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密:支撑姜维还没投降后主为什么就投降?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决计伐蜀之前,魏国上下的主流意见都是认为,此时蜀国无隙可趁,不应贸然出兵。

但司马昭却意外的决定派钟会领兵,取代原来的西线总指挥邓艾,出兵伐蜀。

之后,邓艾等四路兵马围攻在沓中屯田的,钟会则率军直取汉中。

姜维发现汉中有失,不敢连战,急忙从沓中回师,退守剑阁。

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之际,邓艾偷渡阴平,奔袭成都。

这本是军事冒险,但奇怪的却是,邓艾成功了。

邓艾到成都城下,后主肉袒出降,蜀汉灭亡,成为中第一个灭亡的。

而此时,姜维尚在剑阁与钟会相持,永安对吴前线也尚有兵力可用,正在勤王路上,南中蜀军也请示是否需要救援成都。

但后主的决定却是听从投降派的意见,决策投降。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虽说钟会已经牵制住了作为蜀国主力的姜维军,但是,除此之外,难道蜀国就没有别的军队了吗,为什么邓艾仅仅带着3万人,长途跋涉700里,扎营二十多座,到摩天岭的时候只剩了2000多人。

但是摩天岭无路可走,是跳下去的,死人至少在一半,攻击江油的时候只有2000人左右。

以这样的兵力,怎么能够在绵竹一战中击败诸葛瞻,而且包围成都,迫使后主投降呢? 蜀国当时的情况比较不妙,投降的时候仅有二十八万户、男女94万,部队11.2万,官吏4万,粮十余万石。

不过,有几个情况现在应该特别说明,这里的“男女94万”并不是户口总数,官吏、将士都是没有计算在内的,老幼弱小应该都是没有计算在内的。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蜀国的实际领土已经只剩下了四川,原有的荆州和汉中都已经失守了,不属于蜀国范围。

而四川当时除了北部平原地区之外,大多数南部和西部大多数地区都仍然是少数民族,这在传统的人口统计中都是不算在内的,因此,这个数字并不离谱。

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士十一万二千”这个说法。

我当时想,有11.2万人在城里,还是防御战,比魏军占的便宜要大很多,而且魏军悬师远征,孤军深入,既没有后援部队,粮草也无法供给,还只有二千人,为什么后主不肯,而选择投降呢? 首先,《三国演义》上说邓艾偷渡阴平出发有三万人,而正史上一般都只说是万余人,这两个数字并不矛盾。

因为,如果说万余人是战士的数字的话,那么负粮兵应当也在此数。

而且,此次作战因为是走绝路偷袭的,无法从后方运输粮草,所以,所有的战时物资都必须在出发时就带足。

如果按照一般的作战兵与负粮兵的比例是1:1来算,这次邓艾军的比例至少要在1:2以上,否则700多里路、20多天,人饿都饿死了,更不用说作战了。

其次,摩天岭的伤亡问题。

到摩天岭时有2000多人,并不表明全军只有2000多人。

事实上,这部分人应该是前锋部队。

而且,我一直以为扎营之后就会把士兵留下来守护,其实邓艾是没有这样做的。

他的做法应该是先扎一个营,再扎一个营,等第二个营扎好之后,前一个营再拔营向前。

也就是说,应该是象车轮一样轮换扎营,而不是扎一个就扔一部分士兵在路上。

再次,《》上的说法是,在摩天岭前,只有邓艾为了表示勇气,才自己跳下去了,其他士卒都是“攀木缘崖而下”的,并没有跳。

也就是说,只有前锋部队的2000多人里有近一半的伤亡,而后面的部队则并没有出现这样大规模的伤亡,而是几乎全军到达江油的。

再回头来看蜀国此时的情况。

蜀国在全盛时期包括三部分,也就是荆州、四川和汉中。

其中荆州所占比重最大,两川相加才能大约与荆州相比。

在失去荆州之后,就失去了相当于一半的领土,钱粮、人口也同样损失很大。

所以,在投降时的“将士十一万二千”并不是说成都还有这么多军队,而是说,这时的蜀国所能支配和调动的军队总数只有11.2万。

魏军方面,光是钟会军实际上就比这个数字要大,约在十八万左右,这还不算他吞并的诸葛绪军等。

但是,到达成都城下的时候,即使邓艾军是完整的,那也只有三万,部队都跑哪儿去了呢?在战争开始之前,姜维出兵伐魏,带走的大约是蜀国全军的一半左右。

但是,他在陇西的战役中被邓艾击败,又不敢返回成都,只好在沓中屯兵。

他上书朝廷,请求趁早调动军队,防守阴平一带。

但是后主信任黄皓,没有这样做。

这样一来,整个蜀国与魏国的边界上,蜀国的安危就都在姜维军身上。

但是姜维此时所在的沓中远在陇西,如果魏军从子午谷、箕古进兵,蜀军就完全无法防守,只能坐待姜维回军来援。

在司马昭决定一举灭蜀之后,魏军首先是用包括邓艾在内的四路军将姜维军包围在了阴平。

与此同时,钟会军从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和箕谷出兵,分两路攻占了汉中。

姜维的反应自然是迅速回军救援汉中,准备再重新夺回汉中——没有汉中,四川就完全处于军事被动状态,只能挨打的份。

到这时,后主才想起来姜维的建议,派率军去做姜维军后援,让张翼、董厥率军去守阳安关。

但是,还没等廖、张两军到达计划位置,魏军已经先行击败了姜维,并占领了汉、乐二城。

二将只好合兵一处,准备去为姜维解围,然后一起回军重夺汉中。

应该说,姜维还是很厉害的,能够突破魏军的重重包围,诸葛绪虽然一直跟着姜维,但姜维仍然率领部队主力退回到了剑阁,与后来派来的张翼、廖化两军汇合,准备与魏军相持不战,等魏军粮尽自退。

魏军邓艾军、钟会军两军虽然对姜维军形成了夹击之势,但姜维坚守不战,魏军也没有办法。

也就是在这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

他曾计划夺取诸葛绪的兵权,但是诸葛绪却不按邓艾的计划行事,在结束陇西战役之后就回自己的防区去了——不幸的是他刚出狼穴,又入虎口,被钟会撞上,钟会找了一个罪名将他解送洛阳,吞并了他的部队。

偷渡阴平是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其冒险程度直逼当年说的出子午谷直取长安。

但是,他却获得了成功。

他走的路上除了在世时曾设过的一个大营之外,没有碰到蜀国的防御部队,就到达了江油城下。

江油是小城,没有守军,只有百姓,所以太守马邈直接投降了。

这时,蜀国调动部队,做了投降前的最后一次反击,也就是派诸葛瞻去守的绵竹的战役。

还是以全国总兵力11.2万为基数还分析此时蜀军的分布状况。

姜维军有至少五万人,廖化、张翼军至少两万人,那么此时的蜀军总数就只有三万了。

这三万人显然还不可能全部交给诸葛瞻去守绵竹,必须至少留五千人在成都做应急之用——比如说发生叛乱需要镇压、吴国之类。

如果考虑到在吴蜀边境上至少还需要一万人的防御部队,那么,此时诸葛瞻所带的部队全军就只有1.5万人,至多不会超过2万人。

当然,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也不是无能之辈。

他在战役初期击败了邓艾军的前锋邓忠、师纂。

但是,当邓艾亲自去的时候,蜀军却败了。

是不是蜀军和诸葛瞻的战术有问题呢?当然不是,因为诸葛瞻不知道魏军底细,所以在第一次战斗中摆出的就是全军,没有分出一部分兵力承担预备队任务。

而邓艾军的前锋失败后,大部队却没有经过大战斗,仍然有力气继续拼命向前。

所以,诸葛瞻被击败了。

绵阳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距离成都不远,若蜀国尚有余军可用,当然会派上去援救诸葛瞻。

但是蜀国却没有这么做,只能说明此时的成都已经无军可派了。

当邓艾到达成都的时候,如果成都坚守,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维放弃剑阁,率军迅速回援成都。

而这样做,如果钟会尾随追击,姜维就很可能被邓艾与钟会前后夹击,不但救不了成都,反而有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姜维是很忠诚的。

在得到诸葛瞻的死讯后,就赶紧率军回援。

钟会当然也没闲着,就尾随跟进到了涪城。

但是姜维才走到郪县,后主投降了的敕命已经下来了,于是他自己也宣布向钟会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晋最后的军队支撑刘琨:和祖逖一起支撑起晋室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任并州刺史。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 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早期生活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迈,曾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官至光禄大夫。 刘琨工于诗赋,颇有文名。贾后之侄贾谧权过人主,身旁聚集了一批豪族贵戚出身的文人,互相唱和,号为“二十四友”,而刘琨兄弟也厕身其间。 西晋元康五年(295年),二十六岁的刘琨出任司隶从事。后又被高密王司马泰辟为掾属,迁任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执政,以刘琨为记室督,又改任从事中郎。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称帝,刘琨任太子詹事,辅佐司马荂。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共同讨伐司马伦,刘琨被司马伦任命为为冠军将军、假节,与孙会领兵三万抵抗司马颖,结果在黄桥大败而回。司马冏辅政后,刘琨因出身名门,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302年(太安元年),司马冏兵败,范阳王司马虓镇守许昌,并推荐刘琨为司马。 永兴元年(304年),被张方胁迫迁都长安。次年,刘乔攻击司马虓,刘琨援救不及,其父母皆被俘获。306年(光熙元年),刘琨从幽州王浚处求得八百骑兵,击破东平王司马懋,战败刘乔,救出父母,又斩杀司马颖麾下大将石超,收降荥阳守将吕朗。同年,司马越将晋惠帝救回洛阳,刘琨因功被封为广武侯,邑二千户。 出镇并州 光熙元年(306年)九月,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307年(元嘉元年)春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已成一座空城。刘琨在左右强敌环俟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了晋在中原的少数几个存留抵抗势力之一。 当时的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的鲜卑代国,东面是和段部鲜卑结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和前赵等大将的战斗互有胜负。 河南人徐润因通晓音律得到刘琨的重用,但是此人无能而跋扈。奋威将军令狐盛进言要刘琨除去徐润,反被徐润诬杀,造成其子令狐泥等人的反叛。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 建兴元年(313年),继位,封刘琨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假节。建兴三年(315年),刘琨被晋愍帝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刘琨辞去司空,接受都督之职。不久,代王拓跋猗卢被其儿子拓跋六修杀死,拓跋普根平定叛乱也因病而死,刘琨在拓跋部作为人质的儿子刘遵同箕澹等率3万余人投奔刘琨。 依附段部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并州,刘琨不听箕澹劝阻全军尽出,中伏大败,丢失并州,只身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其结为兄弟。同年,刘曜攻破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刘琨令长史温峤向劝进。司马睿称帝后,加封刘琨为侍中、太尉,其余官衔不变,并赐他名刀一把。 建武元年(317年),段匹磾以刘琨为大都督,率军讨伐石勒。结果段匹磾堂弟段末杯接受石勒贿赂,不肯进军,刘琨因势弱只得退兵。 含冤而死 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段末杯击败段匹磾自任单于,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刘群得到段末杯的厚待,便给刘琨写密邀请他共击段匹磾,谁料密信被段匹磾截获。段匹磾虽相信刘琨,但最终还是将刘琨下狱。 刘琨素有名望,拘押期间,远近之人尽皆愤叹。代郡太守辟闾嵩与刘琨部下将领企图反叛段匹磾救出刘琨,因泄密而失败。东晋权臣王敦派人密告段匹磾,让他杀掉刘琨。刘琨听说王敦来使,便对儿子刘遵说:“处仲(王敦)使来而不我告,是杀我也。死生有命,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 同年五月初八,段匹磾自称奉诏旨将刘琨缢杀,子侄四人同时遇害。刘琨时年四十八岁。东晋因段匹磾势力强大,还要依靠他讨伐石勒,因此没有吊祭刘琨。刘琨死后,世子刘群、姨甥卢谌、内侄崔悦等投奔辽西段末杯,而部下将佐大都投靠石勒。 太兴三年(320年),刘琨的从事中郎卢谌、崔悦等上表朝廷为刘琨鸣冤,太子中庶子温峤也上表附议。于是追赠刘琨为侍中、太尉,谥曰愍。 轶事典故 刘琨与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一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 吹笳退敌 刘琨善吹胡笳。曾有数万匈奴兵围困晋阳。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对策。忽然他想起“”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自恋 大司马桓温,自认为雄姿英发,是、刘琨一类的人物人物,却被人比作大将军王敦,因此很不高兴。归来,带回来一个老婢女。这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便道:“公甚似刘司空。”桓温大喜,整冠问哪里像。老婢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桓温大为扫兴,抑郁了好几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没文化的吴越王钱镠如何巧用文化人治国?

钱镠占据的吴越之地,其领土共有一军十三州:即安国衣锦军(钱镠的家乡临安),杭州,越州,湖州,温州,台州,明州,处州,衢州,婺州,睦州,苏州,还有新置的秀州和后占的福州,以杭州为首府;也就是说,吴越王国的全部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和江苏南部及福建北部一带,都是鱼米之乡,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钱镠小时候读书不多,由贩盐起家而行伍,所以,他起先也和唐末其他军阀一样,重武将而轻文人,认为文人酸溜溜的没甚用处。但是在得到了吴越之地后,他认识到治江山与打江山不同,治理江山必须延揽人才。所以,他建了“握发殿”,效法“吐哺握发”的故事广揽四方士人,为己所用。 钱镠幕府中如沈崧、皮光业、林鼎、胡岳、罗隐等人,都是当时的俊彦之才,沈崧、罗隐等人还经常对钱镠提提意见,有时候口气挺重,钱镠不以为忤,照样重用。 罗隐名声尤重,因其生的丑陋,性格耿直,恃才傲物,人称丑才子。罗隐的诗歌做得很好,其中《牡丹花》等诗,为时人传诵。罗隐的诗中还有一些精警通俗的句子广为流传,如 “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后来都成为传世的经典名言。 罗隐的家乡在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五十多岁回到家乡,依附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刚到杭州时,不知道钱镠人品如何,便作诗一首送给钱镠,其中有两句:“一个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把自己比作祢衡,试探一下钱镠是不是容不得人的黄祖?钱镠见诗不以为怪,他知道罗隐是个有才之人,即使真是祢衡也要照样敬重他。在这一点上,钱镠不知超出黄祖好多倍。果然,罗隐一到,钱镠即任用他为著作郎,参与军政。 罗隐很快就发挥出他敢于提意见的特长。钱镠和他的家人喜欢吃鱼,令每户西湖渔民每天都要向王府缴纳数十斤鱼,名曰“使宅鱼”,渔民每天很辛苦,打不了多少鱼,却要承受钱镠的“敲竹杠”,个个。罗隐知道后,去见钱镠,看着钱镠府中壁上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了一首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意思是说如果姜太公来到西湖垂钓,也得每天给钱镠送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镠,钱镠见后哈哈大笑,非但不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钱镠这样肯听谏言,不少名士闻讯从各地前来投奔,一时府中文韬武略,人才济济,出现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况。 虽然钱镠有这么多谋士幕客,但大主意还是由自己决定。灭唐建立梁朝,下旨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召集文武僚属商议,罗隐等人认为朱温是篡国之贼,其为人暴乱丑秽,有何资格当?劝钱镠拒绝,并兴师北伐。罗隐以为:“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钱镠却有自己主张,他说:“古人有言,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吾岂失为邪?”他认为,对中原的朱温屈身,只是一种策略。当年的劝做皇帝就用过,这一点难道我会比不上孙权啊? 钱镠向僚属们仔细分析了当时吴越国的形势,吴越虽富,但四周强邻窥伺,最危险的敌人来自淮南。杨行密,欲吞并吴越而后快。如果一旦与朱温翻脸交战,淮南向吴越进攻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了,而且,殷、闽等地也可能附和淮南,吴越国将腹背受敌。钱镠对僚属们说:“我若出征,邻国乘虚来袭,百姓必遭荼毒,我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 钱镠这话被称为“蔼然仁者之言”。与中原干戈不断比较,吴越百幸,少受了许多战争杀戮之苦。 不仅如此,钱镠对于西湖的治理和保障也很有功绩。宋人毕仲询在《幕府燕闲录》中记载:“唐末钱尚父镠始兼有吴越,将广牙城以大公府。有术者告曰:‘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西湖以为之,当十倍于此。王其图之。’”钱镠回答道:“百姓资湖水以生久矣,无湖是无民也。” 钱镠意思是,百姓用西湖水来灌田生活已经很久了,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钱镠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十分明智,如果他听信这个术士的话,填湖建城,将西湖全部填没,那他将成为历史罪人。无法想象,杭州若没了西湖,没了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六桥烟柳,苏堤春晓,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钱镠还重视筑堤围海,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镠因海潮为患,就征用民工,在钱塘江沿岸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海塘。这道海塘上安有无数竹笼,里面装满大石;又以大木作桩,将这些竹笼垒在岸边,可防海水泛滥侵蚀杭城,原先的盐碱滩涂,也逐渐变成了良田。司马光在《》中评论:“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由是钱唐富庶盛于东南。” 在中原大乱,戎夷交侵,生民倒悬的,东南吴越却相对安宁,百可安居,这是相当的不容易。北宋人赵抃作诗盛赞这一状况,诗曰:“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 由此可见,在得到天下后,当执政者文化不高时,如果能善用有本事的文化人,同样也能治国安邦。反之,执政者即使,如果不善用人,特别是不善用有本事的文化人,同样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