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石达开明知去四川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去 他到底想到了什么事情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石达开明知去四川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石达开从天京出走后,历时7年,转战了15个省,最后决定去四川。

但是石达开还没有进入四川,就在大渡河边。

(石达开剧照) 说起来,石达开去四川,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历史上在四川建立的政权,没有一个能够发展成全国性的政权(当年从汉中出发,最后获得了天下。

但严格地说,汉中并不属于四川,同时刘邦获得天下也有些侥幸),而且这些政权没法长久就会灭亡。

在石达开之前,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件事,石达开本人也是很清楚这一点的。

可以,为什么他还要贸然去四川?以至于还没有走进四川,就全军覆灭。

石达开这样做,不是自取灭亡吗? 要搞清楚石达开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错误选择,我们得看看石达开从天京出走的一些情况。

其实,石达开虽然从天京出走,和分开了,但是他的做法一直非常奇怪,是历史上别人从来没做过的。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者,如果离开了之前的首领,一定会选择称王、称帝之类。

比如武臣离开,自封为赵王。

离开,也是明确地亮旗帜称帝。

为什么离开了之前的首领,要选择亮旗帜称王称帝呢?因为这样一来,才会给世人一个明确的信号,世人才知道,跟着你干,是有奔头的。

将来你做大当了,好歹自己可以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就算战死了,妻子儿女也可以沾光得福荫。

可是,石达开一直没有明确亮旗帜。

这实际上也是石达开最后力量越来越小,队伍越来越少,以至于全军覆灭在大渡河边最重要的原因。

(洪秀全剧照) 那么,石达开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认为,这是由石达开自身的性格决定的。

石达开是个很讲江湖义气的人。

当时他之所以加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就是因为洪秀全亲自上门邀请他。

他出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想法,支持洪秀全而加入了。

虽然加入了,但其实他从来不信洪秀全拜上帝教那一套。

在中,洪秀全猜忌、限制,乃至打击他的做法,让他非常生气,因而才负气离开。

总之,石达开身上更多的是江湖义气,而不是古代知识分子具有的那种忠孝思想。

如果他有忠孝思想,那么他就应该极力拥护洪秀全。

不管洪秀全做得对,还是不对,他都不该评判。

而且,他还要反复收敛自己,树立洪秀全的权威。

就像当年为了树立刘邦的权威,“自污”自己一样。

如果他这样做,洪秀全一定不会猜忌他,他也不用离开天京了。

具有忠孝思想的人,还有一个反面极端,就是自己做大当王,让别人忠于自己。

石达开要是这样,他离开洪秀全后,就应该明确亮旗帜,称王或者称帝。

但是,因为石达开是江湖义气,他觉得他离开洪秀全,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如果离开洪秀全后,自己占山头,亮旗帜,那样的话,别人一定会说他动机不纯。

他可不想受别人这个话。

因此,石达开离开天京后,一直以“通军主帅”的名义作战。

而且,他的每次作战,都是为了配合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来进行的。

包括他进攻浙闽,包括他发动宝庆会战,都是为了牵制清军,让清军无法一心一意地围剿天京。

石达开这种配合太平天国主战场的行动,所起的效果是明显的。

太平天国能够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重大胜利,都是因为石达开牵制了大量兵力的缘故。

(李秀成剧照) 不过,石达开虽然极力牵制清朝的兵力,为太平天国主力减压。

但是,洪秀全却并不买石达开的账。

无论是石达开进军浙闽,还是宝庆会战,洪秀全都没有派军援助石达开。

不但没有派军援助他,而且还把李秀成、陈玉成、杨辅清等大将纷纷从石达开身边调走,让石达开越来越缺少大将,因此多次打仗都不胜。

就算这样,石达开也从来没有埋怨过洪秀全,依然想办法积极配合洪秀全作战。

而他之所以去四川,也正是配合洪秀全的表现。

虽然去了四川后,无法做大。

但是石达开从来没想过要做大。

他想的也就是去了四川后,能够把战场拉开,和太平军主力互为犄角,从而有效地牵制清军。

同时因为有山川之险,他可以确保不败,再不会出现宝庆会战那样的惨败。

只要太平军主力能够做大,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石达开实在是一个无私的人。

但是他的无私,却并不能在战场上转化为胜势,以至于最终。

而直到全军覆灭之际,石达开依然在讲江湖义气。

他毅然自行前往清军军营,和清军谈判。

希望用自己的命,保护最后的两千将士不被清军屠杀。

可惜,虎狼一样的清军,最终不但杀了他,也杀了那两千将士……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贡献美食讨好帝王:他竟用人奶去喂养乳猪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崇祯皇帝如果去南京的话 明朝能恢复到盛世吗

还不知道:如果去南京能恢复盛世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明朝的某几个,虽然富有才华,但是不喜欢被人拘束,所以时常闹出来引人发笑的事情,比如皇帝不喜欢上朝。他们达到的最高纪录,就曾有皇帝坚持二十八年不上朝,这是皇帝干出来的事情。令人感慨的是,虽然他不上朝,却不代表着他没有理会朝政,真正的掌权人还是他。不仅如此,他还征战其他国家,积极扩充版图。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坏处。 因为多年征战,明朝的国力亏空。看起来像是正值强盛之际,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且皇帝比较奇葩,不喜欢上朝,对于朝政的影响还是有的。虽然当时没有显现出来,但慢慢的,明朝的政权就已经开始出现漏洞了。在皇帝看不到的地方,到处都是各种算计,大臣们也不想理会政事。 万历因为继承人这件事情,断断续续闹了好几年,更是把朝堂的水搅得越来越混。没曾想,继位的这个人,更是让人想象不到。他和上任皇帝有些相似,不喜欢政务缠身。好歹上个还会处理政务,但是他更奇葩。把国家大事放在一旁,只想要专心做一个木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权臣上马,把朝廷弄成了 一言堂 ,好的臣子基本都被害了。 崇祯确确实实就是被这些个老祖宗给坑的不轻,他刚刚继位,经验不足,但是明朝已经到了衰败的边缘。即便是他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也得耐着性子把隐患全部清除了。所以,他上台不久,就开始着手把前朝的 重臣 给杀了。小编觉得,像这样的皇帝,基本上不会有臣子愿意跟随着他。 看过明朝历史的朋友也知道,那个时候,明朝已经到处都是漏洞,早已不是之前那个强盛的明朝。放眼江河,百是满含怨气。有些能力的人,都在想着推翻旧政成立新的王朝。其实,在这种四处都是危险的时刻,他能够做到镇压部分起义,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真正的敌人并不会给他休息的机会。远在关外,早就有人一直垂涎着中原这块富饶的土地。 想要把这个国家彻底治理好,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人再有本事,面对这样的危急状况,也不可能想出来立以起效的办法。不得不说,崇祯还是一位比较机智的皇帝,他一开始也没有急着把这一切治理好,而是决定慢慢的整改。,所以他对于朝政的事务,从来不假其他人之手。为了重建明朝的辉煌景象,他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来看看崇祯是怎么做的,他将有异心的臣子全部换掉,换上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安插在各个朝政部门的重要位置上。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就是疑心很重。古语曾言:用人不疑。你要是想要给某一个人重任,就必须先给予相应信任。不能把人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你反而过来再怀疑别人的忠心。崇祯或许是从小生长在勾心斗角的环境中,所以从来不肯信任自己身边的人。 就拿实例来说吧,在他掌权的时候,手底下那些重要位置上的官员,大大小小被他处理掉了五十多个。首辅更换更是频繁,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位置,他应该任用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无论谁坐上那个位置,他都会怀疑是是有私心。所以国家一直没有安定下来,官员们更是担心自己的安危。别看现在皇帝还对你态度这么好,但是谁也不确定,他会不会觉得你有造反的意思。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大臣中整日忙着藏拙,没有人愿意去当那个出头的鸟。在这种四面都是敌人的情况下,即便是崇祯多活几年,估计明朝还是在相应的历史节点破灭。 即便是他能够活着到南京,但是身边根本没有愿意跟随着他征战的大将。臣子们都害怕这位疑心重的皇帝,在他出逃的时候,身边更是只有一个,又怎么可能凭借着这个。别看当时那些起义的行为被制止了,但是引发矛盾的根源还在,所以明朝根本没有民众支持。这么一个没有支持的皇帝,没有人愿意去挽回的王朝,即便是留着崇祯的性命,想必也不能干扰历史的走向。明朝曾经鼎盛时期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