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的征战史,几乎大明帝国初创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他都参加了,而且,攻必克,战必胜。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功臣,却从不居功自傲,而且既严格执行军纪,又爱护士兵。

一、立殊功而不自傲徐达不仅以白己的赫赫战功为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而且,与的个人关系也非常密切,是朱元璋特别倚重的核心人物,朱元璋总是把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褒奖徐达。
在这样的战功面前,在这样的荣宠面前,徐达不为所动,从不居功自傲。
徐达与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风阳)老乡,小时候还在一起放过牛。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崭露头角,成了一名将军。
徐达也不满官史的欺压,前去投奔朱元璋。
后经朱元璋推荐,徐达也做了军官。
1354年,郭子兴与另一农民起义首领孙德崖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发生冲突,郭子兴在城里拘捕了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众在城外捉住了朱元璋(他们认为这是朱元璋搞的阴谋)。
双方僵持不下,有心互换人质,又怕对方使诈自己上当。
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扣的消息后。
毅然请求代替朱元璋,来到孙德崖的军中做人质。
换回了朱元璋。
朱元璋回到城里后,郭子兴也放回了孙德崖,孙德崖回到营地,再把徐达释放回城。
本是一个死结,经过徐达这种舍身相救,轻易的化解了。
徐达自此也与朱元璋的关系更加亲密。
1363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应天(今江苏南京)根据地会被张士诚乘机偷袭,便把徐达从前线派回去守应天。
徐达回到应天后,严格训练部队,加强守备力量,并缉查奸细,修整城池,使张士诚始终不敢贸然进犯。
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优,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后来朱元璋对别人称赞说:“我让徐达回守应天最为放心,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
”1367年,当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两股最大的农民军势力,占有了江南广大地域之后,出兵北伐、消灭元朝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那么,由谁来担当北伐大军的主帅呢?朱元璋决定还是让徐达来干。
他特意把众将招集到一起对他们说:“行军打仗,是为了平息战乱、消灭敌人,所以任命主帅,也必须选择最恰当的人。
现在你们诸位不是不能打仗,但是若论办事稳重、纪律严明,而又善于用计、讲究谋略,具有统率全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指挥才能,却准也比不上徐达。

”要求他们听从徐达的指挥调遣,徐达也不负所托,取山东、攻河南、占大都(今北京)、平定山西、陕西,短短两三年间,就把中原地区的大片领土都划入了朱元璋的范围。
1371年,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朱元璋又派徐达镇守北平,直到1384年病重才召还应天。
在这十几年间,徐达修缮城防,操练军马,严为守备。
并迁徙内地民众到边地屯田种地,不仅减轻了军队的粮晌供应问题,还使北部边疆日趋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的形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采取了提高文臣地位的措施,冷落乃至杀掉那些曾为他打江山立下的将军。
但是徐达却始终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拱卫着北部边疆。
这固然是一种形势的需要,但与徐达性格中谦和的品质,不争功、不诿过的行为是有很大关系的。
《明史》记载说: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
到了冬天还朝后,总是交还将印,回家过自己的那种俭朴生活。
朱元璋有时召他一块喝酒,喝到高兴处,常常是对他兄弟相称,而每到这时,徐达都是恭敬谨慎,从不自以为了不起。
而且,徐达不置产业,始终住在旧房子里。
朱元璋看不过去了,对他说:“你为我大明朝立有大功,却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子。
我很过意不去,把我原来当吴王时住的那套房子送给你吧。
”徐达坚决推辞,拒不接受,说我现在住的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换房子。
过了些天,朱元璋与徐达一起来到那处吴王府邸,在里面摆酒,把徐达灌醉,让卫兵把他抬到床上蒙被而睡。
徐达睡到半夜酒醒之后,,连忙跳下床。
走下台阶,俯伏在地,磕头呼喊:“死罪,死罪。
”朱元璋看他如此的谦恭、不贪富贵,非常高兴,下令在这所府邸的前面,另外给徐达建造了一所新宅。
以朱元璋多疑的心性来讲,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试探。
但无论如何,徐达经受住了考验,也使他成为不多的几个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二、治军严明却又爱兵如子行军打仗,军纪问题是最令人头痛的事。
古代多少名将,都是在攻城之后把战利品据为己有,更有那连对方将领的妻女也收容过来的。
上行下效,参战的兵士也往往是抢掠不休。

《明史》记载说:徐达在为明朝建立、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攻克了大都市两座、省会级城市三个、普通城市一百多个,不管攻下什么样的城池,都是进城后秩序井然、从没有烧杀抢掠的事情发生。
为朱元璋赢得了民心。
为约束部将,徐达不仅严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防止兵士抢了财物后挥霍或是溜回家)。
”还不惜自身名誉,与太祖合演了一出苦肉计。
攻占应天之后,准备攻打江苏镇江,由于其他一些农民军常常发生的烧杀掳掠、抢劫民女财物等行为,朱元璋担心富庶的镇江被攻下后也会发生抢掠行为。
为严肃军纪、争取民心,朱元璋当着众将领的面,指责徐达纵容士卒、抢劫财物、违反军纪,并把徐达捆了起来,要按军法处置。
朱元璋的重要谋臣等人苦苦求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才得赦免,但朱元璋仍是装着黑着脸、一付恨恨的样子说:“我自起兵以来,从不妄杀无辜,你们这些将领要体察我的用心,严格约束部下,破城之日,绝不能烧杀抢掠。
如果有胆敢不听的,我一定不轻饶。
“这些与会的将领都知道,论部队的军纪,徐达的手下是最好的,而徐达又是朱元璋最任倚重的人物,现在连他都受到了责罚,别人也就更得小心从事了。
所以部队的军纪出奇的好,所到之处,号令严肃,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任何烧杀掳掠的现象,附近的百姓听到消息,都盼着这支队伍能早一天攻取他们所在的地区。
为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为迅速攻灭元朝、扫平其他义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上行下效,,中梁不正倒下来。
即使军纪定的再严,如果不自身带头执行,也不会起到多少作用,更会使得下属纷纷仿效,军纪于无形中也便烟消云散了。
徐达在严格治军的同时,更严于律己。
他不贪女色,不好金银财物,朱元璋曾当着许多人的面称赞他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品格中正无瑕,可与日月同辉,只有徐大将军一人能做到啊。
”这样的榜样作用,对下属自然起到了极好的表率。
同时,他又能做到与士兵。
有时军粮供应不上,士兵挨饿,他也不吃不喝,不进营帐休息;不管哪个士兵有什么急难之事,他总会抽时间帮助解决;至于嘘寒问暖、探病慰问更是常事。
手下将士都对他既尊敬又感激,乐于听从他的命令,服从他的指挥,打起仗来奋勇争先,以一当百,想不打胜仗都难。
徐达从1353年投军,到1384年病重回到应天府,三十多年间几乎都是在马上度过的。
特别是在明朝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问内,由江南打到漠北,为明王朝的初创与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氏三公是哪位?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
、、郑庄公是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像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 郑桓公 郑桓公,名友,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今陕西),国号郑,西周最后一个封国。周宣王死,继位。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战争时才用的信号--烽火。各诸侯国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伴君如伴虎。加之王室已渐衰败,郑桓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于是,他向太史伯请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势:各大封国,不是王的亲属,就是王的亲戚,还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都已建国数百年了,,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盘,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东方河、济、颍、洛之间有一块土地,那里有十个国家,其中的虢国和郐(kuài)国两个国家最大,而虢国的国君总以为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后人,血脉纯正,所以"虢君恃势"。处在群山之中,易守难攻,虽不是之国,因为所处地理的关系,所以"郐君恃险"。这两个国君都"贪而好利,百姓不附"。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国和郐国的人民都知道,他们非常爱戴你。如果你备上礼物去向虢、郐二君行贿,态度谦卑,,请借一块土地暂时安顿家人,他们是会借给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是朝中重臣,你还有用,他们有事还求助于你,从这方面说,他们不敢不给你办。如果这样,"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国室危急,如果国家有变,虢、郐二国必然骚动,到那时你可"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虢、郐灭亡以后,其它八个小国自然臣服。 按照这一战略方针,郑桓公马上行动,很快将孥(家人、财物和奴隶)转移到东方。虢、郐之君自然不会将郑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国都,当然也不敢将王朝司徒这个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郐之间有一个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属于虢国的地盘,虢君就借给了郑桓公。郑桓公便把家人安置此城,即今荥阳东南二十里的京襄城。 郑桓公要扩大地盘,首先瞄准郐国。郐国是妘(yún)姓之国,非姬姓之国,先灭郐国,诸侯和周王室不会有所震动。加之桓公寄孥时,郐国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郑桓公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但是,郐国毕竟经营了几百年,又处在群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况郑国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举将郐国搞定。经过密谋,郑桓公想到了一个高招:他派出情报人员搜集郐国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将他们的姓名写在造假的盟书上,并且写上将郐国消灭后,郐国良田分给他们的分配方案和将授给这些人的官职。趁着夜色,郑桓公派人将这些"盟书"偷偷埋在距郐国都城很近能让人看到的地方,洒上鸡血,扔些鸡毛,造成曾在此结盟的样子。第二天,有人将此情况报告了郐国国君,郐君立即下令开挖,果然挖出了"盟书"。郐君阅罢大怒,按图索骥,将这些"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人统统抓获,不问,全部杀死。可怜郐国这些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到死还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就被他们拥戴的主子给收拾了。 郑桓公离间郐国君臣、借刀杀人获得圆满成功。郐国无良臣猛将,郑桓公"遂取之",实际掌握了郐国政权。 郑桓公寄孥东方,需要大批粮食以解决吃饭问题,荥泽、圃田泽周边有许多滩涂和大片荒地,这些滩涂土质肥沃,易于开发,且当年即会有好收成。于是,郑桓公带领家人、奴隶和被他解放来到郑国的殷商遗民,"庸次比耦(ǒu),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郑武公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之乱"爆发。因幽为博褒姒一笑""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即位的将原之地交于管理,自己则在诸侯保护下东迁洛邑。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桓公子掘突(即郑武公)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郑国原在棫林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人是最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王室东迁,已由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但一路有军队保护,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交接完毕,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且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地区)之地重建郑国。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据《》的记载,郐国已被郑桓公所取,至平王东迁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复占其城邑,郐国彻底灭亡。时隔一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虢国。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将国都由京城南迁于溱洧(今新密境内)。周围的鄢(一作邬)、蔽(敝)、补、丹、依、、历、华八个小国,也都臣服于郑。至此,郑国已据有了原东方十国的地盘。 郑武公继承父志,占有东方十国后,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这一时期,东至开封,北至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郑国版图。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成为东方强国。 郑庄公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即郑庄公。庄公袭父职,担任周王室司徒。 郑庄公继承祖、父之志,励精图治,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初霸诸侯,得专征伐。郑国发展壮大,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周王室也感到危机,认为郑国靠近王朝,为腋下之患。于是,想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王朝的卿士地位,削弱庄公权力。郑庄公闻听此事,十分恼火,因为先祖郑桓公勤王而死,先父郑武公处处尊王,郑国没有对不起周王室的地方,周天子怎么能,忘恩负义!于是,郑庄公据理力争,周桓王自知理屈,信誓旦旦说"无之"。郑庄公不依不饶,结果,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以作保证,此即"周郑交质"。周天子与郑国交换人质事件,使周王朝地位一落千丈。周郑交质事件,增加了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不满。周桓王不断削弱郑庄公权力,郑庄公针锋相对,派手下取王室温地之麦,收王室眼皮底下的秋庄稼,向周王室施压,周郑关系进一步紧张,此即"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除郑庄公王朝职务,亲率诸侯联军伐郑,此为"周郑交兵"。此战,郑国,周桓王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威风扫地。入夜,郑庄公派人"慰问"桓王,诉说郑国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射中王肩,纯属偶然。郑庄公软硬兼施,政治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挥洒自如。 庄公母,素不喜庄公,而喜庄公弟叔段。武公在世时,武姜曾请武公将段立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郑庄公初即位,其母武姜为段请求封地,初请制,庄公不许。第二年,武姜又为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京城乃桓公、武公的旧都,虽然被迫放弃,也是国之重镇,派弟弟去镇守,也是得其人选。段在京城,深得京人爱戴,《》中《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产生于此时民歌。《叔于田》述叔段"洵(xún)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表现了段的善良、英武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大叔于田》记载的是庄公到京视察,段亲下围场与虎搏斗,"袒裼(xī)暴虎,献于公所"(活捉猛虎,向国君哥献礼)。与虎搏斗的狩猎活动是一种军事演习,段擒虎以献,当国君的哥哥自然高兴,在赞赏弟弟武艺高强的同时,告诫弟弟"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同‘汝‘)"。意思是以后不要再这样干了,防止老虎伤害你。这是一幅多么逼真而和谐的兄友弟恭图啊!但是,人的私欲是无穷的,段在其母武姜协助下把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土地归为己有,复"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缮治城郭,收集粮草,整修装备和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他准备推翻兄长取而代之。 公元前722年,段将攻郑,武姜为内应。郑庄公得到情报,命子封率军攻取京城。段大败,出奔鄢,又奔共。兄弟手足,顿成寇仇。京城大叔出奔共成了共叔段,其母武姜亲自导演的弟弑兄政变未能成功,。而庄公对亲生母亲的甚感恼恨和失望,说出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气话。封建社会讲究孝道,母不慈子亦应孝,况庄公为一国之君,纵然母亲有千错万错,为子者亦应恪尽孝道。时间既久,庄公感到自己话说得有点绝了,但身为国君,,无台阶可下。大臣颍考叔建议开挖隧道,及于泉水,权当黄泉,请母子相见。于是,母子相见于隧中,"其乐也融融"了。今京城内有阴司涧沟,传为庄公母子相见处。 郑伯克段后,京城有三百余年未见史籍记载。至郑公十五年(公元前408),伐郑取雍丘(杞县)后,才有"郑城京"记及京城。此次"城京"(维修京之城池),显然是因为战争需要,因韩军已取雍丘,距国都新郑(郑国初都于荥,迁于密,再迁于新郑)已经很近,国都受到威胁。况新郑之东、南无险可守,防御南来、东来之敌,国都新郑实无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城京"后33年,郑为韩灭。这33年,京城应该是第二次当了郑国的国都。 随机文章宋朝最高可以封到什们爵位?宋朝的政经情势宋朝与日本的交流?帕斯卡拉干尸新娘真相,被父亲掏空内脏做出干尸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嘉靖三大家之一 明朝中期散文家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人物生平 不顺 归有光于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归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诸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诸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然而,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的爱国情感。 勇抗巨子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治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归有光屡不中式时,尚未登位。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自己,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统领文坛,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于是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古。李、何等七子致力于诗作,散文并非其所长,但是他们的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归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文学家。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的王世贞抗争。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其中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晚年入仕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归有光是三甲出身,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颇著政绩,深受百姓拥戴,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 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他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并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归有光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抱憾病卒 隆庆四年(1570年),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受大学士、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来又被首辅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归有光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终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邮电局附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