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高宗默许武则天屠杀他的亲舅舅 其中有何真相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先来看看在和对反对派进行大清洗的时候,在干什么呢?他在。

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传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被重用的时候就胸怀天下,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不被任用的时候,就退回书斋之中,加强自我修养,著书立说。

这叫进可攻,退可守。

自从武昭仪被立为皇后以后,长孙无忌感觉自己在政治上难有作为了,因此,只想退到书卷中去,享受一点心灵的安宁。

显庆四年(659年)以前,他先后领衔完成了武德和贞观两朝的国史共八十卷,梁、陈、、、隋五代的志三十卷,也就是现在中的志,还有《显庆新礼》一百三十卷,可以说是著作等身。

有一句话叫盛世修史,一个兴盛的王朝,就会有条件、有余力去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

建立了史馆,开创了宰相领衔修史的传统。

有唐一朝一共修了八部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这其中就有长孙无忌的功劳。

网络配图 长孙无忌想远离政治,政治却不会远离他。

武则天和唐高宗决心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长孙无忌就是最大的障碍。

但是,长孙无忌毕竟是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

武则天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是她并不急躁。

在需要耐心的时候,她非常有耐心。

在重拳出击长孙无忌之前,她还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

出于这种考虑,长孙无忌的老战友褚遂良、韩瑗、来济先行被扫出朝廷;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的亲戚也难逃噩运。

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首先被贬出京,出任益州刺史。

高履行是长孙无忌的舅舅的儿子,当年,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年幼的无忌兄妹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家门,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们。

因此,高履行和长孙无忌名分上虽然是表兄弟,但实际比亲兄弟还亲。

紧接着,长孙无忌的堂兄、工部尚书长孙祥也被贬为荆州刺史。

长孙无忌在朝廷中可以援引的势力逐渐被剪除,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该是对他开刀的时候了。

动手整治当朝宰相,这得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

以这个理由为突破口,武则天的行动才名正言顺,动起手来才会又快又准又狠。

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 显庆四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向唐高宗告状说,他发现一个朋党案件,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他们结交权贵,共结朋党。

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案子,针对的是中下级官员。

但是这个案子一出来,武则天的马上看到它的利用价值。

她觉得这个案子可以做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案子牵涉一个权贵。

这个权贵是谁呢?武则天希望他是谁,他就会是谁。

那么派谁去审理呢?武则天的心腹爱将许敬宗刚刚晋位宰相,立刻就被派上了用场。

派一个堂堂宰相来审这种小案子,明眼人都能觉出这件事异乎寻常。

许敬宗是聪明人,他知道皇帝和皇后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许敬宗怎么审案子呢?他大搞逼供,严刑拷打韦季方和李巢,让他们招供自己结交的权贵是谁。

当然,另一方面,许敬宗也巧妙地暗示这两个人,只要你们供出长孙无忌,事情就好办了。

可是韦季方是个老实人,他哪里敢随便诬陷当朝国舅啊。

再说了,在他淳朴的心中,长孙无忌简直就像一座巍巍高山,他哪里有机会结交这样的权贵啊。

这罪名坚决不能承认!但是许敬宗不停地逼他。

最后,韦季方被逼无奈,就去撞墙,想要自杀。

但是,小人物的悲剧在于,他连死的权利都没有。

他又被救活了,而且自杀成为他有罪的证据。

没有犯罪,干吗要寻死呢?许敬宗马上向唐高宗汇报案情进展,他说,案子已经调查出眉目来了,韦季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结党营私,这里面涉及一个阴谋,他是想和长孙无忌合谋,上下勾结,陷害忠臣和贵戚,试图谋反。

现在,韦季方看到阴谋败露,只好畏罪自杀。

这可真是天下奇闻啊,一个堂堂宰相竟然和五品文官勾结在一起谋反!唐高宗听了汇报之后,他怎么反应的呢?据《》记载,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唐高宗并没有质疑长孙无忌是否应该被牵扯进这个案子里,甚至也没有深究长孙无忌怎么会脑子进水,和几个小小的文官谋反。

他只是说:舅舅被小人挑拨离间,心里对我有猜疑是可能的,怎么至于到谋反这一步呢?他用了一个疑问句。

网络配图 可是这个问句就把这个案子的性质给定下来了,这是谋反。

唐高宗亲口说出了这两个字,但是呢,他用了一个疑问句,怎么会谋反呢?许敬宗是一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怎么样处理皇帝这个疑问句,只要把它变成肯定句就可以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许敬宗马上就说:“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

”他说陛下您怎么可以再怀疑呢,这就是谋反啊!唐高宗听了以后长叹一声,眼泪随之滚滚而下,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

往年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

兹事若实,如之何?”他说,我们家真是家门不幸,怎么亲戚老谋反呢,过去高阳公主就谋反,现在我舅舅又谋反。

如果这件事是真实的,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定了调子之后,他要论罪责了。

在这里,唐高宗还给出一个先例,往年高阳公主也曾经谋反来着,这就成了长孙无忌案件处理的依据了。

高阳公主的谋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高阳公主谋反案是永徽三年(652年)发生的一个大案,这个案子的处理者正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太尉长孙无忌。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人长得漂亮,又聪明活泼,也非常任性。

小时候,她深得唐太宗的宠爱。

唐太宗为了笼络大臣,把她嫁给了宰相的小儿子房遗爱。

在唐朝,娶公主可不是常人能够消受得了的福气。

自从高阳公主嫁进房家,房家就一天也没有消停过。

受宠的高阳公主结婚之后,处处刁钻好胜,调唆丈夫房遗爱和大哥房遗直分家。

房遗直被逼无奈,告到唐太宗那里。

唐太宗主持公道,狠狠地责骂了高阳公主一番,才把这件事摆平。

从此太宗就不大喜欢这个惹是生非的女儿了。

可是没过多久,高阳公主又出事了。

她跟和尚私通的事情败露了。

有一次,高阳公主打猎,巧遇和尚辩机,两人一见钟情。

高阳公主从此就包养了这个清秀的和尚,给老公戴了绿帽子。

为了安慰老公房遗爱,她还送给他两个绝色的婢女。

房遗爱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有什么意见。

可是纸包不住火,这个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

贞观年间,因为追踪一起盗窃案件,御史搜查了辩机所在的寺院,搜出了一个宫里的金宝神枕。

追问之下,辩机承认是公主所赐。

唐太宗觉得很没有面子,盛怒之下,腰斩了辩机。

娇纵的高阳公主也因此恨透了这个严厉的老爸。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高阳公主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没有了父亲的管束后,高阳公主更加肆无忌惮,,包养了更多的情人。

也许因为她的初恋是个和尚,所以她对这一类人总是情有独钟。

和尚、道士这些方外之人士在她情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因为李唐王朝有鲜卑族的血统,对于传统礼教不大在乎,所以公主的这些出位之举还算不了什么。

她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不是给丈夫戴绿帽子,而是和他在政治上搅到一起了。

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在贞观朝属于魏王一党。

贞观十七年,魏王李泰和太子因为争位双双被废,不久被立为太子。

所以,到高宗时期,房遗爱在政治上属于失势派,被贬为房州刺史。

房遗爱是公子哥儿出身,宰相的儿子,公主的丈夫,本来也是的,到了地方之后,他不大受得了艰苦的生活,就满腹牢骚,和一群跟他一样失意的皇亲搅在一起,整天讲怪话。

这一伙人除高阳公主夫妇外,还有辈分较高、野心勃勃的荆王李元景、当年同属魏王阵营的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胆大脑小、因事贬官的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等,整天在一块儿发牢骚,其实倒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举动。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人告发了。

告密者是什么人呢?就是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

高阳公主不是曾经张罗着和房遗直分家吗,后来她又想要房玄龄的封爵了。

可是爵位归长子继承,她的丈夫不是长子。

于是,高阳公主一不做二不休,诬告房遗直非礼她,想借此搞倒他,让自己的丈夫继承爵位。

房遗直终于忍无可忍了,另外,他也很担心这小两口闹过了头累及一门,只好向唐高宗告发了房遗爱等人的政治阴谋。

房遗爱组织反政府小团体,高阳公主又去结交和尚、道士,经常搞点什么望气、算命之类的不轨行为,两人的活动加起来,这不就是谋反吗! 这可不得了,皇亲国戚参与谋反,事关重大,唐高宗立刻委托宰相长孙无忌调查。

长孙无忌一经核实,反状确凿。

国有常刑,这些人本来也是难免一死,但是,长孙无忌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

他还要借此机会把谋反案扩大,将所有的政治反对派都罗织进来,一网打尽。

于是,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房遗爱又牵扯出了吴王。

网络配图 吴王李恪也是唐太宗的儿子,他母亲是的女儿,血统非常高贵,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当年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曾经一度动念头要立他为太子,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才没有实现。

所以在长孙无忌的心中,一直把他视为李治的潜在威胁。

现在,吴王虽然没有参与房遗爱的行动,但是,因为这样一段不愉快的往事,长孙无忌还是把他拉进来,以谋反罪将他处死。

吴王一向人望很高,又小心谨慎,怎料会横遭长孙陷害!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和他一起被杀的还有荆王元景,高阳、巴陵二公主以及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三位驸马。

接着,一大批对李治的统治形成威胁,或是跟长孙无忌不和的宰相、将领、宗室、驸马,无论是否真的参与过阴谋,都被牵扯进高阳公主谋反案中,贬往地方。

这就是永徽年间轰动一时的高阳公主谋反案。

长孙无忌当时把谋反案上纲上线地处理,本不乏为李治考虑,帮他稳定政局,杀李恪的用心正在于此。

但是他的这番杀戮,隐隐露出了震主之威。

看到长孙无忌收拾勋贵就像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李治能不心惊吗?裂痕就在那时候出现了。

风水轮流转,当年的,如今全成了请君入瓮。

高阳公主谋反案,现在变成处理长孙无忌一案的先例。

唐高宗既然自己先提出了高阳公主谋反案,许敬宗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怎么处理长孙无忌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按既定方针办就可以啦。

于是,许敬宗说:“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

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他说,长孙无忌谋反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当年的高阳公主谋反。

高阳公主是一个女子,和乳臭未干的房遗爱谋反,两个人都没什么号召力,很难成事啊。

但是长孙无忌和先帝一起谋取皇位,又当了三十年宰相,在朝廷里威望很高。

现在如果他,振臂一呼,陛下怎么办呢? 到此为止,案子的结论和处理意见基本都已经出来了。

按照许敬宗的意思,在参考高阳公主案的基础上,还要加重处理。

但是唐高宗并没有同意许敬宗的处理意见,他说这事别急于定论,你再审审看。

许敬宗就纳闷了,这案子还有什么油水呢?回家苦苦琢磨了一夜,终于恍然大悟了。

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了。

他说,我昨天又审了审这个案子,发现比我想的还要严重。

原来以为只涉及长孙无忌一个人,现在才发现,这是一个牵连若干大臣的大阴谋。

我昨天回去提审韦季方,我问他,说长孙无忌是当朝国舅,皇帝与先皇都对他那么信任,他为什么要谋反呢?韦季方说,这事开始也不是长孙无忌的意思,是韩瑗在挑拨他。

韩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当年您和的舅舅柳奭以及褚遂良三人合谋立做太子,现在李忠已经被废,皇上也不信任您了,您还不早做打算啊?长孙无忌一听,有道理啊,于是就日夜和这些大臣策划谋反。

都和谁策划呢?韩瑗、褚遂良、来济、柳奭,还有于志宁。

看来,这不是长孙无忌一个人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元老大臣都和这个案子有牵连。

到了这一步,唐高宗终于觉得这个案子的利用价值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他再也无话可说,于是,长叹一声,又一次。

他说:“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

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我舅舅就算谋反,我也绝对不能杀他。

我要是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议论我?子孙万代将怎么议论我啊?这等于皇帝完全认可了长孙无忌的谋反,但同时他还要作一番仁慈的表演,他要法外开恩,免去长孙无忌的死刑,以免被天下人耻笑。

注意,这句话他可不是第一次说了。

当年处理高阳公主谋反案的时候,他也曾经说过:“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当时,长孙无忌不答应他的请求;现在,许敬宗同样劝他大义灭亲。

许敬宗说了:“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安危之机,间不容发。

无忌今之奸雄,、之流也;陛下少更迁延,臣恐,悔无及矣!”就是说皇帝应该天下为公,大义灭亲,不能存妇人之仁。

话说到这一步,唐高宗觉得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案情现在看起来脉络清晰,处罚的理由充分,足可以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了。

于是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头衔和封地,给他一个扬州都督的头衔,把他押解到黔州安置。

黔州是现在重庆的彭水县,当时是挺偏僻的一个地方。

不过,唐高宗说了,长孙无忌毕竟是他的亲舅舅,不忍心看着他受苦,因此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给饮食。

可是事情到此并未彻底结束。

前面说过,武则天要巩固皇后的位置,必须对外廷重新进行优化组合。

把反对她的人清除出去,把拥护她的人请进来。

而在打击反对派这个问题上,她是分两步走的。

第一步,清除反对派中势力相对小的褚遂良、韩瑗、来济,把他们贬往地方。

第二步,在外围组织已经被清理之后,再清除反对派的核心力量长孙无忌。

这样做是为了慎重起见,避免一下子打击面过大,造成政局不稳。

换句话说,就是让反对派心存幻想,逐步丧失斗志,最后。

现在,长孙无忌已经倒台,唐高宗和武则天再没什么顾忌了。

他们终于可以施展手脚,把反对派一网打尽。

网络配图 于是,长孙无忌谋反案的基调刚刚确定,许敬宗又奏: 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

这样一来,所有当年未曾追随武则天的元老重臣无一漏网,连一言不发、唯恐惹祸上身的于志宁也未能幸免。

至此,这些人全部被免去了所有官爵。

这还不够。

三个月之后,唐高宗下令让李勣、许敬宗等宰相进一步追查长孙无忌谋反案。

许敬宗接旨后,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去录长孙无忌的口供。

袁公瑜可是当初第一批拥护武则天当皇后的人,和长孙无忌议论武昭仪就是他告的密。

当时他还仅仅是一个大理丞,八品官,现在他已经做到五品的中书舍人了。

那么,袁公瑜是怎样录口供的呢?其实他根本不需要录,他直接对长孙无忌说,你还是自我了断吧,省得我再费一把力气。

长孙无忌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就地自杀了。

随后,唐高宗又下诏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和韩瑗斩首。

古人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这批老臣的死去,他们的家族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成年的儿被处死,其他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远亲受株连贬官的就更多了。

长孙无忌的两个儿子和长孙诠,都是驸马;一个尚,一个尚,两个公主都是唐太宗与的女儿。

他们此时即使贵为驸马也未能幸免于难,被一同杖杀。

长孙无忌谋反既然是因为前太子李忠被废引起的,李忠也就顺带着被牵连进来。

显庆四年七月,李忠被废为庶人,安置在黔州原来废太子李承乾的故宅里。

从永徽六年到显庆四年,人们逐步认识了新皇后的厉害。

现在,不仅仅后宫是她的天下,外廷也在她的匕首前面战栗。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一个个曾经气焰熏天的大臣不过就是当年的狮子骢。

这个时代真切地让人们见识了什么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无论是处理后宫还是对付外廷,如果不是武皇后从中出谋划策,推波助澜,事情肯定不会解决得那么完满。

先易后难,由内而外,武则天表现出了超一流的政治手腕和斗争能力,一阵雷霆过后,武皇后的威风树立起来了。

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显庆年间全部事情的症结并不在武则天。

从废王立武到清洗后宫,从改立太子到外廷换血,唐高宗始终关注着事件的进程,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简而言之,唐高宗是统帅,而武则天只是他的亲密战友,是积极的推动者。

唐高宗早就想洗牌了。

他的前半生一直是受人控制的。

当太子时,他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还要受制于父亲任命的元老重臣。

一个皇帝如果没有权力会是何等郁闷啊,他要重树皇权。

他的这种突破限制、伸张皇权的欲望才是左右整个事情的关键。

就在血腥的清洗之中,一种全新的政治格局诞生了。

什么新格局呢?首先,贵族官僚逐步丧失了权力,甚至丧失了生命,受到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打击。

关陇集团是一个地方武力集团,人员本来有限。

长孙无忌等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死的死,贬的贬,使得这个集团受到了重创。

朝廷的很多位置空了出来,新兴的势力就可以补充进去了。

原来的一般官僚实力和地位有所提高。

许敬宗、、袁公瑜这些新提拔起来的中下层官员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崭露头角,在清除长孙无忌集团的过程中大显身手,此后,他们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从皇权的角度来考虑,经由这样一番变化,皇权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自魏晋以来,皇帝一直和贵族官僚联合治理天下,正因为如此,皇帝才需要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征求大臣的意见,处处受制于大臣。

但是随着元老大臣的下台和新生力量的补充,皇帝面对的将再不是贵族,而是一般官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距离拉大了,皇权的伸张有了充分的余地。

所以说,由废王立武引起的变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不仅仅意味着支持武则天的人上台,反对武则天的人下台,它还意味着整个社会势力的重新洗牌,而这次洗牌对于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四年的内外整肃,此时的武则天,上有唐高宗的专宠和信任,中有太子李弘作为依托,外有李义府、许敬宗作为心腹,皇后的地位,可以说是坚如磐石。

那么,武皇后心满意足了吗?她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