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为什么晚8年称帝?期间曹丕刘备在干什么?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何晚8年称帝?期间在干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末年,天下大乱。

在一番军阀混战之后,、刘备与孙权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公元220年,当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大汉魏王爵位,并于当年称帝,改国号为魏。

曹丕称帝之后,占据益州、汉中等地的刘备于次年称帝。

与之相比,三国中的另外一方,孙权称帝却要等到公元229年。

那么孙权称帝为何要晚于刘备长达8年之久,而不是在之后即可称帝呢。

要想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局背景中聊起。

东吴不具备法统性 曹丕称帝虽被认为是篡汉自立,然而至少从流程上符合天命的基本观念。

经过曹操数十年的影响,朝廷之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拥曹派势力。

对此也已经十分清楚,公元220年的朝廷依然没有多少真心匡扶汉室的朝臣了。

所以当大臣们上表要求禅位时,汉献帝没有作出任何反抗举措,反而是较为主动的三番下令禅让。

在曹丕受禅之前,西汉末年就已经举行过一次受禅仪典,因而是有章可循的。

正因为刘协积极主动的进行禅让仪式,曹丕称帝之后并未难为他,反而给予了公爵的高位,册封其为山阳公。

建立之后,因其法统源于曹魏,故而也认可曹魏是三国之中的正统这一观念。

直到时期才出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说法。

虽然曹丕称帝从程序上是完全符合法理逻辑的,但是依旧不被部分士人所认可。

由于东汉所有皇族成员均拥有皇位的继承权,所以刘备是可以称帝继承皇位的。

然而由于汉献帝是主动将皇位禅让于外姓,故而这就存在法理上的混乱。

刘备所打出的旗号是曹丕谋逆篡权和弑杀天子,故而汉室无主、皇位空缺,因此作为汉室宗亲是有义务和责任进位称帝的。

因此在曹丕称帝仅五个月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并追谥刘协为汉愍帝。

的理由虽然存疑,但汉室宗亲的身份、专权的事实和“衣带诏事件”的遗存因素,使得其从道义上并无不妥。

相较于曹丕和刘备,孙权压根不存在任何称帝的法统性。

作为汉朝治下的地方大吏,孙权即不是皇室宗亲,因而没有皇位继承权,又没有从在位手中受禅。

甚至就连江东基业也不是完全由孙权奠基开创的。

另外,曹操得以进爵魏王、加九锡,是由其拱卫朝廷的功勋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确立的,而魏王之位一定程度上殷实了曹丕的身份地位,为称帝提前打下基础。

在孙权手中打下的胜仗是背盟刘备,偷袭以夺取荆州。

此战对于身为汉室臣子的孙权来说,不仅不能成为其称帝的法理依据,反而会影响对其道义层面的评判。

时局不允许孙权称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

此时的曹丕在受禅之后,静候南方的动向,因为一旦获得孙刘两家任何一方的承认,他的帝位就愈加稳固。

在曹丕看来,刘备臣服自己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将全部目光都投向了东吴。

果然五个月后刘备就在成都称帝了,只是称帝后的刘备并未打着匡扶汉室、讨伐曹氏的旗号攻打,反而为了给关羽报仇东征孙权。

如此情形,让曹丕。

荆州之战,对刘备的全局战略是一个重创。

它导致刘备丧失了近一半的地盘,并且损失了关羽和几乎全部荆州人马。

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了。

刘备这个人向来、知人待士,所以在遭到孙权背叛之后,无论如何也难以忍下一口气。

当时的刘备军队先后获得了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的胜利,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同时关羽新败,荆州地区依旧留存许多关羽余部和水贼支党可能会响应刘备。

在此危局之下,孙权一旦称帝,必定遭到刘备和曹丕从西面和北面的夹击。

江东文武官员的身份认同 前面提及孙权的身份是汉朝的地方大吏,所以整个江东集团的将领、谋臣实际上也是接受了汉朝的官爵。

在名义上江东文武都是孙权的下属而非臣子。

在对道义法理十分看重的汉朝,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孙权能够在“匡扶汉室”的旗帜下,维系一种半割据的状态,而非独立建国称帝。

另外,江东政权在长期维系的过程中,与当地的豪族世家逐渐联合到一起,形成一定程度的共治局面,士族世家在江东朝堂之上拥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孙权称帝需要得到他们的拥戴才能成功,否则会影响到整个江东集团的稳固。

孙权最终成为 正因时局的威胁,孙权在曹丕、刘备竞相称帝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贸然跟进,反而在遭受季汉攻击的情况下,处于自保的需要降低姿态,向曹丕称臣,承认了他的帝位。

虽然有臣子进言曹丕,说孙权的臣服不诚。

但是在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之下,曹丕获得其中两方的承认,至少稳固了在曹魏内部的正当性,喜出望外之下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

获得吴王爵位的孙权,虽然名义上从汉朝的封疆大吏转变为曹魏的藩属了,但却实质上享有了当年曹操和称帝之前曹丕所拥有的同等地位。

并且从名分上也建立起来对江东文武的君臣关系。

另外向曹丕称臣并被册封为王之后,孙权与刘备的地位也就重新平衡起来。

毕竟如果孙权继续尊崇汉室,政治上就低刘备一头。

八年之后,公元229年孙权重新与季汉建立了盟友关系,摆脱了对曹魏的藩属地位。

即形成了法理上吴王之上皇位空缺的情形,毕竟此时的江东即不承认汉帝、亦不承认魏帝。

此时、等开创江东基业的元老已经故去,而江东将领和谋臣也已经认可的现有君臣身份,一切水到渠成,甚至就连曹丕和刘备都已经相继故去,于是孙权也就正式称帝了。

所以说,孙权并没有贸然跟进称帝是明智之举。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之后,定国号为吴,由此正式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这件史实,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居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网络配图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突厥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网络配图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从617年到629年的这十二年里,雄材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十二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十二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6岁登基的同治帝王 为什么死后5年才入葬?

惠陵是入关后第八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境内的双山峪。网络配图 “同治皇帝”是皇帝的长子,其生母懿嫔就是后来声势显赫的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皇。载淳6岁即皇帝位,因年幼由、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载淳18岁开始亲政,第二年就因患天花龙驭上宾了,年仅19岁。载淳死后75天,他的皇后阿鲁特氏也命赴黄泉,追随她的夫君去了,年仅22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这对恩爱小夫妻双双载入了惠陵地宫。 为什么载淳死后5年才入葬呢?原来载淳并没有像他们列祖列宗那样,在即位后就相度万年吉地,营建陵地,载淳驾崩后,慈禧才不得不派人为他卜择万年吉地,被派出的相度大臣有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内阁学士翁同和。他们带领精通风水的官员在东西两陵卜择。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正式确定东陵界内的双山峪为载淳惠陵的陵址,任命一选、魁龄、荣禄、翁同和为承修大臣。网络配图 惠陵工程于光绪元年三月十二日破土,同年八月初三日兴工,经过3年的紧张施工,于光绪四年九月全工告竣,好用白银435.9万两。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前朝金星山,地势宽平,土质优良,环境幽静。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慧陵所用的木资料均为质地坚硬的铜铁木。素有“铜梁铁柱”之称。 但令人遗憾的是,惠陵是清东陵5座皇帝陵中惟一未设石像生的陵寝。为什么惠陵不建石像生?是因为载淳在位时间短吗?不是。因为他父亲咸丰皇帝在位11年,比他还短,而定陵却建了石像生。是因为他太短命了吗?也不是。因为历代陵制,石像生与享年均无关系。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惠陵的最初设计方案中曾设有5对石像生,神路与孝陵相接。承修大臣在光绪元年二月底已将设计的陵寝图样呈送给两宫皇太后,并得到了钦准。未想到刚过一个多月,四月初七日两宫皇太后突然降下了懿旨,裁掉石像生,神路不与孝陵相接。俗话说“君无戏言”, 皇太后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很可能是为了节省建陵费用。当年始建的景陵、的泰陵时,均未色石像生。帝的木令不仅未设石像生,而且神道也不与泰陵相接。这表明石像生可设可不设,神路与主陵可接可不接。清朝到了光绪年间,清政府财政紧张,国库空虚,光绪元年,慈安陵和慈禧陵已开工两年,正处于关键时刻。同治帝停灵待葬正在大丧期间。阿鲁特皇后刚刚宾天,正在大办丧事。耗银似水,使清政府财政。仅裁撤通向孝陵的神路一项就可省银20万两,加上裁掉石像生一项,其银数更为可观,这对于缓解清政府紧张的财政,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两宫皇太后是否出于这种考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