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唐肃宗:“有福天子”为什么成了没有福的人?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唐代著名的八卦图书《酉阳杂俎》曾记载,李亨小时候特别被老爹器重,唐玄宗曾满心欢喜地对人夸道:“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

” 但是联系李亨一生经历的及登上皇位以后发生的一切,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嘲讽。

被拔光羽毛的公鸡 相比各朝各代都有可能发生的围绕皇位的宫廷惨祸,唐代太子的职业风险系数要大大高过其他朝代,这也许源自开国之初的那个玄武门惨祸,开了个不好的头,既然皇位可以通过非常手段夺得,自然会有暗怀非常心思的各色人等日思夜想朝那个位子奔进。

李亨不幸,也被命运推到了这个看似荣耀至极,实则杀机四伏的太子之位上。

前太子李瑛被和联手陷害而死,在议定新太子人选的时候,先是意外病死,接着因插手,给唐玄宗进言“推长而立”,李亨意外地以最高顺位被册立为新太子。

从此,也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自被立为太子的那天起,他就注定要成为李林甫的眼中钉、,因为李林甫曾上下活动推举唐玄宗的另外一个儿子寿王为新太子,事情既然无成,为免李亨登基后报复,除了更加发狠地寻找机会置李亨于死地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李林甫生前共发动了三起针对李亨的政治迫害运动。

李亨的大舅子、刑部尚书韦坚成了第一个突破点。

韦坚出自唐代著名的家族,且妹妹为太子妃,姐姐嫁给薛王李业(李亨的三叔),称得上是炙手可热了,然而一旦被权术高手李林甫揪住了小辫子,再庞大的势力也无法挽救他。

公元745年元宵赏花灯的时候,韦坚在街上与太子李亨相遇,继而又与一位曾说过李林甫坏话的节度使在一处道观密谈数分钟,这一切,都被李林甫的人暗中侦知。

随即,唐玄宗就接报:韦坚以外戚身份与边将暗地里相互勾结,打算阴谋拥立太子登基。

联想到前太子李瑛等三个兄弟的命运,李亨内心涌起无法抑制的恐慌,急忙要跟韦坚扯清关系!如何扯清呢?李亨做出的选择是:跟自己的老婆也就是韦坚的妹妹离婚! 此事最终处理下来,韦坚亲党受到连坐而遭流贬者达数十人。

由于太子李亨及时跟韦氏离婚,所以他不算韦坚之党,自然也就安然无恙。

其实是唐玄宗鉴于前太子李瑛的悲剧,怕再犯错,才只惩罚官员,不涉及太子! 堂堂大唐帝国的太子,在奸臣的步步紧逼下,居然要主动提出与老婆离婚,也真是了。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同样的悲剧却能在李亨身上发生两次。

隔年,李林甫又借李亨次一级小老婆杜良娣之父事件大兴牢狱,李亨的岳父被活活杖死,李亨再一次忍痛割爱,宣布与杜良娣离婚。

做太子做到李亨这个份儿上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了。

第三次,与李亨关系亲密、手握重兵的大唐名将王忠嗣被李林甫罗织了一个恶毒的罪名:欲拥兵以尊奉太子。

三下两下,王忠嗣又去职落马。

这次李亨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童年好友王忠嗣不明不白地死在边远流放之地。

三次扫荡,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凶险,尽管性命犹在,但李亨已经彻底成了一只被拔光羽毛的公鸡,随时有被人扔到案板上剁掉的危险。

人伦之祸 755年,爆发,退缩隐忍达十几年的太子李亨终于找到机会踢开套在身上的命运桎梏,登上了那个曾经几乎等同于断头台的皇位。

然而注定一生苦命的他万万没有料到,收拾乱摊子、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并不是他的唯一困惑。

唐廷尚未吹响对叛军反攻的号角,内部先传来了不协调之音:李亨的十一弟—永王李璘反了! 李璘,从小丧母,是哥哥李亨把他抚养长大,可就是这样一个亲密兄弟,给李亨带来了动乱中的第一场人伦惨祸。

李璘看到天下大乱,不是想与哥哥一条心尽快平乱,而是妄图割据江南过把帝王瘾,他这种行径无疑给动乱中的大唐军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极,很快被哥哥派的人灭掉。

这件事或许可看作是永王的咎由自取,可接下来这件事,李亨就必须负主要责任了,这便是他自己的儿子建宁王李倓被赐死一事。

在李亨艰难的平叛岁月中,有两个儿子出力甚大,一个是后来即位的李俶,另一个则是其第三子建宁王李倓。

李倓可谓完美的好儿子,此次国家有难,首倡让李亨留下主持大局的是他;力主茫然不知何往的众人到灵武收拢天下精兵,准备大反击的也是他;一路上亲率骁骑紧紧将父亲护卫住,每有战斗都身先士卒以至于流血盈袖的还是他。

李亨能够顺利登基,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这个好儿子。

当哥哥李俶挂着元帅的帽子跟、们统兵在外作战的时候,李倓则留在父亲身边,全力辅助父亲完成平叛重任。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儿子,居然最终被李亨下令赐死。

缘由可以从李亨的又一位老婆和宦官李辅国说起。

李辅国虽是家奴,但也是李亨登位的“元功”之一。

在韦、杜二妃之后入宫的张氏则在最困难的关头给过李亨最温馨最体贴的支持。

李亨性格懦弱,但登基以后却能聚拢天下军民之心,很快取得对叛军大反击的胜利,平心而论正是这一帮能干的儿子、体贴的老婆、忠心的家奴跟他一起努力的结果。

然而悲剧也源于此,当儿子、老婆、家奴之间内讧时,李亨完全没有办法,只能任凭更强势的一方去摆布了。

张氏有些地方很识大体,有些地方却充满。

有次,李亨感激她给予自己的支撑,想将一个装饰满珠宝的马鞍赐予她。

但李亨的首席谋臣李泌却劝谏道,国难当头,还是将珠宝拆下来赐给有功的战士吧。

李亨还算不错,听从了劝谏,李倓则认为父亲能这样从谏如流,天下应该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们了。

但张氏却不乐意了,从此恨透了李泌,也恨透了李倓。

平日之时,李倓也看不惯张氏与李辅国的很多行为,因此两边矛盾重重。

喜欢修炼“仙术”的李泌对尘世一直看得很开,稍有不如意就“抛却人间第一官”跑到嵩山隐居去了,但李倓则不同,他必须责无旁贷地留在父亲身边全力支持。

在李泌离开期间,李倓遭到了张氏和李辅国的联手构陷:他打算用武力夺他兄长的嫡子之位。

这种罪名自然不可饶恕,大难当头还兄弟阋墙,自然是死罪! 虽然后来李亨在重新回归的李泌的耐心说服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懊悔得,可是好儿子已经永隔天人了。

不久,李亨又失去做孝子的资格。

在郭子仪、李光弼们的努力下,大唐终于取得了对叛军反击的胜利,两京收复后,太上皇唐玄宗被迎接回长安,但很快被打入“冷宫”,不得与外人见面,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宦官李辅国。

玄宗回到长安,依然受到很多百姓的爱戴,且偶尔还与朝臣私下见面,显示出依旧存在的政治实力,这些都让李亨有些坐卧不安。

见此局势,李辅国当即擅作主张,派兵强行将唐玄宗遣送到四面隔绝的“冷宫”,遣送中还几次差点儿害七十多岁的老从马上跌落下来。

已经孤家寡人的唐玄宗唯有对高力士苦叹:“吾儿用辅国谋,不得终孝矣。

” 内制于悍妻,外迫于家奴 就算将帝国版图上最璀璨的两颗—长安和洛阳收回到子孙的手中,就算是立下了再造江山社稷的不世之功,李亨的苦命生涯也远没有到头,他的皇权渐渐受到老婆张氏和宦官李辅国的挑战。

当此国难之际,李辅国和张氏的强硬对于李亨的软弱来说本是个很好的平衡。

但是物极必反,李亨的软弱使得这种强硬很快超出了应有的尺度,以至于给李亨造成一种“内制于悍妻,外迫于家奴”的局面,史称:“(张)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

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

”李亨的皇帝生涯,就是在这样一种让人郁闷难熬的局面中度过的。

自认有功的大李辅国继掌握了禁军兵权后,又被授予兵部尚书之位,但在新岗位呆了还不到半个月,他居然又跟李亨讨要宰相来做。

而已经荣升后位的张氏更是将手触到李亨的帝位之上。

尽管张后在艰难的岁月里曾表现出令人敬佩的举止,然而,其人生的参照点绝不会是唐太宗贤明的,而是差点儿革了大唐命的一代女皇。

悲哀的是,她徒具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却不具备与之相称的政治手腕与容人胸襟,这从建宁王李倓被赐死一事就足以看出。

以张后之胸襟,连当个一国之母都成问题,更别提效仿武则天掌控朝堂了。

渐渐撕掉伪装的张后开始干预朝政。

初尝权力的美酒之后,她又想让自己进一步沉醉其中,而老公的软弱更催促着她的野心一天天发酵膨胀。

为进一步获得权势,张后甚至暗示群臣上书给她加尊号“辅圣”,幸而有人点醒李亨:“历代皇后中只有韦后加过尊号,岂足效法?”加上群臣反对,事情最终无成。

但张后并没有就此:我不当辅圣,就让我的儿子当真圣吧。

于是又开始捣鼓易储之事,即便自己的儿子过于幼小无法被扶上位,仍要将现任太子李俶赶下台,因为太子跟被陷害而死的建宁王向来手足情深,故此张后又想方设法陷害李俶,转而扶持李亨的另一个儿子越王登基。

公元761年的一个秋夜,安史之乱余烬未灭,各地战火依然如火如荼之际,没当过一天太平天子的唐肃宗在自己的寝宫中惊吓而死。

李亨只有52岁,或许不当如此早亡,但回顾他这一辈子,能活到这个岁数已属奇迹了,而就在他临死之际,新一轮宫廷政变如烈火一般蔓延而来。

野心勃勃的张后纠集一批宦官准备拥立越王登基,顺道矫诏宣太子进宫将其诱杀。

但跟张后已经决裂的李辅国提前听到风声,当即调来军队半路上截下太子保护起来,随即拥兵剿杀张后一党。

走投无路的张后无处躲藏,只好躲入李亨的寝宫。

已是气若游丝的李亨先是看到张氏披头散发地跑来向他求救,继而又看到昔日的家奴李辅国带着一帮人凶神恶煞地闯进来跟他要人。

就在李亨的病榻之前,他的老婆被家奴揪着头发拖了出去——给被惊吓而死的唐肃宗吹奏送葬进行曲的是一个凄厉无比的叫声,那是一个女子在脑袋离开脖子前发出的最绝望的哭号之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开明帝王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史实: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张琼以陵侮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为所诬谮,下吏,琼自杀。说的是殿前都虞候张琼欺辱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人,被他们联手诬告。张琼被送交有关部门审查,审查期间自杀身亡。 对这件事,《宋史》之外,李焘《续长编》以及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以李焘《长编》的记载最为详细。当时,张琼的职务是“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防御使是寄禄官,代表他的品阶为防御使(略低于节度使,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掌军中司法,从五品)才是他的实际职务。史珪和石汉卿都是没有品阶的小校,且隶属于殿前司,是张琼的部下。按《长编》记载,张琼性格暴躁,御下严厉。当时史珪和石汉卿正受宠幸,张琼很轻视他们,称其为“巫媪”(老巫婆)。二人恨之入骨,于是诬告张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巫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私养部曲百余人,作威作福,禁军将士都惧怕他。而且他还污蔑、诋毁皇弟担任殿前都虞候时的事。)宋太祖招张琼当面讯问,张琼不承认指控。太祖大怒,命人拷打他。石汉卿用铁挝(铁制兵器,头部形似手掌)猛击张琼头部,张琼被打的(仍不认罪),拖出去交给御史府继续审问。张琼自知不免于死,遂解下所配玉带留给母亲,随即自杀身亡。 按史书记载,“诬谮”两个字已经案件定了性:张琼是蒙冤而死。案情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认真分析,发现内情却很是复杂。 建隆二年七月,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老资格的、王审琦等禁军将领职务,提拔资历较低的亲信统领禁军。到了乾德元年,赵匡胤对禁军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侍卫司被(弱化)分为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三衙。殿前司作为的近卫军,是最受信任的精锐部队。当时殿前司骨干成员,主要是赵匡胤担任殿前司主帅(殿前都点检)时的老部下,以及高级官员、阵亡将士的子弟。张琼出身将门,自大周(后周)起就在赵匡胤麾下征战。《宋史》记载,张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立下不少军功。南征进攻寿春之时,他以身体为赵匡胤挡箭,身中数箭差点被射死。赵匡胤即位,提拔他做禁军将领,后又破格任命他接替皇弟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职务。 殿前都虞候是个什么官职呢?简单地说就是殿前司的军法官,军中地位仅次于殿前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宋太祖改造禁军,取消了殿前正副都点检职位,殿前司正副都指挥使职位也有意长期空缺,殿前都虞候实际上成了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全面掌管殿前司事务。又由于殿前司在三衙中地位最高,所以殿前都虞候品阶虽低(从五品),却是禁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 张琼之前,殿前都虞候职位一直由皇弟赵光义担任。赵匡胤征讨李筠、李重进之时,都是以殿前都虞候赵光义统领宫廷事务,执掌京城禁军,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光义升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京城开封府最高长官、宰相品阶)。于是宋太祖钦点忠诚正直的张琼接替他的职务,并言道:“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殿前司卫士如狼似虎,人数不下万人,非张琼不能统领)。因此说,张琼作为大宋第二任殿前都虞候,是皇帝绝对信得过的禁军将领。 史珪其人,《宋史》有传。早在赵匡胤担任后周禁军将领时,史珪就在他身边做事(给事左右)。赵匡胤登基,史珪被任命为御马直队长(御马直的低级军官)。乾德元年八月案发之时,他的职务应该比御马直队长略高,属于皇帝的侍卫军官。关于石汉卿,《宋史》没有他的传记。除了参与诬陷张琼之外,史书记载开宝二年(969年)五月,宋太祖亲征北汉,殿前都虞候石汉卿在太原城下中箭溺水身亡。乾德元年案发之时,石汉卿的职务应该与史珪不相上下,属于皇帝身边的低级侍从军官。如此说来,张琼、史珪、石汉卿均为赵匡胤的亲信部下,曾经一起征战沙场,是皇帝最信得过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必欲置对方与死地呢? 作为宋初知名将领,史珪和石汉卿名声都不怎么好。《宋史.史珪传》记载: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说的是赵匡胤登基之初,要全面了解外界(应该主要是军方)情况,命史珪广泛搜集各种消息向他直接汇报。因为打探的几个消息都得到证实,从此皇帝很信任他。《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石)汉卿性黠,善中人主意,多言外事,恃恩橫恣,中外无敢言者。说石汉卿为人凶悍诡诈,善于揣度皇帝心意,经常把打探来的消息报告皇帝,由此很受宠幸,朝内朝外没人敢说他的坏话。也就是说,史珪和石汉卿除了殿前司低级军官之外,还兼有一项特殊使命:担任赵匡胤的耳目。正因为受到皇帝信任,且在皇帝面前拥有话语权,史珪、石汉卿虽是小人物,却能够,震慑群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追随汉高祖刘邦

《演义》上的描述有些违反常理,一个走街串巷卖草鞋的,又一脸的文弱,怎么可能让、这两个武夫一见倾心,而且死心塌地要跟着他革命?有人说,刘备的牌硬,是汉室宗亲,关张自然要服他,这话更不符合常理,不信,你到街上去卖草鞋,然后你见人就说,我是他二叔,有人信吗?估计别人看你的眼神就像看街上疯子一个样儿。网络配图 刘备初识关羽、张飞,其实不在街上,而是在刘备组织人马准备和黄巾军作战的军营,应该说,,让一直胸怀天下的刘备看到了实现自我抱负的契机,于是他利用他平时积攒的人脉和人格魅力,迅速招募了一支上千人的乡勇,苏双、张世平这两个家财万贯的商人,是刘备这个时期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就在这个时候,关羽、张飞慕名来到了刘备的军营。 来到军营以后,关羽、张飞二人凭着出众的武功很快赢得了刘备的青睐,但关羽、张飞二人私下里,却谁也不服谁,据说有一次,关羽、张飞二人为了分出武功高低,终于干了起来,在军营打架,当然有违军纪,刘备知道了,自然很不爽,刘备说,你们不是很能打吗?好,你们跟我比划比划,谁打赢了我,我就算你厉害,你们要是输了,那你们得管我叫大哥,从此任听我使唤,关羽、张飞二人说没问题,结果这一交手,他们才知道了刘备的厉害,于是从此甘心拜刘备为大哥,死心塌地地跟着刘备。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刘备作战英勇,累立战功,渐渐闯出了他的名号,在剿灭黄巾起义之后,作为立下的刘备,本该得到朝廷高规格的嘉奖和升迁,但可惜,由于刘备朝里没人,没有什么背景,朝廷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安喜县尉,但悲催的的是,即便是这样芝麻粒大的官儿,朝廷也没有让他做多久。网络配图 有一次,上面的督邮来安喜县视察,由于刘备没有贿赂他,他就对刘备,刘备当时正年轻,血气方刚,脾气也爆,宁愿不做这个鸟官,他也要出出胸中这口恶气,最终,刘备把这个督邮狠狠地扁了一顿。 《三国演义》中鞭打督邮的是张飞,其实这是罗贯中的杜撰,真正怒鞭督邮的是我们的刘备。 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宽仁和厚德,刻意弱化了刘备武力和勇猛上的特质,怒鞭督邮是一例,相似的情形还有两例,一例是刘备徐州城勇杀车胄;一例是刘备怒杀蔡阳,罗贯中为了刻画关二爷的勇冠三军的战神形象,把车胄和蔡阳的死都安在了关羽头上,其实,在陈寿的《》里,车胄和蔡阳都是刘备斩杀的,而不是关羽,因此,刘备的武功绝非罗贯中所说的那么稀松。 而关羽、张飞最初要跟刘备的真正原因,绝不是刘备的宽仁,而是刘备勇冠三军的勇力,和他身上的那股狠劲儿。网络配图 但在三人相识之初,在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夫眼里,谁打得过他们,谁就配做他们的大哥,须知,尚武之人,萍水相逢,拳头永远比看不见的仁德更具说服力,至于其他什么“上报国家,下安黎树”的远景规划,真有些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