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溥仪拿出珍藏20年龙袍为筹办登基典礼,日本人却泼了冷水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筹办登基典礼,溥仪拿出珍藏20年龙袍,却被日本人泼了一头冷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若论人生起伏,能和末帝溥仪相比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在紫禁城长大结婚,随后被人赶了出去,又去东北登基当了,1945年后成战俘,进了苏联人的监狱,回国后又在新中国的监狱里呆过。

赦免释放后,溥仪成为最不普通的普通公民,想要回自己原来的家去看看吧,也还得买票。

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实在令人唏嘘,也难怪会被无数人被写成书并拍成影视作品。

平心而论,溥仪虽是亡国之君,但是这一切跟他却没什么关系。

面对着那个破破烂烂且烽烟四起的摊子,一个六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孤儿寡母除了能以退位来保全性命,还能做什么?溥仪之后虽然一直住在紫禁城,但这里对他而言也不过是个华丽的牢笼,作为笼中鸟,他不能有想法,也不敢有想法,直到被赶出去为止。

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打着和平共建的旗号,妄图实现统治中国的阴谋。

为了使这个政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他们想到了那位寓居天津的废帝。

事实上,当时确实还有不少人还念着原来的朝廷和皇帝。

日本人认为,如果让溥仪来做这个国主,无疑就具备正统性和合理性了。

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成功把溥仪和婉容夫妇都弄到了东北。

也许因为幼时成长的环境太过简单,溥仪的头脑还真是单纯,他真以为自己能够再次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东北毕竟也是祖宗的,自己在这里当皇帝倒也不错。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在日本人眼里,根本不是什么皇帝,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产生冲突的起因,就是他登基时到底该穿何种服饰。

伪满政权是3月9号建立的,不过直到同年10月,日本人才正式承认溥仪为国家元首,并且是通知他可以履行就任仪式了。

这些举动说明日方压根就没把他看在眼里,但是能够登基的喜悦让溥仪也不再计较什么,兴冲冲地开始准备起登基仪式来。

首先要准备的就是龙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当皇帝那就得穿龙袍,也只有穿了龙袍才能算是皇帝。

更有信服力的是,溥仪手上的那件龙袍还是他名义上的皇父——皇帝留下的,尽管经过多次搬迁,这件龙袍他却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保存得非常好。

然而还没等溥仪高兴完,日本人那边就传来消息,说是为他准备了登基时穿的陆海空军大元帅服,登基时务必要穿上。

溥仪一听就不高兴了,凭什么不让自己穿龙袍?不穿龙袍那还是皇上吗?然而他的脾气还没发完,日本官员就笑出了声,指责他还真以为自己是大清皇帝,如今他是满洲帝国元首,而满洲帝国是在日本扶持之下才建立的政权,所以是大日本帝国说了算。

就这样,溥仪与日方陷入僵持之中。

不过他既然来到了日本人的地盘,胳膊肯定是拗不过大腿的,于是总理大臣郑孝胥从中斡旋,最终使双方达成了协议,溥仪登基典礼的时候穿元帅服,祭天的时候可以穿一次龙袍。

人在屋檐下,心里再有百般不愿意,也只能如此。

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溥仪才真正意识到他的大清早没了,他再也不是皇帝了,他就是一个傀儡,毫无尊严的摆设。

可惜的是,溥仪狠不下心自尽,又没有任何势力和日本人对抗,所以只能浑浑噩噩地做着那个有名无实的皇帝,日本战败后他也沦为战犯,实在是可悲又可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溥仪与我的日子:在末代帝王身边挨打的惊魂岁月

8 岁那年,由于府邸败落,我随父亲到了沈阳。日本人侵占了东北后,我又随父亲返回北京。1932 年,溥仪做了伪满洲国后,父亲便到长春投奔他,并做了伪满皇宫内府近侍处典守科长。后来,母亲带着我来到长春, 和父亲团聚。网络配图 由于生活艰难,我上伪国高仅半年便辍学回家了。16 岁时, 经人介绍进入伪满皇宫内廷学生班学习。这个内廷学生班是溥仪亲自组织的。他挑选了一些皇家子弟进行培养,其实是给他自己将来复辟准备的力量。溥仪不仅亲自为内廷学生班请老师,还亲自为学生们设计了和纳粹军服差不多的学生装。我当时所在的学生班共有9 人,每天除学习《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外,还学习数理化等课程。有时溥仪还亲自给我们上课。他讲课的重点就是给我们灌输君臣之礼。 后来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气数渐尽,我们每天的主要事情不是学习, 而是陪伴溥仪。陪他骑自行车、打网球、游戏,还陪他吃素餐,每日两次。 陪伴溥仪的日子,辛苦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溥仪打人,这是我一生之中永不能忘怀的惊魂记忆。 到了伪满后期,溥仪感到前途渺茫,加之所有的权力都被日本人掌握,心绪不好的他脾气变得多疑而暴戾,往往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就找茬打人。但他自己很少动手,基本上都是叫我们互相打。抽耳光,打手板,有时打屁股板子,直到屁股打得肿起来。网络配图 溥仪打人一般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事,他自己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承认自己“蛮横、狂妄、暴虐和”。有一次,毓赡(爱新觉罗· 毓赡,1923 年生,14 岁被带入长春伪皇宫内)因为说溥仪的痔疮药像子弹,犯了诅咒溥仪的禁忌,于是换来一顿暴打。 溥仪打人用的板是从包装箱上拆下来的,有薄有厚,表面都很粗糙。至于打多少下,没有准数,全凭溥仪的心情,啥时候听见他喊停才能停。 溥仪打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不但不敢求情,还要声嘶力竭地申斥助威。稍有犹豫,就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溥仪就会把怒气转移到这个人身上,他就会被打得比第一个人还惨。所以,打人的时候,大家都不遗余力,不敢手软。 有一次,因为另外一个人犯了错,强说与我有关,我便趴在地上咚咚碰头,直至鲜血淋漓,脑袋肿得像皮球,才躲过一顿板子,否则准被打得皮开肉绽。 这种惊魂难定的日子,我陪伴溥仪整整过了6年。网络配图 1945 年8 月15 日,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仓皇出逃。我和家人也离开了伪满皇宫。 如今88 岁的我住的房子与伪满皇宫仅一河之隔,可我从未回去看过,因为那里留给我的是6 年胆战心惊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溥仪用印管理严格:常把国玺、御玺放身边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的政体由执政制改为君主立宪制,溥仪也从伪执政改为伪。成为伪皇帝后,溥仪颁布的第1号帝室令中就规定了“尚书府典守御玺、国玺并掌关于诏书、敕书以及其他文书之用玺事务”。网络配图 “国玺”和“御玺”什么样 在一些电视剧和历史故事中,“御玺”常常是争夺皇权必不可少的要素,很多精彩故事也常围绕其展开。在民间,人们对“御玺”的认识常常是以讹传讹,戏说的成分非常大。比如,电视剧《隋唐演义》中,就有一出瓦岗寨首领李密派王伯当用“传国玉玺”换回萧后,、程咬金、等瓦岗将领因此与李密反目的剧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会注意到“御玺”与“传国玉玺”中的“御”和“玉”两个字了吧!两者有什么不同呢?“玺”是印章的意思,“御玺”的“御”指的是皇帝个人专属专用,“传国玉玺”中的“玉”应该是表明“传国玺”的材质是“玉”。由此,我们再举一个比较现代一点儿的例子,比如一家单位既得有单位的印章,还得有法人代表的印章。单位的印章相当于“国玺”,法人代表的印章相当于“御玺”。由此,大家也就可以了解伪满洲国尚书府的主要职能了,它负责掌管伪满洲国的“国玺”和溥仪的“御玺”。网络配图 据文献资料记载,伪满洲国“国玺”印文图案为85厘米的正方形,上面写着“满洲帝国之宝”;溥仪“御玺”是82厘米的正方形,上面写着“皇帝之宝”。“国玺”和“御玺”均为碧绿色的玉制品,带有兰花纽。 溥仪用印程序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伪满洲国尚书府大臣是一个闲得不能再闲的闲官。第二任尚书府大臣袁金铠是一位,他闲着没事常常为皇后婉容抄写唐诗打发时光。 尚书府大臣虽然是个闲职,但是工作却不能有丝毫怠慢,因为他负责伪皇帝颁发的诏书、叙勋状、任命状以及伪满政府所颁发的一切重要法令、章程、规则的用印工作。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大家对“叙勋状”可能不太了解,它是对外交往的国书。尚书府大臣每个月月底要列表统计用印的次数和缘由,奏报给溥仪。网络配图 溥仪十分重视“国玺”和“御玺”的使用情况,因此,他对用印之事管理得十分严格。平时,溥仪把“国玺”和“御玺”都放在身边,由随侍严桐江保管,出宫的时候也要带在身边。尚书府需要用印时,由专人持尚书府大臣的“请玺牌”找溥仪取印,用完后立即还给溥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