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代治水良吏姜师度:功在百姓 史书却没名气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核心提示:在我国古代的杰出治水者当中,有一位治水成就突出,却并不为人们熟知,他就是姜师度。

姜师度,唐魏州魏县(今河北大名县附近)人。

以明经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县令、刺史、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大理卿、司农卿、河中尹、将作大匠等职。

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供职中央,他都十分重视水利问题,并组织兴修了多项水利工程。

网络配图 在我国古代的杰出治水者当中,有一位治水成就突出,却并不为人们熟知,他就是姜师度。

姜师度,唐魏州魏县(今河北大名县附近)人。

以明经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县令、刺史、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大理卿、司农卿、河中尹、将作大匠等职。

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供职中央,他都十分重视水利问题,并组织兴修了多项水利工程。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

河北道辖区东临大海,南靠黄河,西距太行,北通渝关(今山海关)、蓟门(今居庸关),下辖怀、刑、沧、魏、冀、幽等20多州。

此地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区之一。

同时这里毗邻游牧民族地区,是重要的北部边防。

姜师度深知此地的经济和军事地位,任职期间,组织兴修的水利工程,现在可考的有七处之多。

例如,在沧州清池县(今河北沧县东南),开凿两道水渠,一渠通河,一渠通漳水;在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东南)修渠引黄河水;在贝州经城(今河北巨鹿以东)开张甲河;在沧州鲁城(今河北青县以东)修渠引水改良盐碱地。

这些水利项目,对农田灌溉、排涝或土壤改良产生了积极作用,保障了粮食生产。

姜师度在此任上还搞了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就是在蓟州渔阳一带重修的平虏渠。

平虏渠是末年率军北征乌桓时为方便运送军粮开凿的一条运河,上起呼沱河(即滹沱河),下注弧水(即沙河)。

由于长期战乱和年久失修,到唐初已经废弃。

姜师度组织人力在旧渠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并进一步拓展。

重修后的平虏渠,不仅便利了周边农田的灌溉和人们的出行,更重要的是可以比较方便地把中原地区的粮食运往北部边防,避免了军粮运输绕道海上的风险。

此外,姜师度还将水利工程直接运用于军事防御。

虽然早在唐贞观年间,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奚族就归顺了唐朝,但不时仍有侵扰之举。

为加强防御,姜师度决定在渔阳以北“涨水为沟”,果然有效阻挡了契丹、奚人骑兵的侵扰。

姜师度善于动脑筋,在治水方面有不少独创之举。

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姜师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

陕州西部的太原仓是当时江淮地区稻米运往长安的水陆转运枢纽。

往常都是用小车将粮仓的稻米载运到江边装船,费时费力。

姜师度实地考察后,命人利用粮仓和河岸之间的地势落差,修建了一条坡道,将米“自上注之,便至水次”。

这一做法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劳力。

由于治水能力突出,这期间姜师度还被调遣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华阴一带)主持开凿、疏通敷水渠、利俗渠和罗文渠,并在水渠两侧修筑了坚固的岸堤,既消除了水患,又便利了农田灌溉,对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姜师度组织修建的通灵陂水渠,更是一项广受赞誉的水利工程。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姜师度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

当时在同州朝邑县以北有一大片叫通灵陂的洼地,长期废置,盐碱遍地。

姜师度组织人力依势对通灵陂进行修整和挖掘,同时修水渠引洛水、筑河堰导黄河水入通灵陂,蓄积水源。

利用这一水源,周边农田广种水稻,“凡二千余倾,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

现代唐城(来源:资料图)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巡视朝邑县,看到“原田弥望,畎浍连属,繇来棒棘之所,遍为粳稻之川。

仓庚有京抵之饶,关辅致珠金之润”,龙颜大悦,便颁发了一个《褒姜师度诏》,给他“特加金紫光禄大夫,赐帛三百匹”。

当时唐都长安有人口逾百万,要供应这么多人的口粮,同时保证中央财政对粮税的庞大需求,仅靠关中地区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经常需要从黄淮、江淮地区调粮。

而姜师度充分利用通灵陂蓄水灌溉农田,增加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有效地缓解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紧张局面。

因此,唐玄宗对姜师度大加褒奖,自在情理之中。

相比于治理九州之水的大禹、修筑都江堰的父子、开凿通惠河的郭守敬等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姜师度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也不多。

但是,姜师度治水的事迹后人是应该了解的,尤其应该记住和借鉴他在治水方面的独到之处。

姜师度重视水利建设,对水利事业有一种难得的执着精神。

由他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有据可考的就有13项之多,约占唐朝前期北方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

他专注于水利多年,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在思考水利问题。

例如,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姜师度主管重大或疑难刑狱的审核工作。

这一工作与水利并无直接关联,但姜师度仍念念不忘水利之事。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他组织在长安城中修渠,“绕朝堂坊市,无所不至”,不仅美化了城市,方便了居民用水,还可以利用渠水运送宫廷急需物品。

姜师度的治水事迹和治水精神在当时就是很有声名的,人们把他与同一时期工于观天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并论,称之为“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

姜师度头脑聪明,知识全面,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利工程类型,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旧唐书》说他“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

他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用途遍及屯田、灌溉、排涝、漕运、盐池改造、城市美化、军事防御等诸多方面,对当时唐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还曾经用“治水”之法来“治盐”。

网络配图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改设为河中府,姜师度为府尹。

辖区内的安邑县(今山西运城东北)盛产盐,盐业收入一度成为当地财政的重要来源。

但由于长期开发和管理不善,盐池逐渐涸竭,濒临废弃。

姜师度到任后,“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盐产量得到增加,“公私大收其利”。

据史书所载,姜师度虽治水成绩斐然,受到朝野的赞誉,但也不免招致非议。

其原因,一是他兴修的水利工程多了,不可能每一个都很完美,也偶有不太成功的时候。

比如,在长安城开凿水渠,虽有积极作用,但没有充分考虑对水流量的调节,以致“水涨则奔突,水缩则竭涸”。

二是兴修水利必然动用民力,增加百姓负担。

这一点也为一些人诟病。

例如唐人张在其笔记《朝野佥载》中,就斥之为“好奇诡”,“费功苦民”。

搞水利工程,不可能不用民力,但应适当,否则也会带来另外的问题。

这也是需要慎为考虑的。

但从总体上来说,姜师度的治水功绩是杰出的。

史书上也有公允的评价:“师度既好沟恤,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旧唐书》);“师度喜渠潜,所至徭役纷纭,不能皆便,然所就必为后世利。

”(《新唐书》)大凡兴修水利,不光是解决一时一地的权宜之举,也常常是着眼于未来和泽被后人的长远之策。

姜师度兴修的平虏渠,直到时期,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描述它是“粮运者至今利焉”,就是一个证明。

还需指出的是,姜师度主持兴修的诸多水利工程,绝大多数是在他年过花甲之后完成的。

对古人来说,花甲已是高龄,但姜师度却仍以年迈之躯勤勉于水利事业,这种“”的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姜师度病逝,享年约70岁。

他的一生,处于盛唐之际,虽然官职不高,但始终心系于农本、孜孜于水利,不失为致力当时国家建设的一位良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唐代宗的皇后沈珍珠究竟是如何样的?

历史上的有两种显赫有名的身份,一个是被天下人所熟知的皇后身份,而另一个便是吴兴才女的身份。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和美貌兼得的才女,她的一生却是极其的充满坎坷和不顺,虽然她可能得到了宗的爱和心,但她却终究不是陪享受荣华富贵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的沈珍珠在没入宫之前,由于饱读诗书,能作诗弹琴,再加上相貌又生的水灵,所以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虽然有人多次前来提亲,但心气高的沈珍珠并没有急着挑选把自己嫁出去。直到后来有一次,在位时期,她参加了皇宫中的一次选秀,也正是这件事情,开了她和两个人之间缘分的大门。但尽管历史上的沈珍珠和李豫之间非常恩爱,时间久了,李豫难免也会厌倦。爆发后,李豫作为皇室成员,又手握兵权,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顺理成章的成了东宫太子,但这时候的他却只是将沈珍珠从掖庭接到了洛阳,而不是皇宫。 历史上的沈珍珠在叛乱期间,和百姓一同吃苦,关押起来后丝毫没有一点因为自己皇室之妻就居功自傲,扭捏做作的姿态,受到了当时很多老百姓的称赞。但后来不久,带领叛军又一次将洛阳城攻陷,居住在此的沈珍珠从此便不知去向。尽管后来李豫和他的儿子,也就是下一位都在极力寻找沈珍珠,但仍然是渺无音信。这便是历史上沈珍珠最后的结局。 沈珍珠传奇 沈珍珠一直是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原本是唐代宗李豫的妻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她一生中却只与年轻的唐代宗共同患难过,等到他当上一代帝王后,沈珍珠便不知去向,从此失踪下落不明。而电视剧《沈珍珠传奇》便上演了关于沈珍珠和李豫之间的爱恨情愁。在这部电视剧中,沈珍珠的扮演者是施思。这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国语电视剧,当时一播出的时候,便在南方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沈珍珠传奇》这部电视剧中,主要介绍的是沈珍珠作为江南有名的吴兴的女儿,是如何通过宫中的一次选秀而与李豫相识,以及相识之后两个人在一起的恩爱生活。《沈珍珠传奇》中,关于沈珍珠这一人物的高潮部分是,在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后,李豫去平定叛乱,而沈珍珠则被叛军关押起来,两个人之间开始了分离生活。直到平定叛乱有功的李豫被封为太子,好生活开始了,而李豫却没有将沈珍珠接回皇宫,而是仍然让她居住在洛阳。这也为后来沈珍珠的失踪埋下了伏笔。这件事让沈珍珠,直到后来叛军主要首领史思明再一次将洛阳攻陷,沈珍珠也便不知所踪。 关于安史之乱中沈珍珠和李豫之间的故事,是《沈珍珠传奇》电视剧中最跌宕起伏,也是最让人感慨唏嘘的部分。在沈珍珠失踪后,李豫开始在全天下寻找,并贴出告示重赏有功之人。直到后来两个人的孩子李适当上皇帝继续寻找,也没能找到沈珍珠的下落。这便是《沈珍珠传奇》的主要电视剧情节。 沈珍珠扮演者 沈珍珠是唐朝的一位女子,有着“吴兴才女”的称号。她和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之间的故事,更使这位女子的名字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关于沈珍珠的电视剧主要有《沈珍珠传奇》和《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两部作品。其中前者是国语版的,后者则是普通话,出演的演员基本也是大陆演员。那么这两部作品中,沈珍珠扮演者都是谁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沈珍珠传奇》中,沈珍珠扮演者是施思,其本来的名字为雷秋思。是中国台湾著名的女演员。现在居住在香港,1953年出生。最早开始拍摄的一部作品是《血信符》。作为沈珍珠扮演者,施思不仅将沈珍珠的才华充分展现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凭借相貌上的优势,施思更是将沈珍珠这个角色演的非常成功,无论是从神态还是动作以及人物的性格等等各方面,施思这位老演员作为沈珍珠的扮演者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 在第二部《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中,沈珍珠扮演者是中国大陆的一位著名女演员——。她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位2002级的学生,现在在中国也是很有人气的女演员之一。曾经被公认为“中戏校花”的她,再加上独特的演技,作为沈珍珠扮演者无疑也是非常合适的。在曾经收视率爆高的《仙剑奇侠传三》中,唐嫣由于扮演了其中的紫萱这个角色,而在中国大陆走红,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部电视剧中,作为沈珍珠的扮演者,唐嫣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演的也非常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禹治水 解析古时候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得洪水闹的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建筑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网络配图 瞬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吸取了他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传说在的十三年当中,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家的门而不入。网络配图他一直想这老百姓仍然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家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配图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开始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在舜死后,大禹便继承了部落的联盟首领。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拒不接受,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禹的儿子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此开创了子继父的世袭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