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位勤政廉洁的帝王:却断送了二百多年的朝代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与以往的相比,在登基之前只是个住在皇宫外面的信王,没有系统化的学习治国之道,也没有耳濡目染管理方法。

他只知道关心百姓疾苦、清廉明政就是一个好皇帝。

帝王之术这种治国之道,他压根就没有接触过。

这种思路他悲剧人生的最重要根源。

在评价崇祯之前,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摊子?网络配图天皇帝重用之后,受到排挤逐步垮台,于是恢复了被废除的工商税、海税,而这部分税收来源主要是东南诸省东林党的地盘,东林党当然恨之入骨了。

但是天启皇帝在位期间谁也扳不倒魏忠贤,于是中央政府挣得盆满钵满,全国上下在东林党的口诛笔伐中,“”被骂的。

但是就全国来说,土地兼并虽然比较严重,农民日子虽苦也可凑合。

农民起义相对来说规模不大,但是政府有钱,剿抚两用,海内咸平。

东北虽有一撮蛮夷如跳梁小丑般屡犯边境,但是也被轻易赶走。

虽然说互有胜负,但是对于有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来说,大明可以打败仗,女真人却输不起。

而且全部人口只有10万多的蛮夷,能蹦跶出多大的一片天?所以,崇祯皇帝接手的摊子还是可以的。

那么我们再看看崇祯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

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病死,这个17岁的少年即位,他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打到魏忠贤!崇祯继位后的两个月后,魏忠贤被打倒,发凤阳守祖陵。

当魏忠贤看到的崇祯皇帝对自己吹风扫落叶一般冷酷无情后,在去凤阳的路上自杀了。

魏忠贤这个人,为什么会被世人臭骂?其实很简单,魏忠贤得罪的是掌握舆论权的东林党。

东林党现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魏党口诛笔伐,又记载成书,怎么可能不被臭骂?而崇祯皇帝上台之后就对魏忠贤痛下杀手,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在宫外听到的都是魏忠贤的权横与霸道,而没有听到魏忠贤的忠诚与能力。

网络配图崇祯上台后杀了魏忠贤及阉党,废除阉党设立的工商税后,东林党当然了,可是帝国没钱了,打仗怎么打?剿匪怎么剿?抚恤怎么抚?离开钱这些工作都玩完!于是开始不断加征税收,向谁收?当然是普通老百姓了!天灾人祸之下,人们的生命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还要交税?那不是官逼民反吗?于是连年干旱的西北人民反了!反而观之,魏忠贤在时,最起码人们安居可以,帝国大厦还是正常运转的。

点击看大图暂且不说之所以闹革命是因为崇祯随随便便砸了人家的铁饭碗,李自成闹得这么凶,崇祯总得收拾吧?关外的野猪皮是不是来溜达一圈,得揍他狗娘养的吧?除了前面说的需要钱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崇祯用人的思路很奇葩,他看谁顺眼谁就顺眼,道德放在第一位,至于能力嘛,不行就滚蛋。

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一共启用了14个兵部尚书,这14个兵部尚书,被他杀的杀,砍的砍,流放的流放。

平均一年多换一个。

这样频繁的换人,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还没有磨合完美,领导就卷铺盖走人了……崇祯一朝前期牛人当然也很多,到了后期最能治军的三个人分别是:、、。

结果是卢象升抗击满清时兵少被围,战死河北。

袁崇焕因为没有实现平辽的海口时,被怀疑谋反而被凌迟处死。

而孙传庭,崇祯只给他五千兵马去抵挡李自成的几十万农民军,结果自然是战死沙场了。

三人如果能用好一人,大明的江山也不会仅仅定格在1644年。

网络配图崇祯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廉洁,廉洁得自己的衣服打满了补丁。

廉洁固然是好,但是他想当然让自己的臣子也一个个廉洁就不好了。

后来打仗需要用钱,百官们纷纷选择缄口不言,一个个比着穷,没一个愿意出钱的,不是不愿意出而是不敢出啊!大臣们真的没钱吗?当然不是,出钱意味着贪污,贪污意味着杀头啊!而对于老百姓来说,皇帝有肉吃,百汤喝就可以,皇帝把自己搞的这么苦逼,百姓还怎么活啊!崇祯还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但作为一个皇帝,崇祯的勤政却是折腾。

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朝令夕改,亲力亲为,自己折腾的吐血,群臣没少遭罪,折腾的结果就是没人跟着他干了。

反而看看他的哥哥,什么也不干,帝国照样玩得溜溜的。

鉴定结果:崇祯是一位勤政廉洁的好皇帝,但却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祐樘: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一天上三次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恪妃:清朝第一位汉妃,顺治还为她打破祖制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恪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大家都知道,皇帝纳娶妃嫔的主要途径是选秀女,分别有选秀与宫女选秀。不过,康雍乾时期,有一位不在旗的民籍汉女却被送入宫中,她们便是我们所说的“汉妃”。那么,你知道清朝第一位汉妃是谁吗? 她就是后宫的恪妃。 早在顺治初年,孝庄太后就曾命令:“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然而,令孝庄太后没想到的是,她的儿子顺治却极其叛逆,对那些蒙古出身的妃嫔敬而远之,反而比较亲近那些出身低微的满汉妃嫔。此外,根据一些史料显示,当时顺治曾派人到江南买女子,比如说有一个叫季开生的官员听闻有人奉旨去扬州买女子,便上书劝谏,却被顺治帝一口否认。 顺治十三年夏秋之际,两名女子的入宫引起了满清皇室的震动,第一位是满洲正白旗的,董鄂氏入宫没几天便被顺治册封为贤妃,一个月后便拟封为皇贵妃,这种晋升速度即便是放在整个大清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可见顺治对董鄂氏是非常满意的。 第二位入宫的便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石申的女儿石氏,石氏一家是不在旗的汉人,也就是说,石氏并非是通过选秀入宫的,而是直接被送入皇宫的,这似乎与当初孝庄太后所要求的禁止汉妃入宫是背道而驰的。此举也是顺治大力推行汉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虽然顺治对石氏没有像董鄂妃那般宠爱,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礼遇的,比如说顺治特意准许石氏在宫中穿汉服,居永寿宫,还准许石氏的母亲乘坐轿子进入紫禁城,这在对汉文化极度排斥的清初是非常不易的。 虽然顺治对石氏极其礼遇,可似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石氏入宫后从来就没有生育过,这似乎还是彰显了清初对汉人的抵制。 顺治去世后,石氏便成了独守空房的寡妇,但她并没有孤独太久,只过了六年(六年),石氏便病逝于紫禁城,年龄应该在25岁左右。石氏去世后,康熙将其追封为皇考恪妃,下令辍朝三日,随后将石氏金棺暂时停放在了黄花山的悼妃园寝。 康熙五十七年,顺治帝的妃园寝孝东陵竣工,入葬陵寝,随后,恪妃石氏随贞妃、悼妃一起入葬孝东陵。此时,据恪妃石氏去世已经过去了51年之久,她终于可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