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齐哀姜跑回齐国娘家为什么被娘家人杀害?齐哀姜在夫家做了什么?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齐哀姜跑回娘家为何被娘家人杀害?齐哀姜在夫家做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齐国公主齐哀姜,和她的姑姑一样是《列女传》里列罗的反面淫荡女性人物。

因为基本被《列女传》的正面女人形象总是因为贞烈留青史的,所谓嫁鸡随鸡嫁王八随王八,老公死她也不活了,或者自残守寡到老等等。

哀姜是齐文姜的侄女,是的女儿。

齐文姜与齐襄公哥哥妹妹有偷情是天下皆知的艳闻。

所以齐文姜看中哀姜做自己儿子的媳妇很顺利橙杖,因为她希望齐、鲁二国的关系亲上加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于公于私这对似乎这都是最好的选择。

公元670年左右,二十岁齐哀姜出落的,于是在那个秋天她风光大嫁,《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也写:“秋,哀姜至。

”鲁庄公也不是省油的灯,给母亲面子给了齐哀姜正妻的身份,但是他却并不喜欢她。

鲁庄公心里喜欢的姑娘是自己在一次春游踏青中看中的,是大夫的女儿叫孟任,据说这两个年轻人是一见钟情,鲁庄公和她几次你来往往约会私会之后曾经承诺,放心我会娶你的为夫人的,庄公把孟任带回宫后迅即给远在齐国的母亲文姜打报告要求册封为夫人,文姜当然不同意,理由就是只有齐国的哀姜能当的夫人,另娶他姓只能做小。

百善孝为先,鲁庄公在立夫人一事上听了被齐文姜的话,只有心里把孟任当夫人看待。

哀姜嫁给鲁庄公之后,是寂寞的 ,她又不傻尽管庄公对她也不错,客客气气要啥给啥,但是一个男人的心不在自己身上终究是不甘心的,何况她长得那么美,身体里还遗传了老爸和姑姑风流的基因。

那个年代的活动也少,饱暖思淫欲候她就开始为空虚的生活寻找自己看上的男人了。

这个男人是窝边草庄公的弟弟叫。

庆父一直管理鲁国的军事也就是武将之类,长的也彪悍武威,有一天当庄公和他的孟情人游山玩水之时,哀姜用一个名头叫庆父进宫了,一个女人要挑逗一个男人及其容易,庆父大抵对这个美艳的嫂子也有幻想之心,就飞快的进宫里,哀姜胸中的欲望尤如燃烧烈火。

与庆父喝上几杯之后就顺势倒在了庆父的怀里。

也许是纵欲过多,也许是身体原因哀姜一直没有生育。

但对于君王来说孩子是要多多益善的,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山河万年长。

于是哀姜出于自身位置的考虑,把自己的陪嫁丫头嫁给了庄公,庄公也喜欢不同女人的伺候,自然顺水人情的就答应了。

这个陪嫁的丫头就给庄公陪睡了几个晚上,不久就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叫开。

这让哀姜稍微安心。

但不久鲁庄公心里最喜欢的女人孟之后也给鲁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斑。

这个儿子当然是他最喜欢的,所以他想立斑为太子。

不久鲁庄公重病。

哀姜知道如果按照鲁庄公的心思太子之位肯定轮不上齐家。

但是万一老公死了她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接班人是她的情人——鲁庄公的弟弟庆父。

老公死了,情人接位,简直这是最好的安排。

鲁庄公当然知道哀姜和自己弟弟眉来眼去的事,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但是他不能让这个女人如意算盘打太好,所以他把自己的二弟叔牙找来商量。

于是,病床上的他,令人把叔牙找来商量立太子或下任君王谁比较适合的事。

但是叔牙和庆父关系是很好的,长兄如父带着她,何况他也享受过哀姜寂寞时暗中的私情所以叔牙说我觉得庆父那么威猛身体也好最适合!鲁庄公当然不同意又让人把另一个弟弟找来,这下找对人了,这个兄弟站在他一边要帮他斑扶上王位。

没过多久鲁庄公死了。

季友拥立斑为国君,但哀姜和庆父把君王位还没坐暖的斑给杀了,立陪嫁生的儿子开为君王,史称鲁闵公。

季友知道自己不是嫂子和哥哥的对手,跑到陈国避难。

闵公年幼继位也就是个傀儡。

公元前660年姜和庆父野心都更大了,觉得不如让庆父自己当王,自己就还是后,于是把闵公也杀了。

鲁国哗然,民众愤怒地声讨哀姜庆父,季友趁机反攻,庆父自杀,哀姜逃回齐国她是希望娘家人齐国能为自己撑腰,但不买张用毒药把她害死,然后将她的尸体送回了鲁国。

这也是一个野心私欲膨胀的女人必然的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姜子牙第二!70出关辅佐短短数年几乎一统天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密:支撑姜维还没投降后主为什么就投降?

在决计伐蜀之前,魏国上下的主流意见都是认为,此时蜀国无隙可趁,不应贸然出兵。但司马昭却意外的决定派钟会领兵,取代原来的西线总指挥邓艾,出兵伐蜀。之后,邓艾等四路兵马围攻在沓中屯田的,钟会则率军直取汉中。姜维发现汉中有失,不敢连战,急忙从沓中回师,退守剑阁。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之际,邓艾偷渡阴平,奔袭成都。这本是军事冒险,但奇怪的却是,邓艾成功了。 邓艾到成都城下,后主肉袒出降,蜀汉灭亡,成为中第一个灭亡的。而此时,姜维尚在剑阁与钟会相持,永安对吴前线也尚有兵力可用,正在勤王路上,南中蜀军也请示是否需要救援成都。但后主的决定却是听从投降派的意见,决策投降。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虽说钟会已经牵制住了作为蜀国主力的姜维军,但是,除此之外,难道蜀国就没有别的军队了吗,为什么邓艾仅仅带着3万人,长途跋涉700里,扎营二十多座,到摩天岭的时候只剩了2000多人。但是摩天岭无路可走,是跳下去的,死人至少在一半,攻击江油的时候只有2000人左右。以这样的兵力,怎么能够在绵竹一战中击败诸葛瞻,而且包围成都,迫使后主投降呢? 蜀国当时的情况比较不妙,投降的时候仅有二十八万户、男女94万,部队11.2万,官吏4万,粮十余万石。不过,有几个情况现在应该特别说明,这里的“男女94万”并不是户口总数,官吏、将士都是没有计算在内的,老幼弱小应该都是没有计算在内的。更重要的是,这时的蜀国的实际领土已经只剩下了四川,原有的荆州和汉中都已经失守了,不属于蜀国范围。而四川当时除了北部平原地区之外,大多数南部和西部大多数地区都仍然是少数民族,这在传统的人口统计中都是不算在内的,因此,这个数字并不离谱。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士十一万二千”这个说法。我当时想,有11.2万人在城里,还是防御战,比魏军占的便宜要大很多,而且魏军悬师远征,孤军深入,既没有后援部队,粮草也无法供给,还只有二千人,为什么后主不肯,而选择投降呢? 首先,《三国演义》上说邓艾偷渡阴平出发有三万人,而正史上一般都只说是万余人,这两个数字并不矛盾。因为,如果说万余人是战士的数字的话,那么负粮兵应当也在此数。而且,此次作战因为是走绝路偷袭的,无法从后方运输粮草,所以,所有的战时物资都必须在出发时就带足。如果按照一般的作战兵与负粮兵的比例是1:1来算,这次邓艾军的比例至少要在1:2以上,否则700多里路、20多天,人饿都饿死了,更不用说作战了。其次,摩天岭的伤亡问题。到摩天岭时有2000多人,并不表明全军只有2000多人。事实上,这部分人应该是前锋部队。而且,我一直以为扎营之后就会把士兵留下来守护,其实邓艾是没有这样做的。他的做法应该是先扎一个营,再扎一个营,等第二个营扎好之后,前一个营再拔营向前。也就是说,应该是象车轮一样轮换扎营,而不是扎一个就扔一部分士兵在路上。再次,《》上的说法是,在摩天岭前,只有邓艾为了表示勇气,才自己跳下去了,其他士卒都是“攀木缘崖而下”的,并没有跳。也就是说,只有前锋部队的2000多人里有近一半的伤亡,而后面的部队则并没有出现这样大规模的伤亡,而是几乎全军到达江油的。再回头来看蜀国此时的情况。蜀国在全盛时期包括三部分,也就是荆州、四川和汉中。其中荆州所占比重最大,两川相加才能大约与荆州相比。在失去荆州之后,就失去了相当于一半的领土,钱粮、人口也同样损失很大。所以,在投降时的“将士十一万二千”并不是说成都还有这么多军队,而是说,这时的蜀国所能支配和调动的军队总数只有11.2万。魏军方面,光是钟会军实际上就比这个数字要大,约在十八万左右,这还不算他吞并的诸葛绪军等。但是,到达成都城下的时候,即使邓艾军是完整的,那也只有三万,部队都跑哪儿去了呢?在战争开始之前,姜维出兵伐魏,带走的大约是蜀国全军的一半左右。但是,他在陇西的战役中被邓艾击败,又不敢返回成都,只好在沓中屯兵。他上书朝廷,请求趁早调动军队,防守阴平一带。但是后主信任黄皓,没有这样做。这样一来,整个蜀国与魏国的边界上,蜀国的安危就都在姜维军身上。但是姜维此时所在的沓中远在陇西,如果魏军从子午谷、箕古进兵,蜀军就完全无法防守,只能坐待姜维回军来援。 在司马昭决定一举灭蜀之后,魏军首先是用包括邓艾在内的四路军将姜维军包围在了阴平。与此同时,钟会军从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和箕谷出兵,分两路攻占了汉中。姜维的反应自然是迅速回军救援汉中,准备再重新夺回汉中——没有汉中,四川就完全处于军事被动状态,只能挨打的份。到这时,后主才想起来姜维的建议,派率军去做姜维军后援,让张翼、董厥率军去守阳安关。但是,还没等廖、张两军到达计划位置,魏军已经先行击败了姜维,并占领了汉、乐二城。二将只好合兵一处,准备去为姜维解围,然后一起回军重夺汉中。 应该说,姜维还是很厉害的,能够突破魏军的重重包围,诸葛绪虽然一直跟着姜维,但姜维仍然率领部队主力退回到了剑阁,与后来派来的张翼、廖化两军汇合,准备与魏军相持不战,等魏军粮尽自退。魏军邓艾军、钟会军两军虽然对姜维军形成了夹击之势,但姜维坚守不战,魏军也没有办法。也就是在这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他曾计划夺取诸葛绪的兵权,但是诸葛绪却不按邓艾的计划行事,在结束陇西战役之后就回自己的防区去了——不幸的是他刚出狼穴,又入虎口,被钟会撞上,钟会找了一个罪名将他解送洛阳,吞并了他的部队。偷渡阴平是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其冒险程度直逼当年说的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但是,他却获得了成功。他走的路上除了在世时曾设过的一个大营之外,没有碰到蜀国的防御部队,就到达了江油城下。江油是小城,没有守军,只有百姓,所以太守马邈直接投降了。 这时,蜀国调动部队,做了投降前的最后一次反击,也就是派诸葛瞻去守的绵竹的战役。还是以全国总兵力11.2万为基数还分析此时蜀军的分布状况。姜维军有至少五万人,廖化、张翼军至少两万人,那么此时的蜀军总数就只有三万了。这三万人显然还不可能全部交给诸葛瞻去守绵竹,必须至少留五千人在成都做应急之用——比如说发生叛乱需要镇压、吴国之类。如果考虑到在吴蜀边境上至少还需要一万人的防御部队,那么,此时诸葛瞻所带的部队全军就只有1.5万人,至多不会超过2万人。 当然,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也不是无能之辈。他在战役初期击败了邓艾军的前锋邓忠、师纂。但是,当邓艾亲自去的时候,蜀军却败了。是不是蜀军和诸葛瞻的战术有问题呢?当然不是,因为诸葛瞻不知道魏军底细,所以在第一次战斗中摆出的就是全军,没有分出一部分兵力承担预备队任务。而邓艾军的前锋失败后,大部队却没有经过大战斗,仍然有力气继续拼命向前。所以,诸葛瞻被击败了。 绵阳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距离成都不远,若蜀国尚有余军可用,当然会派上去援救诸葛瞻。但是蜀国却没有这么做,只能说明此时的成都已经无军可派了。当邓艾到达成都的时候,如果成都坚守,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维放弃剑阁,率军迅速回援成都。而这样做,如果钟会尾随追击,姜维就很可能被邓艾与钟会前后夹击,不但救不了成都,反而有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姜维是很忠诚的。在得到诸葛瞻的死讯后,就赶紧率军回援。钟会当然也没闲着,就尾随跟进到了涪城。但是姜维才走到郪县,后主投降了的敕命已经下来了,于是他自己也宣布向钟会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