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重臣宋濂想退休,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迟迟不肯答应?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研读历史不难发现,帝王师中学问好的人不在少数,而算得上思想家的人,却少之又少。

欣赏的宋濂,若定其学术身份,他决不是思想家,却是优秀的学问家。

学者熊召政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燕泥污我读残书(下)—记书呆子宋濂》一文中关于这段故事就有这样的讲述。

有一个叫茹太素的大臣,给朱元璋上了一份“万言书”,指斥时政,将朱元璋激怒而被打入诏狱。

廷议时,宋濂不顾朱元璋的反感,为茹太素讲了一番好话。

朱元璋一反苛严常态,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发了一通感慨:“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

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

非只君子,抑可谓贤矣。

” 朱元璋称宋濂为贤人,此前,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对这两个人,他可谓赞赏有加。

就在朱元璋称赞宋濂后不久,即洪武十年(1377年)的正月,朱元璋同意宋濂退休回乡的请求。

这一年,宋濂68岁。

早在几年前,宋濂就以年事已高为理由,多次请求退休。

朱元璋一直不肯答应。

后来看到宋濂确实老迈,才终于答应。

应该说,在洪武九年(1376年)的腊月,朱元璋就作出了让宋濂退休的决定,但拖着不宣布,是想留宋濂在京城过一个。

过完年,在正月初六这一天,朱元璋将宋濂召进宫中,宣布了准予退休的决定。

尔后问:“爱卿今年多大年纪?”宋濂回答说:“68岁了。

” 朱元璋吩咐内侍搬上早已准备好了的一套《御制文集》和几匹绮帛,对宋濂说:“你把这些绮帛保存32年,到时候可做百岁衣。

”宋濂听了非常感动,伏地哽咽感谢。

朱元璋也很动情,走下御座上前扶起宋濂,嘱咐道:“你回家要多多保重身体,每年最少得进京入朝一次,咱君臣也好叙叙旧、拉拉家常。

” 这一个君臣依依惜别场面,在场的大臣看了无不动容。

宋濂本人更是感慨万分。

6天以后,在离开南京返回浦江的船上,宋濂写了一篇《致政谢恩表》。

文章中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宋濂的良苦用心:第一,宋濂的大部分文章,都用词古奥,但这篇文章却明白如话。

皆因朱元璋是大老粗,不喜欢别人给他的奏章中咬文嚼字,茹太素就是因为在上疏中敷设辞藻、用典太盛,而遭到朱元璋的严惩。

作为帝王师的宋濂,焉能不知道学生米桶的深浅?故放下身段,写了一篇“准白话文”;第二,文章中三次重复“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通过语无伦次来表达自己的。

天下文臣之首,真正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第三,反复强调朱元璋对他的知遇之恩,并发誓子子孙孙世世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宪宗朱见深:为明朝延续一百多年,差点灭掉女真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朝崇祯皇帝帝自杀前大开杀戒:贵妃公主无一幸免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很久才下山回干清宫。回到干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