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肃宗身为太子时为什么斗不过李林甫?李林甫为什么与太子死磕?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身为太子时为什么斗不过?李林甫为什么与太子死磕?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般而言,在人们眼中, 、太子这样的人物,身边总是跟着一群大臣,大臣听命于皇帝和太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太子毕竟是储君,未来的皇帝。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太子,唐肃宗,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明明地位很高,但是却处处都斗不过身为宰相的李林甫,反而被李林甫压在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传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贬义的,比如指责他口蜜腹剑,蔽塞言路,排挤贤才,败坏纲纪等等。

甚至有人认为唐朝之所以险些在时期亡国,就是因为李林甫重用胡将所致。

关于这些负面评价,有些确有其事,有些则是言过其实。

历史上的李林甫确实是一个善于搞阴谋权术的人,但如果说他毫无能力,仅靠口蜜腹剑而身居高位,那就很不客观了。

事实上,李林甫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制度设计与改革,都是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完成的。

当时唐玄宗已越来越疏于政务,大部分国家大事都是在李林甫的主持下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林甫才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真正操盘者。

当时唐朝除了皇帝外,李林甫无疑就是最有权势的人。

不过他这个“二把手”却与另一位“二把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人便是皇太子李亨。

从李亨被册封为皇太子之日起,李林甫与他的明争暗斗都没有停止过。

按理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李林甫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即便不投靠到太子门下,至少也要与之和平共处,他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与太子死磕到底呢?其实李林甫与太子的矛盾,正是从李亨被钦定为皇位继承人开始的。

众所周知,唐玄宗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杨贵妃。

但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还有个挚爱的女人,她便是。

在《长恨歌》里形容唐玄宗对杨贵妃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如果把这句话套在武惠妃身上,其实也同样适用。

和当时唐朝宫廷的许多宠妃一样,武惠妃背后也有一群朝廷上的支持者,其中最显赫的当属李林甫。

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太子,于是她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终于成功唆使唐玄宗废黜掉了太子。

然而武惠妃的野心却最终没有得逞,就在废太子李瑛被赐死后不久,武惠妃自己也因病去世。

作为武惠妃的支持者,李林甫极力向皇帝建议立武惠妃之子、寿王为皇太子。

但此时的李林甫对皇帝的影响力还没有后期那么大,唐玄宗最后采纳了宦官的意见,立皇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

因此,在经历过储位之争后,李林甫和李亨就已经站到个彼此的对立面了。

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朝廷大权基本都掌握在李林甫和他的追随者牛仙客手中,朝局基本还算稳定。

太子李亨在这一时期非常低调,因为他虽身为储君,但从实力而言,与李林甫相差太远,没法与之抗衡。

而李林甫也没能抓住太子的什么把柄,所以两人虽然立场对立,但也都没爆发矛盾。

有人认为李林甫和太子李亨同为唐朝的“二把手”,两人就必须要保持对立面。

假如他们两人关系走得很近,反而会引起皇帝的担忧。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从后来李林甫和太子你死我活的斗争看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不仅仅像是在“演戏”,而是真刀真枪的对决了。

742年,宰相牛仙客去世,皇帝任命李适之接任宰相之职,与李林甫搭班,朝局很快就因这一人事变动发生了剧烈变化。

李适之是唐太宗的曾孙,若论血缘关系,远比李林甫这个皇室远亲要近得多。

更重要的是,李适之还是太子李亨的支持者。

而且太子这个新形成的集团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掌管朝廷财政和运输大权的韦坚(太子的内兄),裴宽,尚书裴敦复,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太子的密友)。

这个令人生畏的新集团很快就让李林甫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于是李林甫就开始用自己娴熟的权谋之术来打击政治对手。

746年,李林甫安排自己的亲信杨慎矜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太子与韦坚、皇甫惟明等人正在一起策划发动政变。

关于这次事件的真相现在是无据可查了,但唐玄宗对此事的处理却颇耐人寻味。

在没有找出政变实证的情况下,皇帝仍把韦坚、皇甫惟明外放到地方担任刺史。

李适之则主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改授太子少保的闲职。

太子李亨本人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但他的集团却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人物,李林甫深谙权谋之道。

他明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于是就继续指控韦坚、李适之等人结党营私,,后来他又指控太子涉及一场所谓的阴谋之中。

这次李林甫的指控没有完全得逞,但皇帝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处决了支持太子的一批重要人物,其中就包括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则在惶恐不安中服毒自尽了。

李林甫与李亨的这场权力对决,最终以李林甫全面胜出告终。

李亨身为太子,为什么会斗不过李林甫这个当朝宰相呢?除了李林甫本身位高权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玄宗在里面拉偏架。

因为从当时的权力结构来看,李林甫已经位极人臣,他要想维持住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皇帝死心塌地。

可太子李亨却仍有上升空间,那就是登上皇帝宝座。

所以,这场宰相与太子的权力对决背后是唐玄宗借李林甫之手来打压李亨,因此李亨处处落败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属猪男直觉大排行?这也太准了

属猪男:87%有人说属猪男们的第一直觉也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他们是眼光特别毒辣的一类人,因为他们接触没多久之后便能够看透很多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情发生或者是要下定决心做某一件事情,都会问一问属猪男们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正确的。如果属猪人第一个念头闪过的是不正确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一件事情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直觉是特别准的,别人也可以相信他们的话。

明太祖朱元璋为改善文风暴打司法部副部长 要求公文简练

《》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心一笑。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五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四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一直有人对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对下属一不合意就动手,作风确实简单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对事情的理解会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新政权面临大量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内外形势都很严峻。战后社会经济凋敝,土地不均,农业基础设施阙如;饥民遍野,人口数量下降;各业不兴,社会无常运转;矛盾尖锐,官民冲突时有发生。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企图;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 特别是进城之后,明政权中许多官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各派人马争权夺利,贪贿成风。中央政府权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官风虚头巴脑,政权在文牍中空转。总之此时朱家王朝基础不牢,随时可能夭折。 朱元璋忧心如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顿和改革。 就在狠打茹太素这年,朱元璋废除了的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构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统治架构。 他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创新惠农利民政策以收拢人心。在打击贪腐方面,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卖力,其手段之残酷可谓,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权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会承认。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 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明后期有两个懒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权竟照常运转,不能说与此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