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会赐死曹植的妻子崔氏?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要赐死的元配妻子?理由很荒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曹植曾是被曹操寄予厚望的儿子,并有意立为世子。

但是,由于曹植像他的亲信一样,屡屡恃才放旷,最终被曹操抛弃,选定作为继承人。

从此,的曹植,在父兄二人面前再难抬头。

即使是在曹操生前,这位作父亲的对曾经钟爱的儿子曹植也少有温情,甚至还冷酷地将曹植的元配妻子赐死。

不仅如此,连崔氏的亲叔叔也被曹操冤杀,这是为什么呢? 曹植的元配妻子崔氏是清河东武城人,属清河崔氏,是出身高贵的名门之女。

所谓的名门,就是当时的士族,一般人家是高攀不上的。

因为,从两汉时起,人们要想进步,是得讲究出身的,有些是要生而为官的,并且可世代相袭,这类人被称为士族或世族。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六卿(、、、智氏、、)魏晋时的几大世家(琅琊、陈郡、清河崔氏、陈郡、兰陵)等等。

到了时,李世民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又专门让人重新编撰《氏族志》,将自氏也加进了一等姓氏的行列,是为五姓七望(陇西、赵郡李氏、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荥阳、)。

这样一来,老李家就成了一等一的世族大姓。

而清河崔氏并不像李世民那样,它不是抢来的,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武城一带,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曹操晋封魏公,崔琰为尚书。

曹植的元配妻子崔氏就是崔琰的亲侄女。

说起崔琰的名字,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老黄要是给你讲个故事,你就会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

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

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

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由于出身的原因,崔氏是个爱漂亮的女子,所以,在穿衣打扮上,特别讲究,算是当时的“潮女”。

但是,曹操的一生却崇尚节俭,自己不饰华美,对于他人的奢华,他也是一万个看不顺眼。

据《魏晋世语》记载,曹植的老婆崔氏因为衣装过于华美,被登台曹操检阅的看到了。

曹操认为,自己的儿媳妇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崔氏回家后就被他下令赐死了。

女人爱美,人之天性,没想到崔氏却因此丧命。

也许,这只是曹操的一个借口,最真实的原因,可能就是出身“贫贱”的曹操早就在心中看不惯她这种大家小姐的作派,于是,随便找个理由将她一杀了之。

其实,名门出身的人都是有大情怀的,比如崔氏的叔叔崔琰,就有名士风采,在曹操选世子一事上,崔琰就表现非常奇特。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刚刚建立,尚未立世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华而且有爱心。

曹操怀疑犹豫,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探。

各地官员的回复都是加密的,只有崔琰的信不封口,他的回复是:“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

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调其职为中尉。

但是,最终,崔琰也被曹操给冤杀了。

崔琰与他侄女的死,可能就是因为出身在高贵了,让曹操一看就不爽,于是,随便找个借口就给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独创了哪个成语,从此老人都不忌讳说“死”了

华夏文华传承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精华,值得一直传承下去,也有一些糟粕,需要被剔除。而中华文华中,最大的糟粕,非迷信莫属——国人不但信敬神、敬鬼神,甚至还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害怕谈到死之一字。可是说来也巧,汉末史上,一个枭雄,独创了一个,同样指代死亡的意思,人们不但不避讳,反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这个人是谁呢?他发明的成语又是什么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汉末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兴起义兵,讨伐,平定黄巾,成长为一方诸侯之后,斩眭固,降,擒,灭二袁,平定三郡乌桓,从此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广为人知。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更是没有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早就出现在了教科书上。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列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何哉!” 意思是说,我举义兵,是为了扫除天下的暴乱。现在故乡的人,在战乱之后都死的差不多了,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这让我悲痛不已。我现在承诺,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传宗接代的,让他们的亲戚过继给他们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田地、耕牛,并派先生教导他们成才。除此之外,官府还会为他们修建祠庙,让他们有地方祭祀自己的先人。如果这些都能够完成实现,我死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人生几何”的潇洒;有“,。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张飞竟做了一代奸雄曹操的女婿 求刘备心里阴影面积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