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洪承畴被俘后本来一心绝食求死,为什么最后还是投降了?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被俘后本来一心绝食求死,为什么最后还是投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攻打时,为了能扩大势力,在招降明将这件事上颇下功夫。

据说,明将洪承畴被俘后,不论皇太极如何苦劝,就是执意不降,一心求死。

但是,为什么最终洪承畴却又投降了呢?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早年读过几年私塾,由于父亲病故,不得不辍学回家帮母亲卖豆干。

后来,洪承畴得到私塾老师的帮助才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洪承畴特别刻苦,并早早立下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洪承畴在24岁时考取,实现了他入仕为官的愿望。

然而,洪承畴不光会读书,他在统兵作战上也很有才能。

(洪承畴剧照) 崇祯二年,农民军起义闹得很凶。

陕西总督杨鹤由于手下缺兵少将,将时任学政的洪承畴临时充为将领,命他平定农民起义。

没想到洪承畴首战告捷,连杀敌兵300余人,并解除了韩城之围。

捷报传来,朝廷对洪承畴自然封赏颇厚,并提拔他为延绥巡抚。

洪承畴一战成名,在军中威名大振。

洪承畴带兵后,一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他全力剿匪。

对那些投降的流寇也不留活口,因此农民军损失极为惨重。

的军队也由于遭到洪承畴的猛攻,死伤无数,最后只带18人突围出去,躲在了陕南商洛山中。

就在此时,皇太极趁乱率清军攻打辽东一带,眼看辽东就要沦入其手,崇祯情急之下,把正是清剿农民军残余势力的洪承畴调至辽东,希望他能挽救辽东败局。

面对皇太极的重兵压境,洪承畴认为应当且战且守,。

但崇祯一心想力克清军,一再下旨催战。

洪承畴无奈之下,只得仓促应战。

不曾想却被皇太极阻断了粮道,将他及明军困在松山。

虽然屡屡突围,但都以战败告终。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死守松山,等明军支援。

然而明军迟迟不见,城中粮草却一天比一天少。

虽然皇太极屡次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只是不应。

苦撑半年后,城中草根树皮都寻觅不见时,清军发动攻势,一举夺下了松山。

洪承畴战败被俘,成了皇太极的俘虏。

(皇太极剧照) 俘虏洪承畴,皇太极大为高兴,毕竟洪承畴是明廷文武双全的重臣,如果能投降清廷,自然对打击明朝起到重大任用,所以皇太极对洪承畴相当重视。

据《明季北略》记载,洪承畴被带到皇太极面前时,清军喝令他跪下,但他死活不跪,反而大声斥骂:“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皇太极见他不肯屈服,只得将他“拘所北馆”,为了打击他的锐气,下令不得给饭他吃,只给点菽水让他喝。

此后,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

但洪承畴只是充耳不闻,不理不睬。

清军见他坚决不降,一怒之下便拔刀要杀他,谁料洪承畴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

不光如此,洪承畴还以绝食对抗,以至“米浆不入口者七日”,大有以死殉国的意愿。

那么如此倔强的洪承畴为何投降了呢? 关于洪承畴投降有3种说法。

一是《全史》记载,说诸文臣对洪承畴劝降失败后,皇太极亲自到囚禁洪承畴的地方。

洪承畴见他时立而不跪,他亦不在意,反而看洪承畴衣服单薄,便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多有关切。

于是感动了洪承畴,这才臣服于他。

二是《·洪承畴传》记载,说皇太极想收服洪承畴,便命范文程劝降。

范文程见到洪承畴没有提投降的事,只是谈古论今聊了半天。

随后,范文程向皇太极汇报说,在聊天时,屋梁上的灰落下一点来掉到洪承畴的袖子上,洪承畴将灰拂掉了。

范文程说,洪承畴连衣服都如此爱惜,必爱惜生命。

皇太极于是亲自探视,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便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嘘寒问暖,洪承畴大为感慨,于是下跪臣服。

三是《清史通俗演义》中记载,说洪承畴这个人极为刚正,唯一的缺点就是好色。

于是有满蒙第一美人称号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向皇太极自荐,请求去劝降洪承畴。

在得到皇太极同意后,庄妃便托了两盏酒盅和一壶参汤来到了洪承畴的囚房中。

(庄妃剧照) 庄妃生得花容月貌,且一副楚楚动人之相,把个洪承畴看得心酥眼热,只是一劲地胡思乱想。

所以庄妃柔声唤他时,他不忍不答。

结果三言两语,就被庄妃套得他家有老母,还有娇妻美妾,膝下亦有儿郎。

于是庄妃感叹,好好一家人,如今竟落得个如此境地,于是泪眼婆娑,惹得洪承畴也忍不住垂泪不止。

后来,庄妃又挑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对洪承畴多有规劝,然后才入情入理地分析现实情况。

最终在她的劝说下,洪承畴终于放弃了殉国的念头,转而同意投降清廷。

以上说法,第一种和第二种差不多。

只是第二种比第一种详细一点。

第三种,皇太极用庄妃色诱一事,显然有些不靠谱,是小说家的杜撰。

当然了,关于洪承畴究竟是怎么投降的,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设坛祭奠洪承畴?崇祯皇帝眼里为什么只有洪承畴?

为什么要设坛祭奠?崇祯眼里为什么只有洪承畴?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崇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很多人都说他不好,也有的人说他是有自己的方法的,但是就是争议非常大,这其中有一件事情小编就非常的不明白,话说这个好像有设坛祭奠“洪承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当时在崇祯皇帝的危局中,洪承畴堪称是擎天白玉住。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极为看重,认为辽东兵败如山倒,洪承畴这样的重臣是不会生还的,便痛苦的设坛祭奠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公元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母亲娘家是员外,算得上大家闺秀,又很是聪慧,颇知诗礼,教子极严。 洪承畴继承了母亲的聪明基因,又得母亲的严格要求,学业极佳。11岁时因家境不好,洪承畴辍学,在家里帮母亲做豆干生意。然而学馆先生有感于洪承畴的聪明好学,让他免费入学馆学习,重拾学业。 洪承畴确实天赋异禀,1615年中乡试,1616年中。中进士后,在任职了6年。1622年升为浙江提学佥事,1624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1627年升任陕西督粮参政。 1628年,陕西爆发了农民起义。 一心做有为之君的崇祯皇帝,一直勤勤恳恳。为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也是穿旧的。纵使如此,大明帝国的颓势却依然如故。因富豪权贵们抗税,国库依然空虚,总是捉襟见肘。 朝堂上的大臣们打着“孔圣人”的道德大旗,行党争、谋私之实。世风日下,真正忧国忧民的实干家很少。 崇祯皇帝和朝堂诸臣都知道陕西的灾情,国库却拿不出赈灾钱粮。朝堂上,也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在饥饿放驱使下,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腐败的政府军,打不过饿红眼珠子的灾民,一败再败。 1629年,义军围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身边没有武将可用,就让洪承畴出战。 洪承畴于是领兵出战,在征战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洪承畴治军严谨、长于谋略、又敢打敢拼。洪承畴一战便斩杀义军300多人,解除韩城的危局。因此洪承畴得到了杨鹤的倚重,被派出去四处剿杀义军。 义军原本都是饥民,是因为没有吃的才被迫造反寻找活路,算起来也有情可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朝廷不愿多造杀孽。所以朝廷给杨鹤的命令是“边剿边抚”,只求稳定局势即可。 洪承畴处世已久,深知朝廷拿不出来赈灾的钱粮。而没有钱粮的安抚,饥民迟早还是要反的。所以洪承畴把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把“边剿边抚”为“先剿后抚”。 洪承畴对待义军就一个字,“杀”。抓到义军杀掉,义军主动投降也杀掉,甚至洪承畴突破道德底限诱降义军,然后再行杀掉。在灾民义军的滚滚人头中,洪承畴的能臣干臣之名却闻达于朝堂。 尽管洪承畴的手段狠毒,却立杆见影,能有效的遏制陕西局势恶化。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表现欣喜不已,终于有一个为国分忧的实干家出现了。 1631年,杨鹤被罢官下狱,洪承畴继承其职,继续镇压起义军。朝廷对洪承畴的任命,其实是变相同意了洪承畴的“先剿后抚”。此后的两年中,洪承畴的威名日盛,所到之处义军都被打败。 1634年,崇祯皇帝见其他人镇压起义军不力,而洪承畴处处建功。就把镇压起义军的大权交给了洪承畴,加、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就这样,洪承畴成了政府军的“总司令”。 洪承畴果然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他的镇压卓有成效,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和力度逐渐下降。1639年,洪承畴在潼关设伏,重创部。李自成部死战突围后 ,仅余18骑逃入商洛山。 李自成兵败后,农民起义遭受打击,几乎销声匿迹了。崇祯皇帝以为中原局势已定,就急忙把帝国最能打的名将――洪承畴派往辽东前线,主持与满清的战事。 那么多人才,皇帝眼里只有洪承畴一人,足见对洪承畴的倚重。也许皇帝觉得、这些人不够优秀,洪承畴才是名将之才。 1639年,洪承畴带着陕军到达辽东前线。1640年,洪承畴帅明军与的满清主力展开松锦会战。双方各自投入十数万的兵力,规模。 洪承畴下辖八个总兵:部、王廷臣部、马科部、王朴部、部、白广恩部、部、部,计马步军14万。就兵力而论,明军略占优势,武器装备的优势更大。然而,洪承畴清醒的认识到明军其实是弱于清军的。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扯肘。洪承畴能如臂使指般指挥的,只有自己带来的陕军 ,而对手皇太极的十数万大军则。 所以洪承畴一面竭力维持内部团结,一面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就当时的客观事实而言,洪承畴这样做是对的。 1641年,明军抵达松山附近与清军交战,在乳峰山大战,杀伤大量清军,最后清军失利。 获胜后,洪承畴立即上表,为出战的吴三桂请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以廉勇振饬辽兵。”洪承畴为团结别人而不说自己的功绩,只为他人请功,这是很难得的。不得不说,洪承畴是很有名将之风的。 首战顺利,然而洪承畴不敢冒进,驻兵不前以待时机。可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军饷不足为由,为主速战速决。有焦虑症患者之称的崇祯皇帝,也犯了急躁病。催促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使者监督进兵事宜。《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崇祯皇帝在后方遥控前线的操作,犯了兵家大忌。 洪承畴在皇帝的命令面前,虽知结果难料也只得硬着头皮进兵。皇太极得知明军进兵后,不顾正在严重的流鼻血,帅援兵昼夜兼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前线,切断了明军的后路。 清军生长于辽东,比明军更得地利。清军突袭塔山,趁着落潮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明军失去了粮草,只好回宁远就食。 明军在回宁远时,内部派系不和的劣势再现。大同总兵王朴帅兵怕留下断后,先行带兵而逃。引发了明军各部的恐慌性撤退,互相践踏,争夺道路。吴三桂等人逃入杏山,马科等人逃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不成,只好困守松山。 清军以重兵围困松山。洪承畴在坚守约一年后,因松山副将降清而兵败被俘。洪承畴原本是要绝食殉国的,因挡不住满清的心理攻势而投降了。 大败,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崇祯皇帝痛苦不已。崇祯皇帝觉得洪承畴这样的重臣,定然会以身殉国,是不会生还的,便设祭坛祭奠。 然而的是,洪承畴居然没死,还降了满清。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入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祭奠还未结束。不知道崇祯皇帝得有多尴尬,“朕都祭奠你了,你还投降,让我的脸往哪里搁呢?” 然而,比崇祯皇帝更尴尬的是洪承畴本人。洪承畴投降后,却至死都活在难堪之中。 满清贵族早已经汉化,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熏陶。见洪承畴这样的大儒、明朝重臣还投降,对他无比的鄙夷。尽管后来,洪承畴对满清做了很大的贡献,满清朝廷始终都是防范他,不肯重用。 洪承畴投降满清,辅佐满清入关的消息传入家乡,家乡人对洪承畴无不引以为耻。 洪承畴在泉州老家建造了府邸,完工时没一个亲友上门道贺。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对有这样的家人感到羞耻,感觉无颜见人。 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与他划清界限,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终日住在船上,隐居不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 为什么朱祁镇第一次远征就被俘虏了呢

为什么第一次远征就被俘虏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古代,有许多进行过多次。御驾亲征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提高自己在王朝中的威望,即通过战功在国家内部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二是鼓舞士气,皇帝亲自征召军队,被征召的士兵的士气都很高昂,通常都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风险。例如,明朝的朱祁镇皇帝在战斗中被敌人俘虏,成为明朝最丢脸的皇帝之一。不过,俘虏他的敌军将领也不是鲁莽之人,俘获皇帝后,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杀死他,而是在北京战役后,把皇帝放了回去。但是等朱祁镇回来后,才发现皇帝有了另一个人。虽然皇帝被敌军俘获,但是朝野之中却有很多大臣趁机上位。那么,为什么皇帝都被敌人抓住了,下面的大臣没有遭受惩罚反而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呢? 当时,敌人的领导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的非常强大,蒙古的各个部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在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继续扩张,目标直指明朝的边境。而这时,明朝的宫廷内一片混乱,大臣们都在争论是否进行战争以及谁去指挥战斗。朱祁镇最终决定御驾亲征,想像那样,但是朱祁镇不是明太祖那贤能的皇帝,他是一个相当愚蠢的人。 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决定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皇帝亲征的风险很大,朱祁镇没有进行过指挥战争的训练,对战争毫无了解。而他自己年轻气盛,这场战争也是由一些阴谋引发的,有些人心怀恶意,唆使皇帝进行亲征,以达到自己别有用心的目的。 朱祁镇的对手以骑兵为主体,虽然只有10万人,但战斗力非常强大。绰罗斯·曾经用数千名士兵战胜了拥有数万名士兵的明朝名将,石亨最后还是依靠假死才逃离战场。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就是绰罗斯·也先率领着的瓦剌军队。 朱祁镇因大臣们的反对非常生气,没有人支持他,宠臣王振站出来,从朱祁镇的立场指责大臣祸乱朝政,煽动了朱祁镇的情绪,最后,亲征成了无法改变的事。朱祁镇仅仅花了两天的时间就像开玩笑似的凑出了50万军队。而明太祖每次调兵打仗都要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准备工作,朱祁镇如同儿戏一般的准备工作为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大军开拔之后,跟随他的大臣们都建议他返回明朝的土地,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如果他不战而退,不仅会显得大明在示弱,而且会损害他在臣子们眼中的形象,所以他坚持命令军队继续前进。在边境晃了几个来回,没有找到瓦剌的军马,才决定撤军回去。返回的途中,王振故意让军队路过家乡想要炫耀一番。 当大军到达距离土木堡几十千米的地方时,探子来报,侦察到军队追了上来,明朝的军队不得不加快行进的速度,朱祁镇还任命朱能留下指挥部分军队进行防御,结果朱能中了敌人的计谋,。当朱祁镇率军到达了土木堡,绰罗斯·也先率领的大军追上了明军,明军乱做了一团,被也先的军队冲杀的,朱祁镇也成了俘虏。 而这发生的一切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阴谋,这场阴谋的幕后主使是谁呢?当然是利益集团。首先,当朱祁镇被围困时,镇守宣府的杨洪没有派出任何部队去营救,他可是清楚地知道,皇帝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以及他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除非他知道皇帝被抓获对他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利益。 此外,王振只是个。他为什么胆敢怂恿皇帝冒险?很明显他也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武将们跟随皇帝出征,与皇帝共生死,所以留守京城的文官集团是非常的可疑。朱祁镇被捕后,这些文臣没有去组织营救,而是各自进阶了自己的官阶,收编了皇帝的军队,这表明这些人在开战时故意反对皇帝,实际上利用激将法促使皇帝亲征。 更可怕的是,在第一次击退敌人后,大家清楚地知道朱祁镇在敌人的营地中,但是明军仍然进行炮火轰击,称这是救援,他们是否是在试图用炮火炸死朱祁镇呢?这位年轻的皇帝没想到一次御驾亲征,他不仅失去了王位,被囚禁起来,还差点死在自己军队的炮火里,想想实在可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