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东吴重臣潘濬能力出众,为什么在蜀汉时刘备没发现?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东吴重臣潘濬能力出众,为何在蜀汉时没发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潘濬是时期东吴重臣,曾大破五溪蛮夷,掌管荆州。

潘濬是表弟,早年拜宋忠为师,后来被任命为江夏从事,开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等刘备占据荆州后,潘濬顺势转入刘备麾下,但据说他和关系不太好,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

荆州重回手中后,潘濬的才能也逐渐得到赏识,此后一路高升封刘阳侯,改太常。

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潘濬,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战役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己方部队的实力,都开始参与到争夺人才的战役当中,这场战役进行了很久,其实在这场战役当中最大的获益者非曹魏莫属。

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都要远超于其他两大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后期才会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

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当时的社会中人才流动比较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位将领在归降刘备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经过种种权衡与考虑之下决定加入到东吴的阵营当中。

东吴对他所展现出的能力极为重视与认可,甚至还将其任命为号称大臣之首的太常。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在所有的重臣当中,他的经历可谓是最传奇的一个,他在年近40岁的时候才找寻到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与机遇,这个人就是潘濬。

其实他最终能够得到孙权的认可与重视,完全凭借的就是个人的出众才能,因为他还有一层极为敏感的身份,当时蜀国的大司马蒋琬就是他的表哥,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被多疑的孙权重用,可见他自身的才能是有多么的出众。

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他的表哥已经在蜀国得到如此好的发展,如果他坚持留在蜀国想必未来的前途也不会太差。

可是他这个人生性要强,他觉得自身的才能没有被刘备所重视,自己也没有展现的平台与机会,不想如此庸碌的过这一生,也不想永远躲在表哥的光环之下,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选择站在表哥的对立面,加入了东吴。

在小说《》中,潘濬的生平大体相当。

最初在蜀为治中,随前将军关羽守荆州,关羽攻樊城,留潘濬总督荆州。

随军司马王甫认为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关羽不听。

后吴将夜袭荆州,潘濬降。

吴主孙权慰劳毕,仍以其为治中,掌荆州事。

其实在加入东吴之前,他都没有被蜀国的官员所重视,就更别提蜀国的统治者刘备了,当时在关羽的眼中,他与垃圾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完全就是一个的角色,在关羽被杀之后,孙权将江陵所占领,一番谈论后才发觉他自身所具有的出众才能。

在加入东吴以后,他便真正找寻到了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与平台,多次根据队伍所处的局势,做出相应的部署与措施,使队伍的实力提升了一大截,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慢慢得到孙权的认可与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汉托孤重臣史弘肇:对文官有天生偏见致被杀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郑州荣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汉名将。 后梁末入禁军,后晋时为小校,归(后),为武节指挥,领雷州刺史。治军有法,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代州王晖不臣,弘肇征之,一鼓而拔,授忠武军节度使、后汉乾佑元年 (948),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临终,与苏逢吉、杨邻同受顾命。隐帝刘承佑嗣位,加封弘肇检校太师、兼侍中,后拜中书令。时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社会秩序大乱,弘肇都辖禁军,杀戮过滥;与同僚相处,;加上隐帝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族颇行干托,弘肇稍裁抑之,以致树敌过多。乾佑三年 (950),隐帝与李业等谋杀弘肇于广政殿,并夷其族。周太祖践位,追封弘肇为郑王,以礼葬之。 崭露头角 父亲史潘,农民出身。在小时候,史弘肇就和父亲不同,不喜欢下地干活,只知道整天游来荡去,耍弄拳棒,据说他能日行二百里,赶得上奔马。由于只知练武不肯务农,被乡亲们视为,但史弘肇喜欢这些,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了。在后梁末年,朝廷下诏,命令每七户人家出一个人当兵,史弘肇就此参加了后梁的军队,由于他基础较好,武艺超群,被选入了禁军。后来又在的手下做了贴身的侍卫,等石敬瑭称帝时,将他提拔为亲兵的一名低级军官。在刘知远被调到太原驻守时,又将他要到自己的手下,把他提升都将,并兼任雷州刺史。到这时,史弘肇总算,有了一些地位。 此后,史弘肇为刘知远的帝业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刘知远刚刚称帝时,代州(今山西代县)的王晖反叛,投降了契丹,史弘肇奉命征讨,一鼓作气拿下代州,不久被授任许州节度使,还当上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样的亲军要职。当时驻守上党(今山西长治)的王守恩请求归降后汉,契丹命令大将耿崇美领兵越过太行山,想直取上党,刘知远让史弘肇前去迎敌,支援王守恩,还没等交战,史弘肇刚到潞州时契丹兵就退走了,史弘肇又一路进兵攻击契丹曾迫降的地区,泽州、河阳等地的将领也纷纷献城投降。所以,刘知远从河东进兵洛阳之所以非常顺利,都是因为史弘肇作为先锋作战得力,屡立战功,占领了通往洛阳的一些咽喉要道。 治军有道 史弘肇虽然自己少言寡语,但治军相当严厉,凡是他手下的将士,不管是谁,只要违犯军纪,绝不宽恕姑息。他的手下有一个指挥使,由于不肯听从史弘肇的调遣,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有了严明的军纪,史弘肇领兵一直顺利地打到了洛阳和开封。在进兵洛阳的时候,他的军队做到了秋毫无犯,因为他的军队纪律最严明,所以战斗力在后汉军中也是最强的。有了史弘肇的这支勇猛善战的部队,刘知远非常顺利地占领了中原大部地区,最后占领了后晋的首都开封。 托孤称臣 在刘知远弥留之际,把儿子托付给了他和杨分、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史弘肇很认真地担当起了辅佐幼主的责任,在河中、凤翔、永兴三地将领反叛时,后汉派兵前去征讨,但京城里的人却惊慌不已,流言也开始在民间和朝廷内外传播开来,京城秩序急需治理。史弘肇掌管禁军,负责京师的治安,他严厉地制裁那些散布流言的不法之徒,有的时候在大街上抓到后把这些人就地正法。那些想趁机作乱的无赖们吓得不敢出来,就连路上别人丢的东西也没有人敢随便去拾。 杀戮过滥 史弘肇辅政后的强硬手段又产生了一些弊端,因为处理极其严酷,只要有一点过错也被处死,根本不问罪的轻重,使被冤枉的人家也不敢申诉,唯恐再遭不幸。有些下级军官,开始用恐吓手段敲诈百姓,获取。有人抬头看在白天出现的太白金星,被认为私自观看天象,有反叛之心,于是被腰斩处死。有个百姓喝多了酒,和一个士兵发生口角,就诬陷他,也处死,并暴尸街头。 史弘肇的严酷做法虽然使京城的治安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其不利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凶狠残暴的性格在战争的环境里不但显不出缺陷,反而能严肃军纪对作战有利,但到了和平的环境里,治理国家的时候,就不能再像战争年代那样做了,而史弘肇恰恰没有弄清这点区别,在和其他大臣和将领的交往中仍然是过去的那种做法,特别是对于文臣,不但鄙视,而且矛盾很深,对于也是如此,结果最后死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像他滥杀冤杀其他百百姓不知道为什么一样。 在这次京城类似戒严的严酷治理中,一些残酷的刑罚被广泛使用,如断舌、抽筋、折足等等。史弘肇还京城亲自审问,手下人认为有罪的就抓来,史弘肇一听属下简单回报的情况,也不再重新审问,就伸出三个手指头,属下马上就明白了,拖出去就处死了。 史弘肇只知道严厉治理,但不知道也不会明辨是非,致使一些大臣如先前的宰相李菘被苏逢吉冤杀,他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在李菘被杀后将他的小女儿收做自己的奴婢。还有一个幽州人,名叫和福殷,用十四万缗钱买了一个玉枕,然后派家童和商人李进卖到淮南,再换成茶叶回来。家童贪财,将价值数十万的财物藏了起来。和福殷训斥家童,让他偿还,家童不肯,和福殷就用棍子打他。这个家童就去向史弘肇诬告和福殷,说契丹原来进入开封时,赵延寿曾经让和福殷带着玉枕秘密地给了淮南之主,想联合淮南势力夹攻后汉。史弘肇不问,马上派残酷而又善于用刑折磨人的解晖去审问,结果和福殷在酷刑之下被破招认,许多家族的人也被连累处死。然后,他的妻子女儿被史弘肇的手下人分别霸占,财物也被没收。 重武轻文 史弘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经常说:“这些文人让我无法忍受,他们总是轻视我们这些武将,说我们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 对文臣史弘肇不愿意交往,所以只能和武将们来往,他对武将出身的郭威极力拉拢,凡事都尽量和郭威他们站在一起,但主政大臣中的苏逢吉由于是文臣,史弘肇就和他过不去。 有一次,郭威领兵出征到北方,史弘肇固执地要让郭威带走枢密使的官衔,苏逢吉不同意,他为郭威辩解说:“领枢密之职可以便宜行事,能使将士们服从命令。”在皇帝面前,史弘肇也站在郭威一边,直到皇帝同意的他的意见。 第二天,大臣窦贞固出面设宴为郭威饯行,文武大臣们都来了,史弘肇沉着脸举杯对郭威说:“昨天朝廷议事,都是为公,请将军同饮一杯酒。”杨分和苏逢吉也举起酒杯说:“这都是为了国家大事,何必往心里去!”大家都一饮而尽。史弘肇觉得窝火,又大声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指毛笔,因为笔尖像锥子,所以,俗称为毛锥子),又有什么用!”在场的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章听了很不高兴,就反驳说:“光有长枪大剑,没有毛锥子,那军队的物资给养从何而出呢?”史弘肇一个武将不会说话,而王章也是多心了,本来王章也是很轻视文臣的,没有想到史弘肇这么说,禁不住也回了几句。史弘肇听了无话可说,不久宴席就结束了。 没有多久,王章在他的府第也设宴招待大臣们,许多人都去了。在这次宴席之上,史弘肇和苏逢吉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在酒席上,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就行起酒令来,史弘肇不太擅长,而内客省使阎晋卿坐在他的旁边,几次教他,苏逢吉借机说起了风凉话,逗史弘肇说:“旁边有的人,就不必怕罚几杯酒了。”这一句将史弘肇惹恼了,因为他的妻子正好也姓阎,而且原来是个酒妓,史弘肇以为苏逢吉是在讽刺他,于是大怒,用脏话骂苏逢吉。苏逢吉没有想到会惹下史弘肇,但他也没有示弱,史弘肇更恼火了,挥拳就要打苏逢吉,苏逢吉赶忙跑出去,骑上马溜了。史弘肇跳起来找剑,要出去追苏逢吉。杨分拉住他说:“苏公是宰相,您如果杀了他,那皇帝的尊严又置于何地,公三思为上。”说完,眼泪掉了下来。史弘肇没有说话,打马而去,杨分担心再出什么意外,连忙也紧跟着他,一直送到他的家们前才回去。史弘肇虽然没有杀苏逢吉,但将相之间的矛盾激化,关系形同水火。后汉皇帝为化解他们的矛盾,让大臣王峻在公子亭设酒宴调解,竟也没能说服他俩。 他们之间的矛盾,使皇帝和在皇帝身边的一些人有了。主要是李业,即皇帝的舅舅,他在皇帝的面前经常说一些大臣,特别是史弘肇这样专横不给皇帝留情面的大臣的坏话。史弘肇也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不但不知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自己反而贪污敛财。他曾经遥领睢阳节度使,派他的亲杨乙去代替他管理政务,杨乙也很贪财,性格残暴,仗势欺压当地官吏和百姓。大小的官员都要向他进献财物,每月杨乙给史弘肇的钱就高达万缗。境内的军民百姓视杨乙为仇敌一般。 史弘肇做事有时虽然很对,但做法却让人觉得粗暴蛮横,对于一般无所谓,但对皇帝也是如此,这就给一些人提供了攻击他的好机会。后汉隐帝在平定关西的叛乱之后,以为国家太平了,于是对母亲家族的亲属们大加重用,史弘肇非常反感,太后有故人请求补任军职,史弘肇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将此人斩首了。隐帝喜欢听歌舞音乐,高兴了就赐给教坊使玉带,给伶官们锦袍,史弘肇则没收了他们所有赏赐的东西,还给了官府,又斥责他们说:“建儿们为国守卫边疆,冒酷暑,忍严寒,也没有皇帝的一星半点的赏赐,你们这些人有什么功劳,敢冒领赏赐!”隐帝对他的这种目无君主的态度自然很恼怒,所有在李业挑拨攻击史弘肇的时候,自然就容易听进去了。 史弘肇只知道和武将交往,信任武将而对所有的文臣有偏见,这也使他吃了大亏,丧了性命,内客省使阎晋卿在知道他将有不测的确切消息后,冒着杀头的危险急急忙忙去他的家里告诉他,但史弘肇竟以有他事为借口不见,第二天就丧了命。李业等人因为受史弘肇的压制,做不了高官,就在隐帝面前寻机挑拨,而隐帝刚刚成人,也想自己主政,摆脱史弘肇这样的大臣的控制,李业就,说史弘肇这种人如果听任他们专权,时间长了就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心生异志,就会加害皇帝了。这使隐帝异常恐慌,对舅舅李业的话。有一天的晚上,隐帝听到皇宫下属的作坊里有锻造铁器的声音,就怀疑外面有军队来了,以致整夜没有睡好觉。从此隐帝主动和舅舅在宫中秘密谋划如果诛杀史弘肇等人。商议好了之后,又偷偷地去告诉太后,李太后说:“此事怎么能这么草率呢!要和其他的宰相商量一下。”李业在一旁说:“先帝说过,朝廷的大事,不要和那些书生们商量。”太后还想劝阻,隐帝不高兴地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说完甩袖子就走了。 不久,在史弘肇和杨分、王章奉命上朝时,在宫殿外边的走廊下被几十名武士杀死了。 史弘肇是后汉的开国功臣之一,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但在和平环境里却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处事方略,以致做事得罪了一些人,尤其是皇帝,还有对于文臣的无原则的偏见,也使他更加孤立,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把阎晋卿一番苦心和好意拒之门外,这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也送到了他人的手中。至于李业也没有落个好下场,在史弘肇被杀时,郭威的亲人也被杀了很多,等郭威领兵回来报仇时,李业只好出逃,连他的亲兄弟也不敢收留他,在逃亡他处的路上被盗贼杀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吕蒙真的是东吴四都督中最优秀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说是东吴四都督中最优秀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吕蒙很小的时候,自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县)到江东投靠姐夫邓当,后成了部下。吕蒙15岁时混进队伍作战,邓当发现后严厉斥责,还告诉了吕蒙母亲。吕蒙对母亲说:“咱家很穷,但是如果我立了战功,就能富贵。?”母亲含泪答应了吕蒙的请求。 军营里一位将军,经常欺负吕蒙。吕蒙没忍住,杀了此人。吕蒙逃跑,后来又到孙策处自首,得到谅解。孙策对吕蒙的能力非常认可,邓当在战斗中去世,吕蒙接管了他的兵马。 上任,改为收缩战略,裁撤装备差、人数少的部队。吕蒙典当家产,到处借钱,给部下缝制了崭新的战袍。孙权阅兵发现吕蒙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不仅没裁,还增加了编制。 吕蒙是江东少有的智将 吕蒙成了正牌的将军,任广德(县)长。因小时候没读书,大字不识,被人讥为“”。 吕蒙做当涂令期间,孙权要他学习,吕蒙总是推辞。孙权说:“我不想让你做治经博士,只是了解过去的故事罢了。你军务繁重,与我相比怎么样?”于是,吕蒙开始读书。在孙权的点拨下,吕蒙成了文武双全的大都督。 孙权将首都迁到秣陵,吕蒙提议在濡须水筑城,以抵御曹军。诸将认为:“我们上岸杀敌,洗洗脚就上船,何必筑城?”吕蒙说:“战有胜负,一旦不利,逃不到水边,哪有机会上船?”孙权同意,在濡须水两岸构筑城堡两座。最后一次亲征江南,带了四十万大军,若非濡须坞,东吴根本就挺不过去。一直到东吴灭亡,濡须坞都是坚固的前沿阵地。 鲁肃一直看不上吕蒙,有次路过吕蒙防区,有人说:“吕蒙进步很快,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了。”见面后,吕蒙问鲁肃:“大人您肩负重任,与为邻,有什么应对之法?”鲁肃其实没有清晰的规划,说:“随机应变。”吕蒙说:“江东与荆州目前亲近,但关羽熊虎之将,熟读春秋,您接替,远离国境,怎不提前打算?”替鲁肃出了五条计策。鲁肃大惊,起身说道:“你早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答:“士别三日,当。” 吕蒙对江东贡献最大,夺荆州几乎是一人之力 江东夺荆州分为两次,第一次是“湘水之盟”,夺回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第二次是“白衣渡江”。 夺益州,回吴,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命到成都,试图以和平手段取得荆州,没能成功;向长沙、零陵、桂阳派去官吏,被关羽赶走。孙权派吕蒙带兵两万、鲁肃带兵一万,前来荆州争夺;孙权亲自带兵驻扎陆口。吕蒙大军来到,长沙太守廖立不战而降,桂阳郡随之投降;在吕蒙的诡计下,零陵太守也投降。 刘备带兵五万,自益州来争夺荆州,命关羽带兵三万从江陵南下。这时传来曹操进兵汉中的消息。刘备此时没有任何谈判筹码,长沙、贵阳、零陵已经被吕蒙拿下,想要夺回基本不可能。孙刘两家达成协议:湘江以东的长沙郡、江夏郡、桂阳郡归东吴,湘江以西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这就是“湘水之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