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千宠爱于一身:杨贵妃没成皇后潜规则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

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的宠爱。

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

正史《》也这样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

”可见唐玄宗的确是被杨贵妃的美艳多情迷住了,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重重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叔父杨玄皀、兄长杨 、杨锜、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她的三位姐姐分别被封为、和秦国夫人,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

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网络配图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

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

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

对此,诗人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不从金舆惟寿王。

”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

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

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网络配图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

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

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

如果强弓硬上马,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网络配图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

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

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

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

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真的后宫三千吗?一个理由注定了...

有句俗话讲的好:“宁可得罪小人也别得罪读书人,小人顶多在你活着的时候祸害你,读书人在你死后都不放过你。”想要丑化一个人很容易,那就是雇佣一批歪曲事实的文人,然后,用笔杆子将那个人的声名搞臭,最终,把这些东西编撰成册流传下去,你的目的就达成了。 在时间的发酵下,受害者已经跟经历过真相的见证者都化为黄土,流传到后世的东西便只剩下编撰的册子,此时,后人眼中只有“丑陋”的受害者。 其实,关于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武则天,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敢于披上龙袍的女性,在她坐上龙椅的时候已六十七岁了。今天提到花甲之年,可能没人觉得这是高龄,毕竟现代人的寿命被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所延长,女人六十多岁不过是刚刚退休过起闲适生活罢了,有些不服老的六十岁老太太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呢。 可武则天活在,那个年代的平均寿命很低,六十七岁已经算是罕见的高寿了,况且,她在当上之后风风火火的干了十多年,去世时已经八十二了。后人传说,武则天在当皇帝的这段时间里收纳了三千多名美男子在自己的后宫里,给这位叱咤风云的女帝打上了“好色”的标签。 那么,这是真的吗? 一个距离我们千年的唐朝女性,虽然说开了女性皇帝的先河,可她还是个女人,将近七十岁的她跟三千个美男子寻欢作乐,说出来谁相信?就算她心里仍热衷此道,但是,生理上早就失去功能了。这是生理学常识,还真有人揪住这事儿不放,将荒谬当作真实传播。 所以,武则天坐拥三千美男子这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她还是有情人的。史籍中记载,武则天的情人较为出名的有四人,在这四人中有对兄弟比她年轻些,另外两个则和她年纪相仿。在这二人中有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太医,所以,他们能给予六十多岁的武则天的,只能是心灵上的抚慰。 神龙元年(705年),在武则天被逼退位的事件里,武则天已经病入膏肓,躺在床上无法行动,张姓兄弟陪伴在武则天床边伺候。朝中宰相和几位大臣勾结禁卫军将领,假称张姓兄弟要造反,随即,发起兵变。之后,五百名禁军闯进深宫,格杀张姓兄弟,随后,向武则天逼宫,让她交出皇位,史称:,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 武则天就是在同年去世的,那么,这时已八十二岁高龄的她为什么让张姓兄弟守在身边呢? 总之,武则天后宫中有三千美男子,且个个容貌出众、身形健硕。这说法一点可信度都没有,除非,武则天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成了史上唯一的女皇,想风光一把,于是,就选召了三千俊男充充门面,摆设罢了。 武则天曾给丈夫写过一首诗,据说,在她年华老去的时候还常常独自一人默背此诗,借此缅怀对故去丈夫的思念。与其相信武则天继位后的淫糜生活,我们倒不如相信这段美好的相思,毕竟,武则天曾在去世后写的祭文发自肺腑,且强烈要求死后跟李治埋在一处陵寝。 他们的墓穴是严格按照合葬的规格挖掘建造的,这也说明武则天和李治的感情很深。要是后宫中平白无故多了三千俊男,那恐怕武则天也不会腆着脸要求跟李治葬在一块了。 武则天既然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就不惧后人评说,她对身后事早已做好万全的准备。为什么留下无字石碑?还不是让后人随意评价她。可以说,在其故去后,整个唐朝时期的舆论都没诋毁过她,对她的评价也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对严厉批判。 可是,到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变了味的儒学思想再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女性地位逐渐下降,许多女德之说,这一时期的学者必定会将武则天树立成违背伦常的反面典型。甚至,在后来的末期,当时比较出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中,武则天变成“天地神鬼难容、君臣百姓共愤”的人,这也进一步恶化了武则天在大众严重的形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的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说的那个话题,丑化一个人真的很容易,被歪曲编撰的历史轻轻松松改变后人对前人的看法,这一招在我们这些活人眼中看来实在毒辣。然而,武则天在生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心里早就有了准备,去世之后两眼一闭,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留下一座空白石碑嘲笑着那些诋毁她的人: “反正我该做的事生前就已做完了,管你们怎么议论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她曾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海兰珠的出现之后她却被送给了大臣!

她曾是最宠爱的妃子,的出现之后她却被送给了大臣!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清穿剧《独步天下》中,东哥在蒙古“去世”之后,换了另外一个身份,姓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名步悠然,后来才又改变身份,成为盛宠一时的清宫宠妃海兰珠。其实,历史上皇太极的后宫确实有一位姓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的东宫妃,不过,后来皇太极将其送给了臣子。 大约在1632年,皇太极征服了蒙古的扎鲁特部,他听说扎鲁特部有一名罕见的美人,即贝勒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于是便派使者将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接到了沈阳。当时,皇太极亲自到驿站见了这位美人一面,果然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位绝色女子,于是便决定将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纳入后宫。 当时,皇太极的中宫福晋是,西宫福晋是布木布泰(),唯独东宫空悬,于是,皇太极便让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住进了东宫,成为东宫福晋(东宫妃),在皇太极后宫中,仅次于中宫的哲哲福晋。可见,皇太极对这位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是非常宠爱的。 果不其然,从1633年到1635年的三年中,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先后给皇太极生下了皇六女与皇九女,可谓盛宠一时。然而,就在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下皇九女的前一年(1634年),皇太极又将西宫福晋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纳入了后宫。 海兰珠的入宫,估计是宫中福晋哲哲与西宫福晋布木布泰姑侄二人操作的结果,因为东宫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的受宠,令姑侄二人十分忌惮,如果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下了皇子,将是地位最高的皇子,因为此时的哲哲与布木布泰都没有生过皇子。 话说,海兰珠入宫时已经是26岁的大龄女了,但她却让“阅女无数”的皇太极一见倾心,从此便坠入了爱情的漩涡。此时,皇太极心中所想的是,要给海兰珠一个恰当的名分,于是,皇太极便起了动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的念头。 1635年10月,就在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下皇九女后不到半个月,皇太极便突然下旨将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这位南褚其实也不是外人,他是皇太极舅舅金台石的、皇太极表兄弟德尔格尔台吉的儿子,即皇太极的表侄。这真是应了那句“肥水不流外人田”啊!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南褚有个侄女后来嫁给了,她就是康熙四妃之首的那拉氏。 1636年4月,就在皇太极将扎鲁特博尔济吉特送走半年之后,他便在盛京称帝,建立了大清国。同时,皇太极再次对后宫格局进行了调整,海兰珠被册封为东宫大福晋,封号为宸妃,入主关雎宫,她代替了原东宫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的位置,成为皇太极后宫仅次于中宫皇后哲哲的第二主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