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何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何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在宣布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诏书,毅然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诏书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 朱元璋说,我听说到如今,中国之前是没有丞相职务的,只是到了才开设丞相,所以秦很快成了短命王朝,之后汉唐宋虽然出现一些贤相,但总的来说,丞相群中小人居多,丞相职务成了小人弄权专座了,所以,我宣布自今日起,本朝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府六部都由统一管理。

今后,我的接班人不许再设丞相,群臣有敢提出此议者,严惩不贷。

如此,朱元璋对胡党案穷追猛打的总目标真相大白了。

与其说,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说他与中国丞相制度不共戴天。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同时,还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杀相之最”。

在他手下,从到再到杨宪、汪广洋包括最后这位胡惟庸,无一善终。

是丞相群中无一贤相、都对不起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对不起这帮丞相? 我们再来回放一个历史剧段落。

央视播过一部《传奇皇帝朱元璋》,剧中朱元璋的扮演者陈宝国演出了神似的味道,其中一句台词生动道出了朱元璋的御相之术。

当朱元璋搞掉前几个丞相,准备用胡惟庸为相时,面对诚惶诚恐的胡惟庸,朱元璋提出“为相标准”—— “朕希望你是赵普,而不是!” 谁是赵高谁是赵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一个是秦朝奸相,另一个是贤相。

朱元璋希望手下多出如宋朝赵普一样的贤相,其实显露出的是一个病态皇帝对臣下的勉为其难。

道理很简单地摆在那—— 自古君与相大都呈前因后果之关系。

君明相贤,君暗相奸。

因为“终身不杀士”的,所以诞生了贤相赵普,因为混不吝,所以才有赵高的跋扈。

朱元璋早期打天下时,重用的丞相级别的文臣刘基朱升等人,不仅是大才,而且是大贤。

属于贤相类。

后来任用的杨宪胡惟庸,没有大才且心理阴暗,属于奸相类。

这不是相的问题,而是君的问题,是君的心理和需要产生了变化。

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那样,朱元璋由明君变为暴君,必然需要奸相来配合。

关于君明相贤,君暗相奸的道理,历史上的实例比比皆是。

就拿朱元璋推崇的赵普来说,他也不是个天生的贤相。

早年这个人的品质并不好,是个比较贪财的人,当了丞相也时常犯老毛病。

有一次他病了,赵匡胤登门去看望,看到走廊下堆有刚送来的十几箱礼物,就问是什么东西。

赵普说是别人送的海鲜。

老赵很好奇,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鲜,全是干货——小颗粒的瓜子金。

老赵心理很不是滋味,但比较想得开,对赵普开了一句玩笑,说:给你送礼的人,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决定吧。

这句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你占便宜不要紧,但千万不要摆错位置,别忘了,起决定作用的可是我,我才是主人。

岂止赵普与赵匡胤的关系是这样,就是朱元璋反感的奸相赵高,也不是天生的坏蛋。

此人出生在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父亲、母亲加上兄弟六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是他们赶上了要统一六国,派兵攻打赵国,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几个哥哥上了战场,结果赵国大败,赵国军队40万人全部活埋,其中就包括赵高的父亲和哥哥。

随后,赵国沦陷,赵高及母亲都被抓到秦国做了奴隶。

赵高母亲不堪折磨也死了。

赵高把仇恨埋在心里,一心想颠覆秦国,为亲人们报仇。

深藏不露的他,被秦始皇看中,想重用他,但是他来自赵国,秦始皇不放心,于是下了狠招,命人阉了赵高,杀了他的妻子、女儿。

让赵高专心事秦。

赵高暗自发誓要血债血还。

秦始皇在世时,他不敢轻举妄动,但到了胡亥时代,他。

最后干掉,得到丞相高位。

提到赵高和秦二世胡亥的关系,大家都认为是赵高带坏了胡亥,殊不知前期的坏事基本上都是胡亥主导,秦朝的后期暴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赵高而是胡亥,他实行大清洗,屠兄弟十二人,杀擎天柱大将,挥动大棒毫不手软。

从继承人的角度讲,与其说秦始皇大儿子是皇位合法继承人,不如秦始皇的这个小儿子胡亥是秦始皇灵魂的合适继承人。

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的精神衣钵——残暴嗜杀的流氓本色。

所以才促就了残忍复仇的奸相赵高出笼。

到了后来,那是胡亥不理朝政的缘故,才逐渐被赵高把持了权力。

胡亥是个心黑手辣但没有理想的人,坐稳了皇帝宝座的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如白驹过隙,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你看呢?”这正合赵高心意,从此讨好胡亥享乐,渐渐独揽大权。

可见,相奸的前提一定是君暗,绝无“君明而相奸”的道理。

再拿前面提到的朱升来说,他是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军师级人物,是朱元璋请出来的大贤,曾提出过“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祝朱元璋成功夺取天下。

按理说也是贤相的合适人选。

但此人却在建立的第二年,就突然辞官归隐了。

这是为什么呢? 表面的原因是体弱多病告老还乡,当时朱升已经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是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了。

但深层的原因却是迫于政治形势,出于明哲保身的自谋策略。

正如一位诗人祝贺朱升归隐的诗句所说:“掀天事业乾坤内,开国功勋宇宙间。

明哲保身归隐后,翰林声价胜封王。

” 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朱升对领导的秉性有透彻的了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

未成皇帝前,尚能隐而不发,但成为皇帝以后,这个秉性无限挥发,继续共事,必无好下场。

而朱升这种要人格要尊严的大文人,在变脸皇帝面前,又不能违心做事,所以不如走为上计。

朱升向朱元璋请求“退休”时,得到朱元璋的极力挽留。

为了挽留他,甚至表示要给他更高的官衔,可以子孙世袭。

两人之间有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朱升:谢谢领导好意,我不敢接受更高的官衔,因为我的儿子福份浅薄,不敢承受天恩。

朱元璋问:你有几个儿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衔也就算了,为何不让你的儿子来辅佐我呢? 朱升哭着回答: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我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乡。

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这是什么话!我和你虽有君臣之分,却情同父子,你为什么有这种担心,顾虑到这一步? 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过虑,但愿陛下哀怜老臣,免臣的儿子死罪,赐以完躯,就是万幸。

朱元璋被的朱升感动了,决定赏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

洪武三年,朱升病逝,可谓。

可是他的子孙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已经担任礼部侍郎的朱同,被卷入“胡党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

朱元璋特别开恩——“赐自缢”,给了他一个完尸,已经皇恩浩荡了。

对于君相的因果关系,的作者司马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好皇帝可以让奸人变忠臣,坏皇帝可以让忠臣变奸人。

可见,丞相只不过是皇帝的影子,一个国家的政治成败根子还在君主身上。

一个奸相的背后,站着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作为丞相的顶头上司,朱元璋既非昏君,也非贤君。

而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甚至强到变态的暴君。

在他手下,李善长那样的丞相捞权力不行,汪广洋那样的尸位素餐不作为也不行。

胡惟庸这样的结党营私更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权力野兽,这也许是对他有些妖魔化。

但是说朱元璋中国历代帝王权力欲最强的,我认为加不加之一都是可以的。

中国的帝王大都权力意志极强,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而朱元璋则是强中强,厅堂之外都不容他人打哈欠。

与君权形式上有些制衡的丞相制度,到了这等人手上,没活路可走。

回顾中国历史,自从中国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专制,所有官僚为君主服务。

所以,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中国,除非皇帝主动放权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丞相与皇帝斗,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此间道理,就像管家和老爷斗的道理一样简单明了。

那么,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的政局如何、就此清明了吗?按理说,政治锄奸之后,政坛应该清明起来。

但胡党被清除后,不仅没有清明,反而更加糟糕。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元璋把胡惟庸同丞相制度连根拔掉后,就给自己出了大难题——皇权没了相权威胁,但同时也失去了“职业经理人”,一切都得皇帝亲力亲为,纵然老板精力充沛,但“浑身是铁打”能打多少钉儿? 好在朱元璋这个人,精力还算旺盛,他孜孜不倦,一直干到古稀之年七十岁才寿终正寝。

但他的子孙可扛不住了,他们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过剩精力,有功夫他们宁可吃花酒、做做木匠活。

他们可不想当劳模、过劳死。

终于,抢班夺权的四儿掀了老父的锅盖。

公元1402年,做出重大决定,成立内阁制,设首辅大臣,一个皇权的“新影子机构”就此诞生。

当然,大家也不必误会,或如御用史学家一般,将朱棣此举视为“开创民主”的“伟大创举”。

实际上,朱棣并不比老爹开明,他开创的内阁制,和现在世界通行的首相内阁制南辕北辙,不是虚君而是虚相产物,所谓内阁只是界定为皇家秘书机构,所谓首辅即内阁大学士,虽然也经常被俗称“宰辅”或者“宰相”,但实际权力却比原来丞相小得多,也就相当秘书长角色。

说白了,他们不是跟领导分权的,而是跟领导分活的。

这一点可以从角色对比说清。

在明初有丞相制度时期,在明朝政治格局中无足轻重,根本不是丞相大臣的对手。

但废除丞相制度后,太监干政主政局面时常出现,就连万历年间张居政这样的超重量级首辅,不联合大太监、司礼监冯宝也干不成任何事。

一般王朝的太监总管,混个千岁都不可能,而明朝天启年间的太监头子,竟扶摇直上“”,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

有明一朝,太监组成的在与大臣组成的清流党权力斗争中,常常处于上风。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废相之后,子孙虽然设了首辅制,搞了个秘书机构,但皇权新的职业经理人,却不是首辅大臣。

那么这个新的职业经理人是谁呢?太监。

皇权总需要人帮把手,既然大臣靠不住,那么就轮到绝对听话的奴才——太监手中。

于是,朱元璋之后,明朝就出现了一个另类盛世——太监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1367年11月,第一名将奉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灭掉强大的元朝? 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徐达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历史上看,不管是三国诸葛亮、的北伐,还是东晋、、的北伐,以及、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方不稳;而后方不稳,多牛逼的军事行动,也无法持久;勉强进军,也难免形成“孤军深入”态势。 徐达的北伐则不同。当徐达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坐镇南京,耐着性子将南方各种问题解决了。这样,后方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前线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徐达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其次,徐达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当时,北伐副将提出,直接攻进元朝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这种战术还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的精锐力量。 于是,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应该说,徐达在北伐之战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三,徐达本人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没得说。令人称奇的是,徐达北伐之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有常遇春这种超一流高手作为副手,手下还有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徐达的每一个战术计划都得到完美的实现,当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四、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谢幕,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内讧杀伤力最大。 在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仅仅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这就是说,一个活了70岁的老人,就有可能经历过10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第五、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也很严明。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就吸引了无数饱受元朝残酷统治之苦的老百姓前来投靠。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朝军队投降过来的官兵,他都妥善安置。这样,虽然只带了25万军队出征,可打了几场大战后,徐达的北伐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