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楚平王是什么下场?他到底有多惨?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次做法太荒谬了,最后的下场太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楚平王是第三十君,他即位之初还是有所成就的,除封赏功臣外,还积极抚慰民众、敦睦诸侯,颇得人心。

可是没过多久,他就骄奢淫逸起来起来,并且宠信一个叫费无极的大臣,费无极十分会拍马屁,也是因为费无极,楚国也越来越衰落。

当时,秦、楚两国联姻。

秦国的国君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妹孟嬴嫁给楚平王的长子太子建,费无极奉命去迎亲。

但是在回来的路上发现孟嬴长得十分漂亮,为了讨好楚平王,用了个掉包计,在陪嫁的侍女中找了一个冒充孟嬴嫁给太子建。

直至一年后,孟嬴给楚平王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件平王抢儿媳的丑事才不得不暴露。

这时,费无极给楚平王出主意废掉太子,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楚平王很赞同,但是平白无故废了太子肯定会引起朝廷与百姓的不满,于是费无极让平王召太子的太傅伍奢来国都,要他承认曾与太子建合谋造反,这样废太子就有“正当理由”了。

伍奢是一个十分耿直的人,坚决拒绝做这件事,于是楚平王起了杀戮之心,想要先杀了伍奢,再杀掉太子。

费无极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不服,留下后患,就又出主意让平王命伍奢写信将他们召来国都。

伍奢不得已,只得照做,大儿子伍尚是个书呆子,明知此行是去送死,但是他认为父命不可违,还是上路了;小儿子,字子胥(xū),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军事家,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识破了平王的计谋,连夜逃出城并发誓倾覆楚国。

历经才逃到了,帮助吴王(hé lǘ)夺得政权,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吴国也因此渐渐强大起来。

之后吴国攻打楚国,伍子胥担任副将,楚国大败。

伍子胥一心想为父兄报仇,但不料楚平王早就死了,而且坟墓也找不到,后来在一位老伯的带领下,找到了他的坟墓。

原来楚平王知道自己仇人太多,怕将来有人刨他的坟,就做了好几个空坟。

他又怕做坟的石工泄漏机密,在完工之后,把石工全杀了。

那位老伯就是当时做活的石工之一,碰巧逃了。

他们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果然没烂。

伍子胥见了楚平王完整的尸首,当时,立刻把他拉出来,抄起钢鞭,一气打了三百下,打得骨头也折了。

他把钢鞭戳进楚平王的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看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贼。

你听信小人的话,杀害忠良。

今天你再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

”他流着眼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

因果轮回,楚平王也是自食其果啊,死后都不得安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庞统的成就:凤雏庞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一生最主要的计策是为夺取益州献上上中下三策。 益州饱受汉中张鲁的侵扰,于是邀请荆州的刘备进入益州,剿灭张鲁。当时,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盟,庞统建议刘备在涪陵大会时,在宴会上杀掉刘璋,可是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未著,此不可也”。庞统的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好,“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貌似不需要动兵,就可以除去刘璋,得到益州,其实不然。刘璋父子在益州统治十多年,虽然说刘璋暗弱,可是一直仁德爱民,颇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刘备大举进攻成都之时,还有无数百姓官员表示愿意追随刘璋,为刘璋而死。用刘备的话来说,自己这次来到益州,根本的目的并非是劫掠财物,而是要长久统治益州。如此,争取人心是为首选,宴会之时,就算是能够杀掉刘璋,那也必然会激怒益州人士群起反抗。益州官员很可能拥立刘璋之子,坚决反抗刘备。而刘备此来,不过是带了一万来人马,,短期之内,根本都不过益州本土势力。可以说,庞统的计策过于短视。 当然,庞统的计策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刘璋回到成都,而刘备前往平定张鲁,双反暂时保持和平。庞统向刘备献上三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进攻成都;中策,刘璋手下最重要的将领是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 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应该说,刘备的选择是很明智的。庞统的上策和之前涪陵暗杀计策一样,看起来刘备集团付出的代价最少,但是后患很大。至于下策,只是自保,刘备向来有天下大志,自然不会考虑。只有中策,花费不是很多,又可以让益州官民见识到荆州集团的勇武。与其杀掉刘璋,不如逼迫刘璋投降。只有刘璋主动投降,益州本土势力才会安心臣服,刘备才可能取代刘璋在益州进行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简文帝:历经了七个王朝才称帝的无能帝王

晋简文帝,出生于公元320年,卒于公元372年,是最小的儿子,也是东晋时期的第八位。晋简文帝司马昱历经了元、明、成、康、穆、哀、废帝的七朝变更。 开始的时候司马昱被封为琅琊王,后来又被封为会稽王,曾经担任过散骑常侍、右将军和抚军将军等职位,在晋穆帝即位之后,司马昱晋升为抚军大将军,和大臣何充共同辅佐朝政。废帝登基之后又封司马昱为琅琊王,直到司马奕被废,司马昱才登基为帝。但是他在位时间只有八个月,之后享年五十三岁的司马昱便因为忧愤而去世,谥号被封为简文皇帝庙号太宗。 在太和六年(公元372年),大司马废除司马奕改为东海王,并承认司马昱皇帝的地位,改年号为咸安。后来桓温写了讲辞打算和司马昱将自己废除司马奕并改称他为皇帝的初衷说明白,但是每次司马昱看见他的时候都悲伤的不停的流泪,桓温不知道怎么回事战战兢兢的不敢再说什么。司马昱虽然归位皇帝但是却如同傀儡一般,不敢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害怕的还是和司马奕一样被桓温废除。朝内臣子看司马昱整日担惊受怕不相信任何人,便用自己身价及亲人来担保桓温不会再做出废帝另立这样的事儿,等到这位臣子想要告老回家的时候,司马昱的和他说:“回去之后告诉尊父,如今国家朝堂变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我没有才德的缘故。也就是因为这样司马昱渐渐的忧郁而病,并且在咸安二年病逝。 司马昱为何称皇帝 司马昱在历史上被称作为晋简文帝,他是东晋时期的第八个领导人,他是晋元帝的小儿子,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喜爱,但是这个人却迟迟没有称帝,反而在琅琊王的位子上一呆多年,而且还经历了七个王朝,直到最后才称帝。那么在辅佐了那么多兄弟之后,司马昱为何称帝呢? 司马昱为何称帝这一故事还要从太和六年也就是公元三百七十二年开始说起,当时的大司马桓温因为成功地解决了苏峻叛乱而一时权倾朝野,而司马昱正是当时的辅佐大臣,他想提拔殷浩和桓温分庭抗礼,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司马奕即位之后,立司马昱作储君,但是他坚决的拒绝了,直到桓温废除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新皇,司马昱才被赶鸭子上架不得不担任皇上。 这位史上有名的清谈家当了这么多年的辅佐大臣之后被推上皇位,在皇位上一直战战兢兢。每次接见桓温的时候还痛苦流涕,把桓温吓得不敢多说,可以说司马昱称帝实在无奈之举,他本心并不想当皇帝,而是被桓温推上皇位当一个傀儡皇帝。 司马昱称帝这件事的背后藏着晋王朝的种种弊病,皇上在位不久非病即废,司马昱不想当皇上也许也有这一层考虑吧,但是最后结果也确实像他害怕的那样,他要一边应付桓温,一边维护岌岌可危的晋王朝,心力交瘁且每日担心害怕之下终于重病去世。 司马昱不识稻谷 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代皇帝,几乎没有什么爱好。司马昱在位期间,因为他的提倡,成为了社会上玄学最丰饶的时期。而司马昱不识稻谷说的则是司马昱的一则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 司马昱不识稻谷说的是司马昱在做皇帝期间有次外出看见了田地里的稻子,但是当时他并没有见过,更谈不上认识。于是司马昱就问身边的内侍说这是什么草,内侍看了看便回答,这不是草,而是稻子,平日吃得米便是由来于此。司马昱听了便感叹道:“哪里有享用了它得末梢,并依靠它活命但是却并不认识它的根本的呢?”回去之后司马昱因为内心羞愧不已整整三天没有出门。 这便是司马昱不识稻谷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说司马昱连稻谷都不认识,但是根据司马昱的反应来看,可以看出司马昱虽然不认识稻谷,但是却虚心求教,不会不懂装懂,这也是司马昱另一个好的品质,毕竟作为皇帝不认识稻谷也并不是非常奇怪的行为。 不过司马昱作为皇帝却没有太大的建树,他在位期间虽然致力于平衡炒糖,在短时间内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后,他在位不过短短八个月就过世了。后世流传的关于他的事情也非常少,一个司马昱不识稻谷这样不知褒贬的故事反而是他比较出名的故事了,也不得不说这是他身为一个皇帝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