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设坛祭奠洪承畴?崇祯皇帝眼里为什么只有洪承畴?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要设坛祭奠?崇祯眼里为什么只有洪承畴?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崇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很多人都说他不好,也有的人说他是有自己的方法的,但是就是争议非常大,这其中有一件事情小编就非常的不明白,话说这个好像有设坛祭奠“洪承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当时在崇祯皇帝的危局中,洪承畴堪称是擎天白玉住。

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极为看重,认为辽东兵败如山倒,洪承畴这样的重臣是不会生还的,便痛苦的设坛祭奠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公元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

母亲娘家是员外,算得上大家闺秀,又很是聪慧,颇知诗礼,教子极严。

洪承畴继承了母亲的聪明基因,又得母亲的严格要求,学业极佳。

11岁时因家境不好,洪承畴辍学,在家里帮母亲做豆干生意。

然而学馆先生有感于洪承畴的聪明好学,让他免费入学馆学习,重拾学业。

洪承畴确实天赋异禀,1615年中乡试,1616年中。

中进士后,在任职了6年。

1622年升为浙江提学佥事,1624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1627年升任陕西督粮参政。

1628年,陕西爆发了农民起义。

一心做有为之君的崇祯皇帝,一直勤勤恳恳。

为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也是穿旧的。

纵使如此,大明帝国的颓势却依然如故。

因富豪权贵们抗税,国库依然空虚,总是捉襟见肘。

朝堂上的大臣们打着“孔圣人”的道德大旗,行党争、谋私之实。

世风日下,真正忧国忧民的实干家很少。

崇祯皇帝和朝堂诸臣都知道陕西的灾情,国库却拿不出赈灾钱粮。

朝堂上,也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

于是在饥饿放驱使下,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腐败的政府军,打不过饿红眼珠子的灾民,一败再败。

1629年,义军围攻韩城。

陕西总督杨鹤身边没有武将可用,就让洪承畴出战。

洪承畴于是领兵出战,在征战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洪承畴治军严谨、长于谋略、又敢打敢拼。

洪承畴一战便斩杀义军300多人,解除韩城的危局。

因此洪承畴得到了杨鹤的倚重,被派出去四处剿杀义军。

义军原本都是饥民,是因为没有吃的才被迫造反寻找活路,算起来也有情可原。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朝廷不愿多造杀孽。

所以朝廷给杨鹤的命令是“边剿边抚”,只求稳定局势即可。

洪承畴处世已久,深知朝廷拿不出来赈灾的钱粮。

而没有钱粮的安抚,饥民迟早还是要反的。

所以洪承畴把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把“边剿边抚”为“先剿后抚”。

洪承畴对待义军就一个字,“杀”。

抓到义军杀掉,义军主动投降也杀掉,甚至洪承畴突破道德底限诱降义军,然后再行杀掉。

在灾民义军的滚滚人头中,洪承畴的能臣干臣之名却闻达于朝堂。

尽管洪承畴的手段狠毒,却立杆见影,能有效的遏制陕西局势恶化。

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表现欣喜不已,终于有一个为国分忧的实干家出现了。

1631年,杨鹤被罢官下狱,洪承畴继承其职,继续镇压起义军。

朝廷对洪承畴的任命,其实是变相同意了洪承畴的“先剿后抚”。

此后的两年中,洪承畴的威名日盛,所到之处义军都被打败。

1634年,崇祯皇帝见其他人镇压起义军不力,而洪承畴处处建功。

就把镇压起义军的大权交给了洪承畴,加、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

就这样,洪承畴成了政府军的“总司令”。

洪承畴果然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他的镇压卓有成效,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和力度逐渐下降。

1639年,洪承畴在潼关设伏,重创部。

李自成部死战突围后 ,仅余18骑逃入商洛山。

李自成兵败后,农民起义遭受打击,几乎销声匿迹了。

崇祯皇帝以为中原局势已定,就急忙把帝国最能打的名将――洪承畴派往辽东前线,主持与满清的战事。

那么多人才,皇帝眼里只有洪承畴一人,足见对洪承畴的倚重。

也许皇帝觉得、这些人不够优秀,洪承畴才是名将之才。

1639年,洪承畴带着陕军到达辽东前线。

1640年,洪承畴帅明军与的满清主力展开松锦会战。

双方各自投入十数万的兵力,规模。

洪承畴下辖八个总兵:部、王廷臣部、马科部、王朴部、部、白广恩部、部、部,计马步军14万。

就兵力而论,明军略占优势,武器装备的优势更大。

然而,洪承畴清醒的认识到明军其实是弱于清军的。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扯肘。

洪承畴能如臂使指般指挥的,只有自己带来的陕军 ,而对手皇太极的十数万大军则。

所以洪承畴一面竭力维持内部团结,一面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

就当时的客观事实而言,洪承畴这样做是对的。

1641年,明军抵达松山附近与清军交战,在乳峰山大战,杀伤大量清军,最后清军失利。

获胜后,洪承畴立即上表,为出战的吴三桂请功。

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以廉勇振饬辽兵。

”洪承畴为团结别人而不说自己的功绩,只为他人请功,这是很难得的。

不得不说,洪承畴是很有名将之风的。

首战顺利,然而洪承畴不敢冒进,驻兵不前以待时机。

可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军饷不足为由,为主速战速决。

有焦虑症患者之称的崇祯皇帝,也犯了急躁病。

催促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使者监督进兵事宜。

《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崇祯皇帝在后方遥控前线的操作,犯了兵家大忌。

洪承畴在皇帝的命令面前,虽知结果难料也只得硬着头皮进兵。

皇太极得知明军进兵后,不顾正在严重的流鼻血,帅援兵昼夜兼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前线,切断了明军的后路。

清军生长于辽东,比明军更得地利。

清军突袭塔山,趁着落潮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

明军失去了粮草,只好回宁远就食。

明军在回宁远时,内部派系不和的劣势再现。

大同总兵王朴帅兵怕留下断后,先行带兵而逃。

引发了明军各部的恐慌性撤退,互相践踏,争夺道路。

吴三桂等人逃入杏山,马科等人逃入塔山。

洪承畴等人突围不成,只好困守松山。

清军以重兵围困松山。

洪承畴在坚守约一年后,因松山副将降清而兵败被俘。

洪承畴原本是要绝食殉国的,因挡不住满清的心理攻势而投降了。

大败,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崇祯皇帝痛苦不已。

崇祯皇帝觉得洪承畴这样的重臣,定然会以身殉国,是不会生还的,便设祭坛祭奠。

然而的是,洪承畴居然没死,还降了满清。

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入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祭奠还未结束。

不知道崇祯皇帝得有多尴尬,“朕都祭奠你了,你还投降,让我的脸往哪里搁呢?” 然而,比崇祯皇帝更尴尬的是洪承畴本人。

洪承畴投降后,却至死都活在难堪之中。

满清贵族早已经汉化,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熏陶。

见洪承畴这样的大儒、明朝重臣还投降,对他无比的鄙夷。

尽管后来,洪承畴对满清做了很大的贡献,满清朝廷始终都是防范他,不肯重用。

洪承畴投降满清,辅佐满清入关的消息传入家乡,家乡人对洪承畴无不引以为耻。

洪承畴在泉州老家建造了府邸,完工时没一个亲友上门道贺。

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对有这样的家人感到羞耻,感觉无颜见人。

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与他划清界限,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

”终日住在船上,隐居不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开疆拓土的宋仁宗:为什么被后人尊为千古仁君?

宋代有个制度:“,悉付外廷议”,意思是国家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以宰相、御史为代表的行政、司法系统的讨论,不能独断专行。一直敬畏着这种法度。仁宗很喜欢张贵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徽使(类似于皇家总管),张贵妃给仁宗吹吹枕边风。仁宗本来就是个糯米团子,很好讲话,立即满口答应。可仁宗的决定在“廷议”(类似于内阁部长会议)时没有通过。过了段时间,张贵妃故态复萌,仁宗也再次答应。那天临上朝,张贵妃送皇帝到殿上,抚着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说:“得!得!”果然下圣旨任命张尧佐做宣徽使,谁知坚决反对,说这个动议不是早就否决了吗?皇上您怎么可能推倒前议?“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张贵妃前来拜谢,皇帝举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宋仁宗看重自守之道,与其性格比较懦弱有关。仁宗是真宗第六子,从小长在深宫,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世面,加上真宗前面的儿子大都夭折,对这个儿子看得特别重,非常溺爱,宋仁宗自小比较老实。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宋仁宗对国家前途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在仁宗看来,个人的一些事能否办成不是特别要紧,真正要紧的是不能办错天下大事,让国家陷入危境。宋仁宗曾说:“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陈亮《中兴论》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次,有人劝宋仁宗独断专行,宋仁宗如此回答:“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这两段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说皇帝办错事比较难改,臣下办错事相对易改,还是讲“宪度”、尊重“廷议”制度为佳。 皇帝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极有作为,让一个时代打上了个人的鲜明印记,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唐太宗、帝等等;一种是像宋仁宗这样,自己没有多少作为,却讲究自守之道,放手发动别人去作为,结果,皇帝也当得像模像样。仁宗朝,北宋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史家将其称为“仁宗盛治”。仁宗驾崩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钱哭于大内之前”。消息传到洛阳,市民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使整个城市“天日无光”。讣告送至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拉着来使的手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说要为宋仁宗设“衣冠冢”,足以说明宋仁宗在当时的威望之高。 宋仁宗的自守,不是无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暗合了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崇祯皇帝帝自杀前大开杀戒:贵妃公主无一幸免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很久才下山回干清宫。回到干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