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马屁精 并非和珅而是他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近几年市面上流行一部书,叫做《厚黑学》,顾名思义,乃脸厚心黑之学也。

但乍听起来,这个名字好像还嫌太文雅了点。

其实,也不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完全可以放开来说,说得更简单通俗一些,中国封建官场上的这门最大的学问,就是“马屁学”。

如果研究好了“马屁学”,而且能够运用得得心应手,那就会在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中稳坐钓鱼台!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中,善于逢迎拍马的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要想在这些人中找出一位无耻之尤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经过认真的遴选淘汰,的可当选为马屁冠军。

对于这一称号,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有历史事实为证。

严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大大的名臣,但何以为名呢?不在其功业,不在其才学,不在其韬略,而在其迎合有术、蒙蔽有方的拍马之道。

严嵩的拍马之道除了具有前人拍马逢迎的一般特点之外,他还根据明世宗的性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摸索出适合于世宗的一套逢迎方法,使得自己入阁二十年,擅权二十载,直到八十七岁高龄才因病死去,虽不能说,好歹也还得保首领。

最后虽遭罢官,但总的说来,是一个“成功”的官场经营者。

严嵩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字惟中,分宜(今江西分宜)人,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先是以庶吉士的资格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后又为南京翰林院国子监祭酒。

但直到六十多岁,碰上了世宗即位这一机遇,他才备受宠幸,飞黄腾达。

世宗继承了他的堂哥武宗的皇位。

武宗因荒淫嬉戏,中年身亡,没有子嗣,亦无其他的兄弟,所以皇与大臣们商量之后就迎立了世宗。

世宗即位之初,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朝政委于一些较为正直的大臣,尚无大的差错,在年龄渐长之后,渐渐露出了他昏聩的本色。

世宗是继承了堂哥武宗的皇位,因此,武宗之父孝宗就不是世宗的皇考(皇父)。

但按照封建正统观念,皇考是不能变的,世宗只能以孝宗过继子的面目出现,继承皇位后当然要尊孝宗为皇考。

但因世宗在即位前并未行过继礼,所以他不愿承认孝宗为自己的皇考,而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尊为皇考,谥为兴献帝。

这决定引起了一班正统大臣的恐慌,他们争相劝谏,阻止世宗,从而造成了一场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大风波。

看见反对者的势力很大,严嵩审时度势,也站在反对世宗的行列里,因此世宗未能成功。

一年之后,世宗脚跟已经站稳,一些善于揣摸世宗心意的大臣又复提此议,世宗专门写了一篇《明堂或问》给众臣看,并把极力阻止他改尊皇考的吏部侍郎唐胄逮捕下狱。

严嵩一见风向不对,便立即转向,变为坚决支持世宗改尊皇考,并寻出根据,引经据典,极力证明世宗改尊皇考的正确性。

但他深深地知道,仅是这样并不能引起世宗的特殊好感,他就积极主持策划和制订了迎接世宗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的神主入太庙的仪式,兴献王神主入太庙后,被谥为睿宗。

这个仪式得以高质量、高标准地实施,使得世宗对严嵩青眼有加,赏赐了他许多钱帛,更重要的是世宗从此看上了他。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事件,这事在今天看起来荒唐可笑,但在当时却大有文章。

对世宗来说,经过这么一折腾,许多朝臣借机求宠,世宗的羽翼也就开始丰满了。

严嵩知道,要想飞黄腾达,仅此一次献媚还不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小心谨慎地努力,做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这时的严嵩已当上礼部尚书,他在神主入庙仪式结束后,还特意写了《庆云赋》、《大礼告成颂》,这两篇文章的确写得富丽堂皇,再加上严嵩奏请世宗接受群臣拜贺,使世宗通体舒泰,第二年,严嵩便升任太子太保,赏赐也与辅臣(即内阁大臣)等同。

其实,在这以前,严嵩就已开始了献媚活动,只是成绩不够突出,未受重视而已。

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严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去世宗的生父葬地显陵祭告,回来以后,向世宗说:“我奉命去显陵祭告,在恭上宝册和奉安神床之时,上天应时降雨,又应时晴天。

产石地枣阳,有无数的鹳鸟绕集其上,等把碑运入汉水,汉水又突然暴涨。

所有这些,都是上天眷爱,请陛下令内阁辅臣作文记载。

”这马屁恰好拍在点子上,世宗听了,十分高兴,但还不足以被打动。

严嵩真正取得世宗的任和好感,还是从趋奉世宗信仰道教开始。

世宗崇信道教,其迷恋与狂热程度,在中国封建之中是极其少见的。

他设醮坛,信方士,服丹药,中年以后,竟至不问朝政,专事玄修。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奉道之风大盛。

廷臣为了博得皇上的恩宠,竟不去慰劳守边的有功将士,反而说是鬼神保佑,是道士的祷告之功,给持祭道士加官晋爵。

翰林院的文官们也不去读圣贤之书,多把《道藏》翻来阅去;不写的宏文,却去写那些莫名其妙的玄文。

一旦被皇上看中,就能指日高升。

因此,朝臣多舍弃本职,供道事玄,希求进用。

一时间,京师几乎成了一个大道场。

严嵩看到这种境况,当然不会劝谏世宗,只会迎合奉承。

明代的冠制,皇帝和皇太子用乌纱折上巾,沿袭所谓的翼善冠,但世宗因崇信道教而不戴普通的皇冠,改戴香叶道冠,成天把自己打扮成道士的模样。

世宗还命人刻制了五顶沉香木冠,送给夏言、严嵩等五个大臣。

夏言是内阁首辅大臣,为当朝第一重臣,为人正直,不奉曲邪,他不肯戴世宗给他的沉香冠,认为这有违祖制,况且君臣都戴着这样的帽子上朝议事,成何体统,岂不把朝廷变成了一群道士做法事的道场?夏言私下里对世宗进谏,要他稍远道教。

这自然使世宗极不高兴。

但严嵩却恰恰相反,在世宗召见他时,他不仅戴上世宗赐给他的沉香道冠,还在道冠之外笼上了一层轻纱,以示珍惜。

世宗见了,自然大为高兴。

觉得严嵩不仅公忠体国,还公忠体我。

严嵩见夏言逐渐失宠,知道自己取而代之的机会来了,于是就精心设计了一套方案。

他首先是对夏言表现得极其尊重,不论什么场合,都不对夏言发表一句微词。

有一次,他请夏言到自己家里吃饭,夏言拒绝了。

严嵩回府后,不仅没有怨言,还对着夏言的座位跪拜。

这件事被夏言知道了,很感动,认为严嵩对自己真是佩服和尊敬,也就不再提防严嵩了,这就给严嵩留下了。

严嵩对待皇帝派去的使者与夏言的态度截然相反。

世宗派内臣到大臣家里去传达诏令,夏言总是摆出一副大官的架子,把他们当奴仆对待;而严嵩则对他们毕恭毕敬,且袖藏黄金,每次都慰劳他们。

因此,这些内臣常在世宗面前褒严嵩而贬夏言。

世宗猜疑心很重,他虽不像明朝的前代皇帝那样大搞特务统治和恐怖统治,但还是对群臣不放心,经常派一些内臣到重要的大臣家里或明或暗地察看动静。

严嵩知道世宗的使者到来时,总是伏案翻看或写作青词。

青词是道士的祭文,因用青藤纸朱字书写,故曰青词。

严嵩经常能得到的报信,在有人来监视时,他总是在审阅修改世宗的青词手稿,常常到深夜还不休息。

而夏言则不同,一则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再则是因为他对道教不感兴趣,所以,在严嵩发愤努力地为世宗撰写青词时,夏言往往是酣然大睡。

这些情况一汇总到世宗那里,世宗当然会得出了一个孰勤孰懒、孰优孰劣、孰忠孰奸的印象来。

世宗对祭醮道场的青词非常重视。

由于严嵩加倍用心,所写青词往往能,多能博得世宗的欢心;而夏言则惫懒无趣,经常让手下人代写,写完了他也不审阅就交稿,因此多有重复卑陋之处,世宗见了,愈加对夏言不满。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严嵩觉得动手的机会成熟了,于是,他找到了夏言的对头、都督陆炳,找了个罪名,奏告世宗,对夏言加以诬陷。

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具体过程不必细述,反正世宗不问是非就将夏言罢了官。

严嵩在、结交私党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夏言是他仕途上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于是就想方设法地除掉。

严嵩先是取得了夏言的信任,然后派人诬陷他,致使夏言被罢官。

后内阁大臣死去几人,世宗就又起用了夏言入阁,位置仍在严嵩之上。

严嵩见害不死夏言,自己无以升迁,便使用了绝招。

当时,蒙古的鞑靼部落占领了河套地区,曾铣总督陕西之边的军务,在夏言的支持下,曾铣提出要收复河套地区。

这个收复失地的策略,放在哪朝哪代都是正确的,可到了严嵩的嘴里,一下子成了罪恶的行径。

正巧,皇后去世,宫中失火,崇信道教的世宗惊慌害怕,以为是上天示警,不知应在何事。

严嵩正好利用世宗害怕鞑靼人的心理,说夏言、曾铣要收复河套是“穷兵黩武”,是“好邀边功”,是伤了上天的“好生之仁”等等,所以上天以异兆示警。

世宗一听,立即下令逮捕了曾铣、夏言二人,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

恰在这时,鞑靼人又进攻陕西的延安和宁夏的银川,世宗大惊,严嵩趁机说是因曾铣要收复河套激怒了鞑靼人,他们才加以报复。

世宗立即罢免了曾铣,严嵩接着诬告夏言曾受过曾铣的贿赂,世宗又下诏杀了夏言。

严嵩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务,此时他已六十多岁。

但此人十分怪异,身体极好,显出风华正茂乃至豆蒄年华状,日夕随侍在世宗的左右。

世宗十分感动,越发宠眷他,赞他“恭顺敏达”,是少有的忠臣。

严嵩在排除了最大的异己之后,就广植私党,从此专权二十多年。

严嵩之子严世藩聪敏能干,严嵩当然依为爪牙,广收鹰犬。

他收了十几个干儿子,朝廷各主要部门的官吏大多出于其门。

吏部和兵部是负责遴选官员和安排防务的重要衙门,严嵩便安置了两名亲信,吏、兵二部的文簿可以不奏请皇帝,由严嵩任意填写下发。

这二部几乎成了严嵩私家的后院,主事之人几乎成了他的管家,一文一武,时人称之为“文武二管家”。

这样一来,明朝的边防就弛乱不堪,西北有蒙古人,东南有倭寇,终世宗一朝,边乱不断。

严嵩其人虽致权有方,但在筹划边防上却绝无能耐。

当时,边防诸将知道严嵩当权,多把财物乃至军饷贿赂了严嵩父子。

严嵩父子有“大丞相、小丞相”之称,只要买通了这“二丞相”,连连失地也能官运亨通。

否则,就是常胜将军也必遭贬斥。

因此,边防大坏,军士饥疲,无力阻挡鞑靼人的进攻。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部的俺答汗率兵,直抵北京城下,京师危急万分。

严嵩作为当朝首臣,不仅不思抗击,还遍嘱诸臣,不得报告皇上。

严嵩对兵部尚书丁汝夔说:“塞上败,可掩也,失利辇下,谁执其咎?”于是,兵部发出命令,各军不得轻易出战。

待各路勤王大军到时,严嵩又推荐他的亲信死党仇銮作为全权指挥,节制诸路兵马。

明军见城下鞑靼兵烧杀抢掠,只做壁上观,如同隔岸观火一样地悠闲无事。

严嵩遍示诸将,鞑靼人无非是抢掠财物,抢够了他们自然会退去的。

果然,鞑靼人不久就押着大批的女子和玉帛满载而归,这时的仇銮就派几路大军跟在敌人屁股后面送行,杀了数十个百姓,抢了一些财物而归。

世宗虽信道教,似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对敌人直逼城下,还是觉得难受,不禁要找个人泄愤。

世宗把兵部尚书丁汝夔逮捕入狱,严嵩怕丁汝夔揭露自己,连忙向他保证自己不会让世宗杀了他,但真当世宗发怒要杀丁汝夔时,严嵩又不敢出来为他讲情,结果丁汝夔被杀掉了。

临刑前,丁汝夔大呼:“严嵩误我!”东南一带的抗倭事宜,也被严嵩破坏得不成样子。

抗倭名将俞大猷为人清正廉洁,入京后没有拍马溜须,严嵩父子就心中不忿,找了个借口,将他下入狱中。

俞大猷实在无钱贿赂严嵩,倒是朝中诸臣看不过眼,便凑了一些钱,送给严嵩,俞大猷才得以出狱,保全了一条性命。

当时,浙江一带的倭患十分严重,军队的船只有原定数额的十之一二,在嘉靖三十一年前后的三四年里,沿海军民被杀者竟达几十万人。

严嵩不仅不去积极地组织抗击,反而大肆迫害抗倭将领。

抗倭将领张经曾大败倭寇,斩首两千余人,是抗倭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胜利。

但因没有贿赂严嵩在浙江的义子,竟被严嵩以冒功罪陷害致死。

严嵩父子骄奢不法,卖官鬻爵,十分猖獗。

不仅朝中的官员对他大行其贿,外官若想升迁,也必须重贿严嵩父子,因此,内外官员的转迁进退,不以贤否而定,均以贿赂多少而定。

每日送往严嵩府中的贿赂,,不绝于途。

甘肃总兵仇銮因贪虐被革职,后来重贿严嵩,被收为义子,转为京官,在鞑靼人进攻北京后反得升迁。

赵文华从江南还京,送给严嵩之子严世藩的二十七个姬妾每人宝髻一个,金丝幕一顶,严世藩犹嫌太少,因而被罢官。

父子在北京、南京等地所占的田庄多达一百五十余所。

侵占民田之多,更是令人咋舌,袁州一府四县的民田,竟有十分之六七为严氏所占。

最有意思的还数严世藩的“朝廷两不如”论。

严氏之府富丽堂皇,内储金银珠宝无数,严世藩曾洋洋得意地说:“朝廷不如我富。

”严世藩娇妻美妾,列于两旁,歌舞狗犬,陈于面前,严世藩曾地说:“朝廷不如我乐。

”严氏父子的胡作非为自然引起了朝廷正直大臣的极端愤慨,其中最著名者当数沈炼和杨继盛的劾奏。

嘉靖三十年(1551年),锦衣卫沈炼上书世宗,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状,其中主要包括废弛边防、卖官鬻爵、陷害忠臣等,要求杀严嵩以谢天下。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兵部侍郎杨继盛又上书世宗,列举了严嵩的五奸十大罪。

五奸是:厚贿内官,使之成为间谍,为他通风报信;控制掌握奏章的部门,蒙骗皇上;勾结厂、卫,使之成为自己的爪牙,笼络言官;网罗臣僚,使这些人成为自己的心腹。

十大罪是:以丞相自居;坏祖宗成法;假传圣旨;冒领军功;纳贿营私;引用奸邪;废弛边备等。

面对这些劾奏,严嵩却自有应付之道。

每当有劾奏入内,严嵩都装出一副诚惶诚恐又十分可怜委屈的样子。

世宗因崇信道教而委政于臣,偶尔处断一事,却要显出十分英明的样子,特别是他的多猜疑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断事之时好标新立异,以此震慑群臣。

严嵩日侍左右,自然摸透了世宗的这一性格,遇到有人弹劾自己,就跪在世宗的面前,显出孤立无助的样子,自认有罪,未能尽职,以至得罪臣僚,请求罢官归去。

他越是这样,世宗越是不允,反倒说:“严嵩曲谨附我,赞我玄功而得罪于朝臣,我自当保护他。

”这样一来,劾奏之人可就遭难了。

沈炼被贬到保安,但他并不屈服,他扎了三个草人,标上“奸相”、“奸相”、“明代奸相严嵩”字样,用箭射之以泄恨。

严嵩知道后,当即予以杀害。

杨继盛一案更是轰动一时,杨继盛自知上书必死,还是毅然而决。

《明史》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杨继盛果然被严嵩诬陷杀死。

至于其他遭受迫害的言官,那就很难数得清了。

严嵩因趋奉世宗崇信道教而兴,也因世宗崇信道教而败。

有一个叫兰道行的方士,善于扶乩,十分得世宗信任。

一次,世宗问谁是当朝最大的奸臣,兰道行扶乩的结果竟是严嵩,世宗不能不信。

这时,严嵩的妻子病故,严世藩在家守母丧,不能到朝中办事。

过去朝中每有紧急奏章,都由严嵩交给严世藩,让他揣摸上意,写好意见,再由严嵩送上去,一般说来世宗都很满意。

现在严世藩不在,就得由严嵩亲写,严嵩老眼昏花,不仅文辞不通,还多忤上意,世宗就开始讨厌严嵩了。

此时,御史邹应龙上书弹劾严嵩,世宗就罢了严嵩的官,同时贬严世藩守戍边地。

但严世藩胆大包天,半路而回,又到京城抢劫民女,搜罗财物,甚至私通倭寇,当然又遭御史弹劾。

世宗阅奏大怒,下令将其处死。

行刑之时,京师百姓如庆节日,多有把酒庆贺者,前往观刑的人塞街堵巷,足见对严世藩的愤恨之大。

两年后(1567年),严嵩病死,年八十七岁。

看了上面严嵩的逢迎拍马之术,就个人而论,我们觉得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所以理应摘取“马屁冠军”的桂冠。

但他的桂冠是否能保持长久,还很难说,因为虽然前无古人,并不一定后无来者。

对这一点,有识之士会拭目以待。

(参见《明史》、《明鉴》、《明史纪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从严执法的先锋:天生法律人酷吏张汤

张汤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出门回来,发现老鼠偷吃了肉,就迁怒于张汤,把他打了一顿。于是张汤挖开老鼠的巢穴,活捉了老鼠,把老鼠当作犯人一样严加审讯拷打,并记录下审讯过程,最后把老鼠和老鼠吃剩的肉都当堂呈供,作为证据,宣判老鼠应当受磔刑,然后亲自把老鼠分尸。 张汤的父亲看到这份审讯记录,,因为这份判决书简直就像一个资深法官的作品,于是让张汤学习断案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当上了长安的官员。 张汤工于心计。他的好朋友赵禹担任少府,廉洁傲慢,公卿去拜访他,他却从来不回访,甚至和知心朋友都断绝了来往,一心一意秉公办理公事。张汤觉得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广泛结交官员,哪怕自己讨厌的人也装作亲热的样子。 张汤后来做到了九卿的大官,他善于揣摩的喜好,每次有疑难案件,都先向汉武帝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汉武帝认为对的,张汤就记下来,作为以后判决的法规。如果办案没有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受到谴责之后,张汤就把别的同事抬出来,说:“哎呀!他们早就向我提过跟皇上您的意见,我这人太笨了,竟然没有采纳。”既恭维了汉武帝又推卸了责任,汉武帝也就既往不咎了。他还善于笼络人心,汉武帝对他办的事很满意的时候,张汤就说是谁谁谁出的主意。凡是他办的案子,揣摩是汉武帝想要治罪的,就交给执法严酷的官吏去办;揣摩是汉武帝想宽大的,就交给执法公正的官吏去办。所以张汤办的每件案子都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 当然,该邀功的时候,该表示的时候,张汤也会表演得像一个坚持原则的法官。他办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汉武帝本想宽恕同案犯严助和伍被,张汤却说:“伍被是策划者,严助是出入禁宫受您宠的人,他们俩竟然和诸侯私交同谋,如果不杀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番替汉武帝设想的大道理,让汉武帝没了办法,只好杀了二人。 当时和匈奴连年征战,这一年匈奴提议和亲,博士狄山上奏说和亲有利。汉武帝就问他为什么有利。狄山回答:“刀兵乃凶器,不能轻举妄动。伐匈奴,结果被困在了平城,答应和亲后才被放回来。孝惠和高后时期,没有和匈奴打仗,结果天下太平。到了孝文帝时期,想征伐匈奴,结果天下不得安宁。孝景帝遇到了,打来打去,民不聊生,平定七国之乱后,孝景帝终生不再提打仗之事,因此天下富足。现在皇上您如果攻打匈奴,一定会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贫困,所以还是和亲的好。”张汤一听,当场就反驳说:“这是腐儒之见。”狄山面子下不来了,干脆和张汤听上了:“你说我是愚忠,我看你是诈忠。你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案子的时候,深文周纳,诬陷诸侯,离间皇上和诸侯骨肉之亲,诸侯的大臣们也寝食不安,这不是诈忠是什么!”这句话一下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他马上变了脸色,问狄山:“你丫牛逼哄哄的,我让你去管一个郡,你能挡住匈奴吗?”狄山回答:“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个县呢?”狄山仍然回答说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座要塞呢?”狄山心想,如果再说不能,皇上肯定会把我治罪,于是只好说能。这一下不打紧,汉武帝真的派狄山去守要塞了,一个多月以后,手无的狄山就被匈奴砍去了脑袋。于是群臣大惊,再也不敢和张汤公开辩论了。 张汤做了七年御史大夫,后来失势了。这时,被他整治过的人开始对他实施报复。 河东人李文曾经同张汤有矛盾,做了御史中丞后,开始整张汤的黑材料。张汤有个手下叫鲁谒居,为了讨好张汤,就向汉武帝造谣告发李文。这件事正好落到张汤手中,张汤就把李文给杀了。汉武帝问他:“那个匿名告发李文的人是谁啊?”张汤故作惊讶:“啊?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干的吧。”事后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去探望,居然替鲁谒居按摩双脚,以报答鲁谒居。这件隐私被赵王侦知,上书说:“张汤是朝中大臣,鲁谒居是他的手下,张汤竟然替他按摩双脚,他肯定指使鲁谒居干了什么大坏事。” 这件事交给了廷尉处理。鲁谒居一病呜呼,他弟弟也被牵连了进来,下狱。恰好张汤去审理别的囚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就想私下里开脱他,当面却装作不认识。没想到鲁谒居的弟弟会错了意,还以为张汤故意不理他呢,一怒之下就告发张鲁谒居是共谋。正好丞相庄青翟和他手下的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于是联手陷害张汤。汉武帝终于认清了张汤的真面目,派了八批使者,像张汤小时候审讯老鼠一样审讯张汤。张汤不服,汉武帝于是派张汤的好朋友、铁面无私的赵禹审讯。赵禹责备张汤以前办案子的时候杀了多少人,现在你的案子有根有据,皇上很难处理,就想让你自己自杀算了,你还想多方对质干吗呀? 张汤一听原来是汉武帝的意思,没办法,只好自杀了。 张汤死后,抄家时发现,他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全是皇上赏赐给他的,没有别的任何产业。亲戚们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是被诬告而死,干吗要厚葬?”于是葬得非常寒酸。汉武帝听说后,感慨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哪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于是下令穷究此案,杀了那三位长史,丞相庄青翟也像张汤一样自杀了。张汤即使死了也报了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太子都那么悲惨?

中国上下历史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大一统的王朝也出现了很多个,例如,,,等等,纵观各朝各代开国无不是雄才伟略之人,但是开国皇帝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子往往大部分都未能继承皇位。 隋朝是由一手打下的江山,在公元581年,杨坚受静帝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以说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 隋文帝杨坚的第一继承人是长子,杨勇是隋文帝和文献皇后所生的,因为是长子,所以在杨坚登基上位后就被册封为皇太子。 在《》中记载:杨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学,善于词赋之道,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可以说杨勇当时在朝中的口碑是非常好,隋文帝也十分喜欢这位长子,所以在军国政事等皆令杨勇参与决断。 但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杨勇和大部分的男人一样都天性好色,杨勇太子府中有许多妾室,其中有一位叫云昭训的妾室,因为姿色娇美,特别受到杨勇的宠爱,并且为杨勇生下了三个儿子,地位可以说是和正室元妃不相上下。 正室元妃由于得不到杨勇的宠爱,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后来杨勇就把太子府中的一切事情都交给云昭训来管理,这让杨勇的母亲文献皇后十分不满,认为杨勇和云昭训合谋害死了元妃。再加上次子在文献皇后面前搬弄是非,于是文献皇后对杨勇越来越失望。 隋朝毕竟是隋文帝做主,既然母亲不喜欢自己,只要父亲杨坚对自己认可,太子之位还是很稳固的,但是偏偏杨勇后来也逐渐受到了杨坚的冷落。 根据记载,有一次百官朝见杨勇,杨勇也高兴接受他们的祝贺。当时的太常少卿辛亶向隋文帝杨坚表示:“东宫应该只能用贺,而不能用朝见。”这件事让隋文帝心里很不高兴。 后来在隋文帝选拔侍卫的时候把武力强者都选到自己身边,便认为这样保护东宫太子的侍卫官就显得太弱了,高颎的儿子高表仁是杨勇的女婿,所以隋文帝心中认为杨勇和高颎等人窜某,心里对杨勇越来越不满。后来又在文贤皇后独孤伽罗和杨广的谗言下,最终杨勇被贬为庶民,改立杨广为太子。 隋朝灭亡后的下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就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在李世民登基后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 唐太宗的长子是,这是秦王妃长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在公元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在史料记载中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受唐太宗的喜欢,可以说只要按照现状发展下去,大唐的王位迟早都是李承乾的。 但是后来唐太宗又十分喜爱另外一位皇子,就是李承乾的胞弟,这让李承乾心中十分不满,认为李泰会影响他的太子之位,所以李承乾对李泰起了杀心,试图暗杀李泰,不过最终暗杀失败。 李承乾害怕事情败露,所以就汉王李元昌、的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最终兵败,唐太宗心中还是十分喜欢李承乾,即使他造反,最后在唐太宗的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太子之位自然就归别人了。 唐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宋朝,黄袍加身的建立了大宋政权,赵匡胤的子嗣就更惨了,总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很早就死掉了,按道理说赵匡胤死后应该由次子燕懿王继承皇位吧,但是赵匡胤死后却是由赵匡胤的弟弟继承了王位。 宋朝灭亡以后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元朝就由忽必烈创立了,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由“”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元朝的皇太子是忽必烈的嫡子孛儿只斤·真金,不过孛儿只斤·真金也没能最终登上皇位,在1285年,孛儿只斤·真金由于在禅让事件中,忧郁成疾,最终病逝,享年四十三岁,忽必烈还没死,皇太子确死了,最后只好由孛儿只斤·真金的儿子来继承皇位。 到了,在统一全国建立明朝政权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朱元璋却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 朱元璋的长子是朱元璋和所生,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被册封为皇太子。朱元璋本人也十分喜爱这个儿子,完全就是把朱标当作下一任皇帝来培养。 但是事与愿违,在公元1392年,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以后就染上了疾病,最后朱标也因病去世,朱元璋对朱标的死也痛哭不已。明朝的开国太子最终也没能当上皇帝。 笔者以为开国太子可以算是封建社会王朝中的一个魔咒了,在几千年的历史里开国太子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寥寥无几。追其原因,也许是每朝的开国之君必然是雄主,都是强势之人。在皇家有一个强势的父王,只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 虽然太子表面上无限风光,但是其实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位本地就是一个充满勾心斗角的地方,只能说历朝历代太子难当,开国太子更难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