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黑脸”的?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么样的?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包拯是北宋名臣,应该也是现代人最为熟悉的古人之一,相信大家都有听过或者看过和包青天有关的故事。

不过包拯在民间的艺术形象一直是以黑面著称,导致此后的影视剧中,包拯都是以黑脸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包拯并非一位“黑人”,他的肤色肯定没这么黑,至于“黑面”这个设定都是民间赋予的。
古代民间和包拯有关的故事颇为丰富,纵观整个历史,以包拯为原型创作的通俗文学都是的存在。
关羽和包拯,恐怕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唯二两个不管是电视剧、小说,戏曲、音乐中相貌必须固定的人物,关羽必须是红脸长须,包拯必须是黑脸....... 当年拍《》,第一眼出来我就吐槽:“这关羽怎么脸不红!”可见红脸长须就是关羽的标配。
包拯就更简单啦,咱们就不列举金超群饰演的最经典包拯,单从童年经典电视剧《少年包青天》来看,甭管是饰演者是周杰、亦或是,管你小鲜肉有没有偶像包袱,照例就是脸涂黑,就算是黑成个炭头也别抱怨,因为包公就长这样,甭管饰演者找谁来演都是这个套路! 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包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脸呢?还是他本身长得就黑? 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包拯的真实形象。
一提起包拯,我们就会想到什么?包青天、狸猫换太子、龙头铡、虎头铡、脸黑、断案如神(所以才叫包青天嘛!)等关键词,关于包公的故事更是常见于各类武侠小说和民间传闻和京剧戏曲,什么、杀、斩鲁斋郎、打龙袍、斩包冕,在戏曲小说里包拯早已被树立成一个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断案如神的黑脸斗士了。
但很可惜的是,包拯最著名的两个特点:脸黑和断案入神,实际上都是咱们后人根据自己的美好想象附加给包拯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包拯的肤色,实际上包拯真的一点也不黑......他出生于公元999(好吧,这个年份实在是很特别!)年的庐州,父亲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境优渥,包拯从小也是的读书、考试中。
由于父母年迈,孝顺的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而父母不希望包拯离开,所以他干脆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后为他们守孝三年,包拯才的重新赴京当官。
所以包拯是纯中原血统(没有非洲基因!),家境优渥天天在家读书,以后就蹲办公室(所以也不可能出现晒黑的现象),从遗留下来的文录和图像来说,包拯都是白白净净。
《包公书院记》说包拯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也就是说包拯实际上是个帅哥,所以真实的少年包青天还真可能就长陆毅这个样子。
接着咱们再来说说包拯的断案如神。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神探:包拯、和,一直都是以开封府的包青天人气最高。
宋提刑和狄大人还是拜近年的电视剧才火了起来,您看以前压根就没人提,包括京剧里也是包公戏最多,有谁看过狄仁杰和宋慈上京剧戏台的?但实际上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而且与法医之祖宋慈和判案大神狄仁杰比起来,包大人真实的办案能力却是堪忧。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不无恶意的提到了这个事儿: 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
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赇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
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
”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
吏大声诃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摔(同捽zuó)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抑吏势。
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
小人为奸,固难防也。
啥意思呢?就是有个平民为了避免挨打就和小吏们串通好,这边包拯判处犯人打杖脊,结果这个犯人不停地喊冤辩解,这个小吏厉声呵斥:“你只管受脊杖滚出去,何必啰唆!”包拯一听大怒,认为这个小吏作威作福欺压弱者,于是干脆把小吏揪到公堂上打了十七大板,还特地宽减了囚犯的罪行,但他却不知道的是小吏就是故意要作给包拯看,因此来减免囚犯的罪过,不得不说这些小吏也是个心理学高手,他相当准确的抓住了包大人判案中同情弱者的逻辑法则,让包拯把怒火集中在他身上,反而宽恕了那名本应该重罚的罪犯。
包拯真是被骗得团团转。
那么这个判案能力捉急的包拯为什么会被大家封为“青天”,还留下一个判案如神的称号呢? 其实和包拯这个人、职位有关系,包拯大部分时间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御史中丞,就是最高级的监察官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怼!怼天怼地怼贪官,怼! 真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多凶杀、疑难大案?大部分都是,口角斗殴等等小事儿,最多的还是强者,弱者隐忍受气,百姓们不需要太多狄仁杰或宋慈这种断案如神的“柯南”,最需要的是在被那些官宦子弟、贪官污吏欺凌压迫时有一个包拯替他们秉公做主啊! 咱们看看包拯做了什么。
北宋时期有个转运使王奎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包拯一怒之下连上七道奏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还地指着仁宗鼻子说:皇上您任用酷吏,百姓这一路哭声你听不到吗!一直怼得仁宗皇帝没办法,把王奎罢免为止。
宰相上任时尸位素餐,只是喝酒玩笑狎妓而已,这样的人包拯当然不会放过,的他又是一番怼,怼得宋痒惭愧无比自己主动辞职。
就连自家亲戚包拯也是秉公办理毫不徇私情,他曾经在庐州任知州,由于包拯是庐州本地人,所以那些个亲朋故旧们认为靠山到了,因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

结果包大人,一律从严从重办理,即使是亲舅舅,包拯也一顿乱棍打得起不来床,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这样的人,不叫青天叫什么呢? 而且包拯在当开封府知府时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
咱们都知道“衙门八字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包拯坚决杜绝徇私舞弊,大开正门,让告状者直接到公堂见官自陈冤屈(以前则是告状人把状纸交给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所以很多吏员都借此敲诈勒索)。
上面提到的那个小故事虽然是包公断案的一个污点,但从侧面上也说明了包拯这个人心系百姓,不惧权势(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了)。
东京城里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多得是,但包拯“立朝刚毅”、“执法严峻”,什么当朝权贵照样弹劾。
的老岳父张尧佐已经兼职了好几个职位,还贪心想走关系做副宰相,包拯知道以后这通狂喷啊,口水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要说仁宗也是个好脾气,包拯这算是严重的犯上了吧?结果仁宗忍了......这直接导致了朝廷贵戚们噤若寒蝉(“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朝廷因此一片清正廉明之象。
什么叫明镜高悬?这就叫明镜高悬! 所以这样的包拯百姓们怎么不热爱,怎么不怀念?越是政治黑暗的时代,百姓们越期盼能够为自己做主的好官、清官。
在政治黑暗的出现了大量戏曲歌颂包拯铁面无私,比如说著名的《陈州粜米》、《神奴儿》、《盆儿鬼》,著名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写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写的《灰阑记》,曾瑞卿写的《留鞋记》,武汉臣写的《生金阁》,这里的包拯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个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的青天大老爷!管你有什么后台,哪怕是皇帝也照收拾不误!(著名京剧戏打龙袍,就是皇帝也犯错了,包拯当然不能真的打皇帝屁股,所以用龙袍代替,这是百姓虚构的情节,说明在百姓们的心中,包拯就是正义的化身。
) 至于包拯脸为啥这么黑,我觉得可能是包拯过于铁面无私。
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再加上包拯天性峭刻严厉,未尝有笑容,时人称“包拯笑比黄河清”,经常都是板着脸做事,所以给咱们的印象就是黑脸,而在京剧脸谱中黑色代表威严和刚正不阿,所以渐渐地包拯脸就成了黑色,额头上出现了月牙(以前京剧中头顶是阴阳鱼),据说这个月牙还是通行证,让包拯白天审问贪官污吏,晚上惩治坏鬼恶魂。
这就是包拯,一个既不黑,办案也不厉害,但就是受到百姓们热爱,崇拜的好官,是真正的“包青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摧锋陷阵 三救秦王 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是尉迟恭
626年6月4日,秦王发动“”,杀死太子、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被迫晋封李世民为太子。8月李渊禅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643年2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下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供奉于临烟阁之中,以示尊崇。按功劳大小,二十四人的排序为、、、魏徵、、、、、、、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张公谨、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也就是徐茂公)、。功臣中长孙无忌排行第一,他不仅是李世民的“”,还是他的内兄,同时他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但纵横五千年-帝王传的小编甜心即可认为,其实李世民最最重要的功臣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排行第七的尉迟恭。因为他不仅,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功勋,更为重要的是他三救李世民。(影视剧中的李世民与尉迟恭)尉迟恭,字敬德,585年出生,朔州善阳人。尉迟恭出身没有记载,有的说是打铁的,但可以肯定他出身平民。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尉迟恭在高阳参加了官军,讨捕群贼,以武勇著称,被朝廷封为朝散大夫。617年3月,马邑鹰扬府校尉周起兵反隋,将尉迟恭招致麾下,任偏将。619年3月,刘武周在东突厥支持下,派遣尉迟恭与宋金刚继续领兵南下,先后攻破晋州、浍州等地,并大破唐军,生擒唐军主帅、永安王李孝基,以及独孤怀恩等人。尉迟恭得胜后,准备回师浍州,途中遭遇李世民麾下猛将秦琼的截击,尉迟恭毫无准备,被唐军斩首二千余级,大败而归。620年4月,宋金刚与李世民在柏壁对峙,因粮草不足被迫撤退。李世民引兵追击,大败宋金刚军,俘杀数万人。此后双方在介休再次激战,宋金刚败逃。尉迟敬德则收拾残部守介休,李世民派出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晓谕,尉迟敬德与寻相降唐。李世民大喜,“赐以曲宴,引(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期间刘武周手下的一些旧将相断叛变,诸将认为尉迟恭必叛,就把其他押在军中。屈突通、殷开山建议:“此人勇健非常,絷之又久,既被猜贰,怨望必生。留之恐贻后悔,请即杀之。”李世民却说:“寡人所见,有异于此。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李世民立即下令释放尉迟恭,并将他引入卧室,赐以金宝,并对他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当天李世民让尉迟恭与他一起出去打猎,途中遭遇步骑数万人。“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王世充手下的士兵,见到这阵势,才稍稍退却,尉迟恭掩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之后又领兵与王世充所部作战,“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李世民由衷的赞叹道:“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这是他第一次救下李世民,此后尉迟恭恩宠日隆。622年3月李世民出兵河北,讨伐刘黑闼。双方相持60余日后,刘黑闼暗中率军偷袭李勣所部,李世民火速率李道宗袭击刘黑闼军侧后以救援李勣,结果中计,被刘黑闼来了个反包围,围了四重。关键时刻,尉迟恭再次挺身而出,“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道宗乘之以出。”此为尉迟恭二救李世民。(尉迟恭的画像)天下平定后,围绕着皇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秦王府猛将甚多,为此李建成想收买诸将,他向尉迟恭写了一封信,“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同时赠送一车金银器物,但遭到尉迟恭断然回绝。李建成恼羞成怒,打算派人刺杀尉迟恭。尉迟敬德知道阴谋后,大开门户,安然入睡,刺客多次走进厅堂,但终究不敢进入卧室。此外李元吉还在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恭,在李世民帮助下,才获得释放。此时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尉迟恭与长孙无忌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6月4日清晨,李世民与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与李元吉抵达玄武门后发觉不妙,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出现,射杀李建成。此时尉迟恭率人左右箭射李元吉,李元吉中箭坠马,逃入树林中。李世民纵马追赶,但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状,夺弓企图勒死李世民。在危难之时,又是尉迟恭及时赶到,跃马喝叱李元吉,将其射杀。才保证玄武门之变的最终成功。此后李世民重赏尉迟恭,将“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李世民登基后,加封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深受李世民的宠信。一次宴会,有人的位置在尉迟恭之上,尉迟恭怒道:“汝有何功,合坐我上?” 任城王李道宗前来解劝,尉迟恭拳殴李道宗,差点将他打瞎。李世民非常恼火,下令罢宴,严厉斥责尉迟恭,”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此后尉迟恭变得很谨慎,637年他被改封为鄂国公,643年尉迟恭致仕。尉迟敬德晚年迷恋仙方,研磨金石,吞服云母粉。同时在府中,挖池建楼,没事还演奏清商乐曲自我,不跟外人交往,长达十六年之久。658年11月尉迟恭病死,享年74岁。唐高祖为此废朝三日,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忠武,并陪葬昭陵。元末明初文人杨维桢曾这样评价尉迟恭:“玄武门前人蹀血,虬须天子谏凶孽。谁开贞观太平功,夺朔将军三寸铁。三寸铁,鄂国公,将军真有回无功。呜呼,海池一语开天听,手敕亲颁宫府定。人知房杜掌经纶,谁识将军善词命?善词命,万古之无谁与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溥仪侄子辟谣:溥仪不是同性恋 问题是“ED”
核心提示:关于溥仪,后来有很多传言,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溥仪不是同性恋。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身体上的原因,其实写两个英文字母“ED”就明白了。 1937年初我到长春时,有一次溥仪在西花园东屋里举行家宴,他的弟、妹、妹夫们还有我们几个学生都参加了。我在这次家宴上第一次见到了“皇后”婉容:她特别瘦,脸上化了妆,烫了发,穿件绿色丝绒的花旗袍,旗袍的面料特软。 那天吃的是西餐,我们只顾低头吃,也不敢乱看。溥仪向婉容介绍了我,说“这是恭亲王溥伟的儿子”——如果论辈分,我和婉容的外祖父毓朗是一辈。那时候婉容还可以出来参加宴会,溥仪的妹妹们有时也到她那边去。 那时溥仪住的缉熙楼是一幢两边对称的二层建筑,西半部是“帝居”,东半部是“后居”,有点的势头。婉容的饮食起居由几个女佣人伺候着,还有一个,也是个大烟鬼,他们住在东厢房。有时偶尔靠近了东半部,就能闻见由门缝里飘出来的鸦片烟味,混杂了屋子里的各种怪味,实在是熏死人!网络配图 我第二次见婉容是在几年后的一天,我正随溥仪上缉熙楼,刚上了一半,溥仪忽然朝对面一指,我一看,婉容正站在那边,蓬散着头发,穿着一件土黄色的睡袍,骨瘦如柴,满脸是鸦片烟灰的颜色,样子很是吓人。我不敢多看,也不知溥仪作何感想。 在伪满洲国最后一周的日子里,苏联的飞机天天晚上飞到长春空袭。每一次空袭警报后,溥仪就带着后来的“贵人”李玉琴钻进防空洞,却从来没有叫过“皇后”婉容,看来在他眼里早就没有这个妻子了。 我想对于婉容的不幸,溥仪也有责任。关于溥仪,后来有很多传言,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溥仪不是同性恋。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身体上的原因,其实写两个英文字母“ED”就明白了。 在我去长春之前,曾听父亲讲过,有一年他去长春祝贺溥仪生日时,正好遇到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沣,还有其他从北京来的清廷遗老遗少们。他们当然谈到了皇嗣问题。清宫自以后就再没生过皇子,那时候溥仪也正是壮年,这些遗老遗少们的希望都寄托于“今上”了。那时大家都认为不生孩子的过错在女人,所以想让溥仪的父亲出面劝溥仪再娶一房。据我父亲说,王爷听了大家的请求之后,又摇头又摆手。“知子莫若父”,当时我父亲哪里知道溥仪的难言之隐呢! 溥仪后来在长春又找了谭玉龄。谭玉龄在北京不过是个中学生,十七八岁,但我看见她时,她烫着头发,穿着丝袜、高跟鞋,以及很讲究的旗袍,完全是一副少奶奶的模样。吃饭时,我们陪着溥仪,而谭玉龄由溥仪的妹妹们陪着,男女不同席。网络配图 溥仪在回忆录里说谭玉龄的死,“对我至今还是个谜”。我倒觉得,谭玉龄究竟得的什么病才是个谜。很多人说谭玉龄的死是日本人害死的,我如果说谭玉龄不是被日本人所害,也没有证据,但我可以这样说:如果谭玉龄不找日本医生治病,她当时的病情也要死。 谭玉龄死后,吉冈安直一直张罗着给溥仪找日本女人。我那时在溥仪寝宫的桌子上看到过一些女学生们的相片,都贴在一份“体检表”上,大概有20多份,但我也不敢正视,只能偷偷瞥一眼。 过了一段时间,在原本为“皇后”设计的“同德殿”的二层,本来是空着地方忽然摆上了一张双人床。有一天我从缉熙楼后门出来,见到一个穿着中式花衣的女孩子正在接受消毒——就是往身上和脚底下喷石碳酸液,然后就去了同德殿。晚饭时,一个女佣向溥仪汇报“奴才小姐”今天如何如何。过了没多久,女佣汇报时,突然改口“奴才贵人”,我们明白,李玉琴已经被封为贵人了。 溥仪纳了新贵人,也没见他的生活有何变化,我好像也从来没见过他在李玉琴的同德殿留宿,而且也没有和李玉琴一起吃过饭。溥仪高兴的时候,偶尔也讲讲李玉琴,说她现在也学会消毒了,比如有个苍蝇落在手上,她马上就用酒精棉球擦擦。这当然是溥仪“言传身教”的结果了。网络配图 不知为什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对李玉琴提的很少,对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离婚的事也都删掉了。李玉琴后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见过溥仪两三次,最后一次是下定决心离婚而来的,管理所特别破例留她在管理所住一宿,想帮溥仪做最后的努力。但恰恰相反,留宿的结果似乎更促成了李玉琴离婚的决心。从她1943年进了伪皇宫到1945年8月两年多的时间,我只见他们分楼而居,不知是否曾真的同床共枕。也许在战犯管理所的这一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