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王安石有个默默无闻的弟子,家族中出了个众所周知的大诗人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143年,即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

皇宫里以藏书稀少,急需补充为由,向藏书大家陆宰借阅抄录,高达13000余卷。

然而当陆宰的儿子于1153年进京参加考试时,本在初试名列第一,却被宰相所忌,命令考官不得录取。

直到继位后,才赐陆游进士出身。

究其原因,竟然与陆游的祖父陆佃大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牵扯到一桩旷日持久的政治公案,陆佃作为新党领袖的关门弟子,上了党籍的黑名单。

王安石 陆佃是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生于1042年,父亲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小官。

1060年,陆佃听说名满天下的大学者王安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开馆讲学,徒步拜师,被王安石收为关门弟子。

后来王安石进京城当了宰相,主持变法。

陆佃于1070年高中甲科进士,本想跟随恩师变法,但他看到王安石身边的人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因此多次向王安石劝谏。

一开始王安石还听得进去,后来在吕惠卿等人的干预下,王安石也认为陆佃不是干政治改革的料,索性只教陆佃诗词歌赋,不再与其谈论变法事宜。

陆佃渐渐看淡了功名利禄,在天下间搜罗各种奇异书籍,以便研究学问。

王安石失势后,门生故吏唯恐避之不及,就陆佃等人依然来往如故,被旧党打上了变法派的标签,成为旧党与新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陆佃的儿子陆宰年轻的时候也有政治抱负,在宋徽宗当政时期曾入仕,做到淮南东路转运判官、京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职。

后来被旧党政治人物攻击,索性辞去官职,专心在陆家的藏书库里研究学问。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登基,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是为宋高宗。

南宋政权是仓皇之中建立的,北宋皇宫里的奇珍异宝以及各类藏书早已经被金人掠夺一空,因此南宋皇宫里的书籍非常稀少,连皇子们的日常教育都难以维持。

宋高宗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号称天下藏书第一的陆家借阅抄录。

皇帝都向自己求助了,做臣子的哪有不从之理。

陆家的掌门人陆宰将自家的藏书倾其所有,让宫中抄录,各种奇异典籍高达13000余卷,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1153年,陆宰的儿子陆游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初试中被考官评为第一名。

然而非常不走运的是,当年的科举考试学子中有当朝宰相秦桧的。

陆游身为"逆党"子孙(宋高宗赵构为了推脱北宋灭亡的责任,将王安石列为头名罪人,凡跟随的人都列入黑名单,不得重用),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是天恩了,功名还排在秦桧孙子之前,这不是岂有此理吗?秦桧大怒,指示主考官将陆游除名,不得录用。

故而终宋高宗一朝,陆游都没有出头之日。

直到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才为陆游平反,并赐其进士出身。

陆家十几代人都对大宋王朝忠心耿耿。

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陆游的孙子陆元廷听闻兵败,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在崖山兵败后绝食自杀;玄孙陆天骐在崖山之战中与元兵浴血奋战,听闻皇帝投海后,跳海殉国。

随机文章质疑美国宇航员登月造假,质疑证据经不起推敲(谣言)解读英国飞龙式战斗机,发动机功率是P47两倍咖啡店幻觉使你的眼睛欺骗你,盘点能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揭秘甘肃天水文物大案,盗墓贼售卖文物时被抓获(100万元卖到国外)美国拖挂式房车文化,美国人的享乐主义使得拖挂式房车文化兴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第一男神赵云:历史上的赵云为什么默默无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王安石与司马光原本惺惺相惜,是什么导致两个人反目成仇?

与司马光原本,是什么导致两个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本是好友,两人关系颇为密切。但王安石为了改革,打算推行新法,此举遭到了司马光的反对。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出了变法中一系列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除新发,恢复旧法。而王安石则将司马光的观点一一列出反驳,并且指出司马光思想守旧,这并非新法的错。这正是因为这起事件,让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破裂,而且到了无法共事的地步。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他在神宗朝推动变法,一改北宋积弱现状,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神宗也成为继太祖、太宗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代帝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随着王安石罢相、神宗去世,变法也就不了了之,加上保守派的回归,改革功亏一篑。 王安石曾经两次罢相,熙宁七年(1074年),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改革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到了熙宁七年,已经五年时间,经过五年的实施,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国库日渐丰盈,国内局势稳定,保守派也。 并且王韶在河湟战事取得重大进展,史料记载“军行五十有四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五,斩首数千级,获牛、羊、马以万计。进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七年,入朝,又加资政殿学士,赐第崇仁坊。”熙宁六年,王韶行军八百里,收复五州、斩杀敌人数千,是百余年间北宋最大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功劳就该归王安石,虽说王韶是统兵大将,但改革的目的就是筹集军费,有钱才敢开战,否则根本打不起来,也无从谈起。、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等,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如此关键时刻,假若新法能继续稳步推进,很有可能成功。偏偏王安石在此时被罢相,新法被暂时废除,给予改革派巨大打击。 为何王安石在改革日趋鼎盛之时,突然被罢相? 熙宁七年,旱灾再次降临,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北宋,这种现象很常见。但对于当时迷信的人,这就得找找原因了。史料记载“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神宗皇帝看到旱灾遍布、百姓食不果腹,便开始自我怀疑,我们现代人看来,天灾和人没有什么关系,并且当时宋朝也不会存在什么倾倒工业污水、垃圾填埋、污染坏境等问题。神宗皇帝右想,能和旱灾扯上关系的只有改革,可能就是因为改革导致,才让老天用旱灾来惩罚世人。 偏偏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绘制了一副《流民图》上疏给皇帝,其画上有各种各样流民的人物图样,是惟妙惟肖,表现出百姓出极度痛苦的状态。这双重打击让神宗决定废除新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仔细分析一下,改革的时候出现天灾,难道不改革就不出现了,以往黄河改道、洪涝灾害都是人为的吗? 当然不是,所以神宗陷入了思维的怪圈,因为他是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才徘徊不定,最终废掉了新法。 神宗不同于英宗,是个很不地道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不崇尚孝道,对仁宗和曹多有不敬。神宗则是个非常明理的皇帝,对曹太皇太后也是非常孝顺,曹太皇太后属于长辈,长辈说的话神宗多少也得听一点。史料记载“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曹太皇太后对神宗说:“我听说由于青苗法等新法导致百姓很不好过,应该废除,王安石虽然很有才学,但是反对的人太多,如果皇帝实在是喜欢,那么可以先罢免等过一段时间再招回来便是。” 看似是奶奶教育,然而在当时,这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这相当于干政,是宋朝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当朝主政的是神宗皇帝,根本就没有什么奶奶说话的份。神宗出于孝顺,并没有多想,但这对他心理的影响很大,亲人的意见往往可能左右一人的决定,而且神宗本身对奶奶有所亏欠,更让他寝食难安。 这就是王安石被罢相的了另一个原因,曹太皇太后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压垮神宗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从开始,保守派就没有消停过,这是利益决定的,改革必定要见血,必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以、、司马光等为首的保守派一直在上疏反对。其实在每一次新法的实施当中,王安石都要和反对派一较高下。 史料记载“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又劝帝留之。”韩琦、司马光经常上疏弹劾王安石,把变法说得一无是处。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因为变法,两人反目而成仇人。有一次,他俩曾在面前有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争辩。他们的矛盾焦点在于一个“利”字。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困难,,是因为缺乏理财之道和善于理财之人。司马光则责备王安石所谓理财,不过是苛敛民财、与民争利罢了,而是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 保守派力量强大,手下更是有无数人无时不刻都在想着除掉王安石,然而改革的重点不在王安石,而在神宗皇帝。只有神宗皇帝坚定不移得实施改革,王安石才有用武之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罢了。在反对派的叫嚣下,神宗皇帝经常动摇,皇帝他本不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 经常是皇帝有所动摇,然后王安石开始地劝解,这一方面让王安石十分难熬,另一方面神宗皇帝也是苦口难言,左右为难。在众反对派的反对声中,神宗皇帝终于崩溃,新法被暂时废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王安石呢? 王安石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深知王道而不通权变,民弊而不懂“官箴”。变法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最后,他终于犯了众怒。 神宗皇帝是个好皇帝,一心为国、操劳一生,但神宗皇帝也是个优柔寡断的皇帝,他既想兴盛国家,还想安抚众人,这矛盾令其痛苦不堪。新法被废不久后再次恢复,但王安石离开权力核心,对改革派打击巨大,改革的步伐进行缓慢,荆棘丛生,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