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摩羯形象是一合体海怪,头部与前肢似羚羊,身体与尾部呈鱼形。
大约在东晋,摩羯兽随佛经传入中国,《洛阳伽蓝记》载:“至辛头大河,河西岸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
” 宋代星座已经很流行 我身边有许多年轻的朋友、同事,平日坐下来聊天时,特喜欢聊十二星座,用十二星座给你分析性格、预测运程。
几乎没有一个年轻人会谈十二生肖,尽管在传统的相书中十二生肖也是算课之一。
仿佛谈十二生肖太LOW,而谈十二星座则显得很时髦、洋气、现代。
但其实,十二星座的话题并不洋气,也不现代。
为什么?因为一千年前的人,已经跟你一样在谈论十二星座的运程了。
只不过那时候不叫十二星座,叫“十二星宫”。
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将黄道十二等分,分割成十二个星宫,并记录在一部叫做《当天神和恩利勒神》的泥板书上。
随后“黄道十二宫”传入古希腊,再从古希腊传到天竺(印度),被天竺僧人吸纳进佛经中。
大约在时候,“黄道十二宫”随着佛经传入了中国。
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都可以证明宋朝的民间社会已广泛知道十二星宫。
有一部刊刻于北宋开宝五年(972)的《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卷首图就是一幅环状的十二星座,如果以正下方的水瓶座算起,依次为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室女(处女)、天蝎、天秤、射手、摩羯。
可能因为刻经的工匠粗心大意,漏掉了狮子座,天蝎座与天秤座的顺序也出现错位。
人们还在苏州的宋代瑞光寺遗址发现了一份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的《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上面也有一幅环状的十二星宫图,图案非常清楚,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二星座图案几乎没有差异,惟摩羯宫画成龙首鱼身的有翅怪物,与今天常见的羊首鱼身图有别。
出土的宣化辽墓(墓主张世卿卒于大辽天庆六年,即1116年)壁画也有一幅十二星宫图,依次为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
除了金牛宫图案被盗洞破坏之外,其余十一宫图案都保留完整。
、 在宋人的著作中,十二星宫的说法也不鲜见。
如北宋人傅肱写了一本《蟹谱》,收集了一堆跟螃蟹有关的典故,其中说到,“十二星宫有巨蟹焉。
”又如人陈元靓写了一部家居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在天文类中提到一张《十二宫分野所属图》,将十二星宫与中国十二州相搭配:宝瓶配青州,摩羯配扬州,射手配幽州,天蝎配豫州,天秤配兖州,处女配荆州,狮子配洛州,巨蟹配雍州,双子配益州,金牛配冀州,白羊配徐州,双鱼配并州。
文人就爱玩这种文字游戏,南宋末诗人陈恕可填过一首咏螃蟹的《桂枝香》小词,中有“秦星夜映,楚霜秋足”之句,这里的秦即为秦地雍州,借指螃蟹。
可以想象,宋朝文人在聊天时肯定会谈论十二星座,以显摆自己的学问。
你要是没点十二星宫的知识,穿越到宋朝,碰上宋人雅集,持蟹把酒,大谈“秦地”、“雍州”,你还真会感到莫名其妙、。
可怜的摩羯座 当然,跟今天的小资一样,当宋朝人说起十二星座时,更多时候是用十二星座来推算命格与运程。
宋代流行一种相术,叫做“占五星”,即应用到十二星宫的知识。
成书于南宋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欲课五星者,宜先识十二宫分名及所属。
寅为人马宫(即射手),亥为双鱼,属木;子为宝瓶,丑为磨羯,属土;卯为天蝎,戌为白羊,属火;辰为天秤,酉为金牛,属金;巳为双女(室女),酉为阴阳(双子),属水;午为狮子,属日;未为巨蟹,属月。
”由于当时译名尚未统一,摩羯常常被写成“磨蝎”“磨羯”“磨竭”。
苏大学士学问庞杂,对十二星座也是颇有研究。
他曾不止一次发感慨:我与的都是摩羯座,同病相怜,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
(《东坡志林·命分》:“退之(即韩愈)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原来韩愈写过一首《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
”意思是说,我出生之时,恰值月在斗宿,牵牛星耸动其角,箕星大张其口。
不见牵牛星拉豪车,不见斗宿装美酒,唯有箕宿独显神灵,致使自己颠簸一生。
按唐宋时的占星学,二十八宿的斗宿正好对应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宫,月亮所在的星宫为身宫(相当于月亮星座),可知韩愈的身宫正是摩羯。
苏轼读了《三星行》诗后,念及自己的生辰年月与半生命运,不禁心有戚戚焉。
苏轼出生于北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用万年历回溯,可知他的阳历生日为1037年1月8日,太阳恰好在摩羯宫,此时出生的人命宫(相当于太阳星座)即为摩羯。
我们今天所说的某人星座属摩羯座,意指出生当天的太阳位置就在摩羯座上——苏大学士确实是摩羯座。
今天的人特别爱黑处女座(弄得我这个处女座非常不爽),宋人则爱黑摩羯座。
苏轼的朋友马梦得也是摩羯座,苏大学士便故意嘲弄他(同时也是自嘲):“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许多摩羯座的宋朝人还写诗或在致友人书中自嘲星宫不如意,如南宋人方大琮写给朋友说:“惟磨蝎所莅之宫,有子卯相刑之说,昌黎值之而掇谤,坡老遇此以招谗。
而况晩生,敢攀前哲?”生活于南朝的牟巘也在致友人的书信上自黑:“生磨蝎之宫,人皆怜于奇分。
”差不多同时代的于石亦写诗自我解嘲:“顾予命亦坐磨蝎,碌碌浪随二公后(二公指韩愈与苏轼)”。
当过宰相的南宋人周必大也在一首赠友人的诗中说:“亦知磨蝎直身宫,懒访星官与历翁。
”周必大一直以为自己的身宫是摩羯,但研究星座的学者却考据出,周必大生于元年七月十五日巳时,阳历为1126年8月5日,其时月亮落在宝瓶座,差几天才是摩羯座,所以周必大的身宫其实是宝瓶,并不是摩羯。
但宋朝人“黑”摩羯座(和自黑)已成了习惯,感叹命运多舛的周必大也就坚持认为自己的月亮星座是摩羯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几处起伏蜿蜒的丘陵上,稀疏的草木蔫得抬不起头来,没有一点生气。
丘陵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干裂的地缝中似乎要翻滚出热浪。
身体略胖的高从诲即使在背阴处也是汗流浃背,不得不敞开衣襟。
50多名劲装汉子也都热得下了马,地提不起半点精神。
是一列马队! 这是楚国去往吴国的使节所率领的马队。
高从诲大叫一声,旋风般地第一个冲了出去。
马队中的人没有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反抗也没有用,他们已经猜出领头的响马是谁了。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在烈日下当“响马”的人,居然会是堂堂的一国之君-时期南平国的文献王! 高从诲有当“响马”找乐子的癖好。
有这种另类癖好的,在中国历史上绝难找出第二个。
尽管先前14次抢劫之后,在各国的责难下,高从诲已经把抢到的东西原物奉还,并且还向各国赔了礼道了歉,但这次他仍旧没能经受住这种习惯性的诱惑。
冒着酷暑,做完这第十五次“买卖”后,他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
高从诲生于891年,其父高季兴原为后梁时的荆南节度使。
912年,被其儿子朱友珪诛杀,后梁大乱,高季兴趁机自立,割据荆南,定都荆州,国域范围包括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是个地域狭小的小国,被后梁、楚、蜀、吴国所包围,处于夹缝生存状态。
高季兴死后,高从诲即位,在933年被后梁封为渤海王,次年又改封南平王,因此荆南国也叫南平国。
据《五代史》记载,顺化节度使安从进起兵反晋,想与荆南国联手,高从诲不敢得罪后晋,“外(表面上)为拒绝,阴(偷偷的)与之通”。
等后晋的大兵压境,高从诲见势不妙,便,灭了安从进,“晋师致讨,从诲遣将李端以舟师为应”,然后又向晋国讨功卖好,讨要郢州(今湖北钟祥)之地。
高从诲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他的“响马”嗜好了。
他专门以掠夺途经本国辖区的各国使节为乐,《五代史》记载:“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而一旦他国致书询问或是发兵征讨,他又会忙不迭地将原物奉还,脸上毫无愧疚之色,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南方俗语管这种人叫“赖子”,于是周边诸国都管他叫“高赖子”。
因为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别的国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更雷人的是,周边国家不管谁称帝,他都“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
贵为一国之君的高从诲,为何有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当“响马”的嗜好?估计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帝王骨子里都有征服的欲望。
荆南国小力寡,不能与他国抗衡,高从诲的欲望自然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出来客串一下“响马”,威风凛凛地抢劫一番聊以慰藉,也算过过王者之风的瘾。
高从诲在夹缝中生存,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心中不免压抑,实在憋屈不过了,便通过抢劫的形式以作发泄。
不管是高从诲委曲求全也好,自我慰藉发泄也罢,在他在位的19年里,荆南国国境承平,百居乐业。
这在晦暗的五代十国时期也算相当难得了,也许这正是他“为人明敏”的一种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那么,吕布为什么要杀上司丁原?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网络配图 《》、《志》均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骁武”,也就是说吕布以“骁武”着称,当初是以自己的“骁武”投奔并州的,接下来介绍的是刺史丁原却给了他一个“主簿”的职位,如此骁勇的武将,却做了一个文官,这意味着什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越是文凭高、能力强,越是受到各方力量的排挤,比如,同事会给你白眼,讽刺挖苦你,上司会认为你想出风头,一旦你超过上司,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不保,所以他会处处给你小鞋穿,安排给你并不擅长的工作,如此你就会产生怨恨,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吕布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奔到刺史丁原帐下,本以为平生所学能够得到施展,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实现,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领导只给了他一个“主簿”的差事。
主簿是什么?是辅佐主吏的文职官员,让一个舞枪弄剑的人成天同笔墨纸砚打交道,这是什么行为? 曾经看到一些人说,吕布不仅武功高强还文武双全,因为他做过“主簿”,这纯粹扯蛋,做主簿应该是吕布混的最郁闷的岗位。
那么,丁原为什么任用吕布为主簿呢?丁原,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
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
网络配图 这是《英雄记》的记载,文意很直白的说,丁原出身寒微,是个“大老粗”,但有武勇,杀敌总冲在最前面,稍知礼节,但没有当官为政的才干。
由此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吕布一个主簿,而不是别驾、治中或其它武官。
有了以上背景,就不难理解吕布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吕布而让他杀掉丁原。
《三国志》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
”就是说,引诱吕布杀了丁原,怎么引诱的?这个史料真的没有,或许董卓用了反间计,说丁原是杀吕布爹的凶手,以此来诱导吕布。
我们无需作更多的推断,仅以《演义》为例,当李肃自告奋勇要当说客的时候,只提出用“赤兔马”作为诱饵,金银珠宝并未强求,而董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数十颗、玉带一条。
这充分说明董卓对人才的重视,蔡邕哭董卓也能证明这一点。
如此重礼对当时还是小吏的吕布来说,其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
吕布说的尽是些“委身于丁原实出无奈······恨不逢其主”等等一类的牢骚,这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心情。
李肃说,像我这样没什么本事的人都当上了虎贲中郎将,你吕布的才能,肯定。
金银珠宝,高官厚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又能让自己的仕途大进,这对于初涉江湖、以技能求职的吕布来说,夫复何求?网络配图 所以,吕布跳槽,那是迟早的事。
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吕布,有句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狂傲的诗仙尚能向小小的州长史谄媚低头(《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是现在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说法,纯粹是小说家之言。
史料记载的丁原对吕布是“大见亲待”,仅此而已。
董卓需要吕布的勇猛,吕布攀上高枝找到更好的靠山,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当然,吕布自身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就像一枚裂开缝的蛋,终究会散发出一些异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