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假设你站在月球上来看1640年-1644年的东亚大陆,会有这样一幅画面:通过开封、郏县之战迅速崛起,占据陕西后,风卷残云,扫荡整个北中国;而赢得松锦决战的大清,只在1643年9月才出兵攻占宁远周边的三座城池,它的版图并没有太大变化。

也许,你会得出大清成为强弩之末,李自成是新兴强权、东亚大陆新主人的结论。

但事实是。

1644年4月底,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惨败,之后潼关、太原防御战亦被清军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这给后世留下了太多遗憾与传说,其中,冲冠一怒、引狼入室,大顺政权自身腐化堕落被认为是农民军失败的原因,但问题是,撇开这些因素不谈,农民军也打不过清军。

● 农民军步兵不行,其优势是擅长奔袭的轻骑,往往利用明军后勤弱点一战而胜。

● 清军原已很强的野战、攻城能力,又获得红衣大炮,能步骑炮协同作战,这点,是农民军所不具有的。

● 与明军精锐较量中,清军升级了装备与战法。

而农民军遇到的官军并非精锐,作战能力提升有限。

农民军的实力 网络配图 李自成麾下的农民军在碰到清军之前,基本上只和官军交战,其实力亦是在双方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农民军起于1627年陕北王二的民变①,当时并没有成为流寇,而以占城池图享受为目标,但这样很容易被官军聚而歼之。

1630年-1632年,农民军在陕西中部县、山西辽州作战就被官军“共进力击”而败。

鉴于此,农民军遂彻底改变“袭取城池—据守”模式,转为“袭取要地—劫掠”,并扩大骑兵比例,机动作战,攻官军所不备,取官军所急需,即(罗汝才)所言“纵横天下”。

在这一作战方针指挥下,农民军在渑池强渡黄河,1635年正月,又成功袭取凤阳(中都)。

农民军这一阶段的作战特点不妨概括为:“高机动性、裹挟、劫掠、协同作战”。

由于具备“高机动性”,农民军能在作战不利的条件下迅速退出战场,再迂回、转移到官军薄弱的地方,获取更多物资、人员。

而“裹挟”之举,能让农民军壮大己方势力,起到震慑效果,即便不利,也可以将包袱丢给官军。

官军作战途中,经常上报所收回的“良民”,实际就是农民军丢下的“包袱”。

至于“劫掠”,则是增强部队战斗欲望的核心要素,可以吸纳更多人加入,并破坏官军的行军补给,高效的“劫掠”甚至能起到“兵来如篦,官来如剃②”的效果。

而在农民军多头林立的情况下,相拥取暖是常态,这种战术能使看似脆弱的一支,在短时间集聚很多的作战人员,冲乱官军阵型。

明季第一良将曹文诏即死于这种战术。

不过这种战术也有两种弊端,一是没法阵地战,二是遇到协调性很强的统帅时会雪崩,高迎祥当年遇到的那一场大败,就是吃了这个亏。

总兵曹文诏战死、张全昌被俘之后,朝廷大为震动,意识到单个总兵统领部队作战已不合时宜,遂决定组建一定规模的兵团,很快,朝廷建立了两个大的作战系统,让总督、总理各领兵三万剿寇。

这时明朝全国野战军也就40万,而剿寇兵力就占了12万。

调整起到的效果很明显,1638年,农民军在官军的剿杀下进入低潮。

左冲右突之下,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闹饥荒的河南,一呼百应,攻取河南府,开始了对开封的漫长围困,在这期间,又歼灭陕甘总督汪乔年部,击败督师丁睿部。

第三次开封围城战后,明军遂一改之前的战术,集结多军团一块儿作战,1642年5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偕总兵、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18万(号称40万)会师朱仙镇。

李自成的形势大为不利: “十三日辛巳,左总兵及丁杨二督师领大军援汴,前锋至朱仙镇,贼遣三千骑往侦。

十五日癸未,左总兵屯营朱仙镇。

总兵率大军取土宼刘扁子等,连营四十里,号四十万,贼骑三千俱被擒斩。

十六日甲申夜,闯贼踉跄移营,驰拒左兵。

闯贼知侦探贼被杀,惧甚,尽丢营中器物而走。

”然而,明军糟糕的后勤保障救了李自成一命,明军后勤线断裂之后,李自成趁左良玉移师就食(转移、退却)时攻击,明军大溃。

这是农民军的第一次大会战,经此一役,战斗力大为提高,不过若非明军战场多头指挥的弊病,农民军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胜利。

相比之下,糟糕的后勤供给更让明军吃了不少败仗,1643年的郏县作战,孙传庭部也在移兵就食中被攻击,导致全军崩溃。

农民军因此获得豫西、陕西,来年东进山西、京师,此后再无大战。

可以说,农民军经历1638年的低潮后,往往利用明军的后勤弱点,击败其诸镇合营的野战部队。

两次大会战中,农民军在阵战中步兵节节败退,说明这一兵种不占优势④,其优势是擅长途奔袭的轻骑⑤。

不过,农民军遇到的对手,并不是明朝最精锐的野战军,其精锐在辽东及沿边,应对清军。

清军的实力 网络配图 清军在与李自成交战前,亦多和明军作战,实力如何,不妨以明军为对象来进行比较。

清军打仗的策略,脱胎于时期频繁的攻寨(小城)作战与狩猎行动,遇敌以“楯车—弓箭手—重甲步兵”模式攻坚,并辅以强悍的格斗能力,频繁的狩猎,亦让部队长于奔袭。

这些战术在与明军作战中,。

譬如清河攻坚战中,明军蓟辽精锐边军6000余坚守,只一日,后金军即破城;在抚顺追击战、萨尔浒战役的马林营盘中,后金军在楯车掩护下攻入格斗战胜明军;中的明军部之败,乃因碰上了后金军重骑。

可以说,这一时期,明军在与后金军的野战与守城中根本不占优势,战线得以持久稳固,根本原因是其不错的后勤补充能力。

明军引入西洋大炮后,防线益固。

清军看到,辽东的明军防御城池时,用红衣大炮击毁了其楯车,再以鸟枪射杀没有掩护的女真步骑兵。

1626年初的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即因此受重伤。

在野战中,明军依托车营,以火炮火枪轮番射击敌军,或依托城上火力,在城外与敌军作战;1627年的宁锦作战,明军就是这么干的,明廷上下因此相信“奴酋势衰”。

然而,清军亦逐渐研发、引入红衣大炮,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甜头,1631年正月,红衣大将军炮成,《清太宗实录》说,“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炮自此始⑥”。

这一技术转变迅速体现于同年进行的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⑦。

” 明清双方的武器差距迅速缩小,而明弱清强的野战能力却一直未变⑧,松锦决战中,率九边精骑加陕西秦兵,合营训练近半年,然而在作战中,以格斗著称的陕西秦兵格斗能力远弱于清军,几次接战均伤亡众多。

至于骑兵突击能力,明军更弱,总兵即被斩于军阵。

可以说,明军最精锐的主力兵团在和清军作战时处于劣势。

关键的是,清军的攻城拔寨能力也很强,1643年9月,济尔哈朗称: “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至二十五日城颓,敌不能支遂奔溃,我军随拔其城”。

“周视战垒,立营栅,是夕,运挨牌云梯,红衣炮于城西,自亥刻发炮攻之。

十月初一日午刻拔其城”⑨。

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战,清军的步骑炮三兵种协同能力似乎已达到东亚军队的最高水平。

对手的实力 清军与农民军的实力都是在与对手交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不同对手的实力差异,也影响着二者自身的成长程度。

清军的对手是明朝倾全国之力打造的关宁禁旅及各边、各地抽调的精锐,还有合营训练的大兵团⑩,也正因为这样,清军仿照对手,建立了高效的炮兵,而步骑炮协同作战更是升级了作战能力。

农民军的对手是抽调的部分边军与就地招募边练的行军,稍麻烦一点应对的也只是朝廷临时合营训练的兵团。

装备上,清军之敌——辽东的明军既有良马又有精甲。

自开始,明边军骑兵大量装备铁甲,马匹也装备甲胄;火器步兵也装备绵甲,并且一改车营步兵不着甲的习惯。

所以,重甲骑兵在广渠门之战中,能让袁崇焕等人“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⑪”,也打响了“铁骑营”、“关宁铁骑”⑫的赫赫名声。

明“火器专家”在1630年就主张,骑兵部队中,马甲、骑甲比人、马还要重要。

网络配图 而李自成面对的内地官军,着甲率却很有限,如1638年京师戒严,西兵入卫,其最精锐的曹变蛟部4000余骑,穿的竟都是棉衣,没有着甲。

孙传庭向朝廷请示之后,才获得京营甲胄。

清军遇到的明朝边军,其装备则多有重甲,当时明军与清军作战: “死兵在前,锐兵在后。

死兵披重甲,虽死而不退,后又接轻甲善射之兵。

最后为……精骑,人马皆重铠,待我(清军,笔者注)铳炮击发,急突而出,尤擅左右突击”。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辽东各城都有装备红衣大炮,李自成似乎在内地作战,似乎并没有遇到(《守汴日志》与《豫变纪略》没有提及)大炮,农民军的“炮兵”用到的武器,更像是投石机。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 在与同一个对手明军的较量中,农民军的优势是高机动性,而这一点,清军更不在话下,其步骑炮协同能力,更是农民军所不具有。

两者的差距之大,无疑是明朝内部不同的军力差异一手造成,投降清军的洪承畴在山海关战前说: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

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

今得京城 ,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⑬。

投降前的洪承畴与清军、农民军都交战过,他的这一番话并不是吹牛。

随之而来的山海关一役,清军将农民军“追杀至四十里”,此后农民军又在太原、潼关防御战中被红衣大炮一触即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诗词背后的另类大才女:北宋赌神李清照

赌神:我们常常说五毒俱全:骗、赌、帮、烟、娼,那可都是连男人沾了都没好果子吃的事,可李清照偏偏沾上了一样厉害的——赌。而且她对赌博可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执迷不悔的地步。我们看那些迷恋赌博的人,常常是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赌得家破人亡,几乎没几个不后悔的人。可李清照赌博赌了一辈子,还真没后悔过,为啥呢?一个字——赢。输钱的号天哭地的后悔,赢钱了谁还后悔呢? 您见过赌博赌了一辈子从来不输的人吗?没见过吧。据我所知,这样的人,除了李清照,还真没第二个。一个赌博从来不输,老赢钱的人,怎么会后悔呢?当然不会。您不相?不信也得信!这些可都是李清照她自己白纸黑字写下来,留传到今天的,证据确凿。李清照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 要说这样的教训也没啥特别,谁不知道赌博要专心致志啊?不专心要输钱的呀!有的人干别的不见得专心致志,一到赌桌上那可是废寝忘食,忘我投入,赢了的还想趁着手气再多赢点儿,输的人想捞回来!这一点,跟李清照倒有点儿相似。这不,李清照接着就得意洋洋地宣称: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说得很明白啊: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凡是赌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赌桌上就饭也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赌。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赢的钱哗啦哗啦争着往我腰包里赶,挡都挡不住啊。嘿,神了!李清照要是活到今天这把年纪,赌神还轮得到?门儿都没有!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那个时候到底流行什么赌博?李清照又最精通哪种赌博呢? 其实,宋代的赌博跟今天也差不太远。比如说,有钱人可以玩*。宋代有一种体育游戏叫蹴鞠,规则大约就类似于今天的足球。大家如果看过《传》,一定还记得里面有个小人,就是因为踢球踢得好,巴结上了当时的,一步登天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贵。高太尉的儿子看上的老婆,硬是逼得好汉林冲家破人亡,不得已上了梁山泊落草为寇。今天*的人那可也是一掷千金,动辄上百万啊。看看世界杯的时候那些人的疯狂,真以为是为足球疯狂啊?我敢说,有一半是为钱疯狂!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啊,等等等等。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在这二十几种五花八门的赌博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那李清照喜欢什么赌博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打马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没办法知道了。不过据说有人考证出来,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通宵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 最神的还不是这个。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金兵的围攻,李清照跟着的皇帝、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就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北宋的两个皇帝被俘虏了,北宋朝廷灭亡了,丈夫死了,前半生千辛万苦积累的一些家产也在逃难中几乎都丢光了,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人家说三天不练手生,她是三天不赌手痒啊。所以从逃难的船上一下来,刚刚租了临时的房子安顿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赌具找出来,赌一把再说!这种赌瘾,抽鸦片也不过如此了吧?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赌棍这两个字不大雅观,可以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这顶高帽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赌棍不雅,那就再赠她一个当之无愧的外号——赌神!她可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洋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精通赌博,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千万年后的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我李清照开创的啊。“博家之祖”,非我莫属,谁都别来抢啊! 当然,要声明一点,爱赌博也不是李清照一个人的错,人家宋朝连皇帝都好这个。难怪那个时代人口虽然没这么多,参加赌博的人比例不见得少。民间甚至传说宋代开国皇帝跟道士陈抟赌博,输掉了整个华山!还有更绝的,受宋朝赌博风气的影响,北方各民族也都盛行赌博,例如辽国的皇帝甚至在朝堂上公然扔骰子比大小,看大臣们谁可以升官,结果还真有人扔了个最大点,立马升了个宰相的官!好赌到了这种程度,难怪宋朝要亡国,也难怪辽国灭亡比宋朝还要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常言虎毒不食子 为什么唐玄宗李隆基会一次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