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为什么大多不得善终?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谓是罕有的明君,开辟了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代明君李世民在家庭方面还是遗憾颇多!首先拿李世民本人来说,弟兄们为了那把椅子,争得,最后不得不进行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将自己的哥哥和兄弟杀死。

虽然身在江湖,,但是毕竟是骨肉相残,这对他父亲李渊来说,也是最不想见到的一面。

历史真是有奇怪轮回的,等他逼父退休,自己坐上大唐第一把交椅子后,他的子孙也在皇权的血腥争斗中纷纷中枪。

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比他老爸的生育能力弱,共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生恒山王、濮王、高宗;生吴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生曹王李明;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网络配图 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李世民之子除了高宗李治、赵王李福外,其他人的结局甚为凄惨: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沦落而死。

长子:李承乾,唐太宗即位,就被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

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

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皆处死。

贞观十九年,李太子(645年)郁郁而终。

次子:李宽,武德三年(620年)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

李智云早在建立前便薨逝,李宽继承李智云的楚王爵位,被封为凉州总管、司徒,但不久后病逝。

楚王李宽是宫女生的,他在小小年纪就被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但是因为病而过早去世,后代也不曾留下,也就孤单来孤单走了。

三子:李恪,其外曾祖父是的开国,其外祖父是,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故李恪与其胞弟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

他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他为太子,但遭到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高宗李治即位后,为了清除威胁,保证李治坐稳江山,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四子:李泰,史载李泰 聪敏绝伦 ,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地大肆赏赐李泰,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遂立为人懦弱的李治为太子,李泰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永徽三年死于郧乡。

网络配图 五子:李佑,武德八年,封为宜阳王,当年又封为楚王。

贞观二年,迁移后封为燕王,转为豳州都督。

十年,又改封为齐王,被授予齐州都督。

他不学无术,爱好打猎,在舅父阴弘智的唆使下,于贞观十二年发动叛乱,三月三十日被兵军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长安,被太宗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

同党一并被杀。

他的被擒,导致太子李承乾谋反计划被发现。

六子:李愔,初封,授襄州刺史。

广制封建时,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

639年(贞观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

李愔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在太宗朝与高宗朝数度被贬官作为惩罚。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公子,多次为非作歹。

李愔在虢州,经常打猎,不避庄稼,百姓非常怨恨他。

因 房遗爱谋反案 牵连到其同母亲兄吴王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在今重庆境内);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

667年(乾封二年),死于流放地。

七子:李恽,为人胆小怯弱,喜欢安逸享受。

李恽在安州,多造器用服玩,到了将离任时,有递车四百辆。

州县不堪其劳,有司上奏弹劾,唐太宗特宽宥不问。

元年,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

唐高宗知道实情后,斩张君彻,追赠李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八子:李贞,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

因为与韩王李元嘉、鲁王、霍王反对失败,最后服毒自尽。

开元五年(716年),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

九子:李治,李治不用多说了,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说起他其实也蛮可怜的,竟然将大权交给了武则天,让家族被压的抬不起头啊。

十子:李慎,李世民的又一个胆小懦弱的儿子。

李慎少好学,善星步,与越王李贞齐名,当世号“纪越”。

李贞联合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慎知当未可,他不肯“同谋”。

武则天后来还是将他贬谪巴州,改氏“虺”,死在流放途中。

网络配图 十一子:李嚣,631年进封江王,第二年就去世了,谥号殇。

李嚣无后嗣,死后封国江国被废除。

看来,他也是个不幸的皇子,虽然有个牛爸爸,却没有享受宝贵的命。

十二子:李简,为唐太宗李世民与宫女所生。

李简进封代王后不久就逝世了,无子女,福薄寿短。

十三子,李福,史称赵王李福是李世民的儿子最与世无争的一个,因为他平庸一生,没被武则天盯上,才得到善终。

看来他老爸给他取名福字,还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十四子:李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受封曹王。

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

在武后的授意下,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后来唐高宗哀悼弟弟,将黔州官僚全部免职。

景云元年(710年),将李明灵柩运回京师,陪葬昭陵。

李世民的14人儿子,除了平庸的李福、懦弱的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

骄侈取败,身无令名!” 懦弱的李治继位,娶了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他们的儿子几被武则天杀光!唐被改元为周,李世民一支差点被灭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与武宣卞皇后之子曹植简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人物之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去世后“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文学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三人耳。 人物生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至新野,后又随父与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继位,即。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策和孙权堂兄孙辅简介:因与一代奸雄曹操暗中来往,被软禁去世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和的堂兄,末年将领。 孙辅襁褓中父母双亡,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初以扬武校尉之职辅助孙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驻守历阳抵御,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又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孙策袭击庐江太守,因功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升任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孙辅后担心孙权无力保守江东,便遣使与暗中来往,事情泄露后,孙权将他软禁起来。数年后去世。 人物生平 孙辅的父母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孙辅由兄长孙贲独力抚养,兄弟俩的感情很深。 孙辅最初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助孙策平定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向西驻守历阳以抵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孙辅又跟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从孙策向西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与刘勋军交战中身先士卒,立有战功,孙策任命孙辅为庐陵太守,让他平定安抚所属县城,分别置备官员。后来孙辅升任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 后来,孙辅担心孙权没有能力保守江东,趁孙权出行时派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结果孙辅暗通曹操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回来后,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不愉快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孙辅否认没有此事,孙权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的无言以对。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削减他的部曲,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 数年之后,孙辅去世,孙辅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依次取得官职。 家族成员 父亲:孙羌,孙坚长兄,早亡。 哥哥:孙贲,官至豫章太守,封都亭侯。 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 人物评价 陈寿《》:“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