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糜芳投降吴国后,是什么样的下场?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投降后,被封为将军,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糜芳投降东吴一事,可以说是受的。

一者,糜芳是的二舅哥。

作为二舅哥,却在不加抵抗的情况下,便开门投降了。

难道他就不觉得对不起刘备吗?难道不担心哥哥和妹妹被刘备处置吗?二者,就算当时傅士仁投降了,但如果他坚持不投降,守城抵抗,必然给回援赢得时间。

这样一来,关羽还不一定失败。

关羽不败,荆州就不可能失。

三者,哥哥糜竺听说他投降了,羞愧不已,但是刘备不但不杀糜竺,还反过来安慰糜竺。

最终,糜竺在羞愧中抑郁而亡。

两相比较,糜芳的做法,多么可耻。

四者,当糜芳开门投降的时候,手下人其实并不愿意跟随他投降。

吕蒙在进城的时候,当时骑都尉虞翻曾提醒他这一点,让他小心埋伏。

结果果然查出了不少埋伏。

连手下将士都能够坚持气节,糜芳的行为,实在让人不齿。

糜芳不顾形象受损,不顾亲人安危,不顾将士不平,不顾领导被杀,一心投降东吴。

那么,他投降东吴以后,最终的结局是怎么的呢? 《演义》写糜芳投降东吴,等刘备率军前往讨伐东吴,发动夷陵大战的时候,糜芳和傅士仁两个投降了的人,感到后悔,杀了吴国将领马忠,实现反正,回归刘备。

但是刘备没给他们客气,让关羽的儿子剥了他们的衣服,杀掉他们祭奠关羽,演出了一场快意恩仇的好戏。

不过,正史中的糜芳,结局可不是这样的。

他去了吴国以后,正史上对他的记载是很少的。

只是在写虞翻的时候,附带的写了他两件事。

还有就是写吴国大将的时候,连带着又提了一下他的名字。

连宋元时期的史学家都说:“麋芳、傅士仁之在吴,未有所闻也。

” 糜芳和虞翻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当时糜芳的船队和虞翻的船队在河里相遇了,当时糜芳的船很大,随从又多,虞翻的船比较小。

于是,糜芳船上的人就对虞翻船上的人喊话,说这是将军的船,请你们避一避。

当时虞翻站在船头大声说:“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就是说,你是个投降不忠不守信的人,你还拿什么来侍奉君王?你把蜀国的城丢了两座投降了,你还配称“将军”吗?糜芳听了,羞愧不已,让人把船靠边,请虞翻先过去。

而且害怕被虞翻看到,还把门窗一并都关闭了。

另一件事,是虞翻从糜芳的营地经过。

当时糜芳的卫士按规矩,不给虞翻开门,让他绕着过去。

当时虞翻说:“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就是说,你在江陵守城的时候,本该坚守阻挡,可是你开门投降了。

而现在该给我打开的时候,你却关上。

糜芳听说后,赶紧让侍卫打开营门,让虞翻过去。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糜芳投降吴国以后,吴主孙权对他还是不薄的,封他为将军。

糜芳在蜀汉这边的时候,当的是南郡太守。

并没有说他军中职务,说不定还不是个将军。

而且孙权给他的物质待遇也不薄,从他乘坐的船比虞翻大,就可以看得出来。

后来跟随贺齐去讨伐叛乱的蕲春太守晋宗时,担任副帅,也可见他的官位不小。

糜芳虽然受到孙权优待,官位不小,但是他在政治上是抬不起头来的。

虞翻的官职比他小,待遇比他差,却两次呵斥他,他都只能忍气吞声。

之所以会这样,表面的原因,是虞翻是个刺头。

虞翻对人说话,一点儿也不客气,还喜欢以下犯上。

他曾经在孙权宴请的时候装醉,差点被孙权给杀掉。

但是这个人,却一直忠心不二。

他对那些投降不忠的人,向来就瞧不上。

投降了关羽,后来关羽被吴国所杀,于禁又投降了吴国。

虞翻就百般看不上他,多次建议孙权杀掉于禁。

不过因为孙权考虑到要依靠与蜀国作对,把于禁送回魏国。

于禁临走的时候,虞翻还不忘讽刺于禁一番。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到了羞愧,饱受煎熬。

毕竟是投降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抬不起头来。

反而看虞翻,虽然因为爱得罪人,官职并不大,但是受大家的尊重。

连都在魏国设了一个虚座,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虞翻人品的仰慕。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糜芳是怎么死的,是哪一年死的。

但是,整天饱受羞愧煎熬,糜芳就算有将军的待遇,就算能多活几年,其实日子也并不好过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李陵被俘之后是真投降匈奴还是假投降?为什么最后真投降了

公元前119年,发动了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史称“”。 担任前将军的迷路,带着军队在茫茫大漠转了一圈,连匈奴人的影没看到,无功而返。 战后,大将军追究责任,李广心想,是名将,此次又是主动请缨杀敌,结果却搞成这样,哪里还有脸活在世上,于是“愤愧自杀”。 一代名将阴沟里翻船,确实脸上无光,很没面子,自杀谢罪,也许是“挽回面子”最好的办法。 他们老李家的人,似乎都特爱面子,李广是这样,他也是这样。 李广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幼子,李广自杀时,做过郎官的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已不在人世,李当户留下的遗腹子,就是这个李陵。 作为名将之后,汉武帝认为李陵有他爷爷的风范,李陵很年轻时,就让他当了八百的头头。 图1 李广(?-前119年)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陵的确不是孬种,曾率领这支人马,深入匈奴两千多里搞侦察,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还全身而返,未损失一兵一骑,汉武帝很高兴,升他为骑都尉,让他率精兵五千,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成为防范匈奴的一支劲旅。 然而,当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率军三万攻打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有说左贤王),汉武帝虽然想到了李陵,却只给李广利吃肉,汤都没打算让李陵喝。 他给李陵安排的任务,是叫他去给李广利运送粮草。 李广利虽然是汉武帝的舅子,但李陵很是瞧不起他,认为这家伙没本事,是个猪头,完全是靠了他妹妹(汉武帝宠姬)这个裙带关系,才受到皇上重用、爬到这个位置的,我李陵可是名将之后,给这样的猪头打下手,你叫我这张脸,往哪搁? 李陵扑通一声给汉武帝跪下,请求让他率军,即使不能作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也能分散单于的兵力。 他说他率领的屯边将士,个个都是勇士、奇材,力气大得可以掐死老虎,箭法好得能够一击而中,让这样的勇士去当运输队,实在是。 这小子肯定认为做他人下属,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情!李陵那点小心思,岂能瞒得过汉武帝,积极性虽然不能打击,但是难题还是可以出的,他若知难而退,就会乖乖听话——你若真想去,那就去吧,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发了这么多兵,马匹都安排完了,是没有马匹给你的。 图2 西汉版图 从酒泉出发去打匈奴,可不是走亲戚那么简单,徒步长途跋涉,还要穿越浩瀚大漠,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可他李陵是谁呀,人家是名将之后,当然不是一般人,汉武帝出的难题,在他看来根本不是问题,所以他胸口一拍:“这点点路程,小意思啦,要什么马匹!陛下您信不信,臣带着这五千步兵,一匹马不用,就可以直捣匈奴王庭?” 他想创造一个“以少击众”的奇迹。 对于李陵的豪言壮语,后世有人评价说这是他报国心切,也有人说是他立功心切——战功赫赫的爷爷至死未能封侯,已经够丢李家脸了,他得把这个面子挣回来。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小伙子都是勇气可嘉!汉武帝同意了,只是觉得区区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太过冒险,若被匈奴包围,没有马匹的他们跑都跑不脱,于是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率军半路迎接,“以作侧应”。 据《汉书》等有关史料记载,路博德也不是一般人,曾随北征匈奴,立过战功,官拜邳离侯,并于公元前111年官拜伏波将军,还是西汉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伏波将军,后来平定南越的功劳,也有他一份,他还率军攻下海南岛,将海南岛“纳入”中国版图。 接到汉武帝诏书时,路博德正在居延屯田。 要说功劳,路博德比李陵大得多,至少他自认为比李陵大得多,叫他去做李陵的后距(雄鸡、野鸡等足后突出如趾的部分),简直是打他的脸,如果答应了,就太没面子了! 但毕竟是皇上的命令,直接拒绝,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他找了个借口:如今正值秋天,匈奴马肥,与之开战对咱们不利,来年春天的时候,臣再和李陵出战吧,届时取胜的把握性大一些。 图3 李陵(前134—前74年) 汉武帝见奏大怒,但他怒的不是路博德,而是李陵——不让你去你偏要去,现在又害怕了不想出兵了,不想出就直接跟老子说嘛,却又不直接跟老子说,叫的替你说,你几个意思嘛! 大怒之下,汉武帝命令李陵立即出兵,而且还收回了让路博德做他侧应的命令,李陵不敢耽搁,只好匆匆忙忙率军出发。 李陵带着五千步兵,连续行军三十天,才到达汉武帝指定的目的地,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土拉河的浚稽山。 一到浚稽山,就碰到单于的三万主力,而且都是骑兵,他们将李陵的五千汉军,包围在两山之间。 这盘饺子却不那么好吃,匈奴兵反而很快被汉军干掉数千。 饺子没吃着,还把牙硌坏了,单于痛得倒吸一口凉气,立即下令左贤王、右贤王驰援。 很快,包围汉军的匈奴兵猛增到八万,而且大部分是骑兵。 李陵指挥军队,且战且退。 血战四五天后,虽然五千人还剩三千,但箭已射光,赤手空拳的士兵们,只能斩断车轮辐条做武器。 夜半时分,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带着十多人突围,数千匈奴骑兵穷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下马投降。 图4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如今公认的“结论”是,李陵不是真降,是假降,是想在匈奴做卧底,然后找机会重回故国。 但汉武帝没给他机会,以为他是真降,族刑伺候,李陵的母亲和兄弟、妻子,都被杀光。 实际上,汉武帝起初是不相信李陵是真降的,不然也不会在一年以后,还派因杅将军,带兵深入匈奴境内去接李陵。 公孙敖找不到李陵,便编了一个故事:报告陛下,李陵不会回来了,据俘虏说,他现在忙得很,正在加紧帮单于练兵,以对付咱们。 汉武帝相信了公孙敖的谎言,不假思索杀了李陵家人,也让李陵寒心,彻底断了其回归之路。 帮单于练兵的,确实有一个投降匈奴的将领,但那人不是李陵,而是李绪,本为汉朝的塞外都尉,之前驻守在奚侯城,匈奴人一打来,他便投了降。 图5 李陵在匈奴的位置 得知内情,李陵恨死了这个导致自己全家被诛的混蛋,派人刺杀了李绪。 杀了李绪,激怒了单于的老婆,后者要杀李陵,单于对他还不错,“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不但舍不得他死,还把女儿嫁给他做老婆,立他为右校王,使他成了手握实权的贵族。 虽然由于汉武帝的轻信谎言,导致李陵的假降成了真降,然而后来,当李陵有机会领兵与汉军PK,却“手下留情”,放了汉军一马,不然,他带领的三万匈奴主力,也不会轻易败于对手。 而他的对手,是一个名叫商丘成的、不会打仗的文官,他所领军队也是三万,而且还是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 随机文章外遇卻狠逼元配墮胎!更染指好友妻子、再婚場面超火爆…課本沒教的一代才子徐志摩真面目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生不逢时美国F7F虎猫战斗机,最强活塞式战斗机(仅仅生产25架)揭秘日本地震乌贼为什么很恐怖,异常捕获巨型乌贼是海底地震预兆灯泡为什么是真空的,灯泡为什么是梨形的(里面是惰性气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郑安平本来就是秦国的将领 为什么最后要投降赵国呢

还不知道:秦将郑安平为什么投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秦国自变法开始建立二十等级的军功爵位制以后,在鼓励士兵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同时,也对临阵脱逃、投敌叛国等负面事件处以严刑峻法,动不动就可能会被判刑,处死,甚至株连九族,所以秦军素以英勇善战和不怕死闻名于诸侯。历史上很少听到有秦军投敌叛国的事件发生,但有一次例外,那就是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率二万秦军投降了赵国,成了秦国历史上的一块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疤,可以说简直就是秦国的奇耻大辱。 英勇善战的秦国军队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郑安平的发迹史,他本来只是丞相(魏齐)府里的一名普通的守门人。有一次,尚处于落魄之中的范睢(后来成了秦国一代)被主人须贾诬陷遭到魏齐的鞭笞以后,几乎奄奄一息,只得装死以求活命。郑安平在目睹了范睢的遭遇以后,对其深表同情,两人这一来一去便聊上成了朋友,后来在郑安平的操作下,范睢偷偷地躲在秦国使者王稽的车子里逃到了秦国。 范睢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 到秦国以后,范睢一展平生所学,其满腹才华得到了的欣赏和肯定,被拜为秦相,封为应侯。所谓知恩图报,范睢趁机举荐了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为秦国将军,王稽为河东郡手。就是这样,郑安平也经历了从一个普通守门人到秦国将军的完美蜕变。 秦国将军 秦赵长平之战以后,白起本想乘胜一举攻灭赵国,结果在范睢等人的阻扰下不得不停止了进攻,也给了赵国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等秦王想再次进攻赵国时,白起因故推辞不出(据说是因为白起从不打无必胜把握之战,他认为长平之战后是最佳灭赵时机,一旦错过以后便很难取胜),引得秦王忌恨,不久便被赐死。白起死后,秦王任命五大夫为将进攻邯郸,结果果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邯郸久攻不下,秦军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得不临阵换将,派老将王龁(hé)接替王陵,同时选派郑安平率两万人增援前线。 邯郸之战 这时候,秦国的敌人是赵、魏、楚三国联军,其中赵国的军队由统领,魏国的军队由刚刚“窃符救赵”的统领,的军队由被“自荐”请来的春申君黄歇统领,也就是说资质平平第一次上前线的秦将郑安平所面对的是“”中的三个,胜负未经交手便已经知道结果。两军交战后,郑安平果然就很快就中计导致他手下的秦军两万被联军十几万包围。 战国四公子 此时,的郑安平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拼死抵抗,以自己的身死来换得家人(还包括举荐人范睢)的保全,另一条则是投降,以株连九族的罪名来换得自己的苟活于世。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最终贪生怕死的郑安平还是选择了率众投降,因此还封他为。消息传回国内,秦国上下深以为耻,秦相范睢更是觉得无脸见人,主动向秦王,秦王念及范睢功高,不忍伤害其感情,于是下令:“有敢于议论郑安平事的,一律按郑安平的罪名治罪。”但是郑安平留在秦国的家人还是被灭了九族。 秦相范睢 郑安平虽然换得了一时苟活,但是终因愧疚不久便抑郁而终,正是像郑安平这样无数的小人物,才一步步造就了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郑安平,在自己被大军包围而且突围无望时,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