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这个帝王太奇葩!爱杂技爱旅行更爱女人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南朝齐最有意思的是,昏庸贪玩的不止一位,却是出了一窝。

除却先前提及的老面孔,我们倒也来看看一位新人。

此君名叫,为南齐国第六任皇帝。

论玩乐的功夫,萧宝卷比起“前辈皇帝” 昭业兄(若论辈分,宝卷似乎还要长些),似乎有过之无而无不及。

这就是所谓的后浪推前浪罢。

萧宝卷这哥们,做东宫太子的时候,就特贪玩。

什么都玩,尤其宠物。

我们现在常说宠物,想到的无非“吉娃娃”、“哈士奇”之类,但他却玩高端的,老鼠。

成天以捕鼠为乐,不亦说乎。

他的老爹齐明帝见了,也说了几次,但也没有见效,后来索性放任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按现代话讲,叫随缘,年纪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网络配图 可惜的是,萧宝卷还没来得及懂事,齐明帝就嗝屁了。

父皇嗝屁了,自然得大办丧事,满朝元老跪在一块,得哭啊。

捶胸顿足那种。

但作为皇室的代言人,萧宝卷却怎么也哭不出来,不仅不哭,反而大笑。

原来,哭丧的大臣里,有个秃头的,大抵是哭得太伤心了,脑袋一歪,帽子掉了。

萧宝卷看到这情景,心道,这群老家伙,演,继续演。

似乎敞亮的光头也戳到笑点,放声大笑,再也停不下来。

大臣们呢,抹了抹鼻涕,摇摇头,看来,这个王朝没救了。

当然,大臣们的判断还真没错。

这萧宝卷小同志啦,上位伊始,就尽显顽童本色。

使劲玩。

不过,萧宝卷此时不玩鼠啦,改玩杂技。

而且是亲自上阵,喊上一群手下有些花活的,在皇宫里前空翻、后空翻、转体360度翻。

还曾因此磕掉了几颗门牙,满口鲜血,但萧宝卷可不在乎。

刺激嘛,俺玩得就是心跳。

至于朝政了,自然是没空搭理啦(曾一连数月不曾上朝)。

网络配图 至于这哥们的玩乐标签,我们倒是可以套用一句广告词:“爱杂技,更爱旅行,我是萧宝卷,我为自己代言”。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自然是宝卷的旅行经历。

爱旅行,这是好事啦,现代人大抵要辩驳了。

但萧宝卷说走就走的旅行,却过于频繁,每月大概得出游二十来次。

也就是说,这哥们的人生,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准备的路上。

但这也没什么,皇帝嘛,任性点无可厚非。

可萧宝卷却讲究排场,一边大张旗鼓,一边路上还不得有人。

若有“驴友”不期打了照面,,拖下去,砍头。

于是,京城附近的民家,一听到敲锣打鼓,立马跑路,跑慢了,脑袋可见没了。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天生顽主,却还有治他的人。

谁?肯定不是他老爹,而是一个女人。

一个风尘女子,名叫。

这潘玉儿,本来家境不算太好(不然也不会沦落风尘了),但也许是苦日子过惯了,到了后宫,却开始玩奢侈。

当然,萧宝卷就喜欢这样的女人,也很配合,还专门为她私人订制修建了神仙、永寿、玉寿三座宫殿,极尽奢华。

但宫殿里总要有花花草草吧,萧宝卷突发奇想,命工匠把黄金凿成莲花的形状,一朵一朵地贴在地板上,而潘玉儿呢,倒也喜欢裸着脚在上面掂量。

萧宝卷见了此景,雅兴大发,美其名曰“步步生莲花”。

除此,萧宝卷某次旅游时,瞧见某家院子有株大树很漂亮,觉得可以用于爱人宫邸,于是喊上兵士,破门抢夺。

也许,这就叫“木秀于市,人必夺之”吧。

网络配图 除此,萧宝卷还觉玩得不过瘾,也会央上潘妹子玩角色扮演。

什么角色扮演?别想歪了。

这哥们可单纯得很。

他在宫苑中设立店肆(大概就是现代的小卖部),店肆中充盈着各种各样的货物。

宫女和太监呢,也玩COSPLAY,化装成小商小贩,萧宝卷和潘妹子呢,则化身“城管”,看谁不爽,一肘子。

当然,有的时候自己也会客串一下杀猪郎,潘妹子呢,则成了“啤酒妹”。

于是,当时百作歌讽刺:“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当然,这话萧宝卷听不到。

看看,这是怎样荒唐的主。

终于,屁股在龙椅上没呆上两年,就让人撵下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奸雄一代奸雄曹操为方便儿子当帝王玩了一个阴招?

历史上的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都并非那各时代的人,不可能去一睹他的风采,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历史留下遗迹中,找到一丝丝痕迹,把曹操的真实面目找出来。 毫无疑问,曹操平定北方、发展屯田、恢复中原经济这些功绩是无法抹去的,但是也不能对这些过分的夸耀这些,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主观上仍然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就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觉醒了,客观上对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着你难道能说我们还要感谢英国么?当然,我不能否认曹操这些功绩,否则我就成了我上面说的那种人了,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但是,过分地夸耀总是不对的,你说呢? 曹操自己想不想当,到底他有没有野心,这点是争议最大的了,要说这个话题,我们还是要从曹操的三次求贤令说起。求贤令和曹操的野心又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让我慢慢道来~历来对曹操的求贤令,都是持称赞的态度,认为曹操这项举措,是非常英明的决策,并借以后的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来证明,推动历史的发展,我想这是曹操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他当时的目的绝对不是大家想的那样纯,求贤令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结果都并不是为了取人才,尽管曹操自己这样标榜,相反是曹操霸业的一个铺路石。什么?你说我这是恶意揣测?那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首先,从求贤令的颁布时间来看,第一次求贤令就是在后不久颁布的,而这个时间,曹操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且曹操在此时此刻实力还是很骇人的,如果真的是为了求人才,为什么不在之前敌强我弱时,真正的需要人才的时候呢? 其次,再从求贤令的实效来看,志魏书里面被立传的那麽多人中,但是偏偏是属于这个时间段归属曹操的人却是很少很少。事实上这个时间段里取的人才也的却很少。还有一个例子,很早就有人把曹操时代的人才按时间的阶段分成了四个部分:初步阶段:包括诸曹诸夏侯,、等。豫州阶段:包括、、刘晔等,也包括这个时候归顺曹操的、、等。河北阶段:包括、陈琳、崔啖、田畴等旧将。荆州阶段:包括文聘、王粲等旧将。而偏偏就不包括求贤令发出后的那些将。 再次,从求贤令的具体实施来看,曹操虽然表面上答应了毛玠、崔啖的建议,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用实际的条文阻碍其实施。最后,从求贤令的事实上的影响来看,求贤令并没有为曹操求得贤才,相反却时为曹操的称王扫平了道路。这话怎么说呢?求贤令中有一条就是恢复五等制,这个五等制也正是曾经恢复过的。曾经公开宣称:非永不封王。恢复五等制的目的也正是为曹操自己以后称王作准备。 如果明了了这一点,以前的很多问题就很好解释了,比如迁都许、汉官多魏官、之死等等不大理解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说来,曹操自己说:“我为周文王矣。”也正是暗示自己的儿子是武王,不知道自己这样得来的东西,几十年后被司照葫芦画瓢照搬了过去,自己最后是为他人作了嫁衣,曹操会怎么想? 当然了,不能否认这种改朝换代方式不好,相反,用和平的革命总比暴力带来的破坏要少得多,时期多用这种方式变革,这些不能不说对历史没有好处。但也不能用这个夸耀曹操吧?同样,曹操几千年前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有着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他那样做,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另一方面:曹操自然也没有里说的那麽残忍。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地夸耀他。你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贡献美食讨好帝王:他竟用人奶去喂养乳猪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