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直是被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呢?因为和珅实在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他贪污了多少钱呢?据朝的《查办和珅案》及晚清薛福成的《庸庵全集》记载,初略估值总计约11亿两白银。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政府每年的国库收入才7千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和珅贪污的钱相当于清廷15年的财政收入! 这个庞大可怕的数字,究竟知不知道呢?他肯定是知道的。
他知道,为什么还不惩办和珅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野史大观》还有《清宫秘史》这些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乾隆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进宫,看见父皇有个美丽的妃子马佳正在梳头,一时心动,便从后面用两手捂住马佳的眼睛。
马佳受惊,又不知就里,便提起梳子反手打那捂眼之人,结果打伤了乾隆的眉头。
乾隆的母后看见乾隆眉头受伤,追问怎么回事,许是乾隆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想向母后忏悔,便说了此事。
谁知道母后非但不责罚乾隆,反而认定是马佳勾引自己儿子,立刻传下懿旨,把马佳赐死。
当乾隆知道这件事后,追悔莫及,跑到马佳的寝宫,咬破自己中指,在马佳尸体的颈部点了一下,祈祷说:“都是我害了你!如果你的芳魂有灵,咱们二十年后再相见吧!” 后来和珅入宫侍驾,因为和珅长得非常的英俊,而且模样也和马佳,乾隆便查看他的脖子,果然那里有个朱砂痣,而且算一算时间,正好是二十年。
于是乾隆便认定和珅真是马佳投胎转世,从此对他宠爱有加,任其为所欲为。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外国人的记载,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马戛尔尼回去后,他的副使乔治·斯当东写了《英使谒见纪实》一文,里面含蓄地提到和珅“相貌不凡……是皇帝唯一宠信的人”。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意思已经很明确,就是说和珅是乾隆的男宠。
后来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写了一本《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则直接根据马戛尔尼的访华,及《清宫秘史》的记载写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乾隆60岁时爱上了和珅,在乾隆看来,他就是马佳再生,并把他当成了嬖幸。

他违背了天朝的规矩,把没有为公众建立过任何功勋的情人提拔到首要的位置上来。
两年以后就要去世的母后这次对这事情未加干涉,因为这不是女眷们的事,而是男人间的事……” 也就是说,乾隆之所以宠信和珅,是因为他们两人是同性恋。
上面的几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肯定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是“还债观”、“男宠观”,还是“能人观”,其实都是在为乾隆辩解,都是想说乾隆“情有可原”。
尤其是“还债观”,简直给乾隆的糊涂作为,做了一个凄艳美丽的注解,甚至让我们还为他感天动地! 当然,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以上的辩解也是有道理的。
乾隆容忍他 也不过就是给和珅的“赏赐”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全天下的财富都归皇家所有,那么,和珅的所谓贪污,其实不过是把皇家的钱,拿一部分来,放入自己的腰包而已。
乾隆容忍他,也不过就是给和珅的“赏赐”。
后来嘉庆扳倒和珅,查抄他的家,也不过是皇家要把赏出去的钱拿回来而已,并没有特别的惩治意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来探讨乾隆为什么不惩治和珅,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果我们要有所借鉴,我们必须知道,国家是公器,而不是某个人的。
国家公职人员是管理公器的人,也就是保管员。
国家的财富是全天下人民的,如果保管员利用自己有钥匙的便利,打开大门,把财富放入自己口袋里,这就是贪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的,只有当我们建立了这样的历史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来指责乾隆,批判和珅! 乾隆与和珅究竟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不杀和珅? 比较正式的说法,一是和珅的能力突出。

和珅懂得多国语言,乾隆与外国使节打的很多交道,来往的公文,都是通过和珅来翻译的。
放眼整个朝堂,乾隆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替代和珅的人。
二是和珅很会给乾隆搞钱。
在和珅担任内务府总管之前,内务府常常亏空,。
但是和珅担当此职后,内务府不仅不空,还略有盈余。
因为和珅不仅善于从各省的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富商大贾那里搞来钱,敬献给乾隆,还首倡在朝廷中实施议罪银,所有缴获的钱全部归内务府,从而给乾隆,乃至整个皇室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可供皇家、。
三是和珅做事非常合乾隆的心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珅不但从小就学习模仿乾隆写字做诗的风格,培养和乾隆几乎完全一样的兴趣爱好,而且对乾隆需要什么,完全清楚明白。
有个记载说,乾隆哪怕轻轻咳一声,和珅立刻就会把痰盂给他递到嘴边。
总之,乾隆尽管知道和珅是巨贪,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他都没有要杀和珅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风流皇帝乾隆晚年与大臣尹壮图的一场荒唐赌局
按理说,王亶望案这样严重的案子发生在眼前,应该足以惊醒的盛世迷梦。事实是皇帝仍然浑然不觉。越到老年,皇帝越形成一个心理定势:形势总是大好的,成绩总是主要的,问题总是局部的。他多年经营的江山,是铁打不破的。虽然晚年连续爆发多起贪污大案,皇帝仍然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并且经过发现和处理,就已经解决了。 那么,为什么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老皇帝视而不见呢?是他老到昏聩了吗?不尽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晚年的老皇帝成了彻头彻尾的“洞穴人”。 “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网络配图 中国的专制者极易成为“洞穴人”。因为他周围聚集着大量以窥测他心思为生的人。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谀言比批评更容易入耳。因此,最高权力所有者很容易被大量的正面信息所洗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官员在掌握权力之前行为做派都很正常,甚至不乏理智精明,而一旦握了重权,马上满面红光而满脑糨糊。 乾隆早年对臣下的欺骗伎俩十分警惕,“难眩以伪”。而到了晚年,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膨胀,喜谀恶直之弱点逐渐暴露。大臣们自然也就窥测风向,报喜不报忧。对专制者来说,从“精明太过”到“颟顸糊涂”,中间并没有什么鸿沟,只需要心态稍作转变。在大量的“正面报道”的包围下,他对尹壮图这一激烈的“负面报道”产生无比愤怒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公布尹壮图奏折的同时,乾隆连篇累牍,从头加以反驳: 尹壮图说天下吏民,多蹙额兴叹。这绝无可能。因为我即位五十五年来,对天下百姓天恩高厚,史无前例。六次普免钱粮,无数次赈济灾民。不惜巨资,修筑海塘河工保卫百姓生命安全。“偏灾赈恤,蠲贷频施,以及修筑河工海塘,捍卫民生,所费何止万万。而普免天下钱粮四次、漕粮二次,为数又不啻数千万万,孚惠闾阎,有加无已。朕历观史册,自胜国以溯汉初,仅有赐农民田租之半,史臣已侈为美谈,从未有如我朝普免正供者。朕爱养黎元,如伤在抱,惟恐一夫不获,施惠犹以为不足,是以宵旰忧劳,勤求民瘼,迨今年逾八秩,犹日孜孜,无事无时不以爱民为念,虽底小康,犹怀大惕,从不肯矜言示惠。”大清天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因此,广大人民对朝廷是感恩戴德的,绝不会有“蹙额兴叹”之情事。网络配图 至于尹壮图所说的官场腐败、各地亏空,皇帝认为这也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事实上,如果历史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当今这个时代,是历史上最清廉的时期。不但超越历代,而且也远优于皇祖皇父时期:“、年间,虽法度严明,吏治整饬,尚不免有、徐乾学、、噶礼、隆科多、诸臣窃权交结,鄂尔泰、镜、亦尚有三家鼎峙之说。”而乾隆年间,惩贪之严厉前所未有,各地官员凛如冰渊,绝大多数不敢犯法。即使有一二胆大之徒,也马上遇到严惩:“自朕临御以来……其有贪婪不法如王亶望、陈辉祖、国泰、郝硕诸人,一经败露,无不立寘典刑,天下各督抚当此吏治肃清之际,即有不肖之心,亦必,岂敢以身试法!夫各督抚……倘谓藉端赔项派累属员,则断断不敢为此……” 因此,目前大清的形势是史上最好,是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而且还会越来越好,好得不能再好。 那么,尹壮图为什么还要闭着眼睛瞎说呢? 在上谕中,皇帝公开分析说,尹壮图此举出自如下卑鄙动机:他自揣学问才干均属平庸,在朝廷不能升为侍郎,外放派不到学政,至于尚书、督抚的职位更难梦想,所以想借此奏折显示才能,或许能侥幸录用,又可借盘查为名,沿途进行恐吓讹诈,希望得到贿赂好处,可以名利兼收,此等居心,岂能逃得了朕的洞察? 打赌还没有见出分晓,皇帝先进行一通人身攻击,其之心态袒露无遗。 皇帝更趋气壮地与尹壮图摆下了擂台,要公开较量一场。然而游戏规则却是不公平的。 如果要戳穿“乾隆盛世”的纸糊外衣,办法很简单。暗访一下,形势立判。 尹壮图也是这样想的。网络配图 然而皇帝却不给他这个机会。皇帝明确拒绝了“密往查访”的要求,理由是“无此政体”。 其实,老皇帝虽然不愿意听到任何批评之声,但是他心里也很清楚,当今天下并非没有可议之处。尹壮图所说的吏治废弛,仓库亏空,在某些局部也确实存在。此前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他就曾经派、曹文植等到浙省查办过府库亏空案。而云南一省现在亏空100万两,这也是乾隆明确掌握的。如果真的派尹壮图进行暗访,那么难保不查出几处亏空,他的面子往哪里放! 皇帝和尹氏的分歧点并不在于亏空的有无,而在于,皇帝认为,这些现象是局部的、可控的,并不影响大清政治的光荣和伟大。皇帝和尹氏打这个赌,就是为了反击那些恶意唱空大清政局的不和谐声音。因此,采取点小小手腕,也是必须的。所谓“行大事不拘小节”。 因此,皇帝从大局出发,地做出了一系列相关决策: 第一,拒绝尹氏“密往查访”。非但不允许密查,还规定尹壮图每到一处,朝廷先五百里通知地方官。 第二,在尹氏出发前,发出通谕,给全国官员打一剂预防针,以防大家思维混乱。皇帝在上谕中点明打这个赌的目的,是以尹氏为反面教员,对全国臣民上一次形势教育课,以为无识之徒戒。皇帝说,令尹氏盘查盘查的结果必然是用事实“服其心”。“若所盘查仓库毫无亏缺,则是尹壮图以捕风捉影之谈为沽名钓誉之举,不但诬地方官以贪污之罪,并将天下亿兆民人感戴真诚全为泯没。而朕五十五年以来子惠元元之实政实心,几等于暴敛横征之世。”尹氏的罪恶,因此会大白于天下。 他一边检查,皇帝还一边不停地给他写信,问他“途中见商民蹙额兴叹状否?”全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到底怎么样?大家对大清政权支不支持?网络配图 尹壮图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嘴彻底否定自己那道惹事的奏折。因此,接下来这一路,尹壮图都忙于绞尽脑汁,撰写大量考察报告汇报给皇上。 在报告中,他一再奏称:“目见商民乐业,绝无蹙额兴叹情事。”“经过州县地方,百姓俱极安帖。随处体察,毫无兴叹情事。” 在报告中,他用大量篇幅,一次次“如实”报告沿途见闻,热情歌颂大清王朝的富庶安定,人民的: 目击各省库项丰,他储充足,并无丝毫短缺,而往来数千里内复见商贾士民安居乐业,共享升平,实无地方官滋扰之事。 所过淮、扬、常、镇,以及苏州省会,正当新年庆贺之时,溢巷摩肩,携豚沽酒,童叟怡然自乐,未闻有官吏滋扰之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琮为什么在他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风流皇帝乾隆最宠爱的原配皇后因他而死
他是最喜欢的皇孙,2岁去世,最宠爱的原配皇后因他而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根据历载,乾隆的后宫中有41位妃子,因此,自然也就会拥有很多的皇子,乾隆总共有17位皇子,在这17位皇子当中,有一位皇子是最得皇“甄嬛”宠爱的,他就是皇七子永琮。 永琮诞生于乾隆十一年的佛诞日,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对于来说,可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节日,这一天是佛的生日,且在这一天下了许久未见的一场大雨,让百姓的收成有了保障,被视为祥瑞。永琮在这一天诞生,自然就被认为是能够带给国家,让百定的。 况且永琮是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富察氏于乾隆三年失去皇次子永琏,感到十分的悲痛,乾隆也非常的伤心。乾隆对于永琏也非常的宠爱,永琏十分聪慧,小小年纪就,当时乾隆决定要秘密立他为太子,已经把他的名字写在立储的密旨当中,可惜他只活了九岁就病死了,无缘于太子之位。 永琮是永琏的同母弟,他的出生对于乾隆来说也是一件大喜事,自他出生以后,乾隆便又有了将他立为太子的想法,虽然永琮还小,但是乾隆认定他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且非常聪颖,将来必定成为一代明君,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所以即便在前面还有六位皇子的情况下,也依然下定决心立永琮为太子。当时即便有十分优秀的皇五子,也没能动摇乾隆立太子的决定,可见乾隆对于永琮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了。 话说永琮不仅十分得乾隆的喜爱,而且皇太后也就是《甄嬛传》中的甄嬛对这位皇孙也是喜爱异常,看到永琮便笑得合不拢嘴。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的话,永琮必定被立为太子,成为乾隆接班人无疑了。然而天不遂人愿,永琮于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夭折,他因患上天花无可医治,当时他还只有两岁。 历史记载永琮时提到:“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甄嬛对这个皇孙的喜爱。永琮的去世,对于许多人都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甄嬛皇太后悲痛不已,再也没有了让自己这样宠爱的皇孙。富察皇后在失去一个孩子以后,本来就已经感到分外伤心,上天又再一次带走了他的孩子,让她体会了两次丧子之痛,之后她心力交瘁,心中积满了抑郁,终于病倒,在永琮去世三个月以后,也便离开了人世。可以说,富察氏去世的直接原因便是儿子的死亡。 而乾隆呢?每一次想要立嫡的愿望都落空了,加上自己的爱妻富察皇后的去世,这一愿望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心中难免感到痛楚和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