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齐王——刘襄即位的绊脚石燕王刘泽究竟是何许人也中我讲述了燕王刘泽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在一起看看,西汉历史上第二位重量级的太后,历经,,三朝的窦太后。

说到窦太后,大多会想到她偏心小儿子,想让汉景帝立其弟为皇太弟,在自己的汉武帝即位后,这位祖母也是即位强势的,那么在先生的《·世家》中对这位老太后又有着怎样的记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窦太后闺名,是清河郡观津县(今天的湖北武邑县)人,在执政时期,窦漪房作为务农人家的女儿进宫服侍吕雉,后来吕雉把宫女放出宫赐给各位王子,每人五个,窦漪房也在被遣的行列中。
窦漪房的老家在清河,所以,原本她想要去赵国,如此一来便可以离家近一些。
因此,她特意去请求主持遣送宫女的宦官头目,对他说:“请一定把我登基在去赵国的名单中。
”可是,这个宦官忘记了,将窦漪房写在了派往的名单中。
可能,冥冥中自有注定吧,如果的,窦漪房去了赵国那么下场必然是凄惨的,因为,吕雉时代先后的三人赵王下场我们是有目共睹的,若不是窦漪房去了代国,也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太后了,但是,没人能够未卜先知。
因遣送的名单已经上报给了吕雉,获得了批准,所以,窦漪房只能前往代国,走的时候,窦漪房哭得很伤心,埋怨宦官误事,心里面并不想去代国,但是在宦官的施压之下,只能黯然上路了。
到了代国以后,代王对窦漪房十分的宠爱。
窦漪房先后为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长公主刘嫖,汉景帝刘启与梁王刘武。
其实,代王本身是有王后的,并且王后为他生了四个儿子,只是,在刘恒入京登基之前,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便都相继病死了。
后来,刘恒登基成了汉文帝,公卿大臣们请求立太子,此时刘恒的长子,便是窦漪房所生的刘启,所以,便立了刘启为太子,窦漪房为皇后,转年又册封窦漪房的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后又迁徙到梁国,也就是梁王。
窦漪房的父母死得早,安葬在了观津。
因此,薄太后下令追奉窦漪房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让清河郡修建陵园,并划出二百户作为陵园的守墓人,待遇等同于灵文侯陵园(也就是薄太后父母的陵园。
) 窦漪房有个哥哥叫窦长君,有个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

窦广国在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就被人给拐卖了,家里人都不知道他的下落,窦广国被人转卖了十几家,后来到了宜阳,才算安定下来,替他的主人到山里伐木烧炭。
有一天晚上,窦广国与一百多人睡在山岩下面,后来山岩崩塌,把谁在山岩底下的人都压死了,只有窦广国一个人活了下来,于是,他便去为自己算了一卦,卦象说他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封侯,因此,他便追随主人前往长安。
在长安窦广国听说新册立的皇后老家是观津的。
虽然窦广国很小就被拐卖了,但是他还记得自己家的县名氏。
也记得曾经跟姐姐去采桑时从树上掉下来,所以,他便以此为凭证,向朝廷上书说明自己是皇后的小弟弟。
窦漪房将此事和刘恒说了,刘恒便召见了窦广国,问他身世,窦广国详细作了回答,果然有点像皇后的弟弟。
接着窦漪房又问他还有什么可作证明的事,窦广国说:“姐姐离开我西行入宫时,和我在一个驿站里告别,还借来洗澡用品给我洗澡,讨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开。
” 于是,窦漪房抱起窦广国哭了起来,,在周围伺候的人也都趴在地上低声哭泣。
陪着皇后一起悲伤。
接着就赏赐给了窦广国许多房子田地和金钱,同时也封赏了窦漪房的同祖兄弟,给他们在长安安了家。
绛侯和将军认为:“我们的性命将系在窦长君,少君两人身上。
这两人出身低微,我们不能不为他们选几个良师益友,不能再让他们又像那样篡权作乱了。
”于是,他们便挑选了一批的长者和有良好品行的士人与他们相处。
就这样窦长君和窦广国成为了谦谦君子,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尊贵就傲慢待人。

后来,窦漪房生病了,导致双目失明,男人么都是喜新厌旧的,更何况时呢!此时窦漪房已经失宠了,得宠的是邯郸的和尹既,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汉文帝刘恒生下儿子,因此,文帝晚年才没有废太子的心思。
汉文帝刘恒驾崩之后,汉景帝刘启即位,封窦广国为章武侯。
此时,窦长君早就已经死了,于是,刘启便封窦长君的儿子窦彭祖为南皮侯。
爆发的时候,窦太后堂兄弟的儿子,以救助别人的侠义行为而自豪。
领兵参加了平叛,因功被封为魏其侯。
外戚集团至此三人封侯,也是风光无限了,咱们这位都老太后信奉黄老学说。
为人有比较强势,所以,在她的时期,上至汉景帝刘启,太子,下至朝中的窦氏权贵都不得不跟她一起来研读《》《》的著作。
信奉思想。
这位窦老太后也是很能活得,他直到汉景帝刘启驾崩后的第六年,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才驾崩。
与汉文帝刘恒和葬在了霸陵,并留下遗诏命令将长乐宫中的财物都赐给了自己的大女儿长公主刘嫖。
纵观窦漪房的一生,可谓是上天眷顾了,如果,不是宦官忘记了安排她去赵地,她也许就会死在赵国,根本不可能成为皇后,太后,当然,大汉帝国的历史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变,巧合有的时候真的是美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后晋的进展史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死时,立侄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后晋高祖石敬瑭是沙陀人,家世贫寒,连姓氏也没有,至于石姓,也不知其来源。石敬瑭的父亲早年跟从征伐,以功授洺州刺史。石敬瑭为人,稳重沉厚,爱之,遂将其女嫁给了他。 由于这个原因,使他得以在李嗣源帐下为将。李嗣源称帝后,历任保义、宣武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嗣源晚年转任河东节度使。李嗣源死后,后唐发生了巨变,儿子刚继位,养子就发动了兵变,领兵杀向洛阳。李从珂召石敬瑭赶来洛阳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把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杀害李从厚。 李从珂继位以后,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兴王之地。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李从益(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助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儿"。于是,辽太宗决定帮助石敬瑭。但后唐君臣对契丹的来援却毫无戒备,没有及早截断雁门诸通道,致使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率的军队顺利度过险要,进抵太原,大败后唐军队,将后唐五万大军包围于晋安寨。被围于晋安寨的后唐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军心已乱,副使杨光远、大将安审琦劝主帅张敬达投降,遭到拒绝,索性将他杀害,举全军投降了石敬瑭。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大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不久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灭亡。 石敬瑭依靠契丹自藩帅而夺得帝位,所以每年除了向契丹贡奉大量的财物外,吉凶庆吊,从未遗忘,使者相望于道,奉表称臣,称契丹主为父皇帝,其实他比耶律德光还要大九岁,契丹、太子、诸王、元帅以及重要大臣韩延徽等,也都有贿赂相送。每有契丹使者至,必于别殿拜受诏敕,契丹使者小不如意,多出不逊之语。对于这一切石敬瑭都忍受下来了,但朝野上下咸以为耻,有的大臣也因此而拒绝出使契丹。如王权就是如此,石敬瑭派他出使契丹,向其主献徽号,王权耻于向契丹主跪拜,宁愿丢官,也不愿充使。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为止。 后晋灭亡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石重贵的亲生父亲石敬儒,他是石敬瑭的兄长,早年在唐庄宗部下为将,早死,所以被石敬瑭收养为子。由于石敬瑭的五个儿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纪尚幼,所以只好立石重贵为帝,史称晋出帝。 石重贵虽为皇帝,朝中大权却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掌控。景延广无勇无谋,却狂妄自大,,。他自掌权以来,改变了石敬瑭对契丹的一贯政策,拘禁其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抢夺其货物。石重贵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引起契丹的不满,战争一触即发。景延广不做好战争准备,却,声称"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则取天下笑,当成后悔矣!"契丹主闻言大怒,连年进兵侵扰中原。而后晋王朝内部却有不少军阀也想乘乱夺取皇位,唯恐天下不乱,如石敬瑭的杨光远,原后晋大将、北面都招讨使杜重威、李守贞等,无不是此类人物。在契丹与后晋的战争中,幸赖广大军民的拼死奋战,才使契丹军屡次受挫而退,有时还败得很惨。 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发动对后晋的战争。他指示降将赵延寿与瀛州刺史诈降,送假情报给后晋。出帝不辨真假,急于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为统帅,统领大军北上抗击。杜重威此次出征是有个人打算的,他想仿效石敬瑭,卖国求荣,当。所以借口此次出战深入敌境,必然要有强大的兵力才能保证成功。石重贵只好给他增兵,致使皆归其麾下,京师空虚。杜重威到前线后,每日置酒作乐,不议军事,只知一味地向晋廷要求增兵运粮。晋军兵多将广,实力强于对方,由于主帅没有任何作为,反被敌军截断粮道,形势极为不利。杜重威正要使晋军处于危险境地,以便受其裹胁投降契丹。他与副帅李守贞商议,派人与契丹联系请降。耶律德光虽然包围了晋军,但晋军毕竟,且战斗力较强,欲想获得全胜,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当他得知杜重威率军投降的消息后,,马上许愿事成后立他为帝。于是杜重威招集诸将,伏甲于营中,宣布投降契丹,诸将中虽有不愿意者,但在刀剑的威胁下,也只好连署降表。当杜重威向全军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全军恸哭,震天动地。 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让他穿上赭黄袍,由于他早已许立赵延寿为帝,于是也让延寿同样穿上赭黄袍,将两个卖国贼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实际上根本无意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当皇帝。这一回他本人要过当中原皇帝的瘾了。 由于晋军主力已经投降契丹,所以耶律德光很快便进入了汴梁,俘获了石重贵及其全家,将他们迁往契丹境内的建州(今辽宁朝阳境内)居住。耶律德光于次年,即公元947年,在汴梁后晋宫中即位。由于契丹军队在中原到处烧杀抢掠,美其名曰"打草谷",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们聚集起来,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到处打击契丹军队,杀戮契丹派来的官吏。耶律德光无力维持其在中原的统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许王李从益为帝,然后率军北撤,途中一病而亡。后晋共历二帝,统治了十一年时间。 随机文章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被压迫一千年通过智慧活下去(崇拜知识)世上有神仙的十大证据有哪些,真实巨蟒渡劫/修真成仙/神仙下凡事件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平行世界是绝对存在的,平行世界存在的证据/双缝实验是其中之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
历史上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三十二年(1767),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与户部侍郎、大臣冯英廉最疼爱的孙女冯霁雯成婚了。婚后的和珅夫妇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和珅正是意气风发,他没有在上留恋太长时间,很快的,和珅参加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顺天府乡试。 乡试是四级考试中的第二级,正科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和京师举行一次,遇有开恩加考的则称为恩科。乡试与郡试不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均由皇帝任命,只有获得了身份才可以参加。乡试要考、策问和诗赋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 乡试的要求非常严格,考场称为贡院,在开考前,会给每位考生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房间,称为号舍。考生进入考场之后,必须在该场考试结束才能出考场,三天里答卷和食宿等都要在号内。考生在八月初九日参加第一场考试,首场考四书五经,共要写作七篇八股文,这是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整个乡试的关键。头一场考好了,基本就能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了。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入场,考的是试论,是七篇公文,这考察的是考生对政务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公文写作能力。我们看古人的文章,比如大文豪,有许多是代皇帝写的诏令、诰、表之类,文章炳炳烺烺、,就是这种公文写作训练的结果。 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入场,考察试策五道。这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借古鉴今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处理的能力。这种从开始长期施行的考试时间和内容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了些改变。乾隆二十二年,乡试最重要的首场改为考四书内容的八股文三篇,并考试帖诗五言八韵,第二场则考五经内容的八股文五篇。第三场考试策五道。时间上,也略有调整,即考生八月初八一早入场,初十黄昏出场,休息一晚,第二天黄昏再入场考第二场。 这样,考生在八月十日交卷后,同考官(“房师”)就开始判卷,在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正副主考官就会拟定一名乡试第一场的头名,这称为草元,如果该名考生的后两场成绩也不错,那他就是当科乡试的头名,称为“解元”。明代的大文人、大画家以唐解元的名号闻名天下,即因为唐伯虎当年中的就是江南贡院乡试的头名。而和珅参加的戊子科顺天乡试是乾隆三十三年(1767),正是经过了改革,增加了试帖诗这一内容的考试。 和珅对此次考试是胸有成竹的,他在学校期间,对四书五经是再熟悉不过,并且他长期研习乾隆皇帝的诗歌,在诗歌上也很自负,他认为自己这一次考试是必中的。 客观地说,和珅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满人参加科举考试,难度本来就与汉人科举考试的难度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乾隆时期是的承平盛世,子弟坐享祖先留下的遗产和荣耀,大多不思进取,像和珅这样有才学的八旗子弟的确不多。但是让和珅非常懊丧的是,在这次乡试当中,和珅名落孙山了。 考试的失利对和珅打击很大,但是祖岳父冯英廉的分析让和珅很快振作起来。冯英廉对和珅分析道,乡试的失利,并不代表你的才华比别人差,万万不可。顺天乡试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除了本地户籍的考生之外,所有的八旗子弟考生,还有的贡生、监生,在与他们的竞争当中,有时候才华并不是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 因此,切不可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妄自菲薄、一蹶不振。接着冯英廉为和珅指出了另一条路,冯英廉对和珅说,继续读书参加科举当然不是不可以的,你也有这份光宗耀祖的决心,但是对于我们满人来说,参加科举并不是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甚至都不是正途。 我们满人,是跟着老祖宗依靠十三副铠甲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对满人来说,骑射这样的武功远比走科举这条路要容易得多。如果只是做官,朝廷根本不要求满人必须有科举的出身,通过做侍卫、立军功、做笔帖式都是正途,比如我就是从笔帖式做起的。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家庭是世代将门,如果能入宫做个侍卫,前途一样。 科举只是笼络汉人的途径罢了。听祖岳父说完,和珅觉得好受了很多,难道自己努力学习这么多年,为了学业受尽了冷遇与白眼,竟真要弃文习武吗? 实际上,清朝统治者的确希望不要沾染过多汉习,多次强调旗人要保持自己的骑射传统。比如皇帝就曾针对八旗子弟读书不精反而荒废了骑射这样的状况而专门发表过意见,他认为,八旗读书人,沾染汉习之后,“率多忘世旧”,导致弓马和文章“两歧失进退”,难以有什么成就。 因此,对于八旗子弟来说,通过科举做官,的确是不受重视的。统治者更重视从尚武的角度来选拔满人为官,即通过考校满语骑射,如同冯英廉所说的那样,直接考取笔帖式、中书、郎中、侍卫等官职,然后逐步升迁,这种针对八旗子弟特有的选官方式,对满人来说不仅比科举更是正途,而且升迁也要快得多。对于旗人参加科举,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清初统治者,实际上不鼓励,比如就开翻译科考试,鼓励旗人尽心学习满语骑射,力图阻止满人汉化的趋势。 出于这样的原因,整个清代,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始终秉持着专重骑射而不以文事争能的原则,通过科举起家的八旗子弟大多不受重视,官职都不甚显贵。 冯英廉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和珅讲解科举舞弊的严重,并且告诉和珅,现在八旗子弟不但弓马骑射荒废了,而且大多并不读书,像和珅这样的才华和学识,如果能进宫当个侍卫,凭借他的聪明,在皇帝的身边,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和珅最终被说动了。自己这些年费尽艰辛读书,如此用心的记诵乾隆皇帝的诗文,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吗?常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能获得皇帝的赏识,通过什么途径又有什么重要呢?和珅又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艰辛,他的心里起来,自己要的只是。 不能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坚持原则,不但要实现目的,而且要求实现目的的程序必须正义,有的人则可以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鄙弃不择手段的人,可是在一个几千年来奉行成王败寇原则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要是目的实现了,人们的鄙弃也就会变成艳羡了。 很快的,三等轻车都尉和珅,正式成为一名宫廷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