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隆科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王朝电视剧上映于1999年,至今已有20年之久,这么多年过去,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泯然众人矣,反而是经久不衰,足以可见其经典之处。

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相当有深度和寓意的,不只是深刻反映了古代的宫廷政治斗争,更是包含着很多职场道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可以说有阅历的人,看这部电视剧,每次都会有着不同的感悟。
像宋安之看这部电视剧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次看都不觉得腻,而正因为如此经典,所以雍正王朝才经久不衰的。
那么今天宋安之来分析一个剧情,那便是九子夺嫡的高潮之一,就是驾崩老四继承皇位这段,老四可谓是,这个继位过程是相当惊心动魄的。
相信有很多朋友一直很疑惑,康熙既然要传位于老四,为何不提前给老四安排好,比如放出老十三什么的呢,为何就这样有些不管不顾的让老四面对的老八一党去继位呢? 其实康熙不是没有给老四铺路,甚至是为了给老四继位铺路可谓是处心积虑。
只不过当时局势复杂,康熙的安排更多属于是隐性的,并非是明面上的,不过说实话安排的可谓是滴水不漏,所以才有了老四的顺利继位,当然康熙的是看错了隆科多,或者说对隆科多的安排不到位,不说差点使老四满盘皆输,但怎么说也是使老四的继位过程险象环生。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在这里先老生常谈的说一次哈,本分析文章只谈剧不说史,并非是将电视剧当成正史的说。
先来说说康熙为什么不放出老十三这个问题。
其实康熙不是不放老十三,而是在当时的局势下没法放老十三,他一放,脆弱的平衡被打破,使老八一党狗急了跳墙,轻则是老四和老十三都有危险,重则是康熙自己恐怕都。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局势,可谓是,老八为了帝位是已经疯狂了,甚至不惜将老十四的寿礼换成死鹰,是既陷害了老十四又诅咒了康熙。
结果康熙是根本没有追究这件事,用邬先生的话来说,康熙如果追究,那么会造成两个情况,要么是老十四在外打着回京,老八一党在京城策应。
要么是老八一党叫冤,出现立地祸起萧墙的情况,到时候康熙恐怕想善终都难。
这说明当时局势已经是岌岌可危,换平常康熙肯定压的下来,可问题康熙已经是油尽灯枯了,所以老八一党就抓住这个时机想要趁机搅乱局势,来乱中取胜。
当然历史上康熙驾崩前夕老八一党肯定没有这种强大的势力,毕竟这是电视剧,所以有着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康熙的方法很高明,就是不追究死鹰事件,同时罢免了老四、老八、张廷玉、马齐四人的所有职务。
这样一来是使老八他们没有借口发作不得,保持了这种脆弱的平衡局势,而且刻意营造出要立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假象,让老十四来吸引老八一党的火力相应减轻了老四的压力。
虽然以事实来看,老八依旧很重视老四这个对手,但康熙的安排依旧起到很大作用,先是不追究来保持脆弱平衡。
然后制造传位老十四的假象,使老八一党不至于狗急了跳墙,因为老十四远在西北,只要传位老十四,老八就有把握夺了老十四的皇位,相应的虽然老八依旧重视老四,但还是被麻痹了。
如果放出老十三呢? 那么肯定会打破脆弱平衡,老八一党肯定明白了康熙的用意是传位于老四。
如果说制造出传位于老十四的假象,那么老十四当时远在西北,老八一党有把握在京城改天换地,肯定放松警惕。
但让老八一党知道康熙要传位于老四,而老四就在京城,老四一党肯定要狗急了跳墙,所以老十三不能放,放了这种脆弱平衡就打破了。
当然康熙也不是说为了所谓的平衡一直不放老十三,而是一步步的安排使老四在关键时刻放出老十三。

康熙在驾崩前夕是一直在暗示老四放出老十三,他对老四是这样评价老十三的:“十三阿哥嘛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是他疾恶如仇不会权变。
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给牵连进去,那怎么收拾啊,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大家看看康熙的最后一句话,很明显就是暗示老四,我磨炼老十三是为了帮你,当时老四正处于危难时刻,此时不放老十三,更待何时? 而且康熙也不只是暗示老四,还为放老十三做了铺垫。
像让老十三的大舅哥,也就是大内侍卫张五哥负责拿着如亲临的金牌令箭,方便了老四第一时间拿到金牌令箭,最后以此放出老十三,然后老十三拿着金牌令箭夺了兵权。
可以说康熙不是不放老十三,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安排,先将脆弱平衡维系住。
再引导老四在关键时刻将老十三放出,倒是起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使老八一党猝不及防,更是使老四顺利继位。
再来说说康熙的各种隐性安排。
康熙为了给老四铺路,可谓是面面俱到,比如康熙驾崩前夕召唤老四进宫。
为了保证老四安全,不只是派了步军衙门的人,更是派了老四派系的张五哥前去接老四,保证了老四的安全。
还有当晚的关键人物大到上书房首席大臣张廷玉,小到侍卫图里琛都是支持老四的人。
而他们也起到了不小作用,像张廷玉在康熙驾崩以后,先是制止了诸位皇子之间的厮打,然后安排隆科多去取遗诏,再安排张五哥带着老四前去偏殿休息,很明显就是让老四有机会安排,而老四的确在偏殿马上问张五哥要到了金牌令箭,然后安排了张五哥去见邬先生,可以说张廷玉的安排为老四争取了宝贵时间。
图里琛虽然并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但怎么说也听了老四话,没有放老九出去调动军队。
而且图里琛属于是老四派系,真有突发情况,肯定向着老四。
而再往远的说,其实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更是康熙走的一招高明的棋子,也属于是为老四铺路。
因为老十四成为大将军王,不只是意味着西北战场上老八一党不会再背后使绊子。
更是使内部分裂,造成老八和老十四的对立,而后续的发展的确如此。
而且更关键的是康熙将老四派系的年羹尧升为陕甘总督,等于是老四控制住了老十四的命脉,使老十四空有十万大军,却只能受制于年羹尧背后的老四。
这样一来,老四继位以后,不必担心西北手握重兵的老十四造反。
在兵权安排上,康熙也是。
当时决定京城局势的主要有两支军队,一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统领的步军衙门,有三四万人,负责守卫京城。
二是京城外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
京城外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就不用多说了,康熙安排老十三在关键时刻出来,就是要让老十三来掌管这二营的兵权。
而九门提督隆科多,很明显与老八走的很近,所以康熙为了让隆科多支持老四,专门秘密召见了隆科多。
由张廷玉宣读了两道诏书。

第一道是隆科多勾结老八和老十四,要即刻处死隆科多,吓得隆科多汗流浃背,然后将这道诏书交由张廷玉保管,如果隆科多没有勾结老八他们就不说了,如果勾结了,那么张廷玉可以拿出这道诏书赐死隆科多。
敲打完以后,第二道诏书是将隆科多升职,升为、上书房大臣、赐爵一等公,可谓是一步登天。
就这样康熙是恩威并施了一番,并且留下后手,如果隆科多敢勾结老八,就由张廷玉拿出这道诏书将其赐死,等于是逼隆科多站队老四这边。
可以说看似康熙是没有为老四提前准备什么,但实则是在维持脆弱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以上大大小小的安排,是尽一切可能的处心积虑为老四顺利继位铺路。
而老四之所以可以顺利继位,虽然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但如果康熙真的不这样为他铺路的话,真的什么都不安排的话,那么老四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继位的。
当然康熙是百密一疏,而这一疏就是隆科多这个墙头草。
虽然康熙对隆科多恩威并施,以迫使他站队老四,但很明显隆科多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在摇摆观望。
如果不是康熙留下的那道诏书,恐怕隆科多恨不得马上支持老八去,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我们先来看看康熙驾崩当晚,张廷玉是先叫隆科去取遗诏,后叫张五哥带着老四去偏殿休息,然后老四才叫张五哥去见邬先生释放老十三。
以时间上来说,隆科多行动稍早一些。
以路程对比来说:隆科多取遗诏只需要从畅春园到紫禁城之间一个来回。
而老四这边就复杂了,张五哥先去四爷府见邬先生,后去放出老十三,老十三再去丰台大营夺取兵权,然后再前往畅春园。
很明显老十三需要的时间很长,但结果是老十三带来大军以后,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隆科多才出现,这说明隆科多一直在暗中观望,很明显的墙头草行为。
再看看老八他们进宫时,老八派人去丰台大营联系提督成文运的时候,还说了一句“我和九爷十爷,有隆科多的人保护”。
这说明老八与隆科多的关系没那么简单,隆科多压根没有站队老四一方。
所以说康熙虽然,但还是百密一疏,低估隆科多墙头草的心思,给老四造成大麻烦。
如果一开始张廷玉还有九门提督隆科多力挺老四,那么老八一党也不至于,老四也不至于险象环生,一直苦苦支撑等着老十三率领大军到来。
不过还好的是,康熙那道诏书,最起码使隆科多不敢明目张胆的倒向老八,只能是当一个墙头草,见老四占优势了马上出来当从龙功臣。
当然如果隆科多见老八一党占优势了,肯定会支持老八,并且趁乱杀了保管赐死他诏书的张廷玉。
当然整体来说,康熙的安排还是没问题的,为了老四顺利登基可谓是煞费苦心。
而电视剧更是将这段剧情演绎的是惊心动魄,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简直是神来之笔。
现在大家看明白雍正王朝电视剧的经典之处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
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6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左宗棠为修水利挪用军费 南洋水师从此一蹶不振
1874年日本企图入侵台湾,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洋务派恭亲王奕开始筹议海防,决定由、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南洋水师的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国、德国。南洋水师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相差甚远。这主要因为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其次是南洋水师的军费被挪用到朱家山水利工程了。网络配图 1882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向注意经世致用的左宗棠十分注意兴修水利工程。他很重视朱家山水利工程,认为它可以“捍卫淮扬亿万生灵,化灾区为腴壤。” 1882年,左宗棠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奏准朝廷,称重开朱家山河,得到朝廷批准。动用“盐票项下”积款,支银十七万七千零八十两。左宗棠利用当年用兵新疆的经验解决石工问题,委派旧部王德榜督率熟手湘军在朱家山用炸药轰石。在河工中先后投入11个营的防军力量,后来“又准每营各加募勇夫百数十名,照民夫发给工值,帮同工作”。湘军层层炸开岩石,最后打通朱家山,在下游开挖了新河。整个工程西起张家堡接通滁河,东达浦口入长江,长达120多里。朱家山河工工程历时2年完成,凿成由滁河通向长江的分洪道——朱家山河,对滁河中下游流域的旱引涝泄,起到一定作用,改变以往“迄用无成”的局面,消除了南京西北及安徽部分地区数十万顷圩田的水患。如此浩大的工程,光靠十几万两盐税是肯定不够的,于是,左宗棠便挪用了南洋水师的军费,达数百万两白银,从此,南洋水师因军费匮乏而一蹶不振。网络配图 对左宗棠挪用南洋水师几百万两白银军费一事,《萨鼎铭先生年谱》和《新世说》均有记载。萨鼎铭被人称为“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是海军上将,其侄儿萨伯森先生在《萨鼎铭先生年谱》一书中记载:“1878年,,公二十岁……南洋调集之款数百万亦为江督提办朱家山河工筑室道谋,此海军之所以不振也。”原北洋政府法制局局长易宗夔在《新世说》中也记载了左宗棠挪用南洋海军军费一事:“尽移北洋海军费二千万筑,南洋海军费亦为左季高移治朱家山河工。” 南洋水师简介 南洋水师,或作南洋舰队、南洋海军,是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现代海军舰队。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建立。至1884年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失去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南洋水师的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德国。由于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故此南洋水师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之相差甚远。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网络配图 1874年日本企图入侵台湾,引起清政府警惕。年底恭亲王奕?开始筹议海防,至1875年中决定由李鸿章、左宗棠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并在北洋先创立水师一军,购置铁甲舰一二,准备日后以一化三,择要分布。每年从海关预算四百万元,分解南北二洋。后沈葆桢以四百万分建两军分散太少,提出全数解北洋。1885年中法战争时,南洋水师曾派五舰赴台支援,在海上与遇法舰九艘。南洋舰队中三舰退避入港,另外二舰进入石浦湾后自沉。之后南洋水师一度长期停止建购新舰。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覆没后,南洋水师部份舰艇调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正式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什么会三次流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概是中国男人受到的第一性别教育。可最近读《论语》发现也曾流过泪,而且不止一次。当着众弟子的面流泪,以致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被记入典籍。这多少让人感到意外。一个其智若圣的男人缘何流泪?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甘。日哭,则不歌。”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即使“丧,与其易也,宁戚”。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一定是触碰到了孔子的痛。 网络配图 史上有一哭丝毫不逊孔子。“舜往於田,号泣於旻天。”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解其故,“怨慕也”。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原来皆为“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舜,“五十而慕者”,是天下首孝。同理孔子“终身慕父母”亦当是大孝。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的刚毅坚强。 “,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这让两千多年后的我唏嘘不已。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自己的父母是最重要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孔子的哲学从来都不空洞和抽象。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我想断不会哭的。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也不会哭,否则不会弑父杀兄。在他们心里,亲情大不过一国之利。而一旦眼里只有利哪里还会有泪。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网络配图 二哭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他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30岁的孔子饱足了精神,蓄势待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君子的同时,孔子也勉励自己。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的世道。郑国子产、齐国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尽产铸刑鼎,孔子观点与之相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礼”可以明德,德可以明心,心明了身自然可以正。 孔子一身的事业尽在修身。但修身不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孔子真正想要的。孔子与子产的目的一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子产“宽猛相济”,显效郑国,孔子便称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认为子产不论修己还是治人都称得上敦伦笃行。子产古道遗风,像一面镜子,折射风景;又像是一颗火种,给人以希望。可这面镜子碎了,这颗火种熄了。“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死后,“国人哀亡”。孔子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空寂,以致不免“出涕”。这一次孔子的泪水与私情无关,而只关乎理想,关乎仁道了。 三哭颜回英年早逝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一次哭泣,为颜回。颜回早死,69岁的孔子动真格地大哭了一场。泪肆无忌惮地流,以至一旁的人见了不知所措,“子恸矣”。孔子泪眼迷蒙地问:“我伤心了吗?我哀伤到了极点,不自觉就哭成了这样,我不为这个人伤心还能为谁伤心呢?”颜回的死像是在孔子的心上扎了一把尖刀。“吾道之穷欤。”他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那一刻,已是的孔子一定感到阵阵眩晕,如濒死般窒息。 颜回的死,对于孔子不啻于是又一次的丧子之痛。68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论语》并没有记载他的悲伤,只记载了孔鲤之丧有棺而无椁。仅隔两年,那个13岁入师门,“于吾言无所不说”又“视予如父”的颜回先他而去,垂垂老矣的孔子着实不能自已。颜回就像他的一个影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颜回“”,孔子喜爱不禁,对子贡说:“弗如,我与汝弗如也。”全不顾子贡是否能承受得起。颜回又是那么不可或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令孔子“”。 网络配图 时,不论是在陈绝粮,还是于蔡被困,颜回都陪伴在他的左右。在匡地颜回曾与大家走散,孔子,对追上大伙的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竟像膝前尽孝的孩儿一般回答说:“子在,回何敢死?”一句话说得孔子心里暖洋洋的。可语声盈耳,晚生已逝。暮年的孔子再一次感到四顾茫茫的孤独和寂寞,还有突然袭来的绝望、悲伤,泪水又怎能不肆意流淌。 当然,孔子之“恸”不独这感人的师生情。有复圣之称的颜回仰慕夫子,追随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几近圣道,“虽数空匮而”。孔子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最重要的是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最接近理想人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于是孔子向颜回讲述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等于是把自己的梦想托付给了颜回。孔子预想着自己颜回掌门可以继续未竟的追求。颜回成了孔子人生的最后安慰。可颜回骤然离去,这让孔子猝不及,又是多么残酷的打击。“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今也则无。”心力劳瘁的孔子无法抑制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也无需抑制无需掩饰,泪水尽管奔泻。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顺着这泪水的痕迹就读懂了孔子,而不只是把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颜回走后不久这位至圣先师也走了,仅仅过去了4年。 我们都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句话还有下文,那就是“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子虽然作为一代圣人,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情感。面临自己心爱的弟子、尊敬的君主、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死亡消息,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