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门庆本来不好色 娶妻重“财”不重“貌”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西门庆给一般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沾花惹草,风流好色。

见谁漂亮他就喜欢谁。

身边个个都是美女。

真是这样吗?网络配图 《》第一回说西门庆:“自父母亡后,专一在外,惹草招风。

” 也就是说,西门庆以前是不嫖娼的。

另外,他的原配老婆和他生活了十几年,他也没娶过小老婆。

是在西门庆的爹、妈、老婆都死光了之后,他才一连又娶了3个太太,其中有2个还是妓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西门庆新娶的这3个老婆: 1. 大老婆(妻):吴月娘 首先,他“娶了本县清河左卫吴千户之女填房”。

这个女人,吴月娘,只小西门庆两岁,嫁给西门庆时,竟然还是个黄花闺女。

而西门庆的女儿都十几岁了,快要结婚了。

可见吴月娘长相不咋的。

按书上的描述,她长着一张圆嘟嘟的大脸巴子,像个盆子。

又大又白净,所以是“面如银盆”。

眼睛呢?书上说“眼如杏子”。

这……好看吧? 因为她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估计也不至于太差,毕竟气质在那儿,再者性格又好。

只是不能算作美女,长相一般吧。

反正别的美女见到她的容貌后,没有醋意妒忌的。

娶吴局长的姑娘当老婆,高攀了,这个好理解。

可他怎么又娶了李娇儿、卓丢儿这2个卑贱的妓女呢? 有的朋友要说了,这你就不懂了,古人娶妻看“德”,纳妾看“貌”,娶漂亮妓女为妾,很多啊,很正常啊。

但是,我要告诉你,就算以“貌”来论的话,他这两个妾的姿色,还未必比得过他的妻!你看—— 2. 二老婆(妾):李娇儿 李娇儿这个妓女,她是个肥肥,矮墩墩的,身子很重,又能漂亮到哪呢?别人在荡秋千时,她就只能站一边看,根本不敢上,生怕压断了。

又矮又肥两三百斤重的“美女”,总不至于貌若天仙吧。

么,究竟为什么要娶她?这可是要“成本”的。

按支出的成本算:娶不如包,包不如偷,偷不如嫖。

嫖,是最便宜的。

像李娇儿这样的,最多嫖个几次也就够了。

用不着包,更用不着娶。

娶一个女人放家里当老婆,那可是一个“长期成本”,意味着家里又添了一张嘴。

一日三餐,你总不能让她饿着吧。

一没有感情、二没有姿色、三没有身份,那西门庆究竟为什么要娶她呢?我们顺着原文往下看,哦,原来是因为她的姐姐! 李娇儿的姐姐,亲姐姐,是本县无人不知的一位妈咪,她开的是本县最大的一家休闲城。

唱的、洗的、吃的、喝的、玩的,服务一条龙,应有尽有,天天生意都是满的。

比起西门庆的药房来,那可强多了。

西门庆娶个李娇儿,划算吧,尽管她胖得没个人型。

西门庆还在外面做兼职,放官吏债,暴利啊,这位有钱的姨姐子会不投资? 3. 三老婆(妾):卓丢儿 卓丢儿这个妓女,估计要比李娇儿长得好看点,但瘦得要死。

西门庆先“包了些时”,又“娶来家做了第三房”。

这就是花了些本钱的。

网络配图 卓丢儿是个“名妓”,名妓的收入肯定要比普通妓女高得多,而清白良民人家的黄花闺女是不挣钱的,没收入。

卓丢儿自己手上就有一笔钱!西门庆娶她,赚了。

那么,西门庆喜不喜欢她呢?卓丢儿病秧秧的,“身子瘦怯,时常”。

病得要死了,西门庆也把她娶在家里。

他自己该出去喝酒的,还是要出去喝酒。

他的大老婆吴月娘说:“你屋里有个病人,你不知道啊,你搭了这起人又缠到哪里去了?好歹你也要看看她吧。

” 没过多久,卓丢儿就死了。

西门庆后来基本上再也不提她,就当没这个人似的。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西门庆是个,哪有漂亮女子就往哪去,果真如此?你看看他这三房太太就知道了。

以西门庆的人才,要找个美女,绝对不难。

但他却连娶了三个不中意的太太。

可见,在西门庆的眼中,“色”排不上什么位置,他更看重的是“利”。

钱,永远大于貌。

你若不信,我们再来看看西门庆对两个真正的美女是何态度: 1. 西门庆偶遇潘金莲。

这个女人是《金瓶梅》中最美的一个。

西门庆当时已经看呆了,但是,他没有娶她的意思。

西门庆和王婆子商量了那么久,商量的是什么计?“挨光计”。

所谓挨光,就是偷情(晴)的意思。

定位只是在“偷”上。

如果没被发现,就继续偷。

西门庆只是想和潘金莲保持情人关系,天天搞婚外恋不是很好吗?没有“娶”的必要。

后来把武大郎害死了,潘金莲就天天盼着西门庆来娶她。

西门庆呢?屁股一拍,玩失踪,再也不来了。

为什么?因为西门庆仔细算了收益与支出后,没赚头呀!所以就没有娶潘金莲的这种预算。

那段时间,潘金莲几乎要疯了。

2. 李桂卿 西门庆的结拜兄弟,应老二等人,反复向他推荐最新发现的小美女李桂卿,一个刚出道的小妓女,和西门庆的姑娘差不多大,快要成人了,“出落的好不标致”、“生得十分颜色”。

都劝西门庆快去包她。

西门庆是不是一听说有美色就动心了呢?根本就没有!这是先一年十月说的,可直到第二年的六月他才和这位小美女偶遇。

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西门庆没有丝毫兴趣,提都不提,早就忘记了。

为什么?刚出道的小丫头又有什么钱!这明摆着是件纯消费的事,浪费啊。

西门庆是个商人,钱要投向最赚钱的地方。

你以为他真的好色如命? 武大郎真的是穷鬼吗? 武大郎给一般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穷鬼。

他挑着一付担子,满大街上叫卖“炊饼!炊饼!” 尤其在电视剧中,武大郎更是以代表穷苦大众的身份出现的,衣衫褴褛的形象,总是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网络配图 事实上,武大郎不过就是长得矮罢了。

矮和穷,是两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硬要扯的话,矮子多半要比正常人更有财运。

武大郎就是属于财运较好的那种人。

之所以把他当作穷鬼,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阶级”去衡量他,以为他是穷人阶级,就必然会穷。

可你知不知道,在闹市区卖小吃的铺位一年能赚多少?谁说卖粑粑的就发不了财?!“武大郎烧饼”可是个品牌哩! 《金瓶梅》描述的绝不是你想象中的农耕社会,而讲的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社会。

里面有穷人不假,但你也很难找出几个失业的人来,对吧。

要知道,那可是当时整个地球上最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啊。

武大郎在这样的地方做买卖,还是挺有财运的。

我们来看武大郎捉奸之前的一段,一个卖梨子的小家伙,唤作郓哥,才十五六岁,想赚西门庆的钱没赚到,反转过来找武大郎说话。

武大郎请他到馆子里吃了一顿酒,打听到老婆有奸情。

然后武大郎就从身上掏出一叠钱,说:“兄弟,我有两贯钱,我把你去,你到明日早早来巷口等我。

”郓哥拿了钱和烧饼走了,武大郎又付了酒钱。

这一段,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 武大郎随身携带的钱,肯定不止两贯钱,只会大于两贯钱,因为是先给的郓哥,后付的酒钱。

2. 平时随身携带的钱,和愿意爽快地一次性支付的钱,又是两个概念。

武大郎至少有自愿支付两贯钱“好处费”的能力。

那么,两贯钱是多少呢?两贯钱是铜钱,或是相等的纸币(交子),换算成银钱,是二两银子。

两贯铜钱= 二两银子= 我们现在的600元人民币。

当时,武大郎请这小猴子到馆子里吃了酒不算,又随手掏出600元的大票子,作为“小费”给出:“兄弟,这600块钱你先拿着吧,明天等我。

” 这个动作,足以说明武大郎的收入了吧。

这600块钱,抵一个月的生活费,西门大药房的员工就是一个月发600块钱的工资。

这小猴子郓哥,还挣不到600,一个月只在三、五百块钱左右。

他本来只想找西门庆赚个十几块钱的,(“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划人民币9至15元),但现在武大郎爽快地一次性给了他600元,他能不高兴吗?! 所以,拼了再挨一顿打,也要帮忙去捉奸! 你说,这武大郎能算穷吗?真的要穷,他舍得给600元的小费呀?他还有钱供潘金莲住楼房?潘金莲那可是住的楼房啊。

武大郎原先是真的很穷。

他为人懦弱,形象猥琐,头脸窄狭,皮肉粗糙,外号唤作“三寸丁谷树皮”。

死了老婆之后,他带着12岁的女儿卖炊饼度日。

租住的是本县首富张大户的房子。

网络配图 张大户六十几岁了。

家财万贯,房屋百间,只是没有儿女。

家中有一个丫鬟叫潘金莲,长得美貌,张大户一心要收她为妾,但碍于他的老婆十分厉害,所以一直得不到手。

一日,主家婆不在,张大户暗把潘金莲唤至房中,遂收用了。

终于被张大户的老婆发现了,和张大户嚷骂了数日,又将潘金莲百般苦打。

张大户知道老婆容不下潘金莲,咋办呢?想了一个好点子,倒赔了房奁,把的潘金莲免费嫁给了武大郎。

书上说:“这大户早晚还要看觑此女,因此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

” 于是,武大郎白赚了一个美女和一大笔钱。

张大户非常照顾他,连房钱也不问武大要了,若武大没本钱做炊饼,张大户就私下给与他银两。

每天早上,武大挑担子出去了,张大户就来房中与潘金莲厮会。

武大郎回来若撞见了,就知趣的走开,并不声言。

朝来暮往,也有多时。

后来张大户死了。

主家婆察知其事,怒将金莲、武大赶出。

武大几经辗转,搬到市中心来住。

典得县门前两层四间带院落的楼房,这么好的地段,这么漂亮的房子,一个月的租金要花十数两银子,合人民币4000多元钱。

你看,张大户没亏待他们两口子吧。

结论:若不娶潘金莲,武大郎肯定还是个穷鬼。

下面,比较一下武大郎与西门庆: 1. 都死了老婆,都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儿。

不同的是,一个最矮,一个最高。

一个是卖粑粑的,一个是卖药的。

2. 武大郎与西门庆都是发的女人财,都从女人手里赚了不少好处。

这一点,他们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武大郎赚了一个美女,西门庆赚了几个丑女。

3. 武大郎与西门庆的起点不同。

西门庆是有资产的,武大郎没有。

但是只按百分比讲,武大郎赚的“收益率”比西门庆高多了。

所以,把个西门庆羡慕得直说:“好一块羊肉,怎生落在狗口里!” 现在,这《金瓶梅》中,一高一矮,两个大发女人财的男人,狭路相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鲜为人知的历史常识:至圣先师孔子本来不姓孔

孔子姓什么:严格讲,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

在他那个时代,姓跟氏是分开的。

姓不大变,爷爷姓什么,跟着姓什么;氏经常变,爷爷一辈儿以张为氏,爸爸这辈儿以李为氏,到了孙子,可能就改成以赵为氏了。

一个人以什么为氏,几乎可以自由选择,既能以做官的地方为氏,也能以父辈的名字为氏,既能以官职为氏,也能以排行为氏。

比如说,张小明的爸爸在郑州做官,那么张小明就能以郑为氏,改叫郑小明。

再比如说,张小明排行老二,二就是仲,以排行为氏,他又可以改叫仲小明。

不管以什么为氏,姓是始终不改的,归根结底,还是姓张。

孔子的先祖是皇族,跟商王一个姓。

商王姓子,孔子当然也姓子,所以我们要是用姓来尊称他的话,就不叫他“孔子”了,得叫他“子子”。

当然,这样叫很怪。

商朝灭亡后,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现在河南商丘一带生活,生活了若干代,一位牛人横空出世,名叫孔父嘉。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当然也姓子,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把字放在名的前面,合起来称呼一个人,是春秋时的风俗。

像刘玄德,如果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玄德备”;同样道理,张飞张翼德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翼德飞”。

在孔父嘉之前,孔子的先祖以什么为氏不得而知;在孔父嘉之后,孔子的先祖开始以孔父嘉的名字为氏,把“子”这个姓搁起来不用,从此人人皆“孔”了。

孔子为什么叫孔子,这就是原因。

现在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流行以父名为姓,爸爸叫小明,儿子就姓小明。

春秋时期有似于此,没有固定的氏,流行以父名为氏,爸爸叫孔父嘉,儿子就以孔为氏。

但孔子先祖跟马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自打以孔为氏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异思迁。

孔子办私学,收的第一批学生当中有位南宫敬叔,此人来头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厘子,曾经是鲁国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鲁国大夫。

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却姓南宫呢?如前所述,那时候人的姓跟氏是分开的,南宫敬叔仍然姓孟,只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单独给自己改一个氏。

大概他是在家里南边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宫”为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门庆有多厉害?他的武功如何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战斗一开场,西门庆一脚踢飞手里的刀,他的武功究竟如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提起《传》,想必其中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场景便历历在目,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来到狮子桥酒楼,欲杀西门庆报仇。

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其勇猛自是不必多说,可是西门庆一介落魄的地主老财,竟然还能在战斗一开场的时候便一脚踢掉武松手里的刀,他的武功究竟如何? 西门庆原是阳谷县的破落财主,在其强盛之时,在当地也是响当当的存在。

然而天道有轮回,在西门庆的不当经营下,家里的财产越来越少。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门庆用剩余的资产开了一家生药铺,与普通老百比,他的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由于西门庆为人奸诈,贪婪且好色,同时又习得枪棒,功夫也是不低,起码在阳谷县,没有人敢惹他。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潘金莲一见钟情,那时的潘金莲还比较保守,不想与他发生什么瓜葛。

可是,她嘴上虽然说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在王婆的谆谆善诱下,潘金莲一步步地走进西门庆为她设下的“陷阱”。

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被发现,西门庆面对手拿棍棒,身材矮小的武大郎,不但毫无惧色,而且还一脚把他踢成重伤。

要说西门庆不知道武松,那是断然不可能的,可是他即使面对武松的愤怒,依旧还是饮酒作乐,逍遥快活。

可见西门庆的心里,并不害怕武松。

除了和关系好之外,西门庆也十分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武功可以战胜武松。

原文中描写道:西门庆见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早飞起右脚来。

武松只顾奔入去,见他脚起,略闪一闪,恰好那一脚正踢中武松右手,那口刀踢将起来,直落下街心里去了。

和电视剧中的呈现的不同,西门庆只是凑巧踢掉了武松的刀,而武松也没想到,一个被酒色掏空身体的财主会有这么敏捷的身手,但是武松也只是惊讶一下,因为这点三脚猫功夫,实在是不够看。

紧接着,武松便把西门庆揽在手中,一下把他扔出楼外,把西门庆摔个半死。

然后武松就从楼上直接跳到了大街上,丝毫没给西门庆逃跑和翻盘的机会。

在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评书中,都刻意夸大了西门庆的武功,甚至还有“阳谷县有两条大虫”的说法:一条是景阳冈吊睛白额虎,另外一条就是西门庆。

可是,原著中对西门庆武功的描写却只有寥寥数语,除了开场的那一脚,就一直处于挨打状态,毫无还手之力。

因此,西门庆的功夫只是普普通通而已,甚至有些稀松平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