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杨四郎”是什么结局?杨四郎的原型是谁?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杨四郎是四子,天生俊朗,武艺高强,据说是当时京师众多少女心中的理想郎君。

杨四郎年少叛逆,他的父亲和母亲时常对他不认可,这也使得杨四郎有了忍辱负重的性格,而杨四郎也是中唯一长寿的人。
不过杨四郎只是民间传说人物,他的真正原型是官员王继忠,如果了解王继忠一生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和杨四郎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王继忠,一起来看看吧。
“杨家将”故事里,在宋辽“金沙滩之战”中,杨四郎被辽人俘获,招为驸马。
十五年后,杨四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
这个故事,被京剧改编为 《四郎探母》。
但杨四郎的历史原型并不,而是促成了的王继忠。
被俘娶了辽国贵族女子 按《》记载,杨业七子之中,无一人被俘,且只有幼子战死沙场。
而藩邸旧人王继忠的经历,与杨四郎颇为相似。
王继忠自幼与赵恒相识。
相传赵恒为开封府尹时,曾经叫来算命者,给他的几名亲信摸骨。
当算到王继忠时,算命者道:“此人可讶。
半生食官禄,半生食胡禄。
”真宗笑而遣去。
宋真宗即位后,王继忠迅速得到升迁,终至定州副都部署。
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辽军围攻定州,定州都部署王超命王继忠率1500名步兵侦察敌情,结果被辽军发觉。

王继忠部被围困,而王超却拒绝支援(潘仁美曾拒绝支援杨家将),致使王继忠部,王继忠本人被俘。
随后,王超向朝廷报告军情,言“副总管王继忠陷没”。
宋真宗以为王继忠阵亡,非常伤心,下诏追封王继忠为大同军节度使,又恩荫王继忠的四个儿子为官。
次年,大举兴兵南侵, 宋真宗决定。
这时,真宗收到一封从辽营中辗转送来的密信,写信人正是王继忠。
宋真宗这才知道真相:王继忠被俘后,萧得知他是宋真宗藩邸旧人,便招为己用,授官户部使,还将一名契丹贵族女子许配给他。
王继忠表示,将尽心效忠辽国。
与宋真宗通密信议和 这次王继忠给宋真宗写信,是为了说服真宗跟辽国和谈。
宋辽两国征战日久,谁都讨不到好处,反而承受人力、物力的巨额消耗。
到了宋真宗、辽圣宗一代,双方都有了厌战之心。
因此,尽管辽圣宗此番大举兴兵南下,但同时接受了王继忠的提议,通过私人渠道向宋朝表达和谈之意。
而宋真宗尽管在宰相的坚持下,决定御驾亲征,但他内心深处渴望和平。
只不过,双方既未建立正式的沟通机制,也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和谈便无从开始。
这时,身份特殊的王继忠,成了最合适的宋辽高层通信中介。
接到王继忠密信后,宋真宗没有马上派使者议和,但很快复信,交待王继忠:可向辽主转达宋朝亦有停战之意,若辽方有诚意,可通过“边臣闻奏”。
“边臣”指的是与王继忠私交不错的莫州将领石普。

于是,两国一边在前线厮杀,一边通过王继忠、石普这一私人渠道,保持着最高层的间接秘密通信,许多前线将领都不知情。
“天波府”是怎么来的? 在宋朝正式遣使抵达辽营谈判前,双方停战议和的愿望,以及怎么和谈的细节,都是靠王继忠、石普这个私人渠道来沟通。
如果没有王继忠的建议和牵针引线,很难有后来的“澶渊之盟”。
王继忠也因促成“澶渊之盟”有功,受到宋辽双方的一致褒奖。
辽国方面,辽主“以继忠家无奴隶,赐宫户三十”,又给王继忠封官晋爵,先后封其为琅邪郡王、楚王、南院枢密使(南院大王的手下,《》中萧峰曾任南院大王)等,并“赐”,因此王继忠又叫“耶律宗信”。
宋朝方面,宋真宗每次遣使出使辽国,都不忘记带一份厚礼送给王继忠。
继忠每接到真宗礼物,“对使者亦必泣下”,也会托使者给宋真宗带回他回赠的礼物。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赐王继忠诸子天波门外官第一区”。
有意思的是,小说“杨家将”故事中,杨家的府邸就叫作“天波府”。
按宋朝方面的史料记述,王继忠实际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曾经委托宋朝使臣“恳请 (宋真宗) 致书国主,召己归”,但真宗犹豫再三,没有答应他,因为按“澶渊之盟”约定,宋朝不能要求辽国遣还降将。
宋真宗只能告诉王继忠,“国主若自许卿归,则当重币为谢”。
但辽主并没有批准王继忠之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名臣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文彦博简介:北宋前期,辈出,赵普、李沆、、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出身官宦世家,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讳而改。文彦博小时就展示了过人的聪颖。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很深,不能顺利拿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有想出好的主意。这时,文彦博跑到一边,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这个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齐名,充分体现了俩小孩遇事镇定,应变敏捷的非凡之处,称得上今天常说的神童故事。 21岁那年,文彦博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人生。文彦博从知县做起,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仕途十分顺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客观原因是北宋王朝对进士出身的官员特别看重,而且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有才能者不愁没有晋身的机会;主观原因则是他的个人才干,文家虽是官宦世家,但入宋以来,并无显宦,因此无门荫可言。文彦博的个人才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机智过人、勇于担当、临事果断。 文彦博入仕不久就审理了一件大案,也藉此使自己声名鹊起,这就是“审理刘平案”。刘平案发生在北宋与西夏第一次战争期间,当时刘平身为边关大将,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他的监军黄德和却临阵脱逃,引发全军溃败。刘平虽杀敌无数,但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力尽被擒(宋方以为刘平已经战死沙场),这次战争以北宋失败而告终。为了逃脱罪责,黄德和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毁谤刘平投降胡人,致使刘平一族二百多人蒙冤入狱。文彦博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奉诏查勘此案,经过仔细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然而,黄德和打仗不行,做官却颇有一套,其党羽遍布朝廷,为了推翻判决,他居然说动了朝廷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文彦博当时官阶甚低,但他面对压力,凛然不惧,对前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才派你来代替。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的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结果,黄德和及被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庆历年间,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此功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看到河东路所管辖的鄜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鄜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文彦博上任以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鄜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御史唐介曾经以“结交宫掖”的名义参去文彦博的相位(具体所指为文彦博送蜀锦给皇帝宠妃,从而获得高位),后来唐介自己被贬,等到有人提出起复任用他的时候,文彦博正在宰执高位。按照一般理解,即使文彦博对此事,不推波助澜,皇帝也会顾及他的颜面而放弃起复一个小臣。然而文彦博不仅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反而对皇帝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同意对他起复任用。当时的舆论对文彦博的胸襟十分佩服。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曾经和富弼一起建议请求早立储君,仁宗答应了他们的意见。此事因故推延,后来直接促成英宗登基的是韩琦等人(注:英宗乃仁宗参考文彦博等人的意见从宗室之子中选定的)。英宗知道文彦博曾经建议立自己为太子的旧事,当面对他说:“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对英宗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还是对我有恩。文彦博仍然不肯居功。到了神宗时期,有人提起仁宗立嗣的缘由,神宗说起这件事情,文彦博用以前对英宗的回答来回复神宗。宋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等人拥立,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应该是此事的功臣。神宗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辞不拜”。 文彦博早年曾经上书朝廷,说等人“恬退守道”,希望皇帝下旨褒奖以厉风俗。后来王安石名声鹊起,成为宋神宗最为属意的宰相人选。然而当神宗询问老臣韩琦、富弼等是否可以任命王安石为相的时候,这两人都表示反对,富弼更是直接推荐文彦博为宰相的最佳人选。王安石由原来被文彦博奖励提携的后进一跃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对手,然而文彦博对此不以为意。在王安石为相期间,文彦博与他同朝为官,身处嫌疑之地。很显然,如果这时文彦博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有所议论,难免会贻人口实,说他有攻击政敌之嫌。然而文彦博并不忌讳这点,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他依然就事论事,该说就说。当时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有人自分门派,互相攻击。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非常坚决,处分了好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但却从来没有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脑,依然对他褒赏有加。文彦博的为人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任。 文彦博晚年定居洛阳,作为四朝元老,多年辅弼,可谓穷贵极富,然而他十分谦和,尊德乐善,惟恐不及。与道学大家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宾主来往,如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平时诗词唱和,互相酬答,“序齿不序官”(按年龄而不是按官职高低来排定座次)。 文彦博任将相五十年,就连的邻邦之人对他的大名都非常熟悉。时,契丹使者耶律永昌、刘宵来宋朝公干。当时负责接待这些外国使者,他带着这两人去见皇帝。两个契丹使者远远看见文彦博站在朝堂门口,马上原地站立,恭恭敬敬地问苏轼:这位就是你们的潞国公文彦博大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说:想不到潞国公还是这么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啊!当时文已是古稀之龄,苏轼对使者说:你们还只是看见他的颜容,而没有听到他的言谈。潞国公其人,处理政务的时候,即使是精炼少年也比不上他;而且学识渊博,贯穿古今,即使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名家也有所不及。使者听完拱手说:“天下异人也。” 西羌有个首领叫做温心,有一匹名贵的宝马,温心觉得宝马一定要德才超众的人才够资格拥有,最后他上书大宋朝廷,请求准许他将宝马献给文彦博,宋朝答应了他的请求。从这件事足以看出文彦博在邻邦的受敬重程度。 史书称赞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德望“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为人“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使在退居乡里的时候,依然“朝野倚重”。异哉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广利跟汉武帝刘彻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会被封为贰师将军?
的小舅子利, 为什么会被封为贰师将军? 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这个人在史书的记载中虽然表现得比较无能,但他因为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的哥哥,靠这层裙带关系,在、去世之后受到了重用,成为了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全面接手负责率兵对匈奴的指挥作战。 李广利能被封为将军,怎么也避不开那个“”的李夫人。这位李夫人的得宠过程,虽然在《汉史》或《》等书中的记载不是很统一,但有一个事实是她确实是得到了武帝的宠爱。从相关记载来看,这个李夫人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智谋的女人,她在生重病临死前,死活都不肯与武帝再见一面,而她给出的这个说辞直指人心:“所以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因为容貌美好,得以从微贱地位获得宠爱。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则爱意松懈,爱懈则恩义断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这个李夫人死后,据说,武帝曾将她的画像挂在甘泉宫以示怀念,她还被武帝梦到过,武帝曾让方士设坛做法与其相见,他的两个哥哥李延年、李广利都受到加封。 李广利能被封为征讨大宛的贰师将军,另一个缘由还是因为汗血马。汗血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它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长距离的骑乘,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故被称之为“”,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 自公元前307年灵王之后,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北逐匈奴后因为十五年而亡,这就为匈奴人的复苏统一提供了机会。建立时,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自此后成为了汉朝最大的威胁。文帝时,曾在《言兵事疏》中曾就匈奴骑兵与汉朝军队的优劣问题进行了探讨,定下了“以蛮夷攻蛮夷”和募民实力之策,此后汉朝开始重视准备对匈奴作战问题,开始有计划地建立与匈奴军队作战习性相同的军队,骑兵部队得到重视。景帝平定后,国家的战略作战方向开始转向匈奴方向,这也就为武帝的对匈作战提供了现实可能。对匈奴作战的主力是骑兵部队,马是骑兵纵横驰骋的基础,在通过与匈奴的一系列战事之后,武帝看到了中原马的不足,为马而战自然也就能想得通。 咱们中国人知道汗血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6年,那时,张骞从西域出使回来后,在向武帝报告西域各国情况时曾说:“在我国正西方一万里处,多产好马,马汗像血一样红。”大约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得到了大宛出的汗血马,非常喜爱,命名为“天马”。此后,去大宛搜求汗血马的汉朝使者在路上接连不断。公元前104年,又有使者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有好马,藏在贰师城中,不肯献给汉使。”武帝于是派人带着黄金千斤和金马,去大宛请求交换。大宛国一致认为汉朝对他们无可奈何,没有同意。汉使恼怒,破口大骂,用锤击破金马而去。汉使离开时,大宛国随后派郁成王拦截杀死汉使。武帝听到此事后,大怒。据《·汉纪》载,汉武帝想封宠姬李夫人家为侯,于是借着姚定汉等人建议派兵攻取大宛的奏报,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附属国骑兵及各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数万人,前往征讨大宛国。 在这次征服大宛国返回时,汉军挑选带回了数十匹好马,中等以及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从此来看,崇尚武功的汉武帝派兵征服大宛,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爱马的私欲,而为是为了改良战马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尽快适应当时战争发展的需要。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主要是因为武帝想让他率兵征讨大宛,并希望他能在贰师城取得好马。贰师城 ,在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奥什(或译作奥希)地区。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兵西征大宛国,因为沿途小国都在据城坚守,一路攻伐到郁成城(今位于乌兹别斯坦境,与我国交界不远)时兵员大减,兵败受阻,被迫退回敦煌。公元前103年,浞野侯赵破奴率领的两万汉军被大宛国全歼,赵破奴投降。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得到汉武帝再派来的援军后,分兵数路,从南北两道,再次率兵出征。这次因为兵多将广,沿途小国无不开门纳降。有一个轮台国,在当时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因为不降被李广利屠城。之后,汉军就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国,断水围城四十余日,逼得大宛国内乱。李广利随后接受了对汉朝友好的大宛贵族的求和条件,扶持味蔡为大宛国国王,与其订立盟约后罢兵而还,此后西域各国震恐,派往西域的汉使因此越发顺利地完成使命。 之前,我以为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是最先唯一的以未来即将要征服的作战地区地名给将军命名的,在对《汉史》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前已经有了。比如,汉武帝为了驱逐匈奴,让汉使不受阻拦,曾派浮沮将军,率军从九原出塞两千余里,至浮沮井而还;曾派匈河将军赵破奴,率军从令居出塞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 因为裙带关系受宠的外戚,虽然有机会建立功绩,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个李广利也不例外。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因“奸”乱后宫,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被汉武帝下诏诛灭,当时李广利因正在攻打大宛未归,未受牵连。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与匈奴右贤王战于天山,一句“虽胜犹败”让自己被下狱,后来受到了宫刑。公元前91年,太子在巫蛊之乱中被逼自杀。公元前90年,匈奴再次入侵,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大军抵抗匈奴,因为丞相刘屈髦的巫蛊事件和密谋推立刘髆为太子事件被人告发,受到追究,后来又因为兵败而投降匈奴,因受到汉朝投降匈奴卫律的嫉妒,被匈奴单于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