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未知因素太多,最大的可能是两败俱伤,更可能是刘备得利,曹丕受损。
这就不如把汉献帝养起来,对曹丕更有利。
汉献帝的作用 汉献帝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诸侯纷争之时,所做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中华正朔的传承。
在、汉中之战后,汉末的诸侯,就剩下了曹、孙、北方的公四股力量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不存在实际意义了,剩下的就是谁强谁得天下了。
所以,这时候最主要是正统之争了,汉献帝的作用就是“”,用以收服民心了。
称帝 末年的诸侯已经不多了,顺理成章的曹丕可以篡汉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魏王位,并于当年年底,逼迫汉献帝学“尧舜禅让”的故事,篡汉建魏,改元黄龙元年。
第二年,即黄龙二年,公元221年,刘备“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给汉献帝办理了丧事,并追谥“孝愍”,并于当年称帝。
在汉献帝去世后,历史上并未采用“孝愍皇帝”的,而是采用追谥的“孝献皇帝”的谥号。
《志》中,魏国皇帝均为本纪,而蜀汉和东吴皇帝均为传记。
这已经说明“正朔”了,后世是认魏国为正统的。
送汉献帝去益州的时机 在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之后,刘备称帝前,肯定是不适合将汉献帝送去益州的。
如果此时曹丕将汉献帝送去了益州,刘备很容易处理这件事。
刘备可以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室了,继续遵汉献帝为皇帝,而自己以汉中王的身份辅国,宣布曹丕乃是悖逆之臣,禅让无效。
刘备因为汉室宗亲的原因,相比曹丕,有更多选择。
刘备既可以让献帝提前病逝,自己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也可以让献帝无子,迫使献帝立为太子,顺理成章的让刘禅继皇位。
这种情况下,曹丕就会丧失正统地位了,对曹丕严重不利。
因此,如果真要送汉献帝去益州,只能在刘备称帝后,造成益州有二帝的情况出现,刘备就的确有麻烦了。
刘备称帝后曹丕送汉献帝到益州 这时候,刘备真的有麻烦了,怎么办?益州总不能同时有两位汉室皇帝吧。
但是,不管刘备怎么对待汉献帝,对曹丕的正统地位和声望都是不利的,而主动权却到了刘备手里。
刘备迎献帝入川,但是不让帝位,还是把献帝作为山阳公养着。
这是下下策,不恢复献帝的地位,等于认可了献帝的禅让,曹丕的正统,还要帮曹丕奉养献帝,更显得刘备有。
这种情况下,曹丕的目的达到了,即损了刘备的名声,还让自己更加的名正言顺。
但是,刘备有这么蠢么?刘备当然不会这么蠢。
刘备还可以选择途中刺杀了汉献帝。
这也是下策,但是,这时候就是刘备、曹丕互相指责对方,互相泼对方一身脏水,两败俱伤的结果。
这种结果其实对刘备更有利,至少让天下百姓开始怀疑曹丕得位的正统了,刘备的帝位却显得更正统了。
刘备同样可以迎献帝入川,同样不让帝位,但是刘备是汉室宗亲呀,尊献帝为太上皇是有礼法可循的。
这是中策,虽然显得刘备无耻了点,但是却让刘备更名正言顺的得到了汉室正统。
这时候,刘备还可以宣布曹丕是簒逆了。
这曹丕不是傻么,白白丢了正统,还得了一个恶名。
刘备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张旗鼓的迎献帝入川,向天下宣布献帝还在世。
献帝到达成都后,刘备很大方的宣布退位,自己重回汉中王的位置,并且扶持献帝重回帝位。
刘备此时的声望会像火箭一样,冲破云霄,名震天下呀。
这不就等于昭告了天下,曹丕的皇帝位是簒逆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刘备就可以号召天下百姓,,进攻曹魏,恢复汉室了。
你说这曹丕会是什么结果,即使魏国不亡,也会被打的很惨吧。
至于刘备的帝位么,献帝在自己手中,自己又是汉室宗亲,只需要让献帝无后就可以了。
如果刘备猴急,那就提早让献帝驾崩,顺理成章的继承帝位。
如果不急,那就在死前,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献帝,并且立为太子,定好托孤大臣就可以了。
此时,刘备具有了超强的号召力,统一天下,还真有可能了。
曹丕虽然簒逆却是一代明君 曹丕把献帝送给刘备,这不是脑袋进水了么。
曹丕作为能够在魏王太子之争中脱颖而出的那位,才华也是很出众的,特别是对于权谋之事。
曹丕必然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将汉献帝送给刘备。
曹丕好好的奉养着汉献帝,既可以得到正统之位,还可以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这也证明了历史上的曹丕能登上皇位,是能力使然。
曹丕是很明智的,自然不会出昏招,将献帝送去益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