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中国古时候对诗人最好的宰相张镐,数次倾力相救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张镐,是时期的宰相。

自幼廓落有大志,涉猎经史,好谈大略。

青年时代,他辞别家中父母,单身游学京师。

此人品德优秀,淳厚质朴,平时独居一室读书写作,一般不与平常人交往,被人视作不达时务的书呆子。

他生性豪爽豁达,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抚琴自乐。

朝中有些公卿士大夫听到他的名声,有时也邀请他参加一些聚会,张镐往往会携带着自己对于政务得失所写成的策论前去,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但却从来没有人用正眼看他。

他见知音难觅,愤恨不已,惟有敞怀痛饮,只是求醉而已。

至于他是如何被朝廷发现并重用的,所见史料记载出入很大。

《》说, “天宝末,以声明自高,搜天下奇杰。

闻镐名,召见荐之,自褐衣拜左拾遺。

” 《颜真卿墓志》说颜在平原太守任上发现了安陵处士张镐(今景县唐时为蓚县和安陵两县,都属于平原郡或曰德州)并向朝廷举荐:“在平原,尝荐安陵处士张镐有公辅之量,数年间镐位列鼎司,论者称之。

” 张镐入仕出任左拾遗,品位为从八品,但三年之后,即公元757年,便骤升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这样的迁升速度,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但是,张镐从公元757年第一次担任宰相到宗广德二年(764)九月逝世,又曾数度遭贬,实际担任宰相的时间并不长,这极大地妨碍了这个极具经世之才的政治家在中唐危局之中施展抱负,历史往往会留下让人的遗憾。

但就在这样的遗憾中,张镐成了最令唐代文人最感亲切温暖的宰相。

这缘于三个大名鼎鼎的诗人:龄、和。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凡是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期间的睢阳保卫战。

至德二年(757),之子安庆绪派兵十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从雍丘(今河南杞县)引兵入驻睢阳,协同当地太守许远,唐将南霁云、雷万春等人死力防守,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持数月,最后城陷被俘,张巡、南霁云等36人全部不屈而死。

当时,肃宗认为张镐“奏识多有弘益”,于同年八月派他出任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以挽救河南各州的战争危局。

张镐得知睢阳危急,刚一到任,便率兵日夜兼程,赶到这里。

路途中,张镐一边紧急赶路,一边还向浙东、浙西、淮南、北海等节度使还有谯郡太守闾丘晓发出告急文书,让他们火速派兵前来救援。

可惜,当张镐到达睢阳时,这座英雄之城已经被攻破三天了。

此番兵发睢阳,各地将领均能奉檄而至,唯独谯郡太守闾丘晓当时拥兵自保,逗留不进。

张镐派专人调查此事,发现这人平素刚愎自用,暴戾专横,对部下将弁刻薄寡恩,特别是听不进旁人的任何意见,心中不由痛恨万分。

他伫立于睢阳城下,遥望城内的残垣破壁、累累尸骸,尤为悲愤。

张镐知道,这一场保卫战对于保护唐朝东南方向的财贸重地江淮、江南各处意义极大,正是由于有了张巡、许远在睢阳的死守,扼住了叛军向南进军的咽喉,这才防止战乱波及更多的地方,朝廷也才得以蓄积力量,全力平息叛乱。

鉴于闾丘晓所犯罪行严重,他激于义愤,当场将其擒拿问罪,杖杀于军帐之内,以惩效尤。

张镐杀闾丘晓,根本原因或许不是为王昌龄,《唐才子传》所记张镐的那句话“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让人体会到他要为王昌龄申冤雪恨的强烈动机。

就这一句话,让多少天下文士心热眼湿! 第二个是杜甫。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这期间,他的布衣之交房琯任宰相。

房琯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率大军在陈涛斜与叛军大战,房琯套用古战法,以牛车二千乘出战,官军死伤四万余人。

肃宗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业被。

第二件事:房琯的门客琴师董庭兰招纳货贿,颜真卿弹劾。

唐肃宗怒贬房琯,杜甫挺身而出,上书搭救房琯。

但奏章中对肃宗言辞多冲撞冒犯之语,甚至有谩骂味道,触怒肃宗,诏三司会审。

当时的三司有刑部、御史台、大理寺,而我们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大理寺卿又是颜真卿的门生,所以杜甫一案,基本由颜真卿定夺。

颜鲁公秉承唐肃宗的旨意,似乎对杜甫动了杀机。

这时候,张镐又走向了前台。

他利用自己身后的人脉,利用各种利害关系,不停地劝说颜真卿,不停地劝谏唐肃宗,最终将一场几乎将杜甫推向断头台的危机消弥于无形,保住了唐诗的另一座高峰。

第三个是李白。

公元755年,李白追随谋反的永王,想帮李璘打江山,自己闹个开国元勋什么的。

但历史总是以的方式来残忍地折磨人心。

朝廷派来的负责平叛的淮南节度使是。

高适将永王打得,李白稀里糊涂成为阶下之囚。

当年,李白跟杜甫、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大平原,携美姬,登歌台,酣酒高歌,情如金兰,可如今……李白的窘迫尴尬、痛苦沮丧可以想见。

这个时候,李白可能首先想起向高适求救,但似乎没有行动。

他真正求助的对象是张镐。

但这次,张镐已经无力相助了。

《旧唐书》载:肃宗以鎬不切事机,遂罢相位,授荊州大都督府长史。

公元758年夏天,李白前往流放地到了夏口。

已被贬斥到荆州的张镐仍然派人给李白送来了一封书信和一身绫罗衣衫。

李白读着张镐信中虽不是敷衍塞责,但却对自己的“罪名”讳莫如深的文字,这才意识到自己背负的罪名多么丑恶。

他,意态怏怏地开始了西进的旅程。

《茌平县志张镐传》最后说;镐布衣,二期至宰相位。

居身廉洁,不殖私产。

善待士,性简,重论,议有体,在位虽浅,而天下之人推为旧德。

不错,张镐入相这几年,正逢国难当头世风日下之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出相人将,却迭遭罢黜,实堪为乱世臣僚之楷模。

他数次垂顾人文,倾力相救的古道热肠,也堪为历史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毛皇后是如何死的?中国古时候最悲情的皇后

中国古代最悲情的皇后,随口问了一句话,结果却被当场赐死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志》和《》中,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景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37年,摆驾北园,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左右千万不要把自己游北园的消息泄露给。但是,到了第二日,由于毛皇后问了魏明帝一句话,结果,却被曹叡当即赐死了。 那么,毛皇后说了一句什么话?毛皇后说:“陛下,昨日在北园游玩可尽兴?” 这件事怎么看都觉得蹊跷,皇后关心皇帝,天经地义。虽说,这位皇帝曾经下令不许身边人告诉皇后他去了哪里。俗语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能做到皇后位置的人,其智商和情商都不会太差。那么,她为何会顶风作案?明知故问?这就是整件事情的疑点所在。 再说,皇帝虽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但皇后也不是随便就能杀的,作为后宫的一把手,他对皇后的处置,甚至,会影响到朝政,难道他不清楚这一点吗?更何况,他对毛皇后不是没有感情。曹叡还是平原王时,则为太子妃,两人经常乘车同进同出,可见感情基础还是很好的。 后来,虽然有了,后宫少不了“宫斗”,但是,这位皇帝也不至于为了替自己心爱的女人撑腰,而灭了皇后吧。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就如这位皇帝事先声明的那样,不允许皇后知道这件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瞒着皇后呢? 首先,曹叡本人,就不是什么明君。留给他的江山,其实,仍处于风雨之中。外部有者,内部也不那么团结。他在成为皇帝前,并不过问朝政,和大臣们也不来往,只是埋头读书。看上去,他算是一位有计划有目标的储君。可是,当他坐上那个位置以后,人就变了。 这时的曹叡,本性也暴露无遗,贪图享受生活,更是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满足感。《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还“常游宴在内”,身边女子无数。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纷纷劝谏。这位皇帝听得进去吗?当然不会。 他大修宫殿的时候,大臣劝他要勤俭持家,当他想选美时,大臣又劝他不可贪图女色。一而再,再而三,大臣总是以国家为重,阻止他铺张浪费,纵情女色。他不能不听,但是,又不想听,后来他不让手下告诉毛皇后他的行动,可能也是怕被皇后知道了,再有什么大臣来烦他。 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毛皇后的为人很是正派。所以,她是最不愿意看见曹叡整日,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误国。以至于,为了阻止皇帝在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她必须出面干预。所以,那天这位皇帝应是做了毛皇后“极为不喜”的事情。 曹叡不愿意毛皇后来烦扰自己,所以,警告了下人。虽然,他和毛皇后的感情基础不错。但是,后来身边的美人一多,再加上他又不愿意听那些“不讨喜”的话,必然会疏远毛皇后。“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可见这位皇帝的爱,都是很短期的。 所以,曹叡会毫不犹豫的下令,赐死了毛皇后。但在毛皇后死后曹叡并没有剥夺她的皇后资格,也没有加罪她的家人,依旧以皇后之礼葬于愍陵。 这位皇帝就这么心虚吗?只不过是在北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花天酒地罢了,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又不是少数。但是,为了一句质问的话,就除去了皇后倒是少数。深究其中的原因,怕是这位皇帝,很是担心被皇后知道了自己的“”,被大臣们知道了自己“心中无朝政”,所以“心虚”之下,借着下人不听话的理由一气之下胡乱杀人,连侍从都杀了十几位。 那么,他这是要打算掩盖真相吗? 任何事情,都是有痕迹的,这位皇帝再怎么灭口,依旧没有删除自己的“纸醉金迷”记录。只是可惜了毛皇后,她明明知道丈夫的“喜好”,但从大局出发,不允许自己与其同流合污。所以,她必须得站出来,指正皇帝的缺点。 这在寻常家里,本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位皇帝而言,高高在上那么久,周围又环绕一批的美人们,所以,毛皇后的话,只会像锥子一般,让他的心里极不痛快。以至于,毛皇后说了一句, “昨日游宴北园,乐乎?”顿时让曹叡萌生杀意。 可以这么推测,这位爷,当上皇帝一段时间后,已经极为不喜有人“忤逆”他,大臣们,他还能忍受,但是,后宫之人,在他的眼中,就是该安安分分做好自己就行了,敢管他的事情,就是“找死”。 那么,作为结发妻子的毛氏,能不清楚这一点么? 她其实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了,不说,就是看着皇帝自我沦陷,说,一定会被“讨厌”。但她到死也没有料到,一句“质问”就让自己魂断西天。可笑的是,这位皇帝,自认为杀了几个人,就可抹杀了他的“黑历史”。殊不知,越是掩盖,越是会激发他人的好奇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仍有很多人议论他为何要出手这么“狠毒”?这恐怕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史上十大权势女性:中国竟有两个女人入选!

历史的书页中到处都闪现着权威女性的名字,时常都会出现一些与她们同时代的男性一样散发权威光芒的伟大女性。她们中的一些影响深远,为现代人熟知,这里列出了历史上极具权威的十位女性。 第十名:阿基坦的埃莉诺(1122?~ 1204) 埃莉诺是中世纪中期最富有最权威的女性之一。在父亲去世后年仅15岁的埃莉诺接管了阿基坦公国和普瓦捷公国,为此,她分别被加冕为阿基坦的女公爵和普瓦捷的女伯爵,成为了独立的统治者。在12世纪,阿基坦是法国最大也是最富裕的省份。 和中世纪中期其他很多君王和妇女不同,埃莉诺及家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埃莉诺的统治下,阿基坦成为了中世纪西欧最大的知识和文化中心之一,她也因此备受赞誉。公元1137年埃莉诺嫁给法国路易七世成为王妃。这段婚姻期间,埃莉诺参与了1147年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还跟随丈夫拜访了拜占庭帝国。 在与西欧,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的贸易中,埃莉诺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在1152年她与路易七世的婚姻宣告破产,1154年与英格兰亨利二世结为夫妻。1170年,坎特伯雷的大主教ThomasBecket因为不满亨利二世被行刺。对此,埃莉诺和很多人一样,强烈谴责。这次事件导致了后来的1173至1174年的叛乱事件,埃莉诺的三个儿子以及其他追随者都参与了这次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埃莉诺因此被囚禁16年。 第九名: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508?~公元前1458) 哈特谢普苏特是古代历史上最富权威的女性之一。她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五位法老,是埃及历史上掌权最久的女法老。 哈特谢普苏特嫁给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体弱多病的图特摩斯二世。公元前1492年,父亲图特摩斯一世去世,哈特谢普苏特夫妇开始共理国家。公元前1479年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哈特谢普苏特继续担起治国之职,一直到公元前1458去世。对此,许多埃及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哈特谢普苏特是埃及最成功的法老之一。 哈特谢普苏特委建了许多建筑工程,还恢复了第二中间期遭希克索斯王朝入侵者破坏的贸易网络。她还带领了部下远征到了埃及南部的彭特之地,一个富裕发达的国家。据传,哈特谢普苏特在任期间还成功征战了努比亚、黎凡特和叙利亚。 第八名: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西亚(1717-1780) 玛利亚·特蕾西亚于1740年继承了她父亲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六世的哈斯堡家族掌控的中欧地区。在她丈夫死后的1765年,她让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成为了共治者。在她登基的同年,玛利亚·特蕾西亚开始执政,此时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二世通过入侵哈斯堡家族的西里西亚省挑起了。弗雷德里克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作为奥地利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他联合了一些别的国家譬如巴伐利亚,萨克森,法国,西班牙以便在战争中为他出力。玛利亚·特蕾西亚则通过匈牙利军队还击。结果,她击败了干涉军并维持了哈斯堡家族欧洲领袖的地位。这场战争最后于1748年随着亚琛条约的签订正式结束。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她的帝国带来了许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她的军队规模增加了两倍并增加了赋税以保证政府的稳定尤其是军队的稳定。她加强了奥地利和波西米亚政府的中央集权,原先分离的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她也由于外交革命而为人熟知,1756年她与曾经的敌人法国结成联盟来对抗普鲁士与英国的新联盟。玛利亚·特蕾西亚对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和决策总体上加强了国力,她同时也是蒙运动的参与者,她大力推动教育与开明政治,她于布鲁塞尔创立了帝国皇家学院并为维也纳大学出资以研究更高效的医疗学系。玛利亚·特蕾西亚的民事政策还包括废除焚烧女巫和酷刑,革除死刑以及进行义务教育。 第七名:提奥多拉皇后。生于公元500年;死于公元548年 提奥多拉皇后是中世纪早期最有影响力和权力的女性之一。她是查士丁尼大帝的妻子和拜占庭帝国的联合执政者。在嫁给查士丁尼之前,提奥多拉是一位在贵族宴会上表演的女演员,并成为服务多名贵族的名妓。其后她转而仰基督教一性派并放弃了之前的生活方式。她在公元523年或525年与查士丁尼结婚。公元527年查士丁一世去世后,查士丁尼一世与提奥多拉接过了帝国的统治权。许多关于政府的决定都是由提奥多拉做出的。 例如,公元532年,在君士坦丁堡发生的由对高税率的怨恨、宗教冲突和政治腐败导致的尼卡暴动中,查士丁尼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而试图逃离城市。提奥多拉干预并劝说她的丈夫留了下来。在提奥多拉的支持下,查士丁尼得以成功的镇压了暴乱。提奥多拉参与建设君士坦丁堡,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庞杂的城市之一,同时大力提升妇女权利。她建设了桥梁、下水道和教堂,其中建于公元532年到537年的索菲亚大教堂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拜占庭式建筑之一。她通过了禁止强制妇女卖淫的法律并关闭了妓院。提奥多拉还给予妇女在离婚和财产所有权上更多的权利。她授予母亲们孩子的抚养权,鼓吹对强奸罪处以死刑,还禁止杀害被认为通奸的妻子。提奥多拉于公元548年6月28日死于癌症。她和查士丁尼大帝都被尊为东正教的圣人。 第六名:女皇帝(624年-705年) 女皇武则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她生活在,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员家庭,接受过良好教育。 武则天13岁时就成为太宗皇帝的才人。公元649年太宗皇帝去世,高宗即位,武则天被遣入感业寺为尼。此后,高宗的妻子与高宗最喜爱的起了权利争执。为了不让高宗专宠萧淑妃,王皇后召回武则天,并让她成为了高宗的妃子。然而,对王皇后来说,事与愿违。武则天最终成为高宗最宠爱的妃子,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三人之间的权利斗争更加激烈。 为了对付武则天,王皇后与她的前竞争对手萧淑妃联合起来。事与愿违,公元654年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儿,但不久就去世了,高宗与朝廷官员们认定是王皇后杀了武则天的女儿。为此,高宗让武则天取代了王皇后成为新的皇后。公元655年,萧淑妃与前皇后王皇后被指控使用巫术,均被武则天皇后命令处死。作为皇后,武则天拥有了极度的权利。在高宗生命的末期,所有能影响国家的主要决策几乎都是武则天决定的。公元683年高宗去世,武则天成为。公元690年,武则天打破传统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尽管武则天获取权利的过程中使得许多官员死亡或流放,但她在位期间还是做出了许多贡献。她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使它代替道教成为国教。她成功的降低了税负,提高了农业生产。这位女皇80岁时于公元705年去世。 第五名:伊莎贝拉一世(1451-1504) 伊莎贝拉被认为是西班牙历史上最有权势,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女王。 她因为资助了的航海跟成立了宗教裁判所还有和她的丈夫费迪南德(从1474年开始掌权直到去世)几乎统一了西班牙而被铭记。 伊莎贝拉和她的丈夫一样,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尽管,当时的西班牙宗教林立,天主教徒,犹太人和穆斯林生活在一起已经很多个世纪。 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德觉得他们有义务把天主教变成在西班牙最具统治力的宗教。结果,在1478年,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德成立了西班牙宗教法庭,上千位刚皈依天主教的犹太人被认为是可疑的。据估计,有2000个犹太人被折磨,被杀,被流放,据说也有4000名犹太人选择了洗礼,一避免受到迫害或者流放。 接下来,在西班牙的穆斯林成为了下一个目标伊莎贝拉被天主教当成“上帝的仆人伊莎贝拉”看待,这是他成为圣人所走出的第一步,同时,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德的权势与日俱增,宗教裁判所迎来了它的末日,除了一小部分在安达卢西亚纳斯立德王朝下的穆斯林小王国外,大部分都在天主教的控制之下。 从1485年到1492年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德企图攻克剩下下的穆斯林城邦和迫使穆斯林流亡。在1492年,伊莎贝拉赞助了哥伦布的西半球航海,哥伦布的发现奠定了西班牙海外殖民的基础,这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力量,换句话说,伊莎贝拉使得西班牙成为世. 第四名:英格兰伊莉莎白一世 生于1533卒于1603 尽管过去的玛蒂尔达皇后,简?格雷小姐,和玛丽一世都凭借自身的实力统治了英格兰,但伊丽莎白是真正第一个靠绝对权力成功统治的加冕女王。 她终身未婚,常常被称为“童贞女王”。伊莉莎白最值得铭记的是为英格兰带来了文艺复兴。同样被值得铭记的是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并且在英国建立新教,取代罗马天主教。 伊莉莎白是亨利国王八世和他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她从1558年开始统治直到1603年她去世。她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她的统治时期以“伊莉莎白时代”而着称。 伊莉莎白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且师从着名学者罗杰·阿斯卡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家,着有《教师手册》)的教导。作为一个学生,她学习希腊语、拉丁语、修辞学和哲学;她掌握了所有这些科目。毫不意外的,当伊莉莎白上台时,她把英国法院变成了一个以诗人、作家、音乐家、学者的中心。她与威廉·莎士比亚、埃德蒙·斯宾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史诗《仙后》)、克里斯托弗·马洛(英国剧作家、诗人及翻译家,以写作无韵诗及悲剧闻名)有密切关系。 伊莉莎白也把英国从一个天主教国家转变成一个新教国家。尽管她对新教颇有好感,伊莉莎白因宽容英格兰所有宗教而着名。她的统治和宗教转换在其他欧洲天主教国家备受争议。 多年来,伊莉莎白的表妹,玛丽苏格兰女王觉得她是英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玛丽曾经策划刺杀伊莉莎白多年。因此,玛丽一生中大部分都软禁在英格兰。然而,最终的最终,玛丽在1587年被处决。 玛丽的行刑和英国对西属尼德兰新教徒的长期支持是最后一根稻草。1588,伊丽莎白的前姐夫,西班牙菲利浦二世,派出了他的海上舰队,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入侵英格兰,废黜伊丽莎白,重建罗马天主教作为官方宗教。然而,伊莉莎白证明自己不是畏首畏尾的人;她报复并且获胜。打败无敌舰队使西班牙破产并使菲利浦二世蒙羞。无论如何,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从繁荣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强国。 第三名:太后(1835~1908) 慈禧可能是自7世纪女皇武则天的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事实上,慈禧可能比武则天更具权势,她是一个有野心的保守的领导者。她反对国外势力以及支持1900年的,不管怎样,我把她排在这个榜单的第三的位置。 慈禧是皇帝的配偶,在她的丈夫死后,她为了她的儿子同治皇帝,作为摄政王垂帘听政,之后是她的侄子,咸丰皇帝。慈禧的统治始于1861年,一直持续到1908年慈禧逝世。慈禧是满清的最后一个皇太后也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太后。慈禧1851年被送入紫禁城,作为咸丰皇帝的妃子。1856年,慈禧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君主——同治皇帝。儿子的出生,使慈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她成了咸丰的配偶,不久以后,咸丰皇帝在1861年去世了,同治成了皇帝,而慈禧成了摄政王。事实上,慈禧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因为完全由他独揽朝政。她在安排了优秀的顾问在她周围,同时也巩固了她的权力。 在慈禧时期,内忧外患困扰着中国,那时这个国家正遭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余波,同时还有运动。慈禧委派总督处理太平天国运动,结果,曾国藩成功平复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在1881年,慈禧处理太多与西方外来影响有关的事情,她终止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结果,她下令停止了留美幼童向西方学习的计划。 1898年,皇帝,慈禧的侄子,认为中国需要文化和政治上的改革,所以他发起了史称“百日维新”的改革,他开始转向西方。慈禧发起了政变终止了变法运动,并把软禁。 对西方影响的仇恨继续,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成为袭击的目标。义和团运动失败了,然而,是西方国家干预和让他们停止了反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02年和1908年之间,慈禧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她开始鼓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想知道是什么使她改变了主意。 第二名:俄国女皇凯瑟琳(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 凯瑟琳二世,又称凯瑟琳大帝。在我的名单中,她理应排名第二。她统治俄国成为并且到今天仍然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一大国,她还将启蒙运动思想引入俄国。自1762年始到1796年凯瑟琳去世,她的统治时间长达34年。凯瑟琳出生于德国(今波兰)一个信仰路德教的小公爵家庭。1744年,已经掌握俄语的凯瑟琳来到俄国,她将要嫁给即将继承王位的彼得三世。在这一年,她皈依了东正教。一年后,凯瑟琳开始了这段后来证明对她来说非常不幸的婚姻。她看着她的丈夫傲慢而幼稚,于是,在1762年,凯瑟琳与国王近卫军密谋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她的丈夫。最终,凯瑟琳在俄罗斯称帝。作为女皇,凯瑟琳继续像她的丈夫彼得和伊丽莎白沙皇那样西化俄国。她将启蒙运动思想融入她的政治、艺术中,并创造出一套成功的对外政策。她在两场重要战争中击败奥斯曼帝国,从而将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充至黑海。 凯瑟琳的帝国领土跨越三个大洲——欧洲、亚洲以及部分北美洲,并延伸至北冰洋以北、黑海以南、阿拉斯加太平洋以东以及波罗的海以西。凯瑟琳于1767年创建立法委员会进行体制改革,1775年引入地方政府自制制度,并于1785年颁布《御赐贵族特权诏书》。 然而,在1773年,一位名叫叶米里扬·的哥萨克人在乌拉尔山脉附近发动了叛乱。这场叛乱后来被称作,其主要追随者包括哥萨克人以及一些不满的少数民族,包括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哈萨克人以及卡尔梅克人。普加乔夫声称自己是失踪已久的彼得三世,并且不少人相信他在十一年前从谋杀事件中逃了出来,如今是回来要回王位的。这场叛乱激怒了凯瑟琳并最终促成她的改革政策。凯瑟琳迅速镇压这场普加乔夫起义以及国内发生的其他叛乱,而后她给民众制定更多的限制并进一步加深了农奴制的盛行。换句话说,再也不会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威胁到凯瑟琳的皇权了! 第一名: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1901年) 是的,位居榜单之首的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我强烈赞同选择维多利亚女王为历史上最具权威的女性,因为他不仅是英国女王还是疆域辽阔的大英殖民帝国统治者。 整个殖民地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英里,横跨六大洲,它统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尼日利亚、南非、苏丹及其他众多国家。论地理范围,大英帝国是十九世纪也是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维多利亚统治时期的人口数大约为4到4.58亿。 维多利亚开创了一个全球性趋势,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影响了国民的保守宗教观念,人们的社会态度,时尚,以及政治理念,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深受其影响。维多利亚女王的任期是1837年到1901年,总共在位63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统治者。 尽管她不得不让英国议会分享她的权利,但维多利亚在还是拥有一定的政治决策权。例如,在同时任命内阁大臣和总理时她的分量举足轻重。 她甚至还负责任命特别大使和英国国教的主教。她也定期通过书信或者私下里与总理门商讨国家大事。维多利亚促成了联合王国以及大英帝国的大规模政治和社会改革,她还支持了议会在1838年提出的法案,统一废除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奴隶制度。 1847年,她主张工厂法,将纺织厂工人的工作时间减少到每天十小时。最后一项重要的事迹是,维多利亚支持了1884年提出的第三次改革法,法令规定所有家庭主男均拥有选举权,这项权利的顺利扩展让几乎所有英国男性都获得了选举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