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最后如何死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又名尉迟敬德、胡敬德,是大唐开国名将之一。

他性格忠厚,勇武善战,曾随唐太宗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之一,尉迟恭的名字与大名鼎鼎的秦叔宝并列,为隋唐十三条好汉中的稳坐第十三把交椅的好汉,亦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门神肖像的原型。

纵观《》,汉人的名姓之中未有“尉迟”这个姓氏的存在,事实上,尉迟恭是时代鲜卑族人的后裔,朔州鄯阳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朔城区人。

相传少年时期,尉迟恭生活贫苦,曾以打铁为生。

末年,,天下英豪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中原大地陷入战乱。

尉迟恭身怀一身绝世武艺,有心投效明主,建功立业,于是告别妻子,离开家乡踏上了从军之路。

尉迟恭最初从军于高阳之时,李世民大军正与周所部决战。

李唐大军且军纪严明,刘武周军队不敌。

尉迟恭作为刘武周麾下的将领,也被李世民所俘虏,而后有感秦王李世民心怀天下,是一代明主,遂决意投效李世民麾下。

作为降将的尉迟恭初来乍到之时,受到唐军诸将排挤,不得已离去。

几年后,,李世民身陷重围,尉迟恭挺身而出,于乱军之中救下李世民,从此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成为其左膀右臂,追随李世民开创了李唐江山的万世基业。

尉迟恭怎么死的 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半生戎马,随唐太宗征战沙场,为大唐开国奠基立下了。

晚年的尉迟恭告别疆场,颐养天年,虽依然操心国事,然而大半时间得以在家弹奏清乐,自娱自乐,享受退休生活,直至七十四岁逍遥离世,在中国古代众多年轻为国征战的将领中,尉迟恭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圆满的。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命太子监国。

此时,已在家中养老的尉迟恭得知消息后,上书进言,劝李世民此时御驾亲征,将导致朝政不稳,不如委派一位优秀的将领代为征伐这弹丸小国。

尉迟恭所言本是个很好的建议,然而刚愎自用的李世民此时急于建功立业,丝毫听不进贤臣的进谏之言,反而让尉迟恭与他一同出征高句丽。

此次远征,大军吃了败仗,直接导致了贞观后期唐代国运急转直下,唐太宗的病体也因此愈发沉重。

班师回朝后,尉迟恭,依旧回家养老,再不问朝政之事。

据说尉迟恭晚年除喜爱丹青乐器之外,还迷信炼丹服药,研磨各种金属矿石,配置丹药,并在家中后院挖池塘,兴建楼台,大搞室内装潢,甚至闭门不见外客,长达十六年之久。

显庆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一代名将的人生至此落幕。

李治为此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

同时册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予、兵器、乐器若干,并郑重将这位开国元勋葬入昭陵,为唐太宗陪葬。

尉迟恭墓 唐代著名开国名将尉迟恭仙逝之后魂归何处?据史书记载,尉迟恭晚年赋闲,在家不问世事,炼丹奏乐,兴建楼台为乐,直至七十四岁高龄在家后,唐高宗李治将他安葬于昭陵,算是赐予这位开国元勋天上地下永远为唐太宗李世民保驾守陵的荣誉,因而,尉迟恭的陵墓在位于陕西西安的昭陵,唐太宗长眠之地。

尉迟恭陵墓像 众所周知,唐太宗在玄武门事变之后,落下了一个夜晚做噩梦的毛病,时常梦见被自己诛杀的两位兄弟——太子与李元吉前来向他索命,因而夜不能寐,头痛异常。

在的建议下,李世民让画师依照大将秦叔宝与尉迟恭的形象画了两幅门神画像,张贴于寝殿宫门之上,这一招果然奏效,至此之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鬼魂再也未曾出现在太宗梦中骚扰,这便是民间流行门神镇宅的由来。

由此可见,尉迟恭与秦叔宝神勇盖世,对唐太宗,太宗在精神上十分倚重他二人,以至于龙驭宾天之后,也希望自己生前的爱将为自己护陵。

唐高宗李治出于孝道,又为表示对臣下的敬重,做此安排,也不无道理。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尉迟恭属于陪葬先帝的大臣,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陵墓。

此外,也有后人称,湖北省荆门地区保留着一座大唐武将的墓地,便是尉迟恭的衣冠冢所在,可见后世百姓对这位大唐门神存有一份怎样的崇敬之心。

尉迟恭的儿子 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恭与原配妻子梅秀英生有一子,名曰尉迟宝林。

据说尉迟宝林生得黑面虎须,相貌威武,腰悬竹节钢鞭,手持一柄丈八蛇矛,武艺超群,勇冠三军,真可谓虎父无犬子。

隋末天下烽烟四起,尉迟恭凭借一身武艺有心投效明主,建功立业,于是忍痛离开家中妻子,外出投军。

夫妻话别之时,梅秀英正怀有身孕,因孩子还未出世,尉迟恭这位准父亲也不忍离开。

几经思量之后,他决定,为孩子起名“宝林”,并留下自己随身兵刃雌雄中的一根,刻上“尉迟宝林”姓名字样,作为日后父子相认的凭据。

然而,之中,梅秀英不幸为北国白良关总兵刘国桢所掳,被逼下嫁。

梅秀英为了保护腹中丈夫的骨血,不得不答应嫁给刘国桢为妻。

孩子出生后自然成为刘国桢的儿子,取名刘宝林,长大后习得一身武艺,成为刘国桢麾下的一元猛将。

在成长的数年中,梅秀英一直将其身世隐瞒,未敢吐露半点实情。

李渊登基后,派李世民带兵东征西讨,一时间唐军所向披靡。

尉迟恭作为先锋兵进白良关时,打伤刘国桢。

年轻气盛的刘宝林为父报仇,和尉迟恭大战三天未分胜负。

梅秀英得知后,终将儿子的身世如实相告,劝其不可认贼作父。

刘宝林在阵前亮出刻着“尉迟宝林”字样的鞭来,双鞭相会,父子终于相认,遂倒反白良关,杀死刘国桢,报了家仇。

梅秀英失节改嫁,羞愤自尽。

至此之后,父子并肩作战,为大唐江山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晋时期著名将领温峤,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温峤[qiáo],字泰真,又字太真,东晋时期著名将领。 自幼聪慧博学,最初任职司隶校尉都官从事,后为并州刺史,历任司空左长史、平南将军、江州刺史、等官职,受封始安郡公。 后,温峤拥戴南下即位,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不久升职为太子中庶子,辅佐太子。 太子司马绍即位后,史称晋明帝,温峤升任侍中、中书令,曾参与平定了之乱。 晋明帝司马绍病重期间,温峤随王导等大臣被拜为顾命大臣,参与平定了苏峻之乱,因功升任骠骑将军,受封始安郡公。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温峤病逝,时年仅四十二岁,被朝廷追赠大将军。 温峤是个很有趣的人,个性很强,富有幽默感。 他在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喜欢在船上和扬州、淮中一带的商贾赌博,一直赌运欠佳,经常输得毛干爪净,一塌糊涂。 温峤和庾亮关系好,每次输了钱,温峤就站在船头冲着岸上高喊:“卿可赎我!”——老庾啊!快出来赎我啊! 庾亮就会带上钱给那些赌徒,温峤才会被放走。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作为的大舅哥,庾亮相当有钱,可是他再有钱,也禁不起温峤坚持不懈地折腾啊,那段时间被折磨完了。 温峤有个堂姑,因为战乱家人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丽。 堂姑刘氏嘱托温峤,让他给小堂妹找个好人家的好小伙。 温峤当时正赶上妻子去世,见过小堂妹之后,就害起了单相思,心里算计着如何能把小堂妹娶回家。 温峤对堂姑刘氏说:“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好女婿太难得了,像我这样,才智过人的,您说可以不? 刘氏说:“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能从战乱中逃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得以苟且活着,我很满足了,哪敢奢求和大侄子一样的女婿呢? 几天之后,温峤找到堂姑刘氏说:“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已经找到好人家了,门第不错,女婿还是个当官的,人长得帅呆了,一点儿也不比我差。 随后,温峤送给堂姑玉制的镜台一枚,这镜台是征讨得到的,堂姑刘氏大喜。 等到成婚那天,小堂妹拨开纱扇,“”说:“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我早就怀疑是你这老家伙,果然如我占卜的那样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出身低微的陈霸先,是如何一步步当上开国帝王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有好几十个,它们的国号也各有不同。有被后人山寨无数的(比如秦、汉),也有两个都是正统的(比如刘宋和赵宋),甚至还有能凑成一桌麻将的(曹魏、北魏、、)。总的来说,常用的国号无非也就那几个,基本上是越早建立的被模仿的越多。 但是只有一个王朝,它的国号和是一样的,可谓。它就是南朝的最后一朝——。 在汉人的几个大姓里,赵、朱、刘、李等姓氏都是享国超过二百年的大王朝,光王朝末年的龙子龙孙就能数以万计甚至是十万计;唯有,其朝享国不过三十二年,领土甚至比当年东吴更小,却能稳居中国姓氏排行榜前五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陈家兴旺如此,功劳还得算到陈朝的开国、高祖皇帝陈霸先头上去。 按陈霸先自己的说法,他是东汉望族颍川陈氏之后,祖上是东汉名士陈寔、西晋太尉陈准,与曹魏名臣同宗。当然,考虑到皇室都有自我吹嘘的成分,这份家谱看看也就行了。实际上,陈霸先不过是吴兴一个地道的寒族军人而已。 南朝四个开国皇帝里,和都出身于兰陵,本就属于士族阶级,因此他们的夺位基本属于政变;而寒门出身的和陈霸先,就不得不把天下重新收拾一遍了。因此,陈霸先和刘裕之间,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陈霸先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乡里当里正,后来又去了首都当油库吏。这两份工作都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职务不高,油水很足,非地头蛇或关系户不能做到。换做别人,应该很容易满足;但到了陈霸先这里,事业还没开始。 很快陈霸先就搭上了萧衍的侄子、新喻侯萧映的关系,跟着他从建康到吴兴(算是衣锦还乡),又从吴兴到了广州,成了萧映手下的得力干将,并在萧映去世以后成为了南疆最重要的武将之一。他的威名甚至惊动了萧衍,要手下去给陈霸先画像以备自己审阅。 不久以后,之乱爆发,这件事对于远在岭南的陈霸先来说本来影响不大,毕竟侯景也没那个心情越过南岭去广州打他。但是陈霸先展现出了他政治家的一面——向效忠,并表示南方的士兵全部归江陵调遣。 之所以向萧绎效忠,当然有萧绎是当时的天下讨贼军盟主的成分在里面,而背后的原因却不止这么简单——与长江流域相似,此时的珠江流域也因为失去了中央的制衡而被各地军阀打成了一锅粥。 时任广州刺史是个南渡来的北魏宗室,和陈霸先关系极其紧张,甚至想谋杀陈霸先,最后被陈霸先发觉后自缢;而交州(今越南)一带的土著大族也在蠢蠢欲动,想要趁机玩一票大的。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向一个为四方认可(至少是表面上认可)的势力低头,是成本最低的安顿后方的举措。 台城陷落后次年,陈霸先宣布勤王,带领广州的精锐沿水路向北进攻。他的这一次北伐,其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忽略,然而却实在是不可小觑。 三国以前的中国历史,主战场基本都在中原;魏晋以后,南北之间的对峙也主要围绕着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大河展开,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流域虽然已经逐步开始发展,但相比于金陵、广陵、洛阳、长安这样的都市来说依然,其在中国政治版图上的意义更是远不及上述城市。 然而,陈霸先的这一次北伐,则是将广州的部队带到了江南,并且稳定地站住了脚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岭南的军人集团进入到江南的政治生态之中。从此以后,两广地区也成为了中国政治地图上的重要一环。 如果硬要拿一个妇孺皆知的例子作比的话,这场北伐无论是从起点还是终点,亦或是过程来说,都像极了一千四百年后的那场北伐——起于广州,终于南京。 而且陈霸先也得到了另一个外援——那就是从江陵出发的王僧辩。 实际上,王僧辩之所以能平灭侯景,陈霸先起着关键的作用。两军会师的时候,王僧辩的粮草已经几乎断绝,是陈霸先立刻拨出了自己的六成军粮分给了他;而当身为主帅的王僧辩在台城下犹豫不决的时候,又是陈霸先带头冲锋,终于成为了压垮侯景的最后一根稻草。 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和陈霸先一起留在了下游,一个坐镇建康,另一个待在京口,防备江北的军队。萧绎死后,王僧辩和陈霸先商议,又把萧绎的小儿子晋安王接到建康来继位,这就是梁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梁敬帝。 到这个时候,陈霸先依然还只是王僧辩的合伙人和副手而已。而伴随着萧方智的到来,陈霸先也将,并最终与王僧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