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太平天国往事:“上帝之子”始于洪秀全一场异梦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十六年(1836年)初春,广州异乎寻常地下了一场雪,当地老人相信这是上天发出的某种征兆。

未来的第二次来到广州参加府试,按照的制度,如果府试过关,再顺利通过一场由广东学政主持的院试,洪秀全便可成为帝国的一名秀才,获得他梦寐以求的绅士资格认证书与仕途入场券。

在广州贡院(府试考场)附近的龙藏街上,一个装束古怪的传教士给了他一本《劝世良言》。

这一年,已有过一次府试失败经历的洪秀全,再次落榜了,但他带回了那本书。

网络配图 次年二月,洪秀全第三次到广州应考,结果又是落第。

他,无力走路,雇了两名轿夫抬着他回去,到家后,竟奄奄一息,卧床不起。

中,洪秀全看到有人用一顶华美大轿,抬着他来到一处“美丽光明之地”,一个老妇人称他为“儿”,领他去河中洗净身体,然后带着他去见父亲。

他的父亲是一位高龄老人,须髯金黄,穿着黑色长袍,高坐在宝座之上。

老人送他一柄宝剑和一块金印,并给了他一个名号:“天王大道君王全”,吩咐他去人间斩妖伏魔。

又有一个中年人,自称是洪秀全长兄,陪着他四处搜寻邪魔,并帮他斩杀这些坏蛋。

洪秀全沉浸在神异的梦境中,神志不清,时而在室内跳动,时而高呼:“斩妖!斩妖!”家人认为他中了邪,请了法师来驱邪。

病愈后,洪秀全还是胡言乱语,见了父亲及乡邻,就说“我是太平天子,天下钱粮归我食,天下百我管”。

村里的人都以为他疯掉了。

好在洪秀全慢慢又恢复了正常,开始读圣贤书,准备应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洪秀全第四次参加府试,还是名落孙山,怏怏回到家乡花县。

这年夏天,在一名远房表弟的极力推荐下,洪秀全开始阅读那本七年前从广州带回来的《劝世良言》。

洪秀全惊奇地发现,六年前他的那场异梦(那一年为旧历丁酉年,所以史家称之为“丁酉异梦”),竟然可以从这本书上找到解释。

现在洪秀全:原来梦中那处“美丽光明之地”就是天堂,那位须髯金黄的威严老人就是天父上帝,那位帮他斩妖伏魔的中年人就是天兄耶稣。

网络配图 洪秀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具有不寻常的神性身份,肩负着神圣使命,并掌握着崇高的权力。

他狠狠地砸掉了的牌位,不再对曾经让他充满挫折感的科举考试与儒家学说感兴趣,而成了一名虔诚的上帝信徒。

他还说服了族弟洪仁玕、好友冯云山皈依上帝。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洪秀全与洪仁玕、冯云山一面研读《劝世良言》,感悟天国的示,一面四处游历,传布上帝的教义,吸收上帝的信徒。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一带创立“拜上帝会”,尊洪秀全为,发展了两千多名成员。

未来的核心领导、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都先后加入了拜上帝会。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拜上帝会在广西发起“金田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元年(1851年)二月,洪秀全在东乡自号“天王”,称万岁,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同年十月,洪秀全下诏晋封五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连克武昌、九江、安庆,并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并成为天王实践“天父天兄之纲常”的人间“小天堂”。

从此,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权力中心,指挥着、西征,席卷半个中国。

直至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终结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网络配图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大型的一次神权实验。

它的源头是一场异梦与一本宗教小册子相互印证出来的“上帝启示”,当洪秀全确信并宣称自己是具有“神性血统”的天父之子、天兄之弟时,神秘的天国便成了他的“权力母体”——这个“权力母体”赋予他“手提三尺定山河”的使命,授予他“天父差来作太平主”的权力,赐予他指挥拜上帝会兄弟们“斩邪解民悬”的力量。

当洪秀全运用天父给予的神圣权力,带领他的忠实信徒建造俗世的天堂时,他必须高效地维持俗世与天国之间的密切联系,犹如胎儿与母体之间需要一条输送血液的脐带,这样才能确保他的王朝始终代表了上天的意志,他的统治完全得自天父的授权。

这是神权的逻辑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如何从平民到实现从武将到“武圣”的蜕变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司马昭为什么说“这天下江山是我哥哥司马师的”?

,字子元。

他是《演义》中死对头的长子,其心的哥哥,一统三国的伯父。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司马师和乃父司马懿、乃弟司马昭一样成了奸诈、阴险的代名词,标准的一个乱世奸雄,反派人物。

然而,倘若我们能够抛弃以蜀汉为正统的“罗贯中思想”,仔细研读一下历史,你会发现:司马师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公元208年,司马师出生于河内世家大族司家中。

《晋书》中说他“雅有风彩,沉毅多大略”。

司马师很小的时候,便有名气,与当时名士夏侯玄、何晏齐名。

何晏评价他“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是也。

”赞他有治国之才。

成年后,司马师掌管选才之法,推贤任能,整顿纲纪,使文武大臣各司其职,朝野肃然。

可以说,倘若生在治世,司马师一定是一位能臣。

可惜天下并不太平。

当时已是三国末期,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早已风消云散,零落殆尽。

已死多年,诸葛亮也在五丈原被司马师的父亲司马懿给活活气死,“鞠躬尽瘁”了,一直活到七十一岁的也死了,天下只剩下司马懿一个英雄在那“荷戟独彷徨”。

自古以来,能力与权力始终是要相配的。

能力超强的司马懿当然不甘心,他加紧了篡夺曹魏政权。

而当时横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碍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式人物。

公元249年,司马懿以雷霆手段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了曹魏政权。

搞政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这么重大的事仅靠司马懿一人之力是完不成的,和谁商议呢?外人又靠不住。

司马懿看中了自己的大儿子司马师。

司马师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全程参与了“高平陵之变”。

父子二人,密谋策划,连司马师的亲弟弟司马昭都被蒙在鼓里。

古语有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行事机密是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质。

等到政变前夜,司马懿突然将行动计划告诉两个儿子,结果,司马师听后安寝如常,好像没事人一样,而司马昭听后却吓出了一身冷汗,紧张兮兮,。

司马懿由此认定大儿子司马师更有大将气度。

据说,司马师曾经暗养三千名死士,散落在各地,等到举事那天,三千死士骤然聚集,仿如天兵下凡一般。

这是《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的最经典诠释,它充分展现了司马师超凡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

两年后,司马懿撒手西去,魏国群臣以“既卒,伊陟嗣事”的古训,推举司马师辅政。

司马师自任大将军,将曹魏军政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公元253年,吴国太傅率军攻打魏国新城,曹魏群臣如临大敌,纷纷建言立即发大兵迎战,司马师却十分沉着镇定,他认真分析了一下形势,主张采取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战术,终使诸葛恪欲战不得,旷师日久,粮草不继,狼狈而退,在归途中还被司马师早已布置好的伏兵痛杀一顿。

如同曹操当年篡夺政权遇到许多阻力一样,在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抵制和反抗。

公元254年,魏国第三任和中书令李丰等企图扳倒司马师,推举夏侯玄辅政。

但是,与曹操一样,司马师同样是一位出色的权谋家。

他很快察觉到李丰等人的阴谋,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以企图“废易大臣”的罪名将李丰连同夏侯玄等人全部抓住,灭了三族。

为了更好地实施司马氏的统治,司马师以天子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骄奢淫逸为由,奏请皇,将曹芳废掉,另立为帝。

通过废一帝,立一帝,司马师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然而,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司马师的身体却出问题了。

司马师三岁时便发现左眼眶内生有肿瘤,虽经治疗,但是一直未根除。

越到后来,肿瘤越厉害。

到司马师48岁的时候,这个肿瘤也猖狂到极点。

司马师整天强忍者疼痛理政。

然而,这一年却不怎么好。

正月,魏国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作乱,向司马氏发起挑战。

而且那文钦大有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把自己的四个亲生儿子送去东吴做人质,以取得东吴的援助。

两路叛军集结五六万人渡过淮河由寿春出发,攻占项城,兵锋直指洛阳。

面对气势汹汹的叛军,司马师在剧痛中表现得十分镇定。

为了鼓舞士气,司马师带着病驱,亲自挂帅出征讨伐叛军。

他审时度势,派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先行迎住叛军,调诸葛诞率豫州兵由东面进攻寿春,又令征东将军领军从南面截断毋丘俭退路,再派兖州刺史、名将统兵万余,由西北攻向项城。

如此四路大军,已形成对毋丘俭、文钦的包围之势。

亲临前线后,司马师果断地命前锋王基抢先夺取叛军屯粮地南顿,自己则率军从汝阳急行至乐嘉,与邓艾军会师,叛军大乱,文钦先行撤退。

司马师遣800精骑穷追猛打,先吃掉了文钦部。

接着,司马师对毋丘俭部实行围而不攻战术,待其军心溃散,不战而败。

毋丘俭仓皇逃跑,在慎县被人杀害。

司马师虽然十分漂亮地打赢了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拥曹势力,进一步巩固扩大了司马氏的权力,但是,司马师也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正当司马师得胜之际,文钦之子文鸯趁夜带兵袭营,司马师被从梦中猛然惊醒,一时急火攻心,他左眼中的肿瘤再也无法容忍眼球的束缚,终于夺眶迸裂而出,司马师撕心裂肺般地疼痛难忍。

但是,为了不影响军心,司马师将自己裹进被窝,死死咬住被子,一直将被子咬烂,都没有喊出声来。

司马师活脱脱一个版的邱少云。

文鸯被击退后,司马师班师,刚到许昌,便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对于毋丘俭、文钦的叛乱,司马师本可以不必亲自去征讨,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他毅然决然带病出征,直到为此搭上性命。

在平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师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历代强权人物最凄惨的是自己突然暴亡,而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致使辛苦创下的功名事业瞬间化为乌有。

公元255年,司马师死于许昌。

由于没有儿子,临死前,他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

历史证明,司马师做了一个多么英明的决定。

司马昭接替哥哥任大将军后,对外西灭蜀国,南征东吴,基本荡定天下,对内,干掉曹髦,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只不过是顺手摘掉早已经熟透了的果子而已。

司马师是一个优秀的权谋家,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个将国家利益、革命大业看得高于一切的负责任的领导人,一个乱世中的英雄。

所谓。

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马师,没有来得及享天下之大位,只活了48岁。

但是,他却泽被后世。

司马昭多次对人说:“此景王之天下也”。

后来,开创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景皇帝,算是对司马师一生功业的最好缅怀和评价。

从分久必合的历史大趋势看,由三国分裂到晋朝统一,是历史的大潮流。

司马师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推动了历步,最终为此献出生命。

这也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