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世纪之交是多事之秋,此时的清政府早已。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次日凌晨,带着帝仓皇出逃北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凌晨,在八国联军的阵阵枪炮声中,不顾国家危难,带着光绪、皇后、、还有大阿哥溥隽等,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分坐三辆马车,仓惶离开紫禁城,开始了一年零四个月的逃亡生活。
光绪二十七(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和在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指示下,代表清政府同11国公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时局已定,慈禧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起驾回京。
此时的慈禧与当初出逃时的情况可大不相同了,回京人马有数万人之多,光车辆就有3000多辆,都装着各地进贡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浩浩荡荡的队伍,就跟打了胜仗一样。
在回京途中,慈禧还特地在开封停留了一个多月,为的是给自己祝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与光绪皇帝等人回到北京。
转眼就到了年根,1901年的说话就到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完毕后,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慈禧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
腊月二十五这天上午8时,慈禧太后升堂入座后,首先是格格朝见。
她对众格格很和蔼,并一一询问其年龄、学识。
接下来由各府第福晋、命妇朝见,皇后、妃子及宫内当差的格格负责招待。
太后说:“过新年,大家应当快快乐乐庆祝一番,可不要闲着。
我朝家法严谨,女子应该懂得理家之道,首要会做针线活,历来凡是皇上御用的衣履,都是由皇后、贵妃亲自制作。
我看各府格格,性喜浮华,不要说娴熟裁剪,就连做针线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事。
总是坐享其成,将来出阁怎么是好?今天就叫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们每人缝一件,限两天交活。
” 慈禧太后叫李莲英传知准备好的衣料,随同针线笸箩,摆在案子上。
她接着说:“裁完活,可以到台前看戏去,格格们今天只管看戏,二十六、二十七两天限你们做好。
可不要慌神。
” 格格们各显本领,按期交上了自己的“作品”。
最后,太后在案前,走马观花似的巡视一番,由皇后、妃子评定,按等级发给赏赐,。

大年三十这天,慈禧太后起的比平时要早,皇后等也在黎明时分来到殿上,格格们天不亮就已梳洗打扮完毕。
太后由寝室出来,升座后,由隆裕皇后率众人向太后请安。
礼毕,太后命皇后率领福晋们制作佛前的供花;大公主率领格格等布置佛前供品,直到午膳才忙完。
太后亲自写了二十张尺见方的福、寿字。
她说:“谁爱写字,照着我的字样书写吧,不要怕难看,越练越好,没有胆子不行。
”说完,有的格格提起大笔,歪歪扭扭写起来。
太后笑着说:“,反类犬者也。
”众格格哈哈大笑起来,其乐融融,一派祥和。
下午5点钟,光绪皇上率领近支宗室、满蒙各王公及满汉二品大员,至宁寿宫给太后行辞岁礼。
皇上退后,皇后便率众人向太后行礼,由内务府女赞礼官唱导。
最后是宫女、等叩头。
太后命李莲英,每人赏银十两。
太后退回寝室休息。
除夕之夜子时,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太后命众人一齐下手做素馅煮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丁儿当儿乱响。
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
天色泛亮时,饺子已包齐。
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
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
宫女把煮好的饽饽(饺子)端上来后,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
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宗的庇护。
”说完这些的话后,台后命大家用膳,即吃饽饽。
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

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这时,皇上给太后贺岁来了。
众人迅速躲在屏风后,皇上来到殿上,双手捧着一柄如意,跪在太后面前,奏道:“子臣谨贺太后新年新喜。
”太后将如意接过,皇上向太后叩首。
太后笑着说:“祝国家日益富强,愿皇帝身体康健。
” 太后让皇上在殿上吃素馅煮饽饽,皇后和瑾妃站在桌旁伺候。
虽是喜庆的日子,光绪皇帝依然心事重重,面上没一点喜容,勉强吃了两个煮饽饽,便站起来应付太后说:“今年的素饽饽很好。
”太后说:“今年的香油比往年多。
”等皇上漱口净手后,隆裕皇后领妃子及群宫女给皇上行礼贺年,群太监也口称“新喜”给万岁叩头。
皇上受礼毕退出,便赴保和殿接受群臣贺礼去了。
不一会,只听远处锣鼓喧天,渐行渐近。
李莲英禀奏说:“各会头给老祖宗叩年来了。
”太后地说:“叫他们到海子里去罢。
” 于是太后率领一群后妃、宫女、太监来到了中南海。
各会头跪在地上口称给皇太后拜新年。
太后受礼毕,会头开始献技。
节目都很不错,个个出彩,太后看得,表演直到中午才撤去,太后赏各会头一百两银子,然后与众格格等兴尽而归。
这一年,慈禧太后66岁。
7年后,她撒手西去。
在她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乾陵在哪?武则天是怎么样为高宗李治选择陵地的
武则天是怎样为高宗李治选择陵地的?如何选择皇陵地址,是对帝王执政能力的一个具体考验。 武则天为高宗李治选择乾陵作为归息之地,不但能传递出她操盘天下时忠于先皇的政治姿态,而且是她和李治情感发展的必然。 683年12月,李治走到生命的终点时候,最关心的就是身后大事。透过《旧唐书》和《》,我们看到李治遗诏时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 一是“七日而殡”, 二是“皇太子即位于柩前”, 三是“陵园制度,务从节俭”, 四是“军国大事如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或兼取天后进止”。 在李治的遗言里,最为重要而且要影响大唐气候的恰好是第四条,这一条成为武则天日后指点江山的基本依据。 12月4日,李治驾崩洛阳。10日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即以皇的身份临朝称制。仅两个月时间,中宗李显以扶持后族势力的方式给母后武则天的执政道路设置障碍。思忖之后,武则天决定快刀斩乱麻。 684年2月,武则天废黜李显,立小儿子李旦为。性格懦弱的李旦,注定是一个傀儡皇帝。 这时,操盘大唐江山的武则天面临两大考验。 首先是如何稳定政局?江山近乎易主,武则天做出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朝廷局势趋于稳定。 而到底把高宗埋葬在哪里?成为考验武则天执政能力的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李治临终前有过交待:“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旧唐书高祖本纪》)。 顺势把高宗埋葬在洛阳,的确可以节约国力民力。而让高宗归息关中,既可表达对李治的情意,又能做出安抚李唐的姿态。 该怎么办?权衡的砝码向情感和政治姿态的一方加重:武则天决定在长安附近修建高宗葬地。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主陵 武后的决定刚一做出后,胸藏锦绣的陈子昂就递上一封谏书。以关中旱灾严重为由,陈子昂提出“灵驾西行不便”,认为“景山(位于今天河南偃师)崇丽,秀冠群峰,北对嵩(山)邙(山),西望汝海(汝河),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迹,纵横左右,园陵之美,复何加焉”。进而,为人耿直的陈子昂列举在关中营陵的诸种弊端,质问武后。谏书语言犀利,很不留情面。 陈子昂意想不到的是,看了他火辣激烈,甚至有指手画脚味道的谏书,武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在金华殿隆重地召见了他,态度温和地赞赏了他的文辞,而且下令让他任官麟台正字。 陈子昂们说归说,武则天仍旧“独违群议”(《旧唐书唐太宗自己选择了陵地,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思索先祖的葬制葬式之后,武则天感到“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诏”(《唐会要》)。武后明确主张“因山为陵”,提出要仿效唐太宗的昭陵为高宗修建寿陵。 而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都是通过占卜堪舆的方式选择的,武则天自然不会草率选择高宗的葬地。 乾陵双乳峰 虽然史迹没有叙述乾陵选址的细节,而民间把乾陵选址的过程演绎得很是离奇玄妙。 相传武则天让星相家和皇宫专事阴阳和历法的太史令负责选陵之事。 接到为高宗选择陵址的指令后,袁天罡遍访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先后相中几处吉祥之地,喜不自禁,准备回宫复命。一天子夜时分,袁天罡照例出门观看天象,突然看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刺向北斗方向。宝地!袁天罡喜不自禁,跨马奔向山颠,找准方位,可情急之下出门时居然忘了带上做标记的东西,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枚铜钱做了记号后,星夜回朝复命。 李淳风接旨后,考察了高祖献陵和太宗昭陵后,认定关中北山一带龙脉绝佳,可到底在哪儿选定陵址,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时值阳春,一天,李淳风突然发现,梁山在午时的阳光下,形胜奇怪独特,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不但五官搭配匀称,就连乳房、乳头都十分逼真、分明入目。李淳风大喜过望,急忙上山,按照八卦历法找到龙穴,拔出发髻上的银针插在土中后,回朝复命。 听说袁、李二人都在长安的西北方向选出了陵地,武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前去勘察。袁、李指认了各自的地点后,朝臣不由得一惊,大呼龙岗之地! 原来,李淳风的银针恰好扎在袁天罡钱眼里! 这个故事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只要你走到乾陵,无论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满脸稚气的孩童,都能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传说归传说,可站在乾陵脚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让人叹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开疆拓土的宋仁宗:为什么被后人尊为千古仁君?
宋代有个制度:“,悉付外廷议”,意思是国家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以宰相、御史为代表的行政、司法系统的讨论,不能独断专行。一直敬畏着这种法度。仁宗很喜欢张贵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徽使(类似于皇家总管),张贵妃给仁宗吹吹枕边风。仁宗本来就是个糯米团子,很好讲话,立即满口答应。可仁宗的决定在“廷议”(类似于内阁部长会议)时没有通过。过了段时间,张贵妃故态复萌,仁宗也再次答应。那天临上朝,张贵妃送皇帝到殿上,抚着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说:“得!得!”果然下圣旨任命张尧佐做宣徽使,谁知坚决反对,说这个动议不是早就否决了吗?皇上您怎么可能推倒前议?“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张贵妃前来拜谢,皇帝举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宋仁宗看重自守之道,与其性格比较懦弱有关。仁宗是真宗第六子,从小长在深宫,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世面,加上真宗前面的儿子大都夭折,对这个儿子看得特别重,非常溺爱,宋仁宗自小比较老实。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宋仁宗对国家前途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在仁宗看来,个人的一些事能否办成不是特别要紧,真正要紧的是不能办错天下大事,让国家陷入危境。宋仁宗曾说:“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陈亮《中兴论》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次,有人劝宋仁宗独断专行,宋仁宗如此回答:“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这两段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说皇帝办错事比较难改,臣下办错事相对易改,还是讲“宪度”、尊重“廷议”制度为佳。 皇帝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极有作为,让一个时代打上了个人的鲜明印记,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唐太宗、帝等等;一种是像宋仁宗这样,自己没有多少作为,却讲究自守之道,放手发动别人去作为,结果,皇帝也当得像模像样。仁宗朝,北宋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史家将其称为“仁宗盛治”。仁宗驾崩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钱哭于大内之前”。消息传到洛阳,市民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使整个城市“天日无光”。讣告送至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拉着来使的手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说要为宋仁宗设“衣冠冢”,足以说明宋仁宗在当时的威望之高。 宋仁宗的自守,不是无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暗合了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