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二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可谓同庚、同乡、同学、同僚、,演绎了许许多多是是非非的故事,至今为故乡人。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639年),素有“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吉水县,恩江两岸先后曾有两个婴儿诞生,犹如两颗冉冉东升的“文曲星”,为庐陵大地争光添彩。
恩江与赣江交汇的东岸是古老的吉水县城,太平山下,鉴湖侧畔有一家破落的“”,男主人解开曾是元末进士,二魁胄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政知事不拜。
明初曾授以官,他又不授,家道中落,生活拮据,兼业作豆腐卖贴补家用开销。
女主人,名妙莹,字淑婉,也出身于书香门第,贤良淑慧,从小,不仅自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是解缙的蒙老师。
解缙出生于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更兼颖悟过人,出口成章,应口成对,素有“神童”之称。
恩江西岸再沿着赣江东岸往上行十公里,有个山清水秀、树木葱郁的村庄———胡家边。
是年,胡家边“长林书屋”诞生了一位小主人,名广,字光大。
胡广的故里胡家边村可谓风水宝地,地处吉水与吉州交界点,面临清澈逶迤的赣江,前面有孤兀青翠的螺子山,文风深厚的白鹭洲;背靠天玉名山,后面有铜壶滴漏瀑布,圣地青原山净居寺。
正如胡广与解缙后来的好友,同僚(今泰和县人)到访赞语:“前有金螺、白鹭之胜,后有青原、石垅之奇,芙蓉、天狱诸峰,截然相望于左右,实江南胜处。
”胡广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实乃名臣胡铨之后裔。
胡广的高祖胡敬之系胡铨七世孙,仕南宋末修职朗,率家族由庐陵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迁居吉水县大洲上(今青原区天玉镇胡家边村)开基兴业。
胡广的曾祖父胡弥高、祖父胡鼎享,父亲胡寿昌皆业儒,以德行称乡里。
胡寿昌在明初洪武年间,列文学之选,被任命为御史,出任广西按察佥事,后改任彭州知府,官终延平府知府。
他为官清廉,风纪秉正,爱国恤民,深得黎民百姓称颂。
胡广与解缙同年(1639年)出生于吉水县恩江两畔,同出身于书香门第,可谓同庚、同乡、同出身,初见二人的缘分。
高氏是位才女,更是贤妻良母,一面体谅丈夫在外教馆辛苦,操持家务,作豆腐卖贴补家用;一面做女红,兼做解缙启蒙老师,督促小儿识字读书,对课吟诗。
解缙稍长,拜师于街坊邻居,解开的好友徐泰先生。
徐先生是吉水县平湖村徐家人(今青原区天玉镇平湖村)是个举人。
他欣赏解缙的正直品格和敏锐才华,将小女素娇许配给他,成为解缙的泰山老岳父,这是后话。
后来,解缙直接受教于父亲解开,并与胡广同学。
原来,胡广八岁丧父,由他的叔祖父胡子贞调教,少长,胡广师从鸿儒黄仲器,后慕解开的才学和名气,又有远房姑表老亲的关系,拜教于解开老先生,与解缙有了直接的交集,同窗切磋,友情日深。
解开老先生才学渊博,可惜一生不甚得志,年长后辞官不授,专心致志办学,硕果累累,甚可了得! 洪武廿年(1387年),小儿解缙参加洪都乡试,名列榜首,一举成了江西解元。
洪武廿一年(1388年),金陵会试,解开的两个儿子解纶、解缙及女婿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
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传遍了,实在太厉害了,解开老先生教育真是有方! 好戏还在后头。
历时十一年后,明建文一年(1399年),解开先生曾经的学生胡广在乡试中荣获第二名。
殿试对策以“亲蕃陆梁,人心摇动”等语攫取帝心,甚合帝意,建文帝遂亲擢其为第一名。
据说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主考官本来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
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名次往后排列,屈居第七名。
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丝毫遮掩不住他的才华和名气。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事变”燕王兵临金陵城下,惠帝玩失踪,同朝为官的解缙偕胡广附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重用了解缙、胡广等一批旧朝名臣。
朱棣组建文渊阁替代丞相参与国家的和战、立储、用人、征调、赋役等军政决策,直接听命于皇上,利于朱棣掌控朝政。
文渊阁如此重要,能被朱棣挑选进内阁的人当然非同一般。
他们有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内阁七人解缙首辅。
解缙与胡广两位吉水老乡、老庚、老同学再次成为新朝同僚,当然还有泰和县的杨士奇,新干县的金幼孜,可见吉安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稀世罕见。
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1403年至1407年),这是解缙为官最辉煌的时期,他担任文渊阁首辅,主持政务,制命典策,总裁《太祖实录》,主编《》,筑起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金字塔,光耀史册,。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解缙因“立储之争”遭奸臣谗害被朱革职。
胡广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
胡广心思细密,行事谨慎,多次随成祖朱棣北征或出巡,从其左右,出谋划策,每每建功立业,勒石立碑,帝必命善书的胡广书之,深得朱棣信任。
胡广还阻止了成祖封禅意图,并进言停止了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重要缔造者之一。
至今,吉水流传“隔河两宰相”指的就是吉水恩江两岸的解缙和胡广。
席间,朱棣说:“你们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
”胡广回答:“我妻刚刚怀孕,尚不知男女。
”后来胡妻果然生了个女儿,应了朱皇帝的“”。
朱皇帝指腹为媒,解缙与胡广成了儿女亲家。
据传,解缙被革职后,胡广悔婚,其女宁死不悔,最终与解祯亮完婚。
此事遭人非议,实际上胡广一生谨慎,居官缜密,屏绝私情,能“讲政治”,故始终得到成祖信任。
胡广从永乐五年(1407年)接替解缙任内阁首辅,历时十一年,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
朱棣深为之悼惜,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成为明朝首位封谥号的文臣。
永乐十三年(1415年)解缙冤死后,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下诏赦还所抄家产。
成化元年(1465年)下诏为五十年前屈死的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
胡文穆广公、解文毅缙公,这两位庐陵贤达都为明朝永乐盛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故乡人民为他们备感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而中华文华中,最大的糟粕,非迷信莫属——国人不但信敬神、敬鬼神,甚至还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害怕谈到死之一字。
可是说来也巧,汉末史上,一个枭雄,独创了一个,同样指代死亡的意思,人们不但不避讳,反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
这个人是谁呢?他发明的成语又是什么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汉末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兴起义兵,讨伐,平定黄巾,成长为一方诸侯之后,斩眭固,降,擒,灭二袁,平定三郡乌桓,从此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
在政治上,他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广为人知。
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更是没有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早就出现在了教科书上。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
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
旧土人民,列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
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何哉!” 意思是说,我举义兵,是为了扫除天下的暴乱。
现在故乡的人,在战乱之后都死的差不多了,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这让我悲痛不已。
我现在承诺,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传宗接代的,让他们的亲戚过继给他们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田地、耕牛,并派先生教导他们成才。
除此之外,官府还会为他们修建祠庙,让他们有地方祭祀自己的先人。
如果这些都能够完成实现,我死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
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
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
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人生几何”的潇洒;有“,。
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