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爱惜张裕的才华,为什么刘备却想除之而后快?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爱惜张裕的才华,为何却想除之而后快?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何老师是谁? 历史说书人也。

说起来,大家爱听历史故事的风气,已经流行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历史故事,含着两个词,一曰历史,一曰故事。

但比起真实的历史,人们似乎更喜欢「故事」。

故事披上历史外衣,成了「历史演义」而非真实历史了。

可以大胆猜测,大概很多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只要有趣,真实或者不真实并不重要,嘛。

历史呢,还真不是娱乐或者演义。

历史有掌故,也是故事,但自有悲凉与真情。

何老师述说历史掌故,并非娱乐或哗众取宠,而是娓娓道来历史之中与我们今人的人性,以及人性面临的考验与选择。

人性,古今一同也。

人性背后的历史,粗糙而真实,但直指人心。

愿说者有心,闻者有意。

且听何老师的第一个掌故吧 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或许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定格于1994年版的电视剧《演义》上,剧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以德服人,心忧汉室,脾气好得很,偶尔还爱哭一哭。

▲94版影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左为孙彦军饰演的刘备,右为李靖飞饰演的张飞 历史上的刘备也是这样吗? 非也。

历史上的刘备,不仅气量狭小,而且还是个渣男。

话说末年,中原,能人异士辈出,比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算子」,能与之匹敌的有一人,名叫张裕。

据说,张裕这人非常聪慧,会观天象,精通玄学。

但是,他因为得罪了刘备,最后被残忍杀害。

刘备杀他的原因说来也挺荒唐,竟然是因为一句玩笑话。

张裕这人嘴巴很刻薄,他第一次遇到刘备时,就跟刘备斗上了嘴。

张裕长着一把大胡子,《》里形容为「其人饶须」,刘备见到了,就笑话他的胡子,说自己在涿县住的时候,县里的特别多,都是,真所谓「诸毛绕涿居乎」。

「诸毛」,谐音「猪毛」,刘备是笑话张裕嘴巴旁边长了一堆猪毛。

这张裕自然也不是个嘴上能吃亏的人,于是讲了一个故事怼回去。

他说,有个官员,当过山西潞县的长官,又当过涿县的长官,等他不当官了回老家,大家给他写信时,为了周全考虑到他当过两个地方的长官,只能称呼他「潞涿君」。

「潞涿」,谐音就是「露嘴」,光下巴,他这是嘲笑刘备没胡子。

刘备与张裕为什么拿对方的胡子说事呢?因为在古代,古人没有剃胡子的习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

有一种刑罚,就是强行剃掉胡子,被称为「耻辱刑」。

古人虽然不是人人都长一把大胡子,但成年男性无须,多少是个缺点。

张裕嘲笑刘备不长胡子,刘备心眼小,就记恨上他了。

▲1994年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曾写到:「关羽身长八尺,髯长二尺」。

后来刘备得了四川,建立蜀国,张裕成了刘备的手下。

可惜,张裕没改掉怼刘备的习惯,,最终惹来大祸。

当时,刘备摩拳擦掌要跟争夺汉中,张裕就出来泼冷水说:「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

刘备当然没有听他的劝阻,跟曹操在汉中来来回回打了很多场仗,最后虽然拿下了汉中,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

因为曹操在撤离汉中的时候,把老百姓也都撤到关中去了。

刘备「得地不得民」,就非常生气。

他便想找借口杀张裕以泄愤,理由就是张裕说的话不对,他不是把汉中拿下来了么? 诸葛亮因为爱惜张裕的才华,便为他求情,谁知刘备回复了一句很绝的话:「芝兰生门,不得不锄」。

刘备的意思是,芳香的兰花本来是好的,但长在门前挡道,不得不除掉。

刘备杀心已起,哪里听得进诸葛亮的劝解。

于是乎,这位足智多谋的张裕便被刘备杀害了。

张裕的厉害之处,不仅限于他是一个能与诸葛亮相匹敌的谋士,根据史书记载,张裕的占卜能力也非常强。

他算出自己会受刑而死,算出蜀汉会改朝换代,曹魏取代,还算出刘备取得蜀地九年后死亡。

苍天饶过谁。

张裕虽然被刘备杀害,但他的预言却丝毫不差。

公元214年,刘备得荆州。

公元220年,被迫禅位,称帝。

刘备荆州后第九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

这样一位奇人,就这样被刘备泄愤杀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气量狭小的刘备对胡子玩笑耿耿于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本来不想北伐为什么还偏偏要北伐

此千古名词隆中对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倒背入流,而其中“待天下有变”之谋,更是运筹帷幄之策,令后世无数兵家对敬为天人,举为谋略家之祖。 初现,三分天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号称卧龙,末年琅琊郡人(今山东临沂),时期蜀国的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少年时便聪慧过人,后师从名士,因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的谋略,以至当时有“卧龙、得一而安天下”的说法。 当时,诸葛亮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奇谋让刘备茅塞顿开。在追随刘皇叔之后,诸葛亮是得遇明主,而刘备更是对他言听计从。此后诸葛亮、、借东风等奇谋连出,助刘皇叔取荆州、定川蜀、平汉中,实现了隆中对时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匡复大汉之是时间的问题了。 网络配图 ,刘备输光了蜀国北伐的本钱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因病去世于五丈原。不禁令人,天妒英才。然而以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计绝古今之智,前赴后继六出祁山,为何没能一统中原匡复汉室?这只能说诸葛亮生不逢时。 当初隆中对时他对刘备献策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但当他北伐时以是物是人非了,原来计划当中的荆州没了,上将死了,准备率益洲之众出秦川的雄主刘备也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后去世身亡。 而蜀国多年积攒的兵马钱粮毁于一旦,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输光了所有的本钱,匡复大汉以遥不可及,所以刘备才会忧愤而亡。正如诸葛亮在其千古绝句出师表中言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之秋也”,当时只占据川蜀的蜀国地狭人稀,其人力物力以不足以问鼎中原了。 纵观诸葛亮数次北伐举倾国之兵也不过二十几万,关、张、赵、马、黄等也都以去世,以至有了“蜀中无大将,做先锋”境地,廖化何人?不过是关羽帐下的一名低级将官,在诸葛亮去世后只能靠降将来支撑蜀国。 那么夷陵之战后,三国各自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投降时,成都最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网络配图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宣帝本纪》 北伐实则无奈之举,不北伐蜀国会更快地灭亡 而以二十几万兵马想要进军中原,不要说,就连站岗放哨都稍嫌不足。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在即无友军,更无后援的情况下,光是劳师远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诸葛亮做为一位旷世兵家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过虚张声势,用的是兵法之中的扰敌之策,并没有希望过北伐成功,因为他知道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正如他的继任者姜维所说“魏强而蜀弱,若不主动伐魏,座等吴、魏来攻,蜀国必危矣”,实践证明一切,在姜维屯田避祸后,魏国大将钟会、邓艾伐蜀一战成功。当初诸葛亮的亦师亦友在听道他辅佐刘备后,仰天长叹道“孔明随得其主,然不得其时”。 网络配图 直至近代,著名三国历史学家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注定失败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亮非将略之才。 诸葛亮挥泪斩在易中天看来,更是疑点重重: “如果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你就要杀他,你有多少将军可杀?蜀国人才本来就少,这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易中天表示,蜀国内部很不稳定,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三股力量相互抵制。为了平息内乱,诸葛亮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徇情枉法。对于马谡的处理只能是四个字:从重从快。 诸葛亮虽未能一统中原匡复汉室,但却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谡被杀揭露了诸葛亮一个不能说的谜团!

“蜀中无大将,作先锋”,这是后世人对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极度匮乏的情况的一句评论,蜀国为何在后期面临如此严重的人才问题呢?有一种言论认为,才是蜀国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因为他的独断专行,事必躬亲,造成蜀国人才无法得到锻炼,因而无法承担起复兴蜀汉的重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诸葛亮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不能说的秘密。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挥泪斩。”在蜀国诸多文臣武将之中,有很多比马谡更适合这个重任的存在,可是诸葛亮偏偏不循常规,用一个的“”,最终导致了蜀军的全线败退,不得不狠下心,斩杀马谡。 街亭一役,罪魁祸首真的是马谡吗?不,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首犯应该是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唯独要马谡去防守街亭呢?诸葛亮的本意,是为了锻炼马谡,毕竟,他很看重马谡这个学生,诸葛亮也明白,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重任,光靠他诸葛亮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还需要很多像马谡这样的人才为蜀国前仆后继,才有足够的希望去实现诸葛亮的大志。网络配图 然而,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看人的本事,跟先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所重用的马谡,在实际作战上,连从魏国而来的降将王平都比之不上,甚至给蜀军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虽然诸葛亮最终斩杀了马谡,可是诸葛亮的名声已经是不好听了。 别人看这件事,都会戳诸葛亮的脊梁骨啊,你独断专行不说,还有些任人唯亲的味道在其中,挥泪斩马谡,又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这样的诸葛亮,着实会令世人看到他这样权臣的形象。于是,在之后的多次北伐里,诸葛亮都不再放手让年轻人去做事,因为他害怕,害怕马谡的事情再度发生,与其让那些自己拿捏不定,不知深浅的人去做事,不如相信自己,将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有多大的才能自己就清楚,这下总可以放心了。这便是诸葛亮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网络配图 或许很多人会说笔者这是阴谋论,如此抹黑诸葛亮,当然,笔者并不强求诸位认同这样的观点:蜀国的人才凋零,一方面是因为其人口基数本就弱于其他两国;另一方面,就是诸葛亮想要绝对权威,想要独断专行,想要不犯错误,所以最后才会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