相当极致。

当别人称赞他贤于孔子时,他善于运用比喻法,让人们知道孔子的伟大。

他说孔子之美如“万仞宫墙”,如果不知道怎么进门,那么就无法窥见其奥妙;他也将孔子比作“天”,因为“天”是无法让人沿着台阶往上走的。

有一次,想要听听子贡口中的圣人老师是什么样子的。

子贡以“不知”天有多高,“不知”地有多厚,“不知”江海有多深,来表示他“不知”该怎么形容自己的老师。

这一番言论让齐景公瞠目结舌,齐景公认为这样的赞誉似乎太过分了。

没想到子贡继续说,我对老师的赞誉,就好像两手捧着土,加在泰山之上,并不会使它增高;就算我不称赞老师,也好像两手挖泰山土,不会使它有所减损。

子贡是一个生意人,《史记》中说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指的就是他非常精通“物贵而卖之,物贱而收买之”这一套做生意的法门,他会随时将货物流通到最需要的地方。

子贡更是个标准的生意人,而生意人为追求利润,必会“与时追逐”,所以他对于现实的变化颇为敏锐。

鲁国自文公后就不再实行“告朔之礼”,但是每月仍备有供奉的饩羊,子贡觉得这么做不切实际,所以想要废止。

《论语·八佾》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孔子是非常注重“礼制”的人,可想而知,子贡的行为当然得不到老师的认同。

子贡注重现实,还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

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都是以物多为贱,物少而贵,子贡自然也秉持着这样的想法。

《荀子·法行》云:“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 所谓“物以稀为贵”,正因为玉温润而泽,稀少而尊贵,所以君子爱之。

虽然孔子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但试想玉若普遍通有,庶民、小贩皆可有之,会被认为尊贵吗?君子还会对它另眼相看吗? 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道,讲究礼的人,偏偏子贡追求现实、讲求实际。

孔子说他“臆则屡中”就是赞许他有生意头脑,商场上臆度之事,都能判断正确而赚大钱。

所以也不可否认子贡是一个卓越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广为争太子位讨好母亲 亲手掐死自己的子女

愤愤不已的于是下诏不准朝贺东宫。从此,的恩宠越来越少,隋文帝对他的行为有了防范之心。见状,更加矫饰自己,伪装成贤良王子的样子,穿很旧的衣服,对待他人也很有礼貌。见了后,对他称赞不已。 杨广知道,父亲是一个惧内的人,母亲有很大的决策权,杨广不但想办法讨好父亲,也想办法讨好母亲,让母亲在父亲的面前吹枕头风,从而达到易储的目的。 杨广的母亲独狐皇后贤能聪慧,她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二是忌恨男人纳妾。网络配图 杨广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纳妾狎妓,无所不为。被封晋王后,他更是,姬妾满堂,常常歌舞淫乐,彻夜通宵。但他深知,这些事都是父亲和独狐皇后所不能容忍的。为了取得父母的信任,他像变色龙似的把自己伪装得。每逢文帝、皇后到扬州来看他,他都事先做了认真的乔装改扮,把所有的美妾、娇姬都深藏于密室,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在自己身边侍候;撤去华丽的帏帐,换上廉价的素缣;弄断琴瑟,砸烂乐器,使其落满厚厚的灰尘;更有甚者,他还亲手掐死庶出子女,以示自己只和正妻生儿育女。 他处处假戏真做,显示自己以父母为榜样,节俭持家,不近声色。这一招还真管用,被他蒙在了鼓里,一个劲儿地夸赞杨广是“仁孝”之子。 与杨广不同,太子杨勇,为人耿直忠诚,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生活不检点,而且毫不掩饰。杨勇的行为逐渐引起独狐皇后的反感,特别是元妃的死更令独狐皇后气愤。元妃是独狐皇后亲自为杨勇选娶的妻子,但杨勇宠爱美姬娇妾,唯独不爱这位元妃。元妃不久病死,独狐皇后怀疑是被毒死,从此便十分憎恶杨勇,还暗中派人打探,寻找杨勇过错。网络配图 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临走前,入朝觐见皇后,说了一番掏心的话后,杨广伏地痛哭,独孤皇后见状,也不免。杨广说:“臣镇守江都,将要告别母后,臣心中时刻思恋母后,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心中甚感凄凉。” 说到这里后,杨广哽咽流涕,独狐皇后心被他说得软了,不禁动了情,说:“我的儿,你到远方,我又年老,今日告别,真是不知何时相见。” 独孤皇后也,母子相对抽泣,杨广见火候已到,禁不住在母后面前烧了一把杨勇的火,说:“臣虽然愚笨,但还会常念手足之情,不知什么原因,招致了东宫的怨恨,以致对我常怀盛怒,欲加害于我,想置臣于死地,因此我整日,不知死于何时。” 独孤皇后听了杨广的话之后,气涌心田,愤然道:“东宫也太不像话了。我为他娶的元家女,指望他继承大业,竟不好好做夫妻,专宠。元妃本无病痛,忽然暴亡,肯定是有人将她毒死了,这件事情我没有追查就算了,他为什么又要在你身上打主意?我在的时候都这样做,我死了,那就更加不得了了。如果你的父皇去世之后,他命你等兄弟向那个小妖精下跪问安,这是何等耻辱!” 杨广呜咽不能止,一句话不说,但是心里却是高兴异常。从此以后,独孤皇后打定主意,要废杨勇,立杨广当太子。网络配图 谋权之策:拉拢权臣,编织天罗地网 壮大自己的实力,削弱对手的势力,是与对手对峙较量时的总原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基本手段有两个,一是拉,二是打。杨广样样精通,游刃有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孙子留下这名干将 差点斗赢朱棣

起初,是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可是无奈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英年早逝,不幸病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皇太孙为太子。当时,各地的军政大权都在朱元璋的各个儿子手中,他们是各地的藩王。 他选择朱允炆为太子,深知自己的儿子们会有所不满,特别是,他觉得不太放心,所以他决定为留下一些人才,防止儿子们起兵造反。 就是典型的一位,他当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不少战功,朱元璋非常赏识他。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了。网络配图 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听从了兵部尚书、侍读黄子澄的建议,准备实行“削藩”政策,要夺取各地藩王们的军事大权。这些藩王怎么能容忍一个小辈,一上台就削弱自己的权利,于是,燕王朱棣发动了“”进行造反,战争打响了,自然免不了涂炭血战。 朱允炆只能迎战,他任命为大将军,李坚、宁忠为统率副将军进行北伐,此时盛庸只是作为参军。在战争中,盛庸发挥了自己强大的军事才能,出谋划策,分析的很有一套,屡建奇功,朱允炆知道了盛庸的军事才能后,开始对他委以重任。网络配图 1400年12月25日,靖难之役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东昌大捷让盛庸一战成名。朱允炆得知东昌之战胜利的好消息后,下旨奖励前线士兵,还亲自到太庙进行祭祀,给祖先发邮件报告喜讯。 虽然朱棣主力部队在此次战争中受损,但还是很有实力的。盛庸被封为统帅,拥有了军队的指挥权。在以后的几次战争中,盛庸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在与朱棣大军的交战中,让朱棣吃尽了苦头,多次挫败朱棣,杀了朱棣的几名得力将领。 眼看着事情就要朝着好的方向一步一步发展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网络配图 建文帝三年三月,盛庸亲率二十万大军在夹河与朱棣发生大战,多次尝到苦头的朱棣再也不敢小看盛庸了。两军进行了多次交战,胜负难分。就在最后一次交战时,紧要关头,忽然东北风狂作,灰尘遮天蔽日,这让燕兵乘风出击,盛庸大败,一路逃回德州。祸不单行,盛庸又遭到燕军拦截焚烧运粮船只,于是缺粮饷,兵力受创严重,盛庸也是十分受挫。 第二年,朱棣进攻浦口,盛庸率兵迎战,此时由于多次战争,兵力已经跟不上了,于是战败。眼看大势已去,皇上也不知下落,反正闹来闹去都是朱家的天下,盛庸最终归降于燕王。虽然盛庸是朱棣造反时的主要阻拦者,但朱棣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驻守淮安,登基后也是封盛庸为历城候。 然而,苍天没有就这么让盛庸安享余生。1403年,他准备辞官还乡,远离朝堂,却遭奸人污蔑谋反,并被打入大牢。最终,的盛庸选择了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