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眼看要亡国,眼里就只有一个字“杀”,越是厉害的大臣越是杀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而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那么,为什么这位皇帝会如此悲剧呢?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时期,会不断地杀害大臣呢?其实,这与的生存环境、性格有很大关系。
从小就缺少母爱,从来都没有被人真正的疼爱过,怎么可能会对自己的大臣好呢。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
他的生母,是的刘选侍,于1611年12月,生下了,后来,不得自己夫君的欢心,在责骂声中,染病身亡了。
朱由检的父亲又不敢告诉自己的父亲,就悄悄将她埋了。
这时候的朱由检,才刚刚四岁。
后来,朱由检长大了一些,由于太想念自己的母亲,就大胆地询问自己身边的侍卫:“听说西山有我母亲的坟墓,是不是?”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就秘密出宫,带着纸钱去拜祭自己的母亲了。
到了天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崩了,由于,到死他都没有留下一个子嗣,所以,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
在朱由检当上皇帝之后,崇祯皇帝还是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亲,就问左右的人:“有谁还记得我母亲的模样?” 大家都摇头,直到后来找到了一位老宫女,说:自己曾经在“刘娘娘”的隔壁屋住过,知道她的长相。
就这样,崇祯皇帝在成年之后,才看到了自己母亲的模样。
当时“接画进宫”的“仪式”相当浩大,有隆重的仪仗引导,从正阳门到大明门,再穿过承天门,经由瑞门,最后,抵达皇宫。
根据《·后妃传》记载:崇祯皇帝一见到自己母亲的画像,立刻就了。
本来,崇祯皇帝没有资格当上皇帝的,都是因为他的哥哥死的太早了,又没有继承人,按照当时明朝的祖制规定,这个皇帝只能由崇祯来做。
并且,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崇祯皇帝的第一件事情,又是去找自己的母亲。
可以说,崇祯皇帝童年缺失的母爱,一直是他心中的痛,而这种痛又被他以极端的方式发泄了出来。
其实,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想让明朝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只是那个时候,明朝的根基已经腐烂了。
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灭了和集团,这把火烧的举国上下人心痛快。
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明朝的内部涌现了一大批农民起义军,而外部又有军的。
这样的内忧外患,让明朝陷入了真正的危机之中。
本来崇祯皇帝是有机会的翻盘的,只是,生性多疑的他行事武断,让事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在万岁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将国家灭亡的原因,都推到大臣们的头上,说:“都是他们的过错,才出现了这样的结局。
” 其实,他从来就没有仔细的想一想,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掌舵人,国家断送在自己的手里,难道自己就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吗? 很多人都认为崇祯是一位“勤奋”的帝王,但是,从他推卸责任的举动来看,崇祯帝是一位很没有担当的皇帝。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崇祯皇帝的脾气一上来,就只会做一件事:杀人。

虽然,崇祯皇帝灭了集团,但是,他还是倚重宦官。
他是顺应民意,做了一件的事情,给自己加了分,但是,在明朝后期的制度改革上,崇祯皇帝是没有任何作为的。
后来,随着形势的恶化,崇祯皇帝也不在相信大臣了,而是将身边的委以重任。
高起潜监军山海关,曹化淳守护广宁门,提督京师全城防守。
关键时刻,不用专业人士,却用了一帮“善钻营”的太监们,这和他的那些祖辈们,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他就没有想过,正是这些太监让自己的祖辈不够勤政爱民吗?然而,崇祯皇帝看重的这些太监,都是胆小鬼。
在杜勋镇守宣府的时候,这位太监很是“惜命”,到了地方,压根不提什么抵抗,立刻就扯起了白旗。
后来,有大臣提出要追查责任,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太监的话,说他是因为“声讨”的时候被杀了,还要给他盖个庙,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
再后来,押着一帮“俘虏”来到了广宁门外,其中,就有杜勋。
这位杜宦官,一个劲的要见皇上。
这时候守城都是太监,一看,是杜勋,就赶紧他坐在吊筐里。
他见到崇祯之后,就劝崇祯“”。
而其他大臣,则要求崇祯一定不能放了他。
可是,杜勋却不怕,因为和他一起来的,还有西安的秦王和太原的晋王。
所以,他直接告诉崇祯,如果他不回去,这二位王爷的性命就没了。
一看杜勋就是个坏蛋,他回到城外后,一个劲的鼓动大家投降,最后,打开城门的就是另一个太监曹化淳。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对太监是无比信任的,而对自己身边的大臣呢? 第一个被崇祯杀害的就是王洽,此人清廉,又是个实干家。
1628年,明朝的兵部尚书王在晋被崇祯辞退,他就问大家的意见,谁做这个位置合适?于是,王洽从工部侍郎升到了兵部尚书。
第二年,打到京城,全城戒严,形势相当危急。
崇祯皇帝非常担忧,就和群臣商议,这个时候周延儒就说了个故事:就是当年蒙古兵打到北京的时候,把当时的兵部尚书给杀了,对方知道后,立刻就退了兵。
这个用意不是很明显吗?就是暗示皇帝:要效仿前人的做法,这样就可以“震慑”对方。
令人的是,崇祯皇帝居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他把兵部尚书直接关进了监狱。
虽然,兵部尚书没能阻挡住强大的敌军,但是,也罪不该死也。
不久,王洽就死在了狱中,皇帝还不罢休,用“大辟”处置他,这种刑法是古代五刑中最严酷的一种。
后来,他又杀了一位兵部尚书,都说这位皇帝,中了对方的“离间计”,还不听身边大臣的劝言, “敌在城下,非他时比”。

崇祯皇帝执意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他难道不知道,临阵处死这种职位的大臣,会引起多大的军心动乱吗?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崇祯的眼中容不得大臣的任何“瑕疵”,一旦做错,就是全责。
只是,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所有,宁可错杀千人,也要维护心中那可怜的“自尊”。
崇祯似乎是和兵部尚书过不去,陈新甲,举人出身。
按照他的身份,是没办法坐到兵部尚书一职的。
朝中的大臣都知道这个职位的危险性纷纷拒绝,但是,这个职位又不能没人,于是,陈新甲就坐上了兵部尚书的职位。
而他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崇祯皇帝都已经有了“投降”的念头,就派陈新甲秘密与皇太极联系,还特意嘱咐陈新甲不要告诉任何人。
而陈新甲太大意了,在拿到对方的机密文件后,居然,很随便的放在一边,结果,被自己的家僮看到,拿了出去。
这下闯祸了,朝野上下,是议论纷纷。
崇祯皇帝肯定不会那么傻,他不能让这件事泄漏出去,就让陈新甲好好汇报下情况,这其实就是给陈新甲台阶下。
可谁知道,陈新甲没有明白皇帝的意思,弄巧成拙。
这不是自寻死路吗?最后陈新甲只能被凌迟处死。
如果崇祯皇帝的心胸可以宽广一点,多看看大臣的优点,或许,真的可以改变明朝颓废的命运。
即使明朝大势已去,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而不是挥刀砍向自己的亲人。
1644年3月18日,北京城破。
此时,崇祯告诉自己的皇后,国家要灭亡了,命令皇后自裁。
然后,又让自己的宠妃袁贵妃自杀,但是,绳子断了,袁贵妃没死成,结果,崇祯皇帝给她补了一刀。
崇祯皇帝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他不仅杀,还杀自己的女儿,甚至冷血的说了一句“汝何故生我家!” 难道做子女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吗? 1644年3月19日,内城攻陷,崇祯皇帝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着江山丢了,是 “皆诸臣误朕”。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些大臣们,不顾自己的高龄,长跪于宫外,就是为了明朝的江山,他听了吗? 崇祯皇帝虽然出生在皇家,但是,他却有一个不健康的生长环境,而这种不健康的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心智,怎么可能会管理好一个国家呢? 一个人的悲剧,最终,酿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胸怀壮志的崇祯皇帝帝:让晚明的救亡可能变得不可能
姚雪垠先生的《》,因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也从来都是有的。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其实就是中国底层社会中的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或许文化不高,但讲义气,急人所难,处事公道,慈悲为怀,而且很有能量,在群众中颇有威信,于平凡中透着性格上的魅力。笔者当年下乡时,也曾见识过这样的人物,甚至因为他们不是党员而颇感怅然。 《李自成》沉寂多年,如果就因为它的主人公太像一个共产党员,实在太让人遗憾了。这本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不仅把明末农民战争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也充分展现了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关外的强悍及其统治者的足智多谋,以及明末皇帝空怀中兴壮志却无力回天的悲凉。时过境迁,农民造反的故事已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帝王将相和的故事仍具有吸引人的力量。于是乎姚雪垠先生的哲嗣姚海天,根据姚雪垠先生的遗愿,与玲女士,从大部头的《李自成》中,辑出上、中、下三卷的《崇祯皇帝》,以飨读者。这部《崇祯皇帝》,充分展示了的这位亡国之君,苦苦支撑了十七年,却终于没有能够在明末的内忧外患中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吊死在煤山上的那段历史。这的确是姚雪垠先生创作《李自成》的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视角,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明朝亡国的原因。网络配图 姚雪垠先生对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抱有深刻同情的。当年,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这样片面的议论,姚雪垠先生当然不会悉心赞同。在姚先生眼里,明朝当时的情况,处处限制着崇祯皇帝的行动,正有种种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兴”抱负的约束。他要写出崇祯皇帝的“沽名、诿过、轻信、多疑、善变、专断、暴躁、狠毒、残酷的一面”(序者田永清所言),但是也写出崇祯皇帝的这种种方面与他所处环境的关系和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在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崇祯时代的臣子,大多不过是只知有朋党,而不知有朝廷的利己者;整个官僚集团也已分裂成一个个利益集团;因私而害公是官场的常态。套用“文革”中流传得很广的一句话,那时就是“爹亲娘亲不如派性亲”。正因为如此,当时没有一件事是崇祯皇帝想做就能够做得成的。出于朋党的利益,凡是敌对一派反对的另一派就一定拥护,凡是敌对一派拥护的另一派就一定反对,弄得崇祯皇帝里外不是人。至于是与非,根本就不重要;但表面上,却又是极其重要的。那时,一个主张提出来,先要看看政治上的正确与否。而怎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少有人会真正关心。比如,崇祯皇帝想要集中力量平息陕西、河南方面的“匪患”,而试图与关外的满族政权议和。这本来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它在政治上却是不正确的。因为,“东虏”与大明朝在政治上向来是不对等的;议和意味着向蛮夷之人屈尊。惟其如此,关于议和的事,崇祯皇帝只敢暗地里与少数阁臣和亲信在非常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秘密一旦泄漏,则必须由参预此事的大臣来承担“欺君之罪”,以保证皇帝本人政治正确,以免受到臣下的非议。 崇祯皇帝本人对臣下谏阻“议和”也非常讨厌,认为把这样的措辞强加于自己,不仅歪曲了自己的意思,也抬高了东虏,贬低了朝廷。所以,一旦有消息灵通的大臣上书反对“议和”,崇祯皇帝就会十分恼怒。他认为与东虏不是议和,而是“抚议”,符合“柔远能迩”的古义,也显示了朝廷对关外满族的政治优势。至于“抚议”些什么,崇祯皇帝既不愿割地,也不愿赔款,幻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厢情愿得让人绝倒。结果,的“抚议”,始终“抚”不出个结果,明朝因此不能倾全力“剿匪”,眼看着各路起义军奄奄一息,又眼看它们死灰复燃。另一方面,崇祯皇帝既然意在“抚议”,对坚持要与满族军队作战的官员也就非常反感,觉得这些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并且疑心他们一定是在效忠朋党。于是乎这些主张与满族作战的官员不免处处受到掣肘,要么是战死,要么就是因战败而被处死。这使得那些本来就不准备为朝廷尽忠的将军,在面对强敌时变得更加贪生怕死。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面临的另外一个无奈,就是军费的。明朝的军国用度浩繁,百姓承受赋税的能力,在崇祯时期也已达到了极点。然而,无论剿匪,还是抵抗满族入侵,都需要不断地增加军费。为此,崇祯皇帝不得不寄望于皇亲国戚能带头捐献银两,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令他气愤的是,那些承平时享尽了皇家恩泽的朝廷亲贵,竟然都、到极点,他们宁可与自家的窖藏金银同生共死,也不愿为大明皇朝的生存贡献财宝。无论皇帝再怎么称孤道寡,再怎么晓以大义,都于事无补。可见,家天下虽然有家天下的好处,但当人们效忠皇帝的心没有了,心里便再也容不下这个国家和天下。令人遗憾的是,姚雪垠先生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竟忽略了那时明朝内帑里还存放着几千万两白银和大量黄金;而臣下也一再要求动用内帑储积,但崇祯皇帝就是不予理睬。可见,崇祯皇帝同样是个要钱不要命、不要江山的主儿;而那些不肯捐献银两的皇亲国戚,确实也有些讲不出口却说得通的道理。明朝皇帝对臣下请求动用内帑贮银,向来抱有敌意。的时候,朝廷还曾下令,大臣不得向皇帝请求动用内帑储积。姚雪垠先生只写明朝皇亲国戚的守财奴形象,而隐去了崇祯皇帝本人的守财奴形象,其实忽略了明朝历史的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当“家国一体”走到了极端,皇帝本人其实也是有家而无国无天下的。 大顺起义军死灰复燃而演为燎原之势,很快便攻陷了河南,然后向西夺取西安,之后便将进攻的矛头直指北京。眼看着李自成就要,崇祯皇帝却对天下人心失去了起码的感应能力,只是幻想着军事上能有奇迹发生。他的这种幻想,总是以一厢情愿的“如果”开始。而随着幻想一次次的破灭,崇祯皇帝还是看不出自己众叛亲离的绝境。以至于唯一能使他并重整旗鼓的迁都江南,崇祯皇帝就是走不出这一步。 说到迁都,又是明朝的一段痛史。明朝建都南京,一直认为,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几次动了迁都西安或开封的念头。但迁都西安后水陆运输要耗费大量民力,开封又是“”,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南京,并在家乡安徽凤阳兴建中都,作为调剂南北的枢纽。然而,夺取帝位后,就定下了以“燕邸”为北京的基本国策。为此,明朝大建北京城,疏通南北运河,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问题在于,蒙元虽然被逐回了大草原,可政治和军事上仍保有相当强的实力;迁都北京,使首都“孤悬绝北”,等于将蒙古的军事威胁放大了数倍。迁都之后,无论是北京城,还是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一切军国用度的成本都成倍地增长。所以,仁、宣之际,曾一度计划回迁南京。不巧的是,当时的南京正处于非常频繁的地震之中,从洪熙元年到宣德五年的六年之中震了五六十次,迁都的计划当然只得放弃。英宗兵败土木堡,蒙古瓦剌部兵临北京城下,于是迁都南京的舆论又起。惟瓦剌大兵压境,南迁走水路已无可能,走陆路则必为蒙古铁骑所追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率领下固守北京,以待天下勤王。于谦在太监金英的支持下,誓言再有建议南迁者杀无赦。从此,迁都就成为明朝议政的禁区。 “神京北峙,而财赋全仰于东南之漕”,“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讲的是明朝迁都北京后,为通漕而耗尽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财政上挹东南而注西北的情况。另一方面,那时无论是京师,还是边境的物资和徭役需求,也不免就地加强征发,以至于明朝北部和西北部,“丁(壮劳力)丁著役,年年当差”,留下他们的妻儿在家种地缴税。自古以来,明朝的北部和西北部的农业一直唯水利是赖。绵延不绝的黄土,从华北高原一直覆盖到东边的大海,其土质有着天然的肥力和良好的吸水性,只要有适当灌溉,即便一二年不施肥,也会有较好的收成。但是,经过唐末、五代,乃至金、元的战争破坏,这一地区的水利普遍废弛。由于自然地理和黄土土质的原因,这里的土地经过垦耕,如果没有水利排灌,必定是“旱则,潦则洪流万顷”,雨水适中的年份则少之又少。但是,壮劳力尽被征发,兴修水利就只能是。有明一代,这里的人们甚至已经忘掉了还有水利这么一回事,农业生产地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大片的土地荒着也没有人愿意耕种。说到底,京师不南迁,明朝北部和西北部的社会生产就难以恢复,而东南地区承受的重赋也不能减轻,整个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就不会有转圜的余地。可惜的是,迁都之议既已成为政治上的禁区,明朝就只能守着北京,先后面对蒙古、满族的严重军事威胁,耗尽天下的人力和物力,成天担心着的就是亡国。崇祯年间,山、陕和河南地区的连年大旱,造成了大量饥民,使得李自成起义军获得了大量兵源,从而形成推翻明朝的巨大力量。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想到迁都南京是一条出路。但历史形成的惯性,却让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情。那些敢于公开建议皇帝迁都南京的大臣,在朝廷上遭到那些坚持政治正确的官僚的抵制。这些反对迁都的人,似乎是被当年瓦剌兵临北京之际的于谦、金英等人附了体,慷慨激昂、义正辞严地重复着那些国家根本重地不可移易的老调,但他们真正惦记于心的,却是他们的田产和宅院不能随他们南迁;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和其他浮财南迁不仅露富,沿途也难免遭到兵匪的打劫。对于这些人各自心中的“小九九”,崇祯皇帝不会看不透,却也无可奈何。也有大臣折衷地提出,让皇太子先去南京,一旦北京失守,明朝仍可保有半壁江山。但这样的“折衷”,崇祯皇帝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皇帝或者担心自己到时候会像那样,被太子遥尊为“太上皇”;或者担心自己会像徽、钦二宗那样,免不了从此把大好江山让给了同姓的其他子孙;或者担心皇太子日后竟成他人之傀儡。这些历史的教训,示了南迁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使崇祯皇帝干脆放弃了南迁的念头。他仍旧沉湎于“如果”怎样,幻想奇迹的出现。这使他对固守北京,又有了些希望。此时,崇祯皇帝已失去了理智,以至于皇后提醒他“我们在江南还有一个家”时,他竟厌恶和警惕起后妃、外戚的“干政”。 总之,崇祯皇帝的心态,早已完全不正常了。因为对朋党的猜忌,他把一切逆耳忠言,都看作是出于的私心;而因为害怕风险,明明已身处绝境,他也决不敢去冒哪怕是些微的风险,而一定要求。他总是向二祖列宗祈祷,觉得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祖宗的事,希望祖宗保佑自己不遭天谴。平心而论,明朝亡国的原因,是早在万历年间都已齐备了的。万历以后明朝国祚的延续,都是上天的眷顾,但崇祯皇帝却抓不住机会。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明朝在万历十五年之后,因为“世间已无”,已是颓势毕露。首先,首辅申时行为弥合文官集团之间因党争而造成分裂的努力失败了;由此,他企图消除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不信任的努力也一概归于无效;明朝在政治上从此陷入了越来越白热化的党争和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对立。其次,因为党争,像这样在张居正执政时得到重用的人在政治上的失势,也意味着明朝重振武备的努力的失败。再其次,这样的模范官僚,被视为迂腐的典型,仅仅摆在官场上做样子;李贽这样有新思想的人又被视为异端,为道德所不容,最终无可奈何地在狱中自杀;朝廷上所有的争论,也都以道德为名,成为朋党之间互相攻击倾轧的武器,成为一场“道德的灾变”。那时候,的惟一遗产,就是对全国田亩的清丈,大致做到了对天下田亩的“履亩而税”;由此,明朝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整顿,赋税征收总体上比较平均了,国家始能通过大范围的平均起税来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在于,赋税征收基础的扩大,如果仅仅是方便增税,只能刺激国家对社会的压榨不断强化;而自以为府库充裕,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只能是弊上加弊。这样几十年得过且过地下来,从万历末年开始,无论是东北方面的满族入侵,还是西北方面的饥民造反,对明朝的统治阶层而言,就是征了辽饷征剿饷,征了剿饷再征练饷。这些累年加征的总和,最多时一年竟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白银。这都是正赋之外的额外加征,对山西、陕西、河南地方连年大旱下的农民,除了逼他们起来造反,大概也没有什么其他可能求活的路了。网络配图 明亡的教训有很多,对崇祯皇帝而言,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也都是刻骨铭心的。但他怎样接受历史的教训,也是受到历史局限的。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未必没有“事在人为”的余地。但崇祯皇帝念兹在兹的是要一个“万全之策”,害怕风险,绝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结果只能坐等亡国。姚雪垠先生是文学家,他所讲的故事虽说有许多的虚构,但他显然非常熟悉明末的史实,所以他把这样的故事讲得非常生动,故事的性质也是真实的。该书序者田永清在读完《崇祯皇帝》后,讲到李自成的兵败北京时,不禁想起毛泽东“绝不做李自成”的话头。但他说,他心中更由远而近地响起:“切勿学!”这两种声音,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历史是可供人反复嚼味的。从《李自成》中辑出三卷《崇祯皇帝》,可谓是。也许,还确实值得回头去读读《李自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做了22年帝王 佳丽三千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千古一帝,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王爷。登基后做了22年,6次御驾亲征痛打蒙古,7下西洋,收复安南重新设省等,而且大明王朝的国力在其在位期间达到最强,可谓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在他身上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那就是生育问题。网络配图 一般来说作为开国前面几位皇帝,生育能力是很强的,如42个子女,更是50多个。但是唯独朱棣,子女很少,朱棣一生中仅有4子5女,而都是在做燕王的时候生的。而登基之后,后宫佳丽3000,而且做皇帝长达22年时间,却一个子嗣都没有增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朱棣最小的孩子是五女,是在洪武24年生的,也就是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而此后无论史书,还有宫廷记载,都没有朱棣再次生育的记载。而与之相对的是,朱棣登基后,却不断的海选美女进宫伺候,光是正载的就有好几次选妃。网络配图 《纪纲传》记载,在徐皇后死后,朱棣就下诏各地,海选宫女,当时选了几千人,而且有一批朱棣嫌弃她们年纪太小,还特意选在宫外圈养。而且从宫廷的私生活记载来看,朱棣做皇帝后没少临幸妃子,而且册封的妃子那就更多了。甚至当时朱棣还特意跑到朝鲜去选美女,来充实后宫,当时史书记载的、等5人。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朱棣这22年间也没闲着,该办的事一点没落下。那么这个问题就复杂了,朱棣后宫美女这么多,在长达22年的时间内,为何一个子嗣也没生呢?很多人可能要说了,也许朱棣不想要孩子,这个那就是胡扯了,古代的皇帝那都以多子多福为王朝的福气,更何况自己的老爹42个子女,连自己窝囊废的儿子也生了17个子女。网络配图 所以肯定不是不愿意生,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生不了。朱棣登基的时候只有40岁,可以说正值壮年,而且身体素质特别好。从6次御驾亲征,深入大漠去追着蒙古人暴打就可以看出来,精力很旺盛,所以肯定不是年龄的问题。那既然不是年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失去了生育能力,跟溥仪和宋高宗一样的。 对于这点,的史书没有任何的记载,毕竟这是丑事,是皇帝难以齿的,因此,史书谁也不敢说。但是,从朝鲜的《李朝实录》倒是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李朝实录记载了朱棣虐杀3000宫女的故事,而起因就是宫女和,侍卫的偷情。还有朱棣最喜爱的权贵妃的死,而在执行死刑的时候,很多宫女喊出了实情。那就是朱棣的无能,这也许就是朱棣22年皇帝生涯一直没有生育子女的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