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让一代奸雄曹操父子三人争相抢夺几欲反目的一个女人是哪位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如果要在群落中找出一个最是语焉不详的女人,人们很可能会选中甄妃。

与两个儿子、,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三人俱是如雷贯耳式的人物。

父子三人同追甄妃,足见甄妃在那个动乱时世里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了。

《》中载:太祖(曹操)下邺,文帝(曹丕)先入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

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

”使人揽发,以巾拭面,姿貌绝伦。

既过,刘谓甄曰:“不复死矣!”遂见纳。

从曹丕在袁尚府内“使人揽发,以巾拭面”的一连串行动可以看出,他很有可能就是直奔着觅取甄妃而杀过来的,找到了甄妃,目的既达,他也就不再胡乱杀人了。

据传,就在甄妃被曹丕带走之后,随后赶到袁尚府第的曹操叹息了一声:“我就是为这个女人才打这场仗的啊!”他的这句话令后人揣摸不透,文韬武略的曹操,究竟是为了讨个儿媳还是为给自己纳一宠妾,这才大动干戈的呢?甄妃小曹操29岁,可比曹丕还大3岁哩,做父亲的爱此小妾,为子的又不嫌其长,可见这个女人是极具魅力的。

好在曹操是非等闲辈,他襟怀云水,没有像与义子那样,为夺一个女人而彼此翻脸,掷戟相拼。

再者,吕布只是个临时认下的政治干儿,曹丕可是个真米实粬的亲儿子。

甄妃之美丽,连小曹丕5岁的弟弟曹植也亟欲染指。

对于到手的尤物,曹丕可没有其父那么大度。

他又很清楚,兄弟之间,谁能将父亲的王位最后弄到手里,甄妃最后就是谁的(曹操有一度曾想立曹植为太子)。

兄弟二人斗法斗智,最后是曹丕夺得了继承人的地位。

王位到了兄长手里,弟弟还敢觊觎这个“嫂嫂”么?“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英·济慈语),爱情的力量(包括单相思),可使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曹植其人,更是如此。

帝王们都是暴殄天物的高手。

在皇室内,他们能将女性之腰玩细,谓之柳腰,将其双足玩小,称曰金莲;宫内从无“离婚”一说,却又常见一个“废”字,不高兴了就将其报废,幽囚、赐死,仅是不同的报废方式。

曹丕将甄妃用了数年之后,“遣使赐死”(《》),“赐死”的因由,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美是灼目而短暂的,越是美丽的女人,越易于招致残忍、悲惨的收局。

在这个女人之后,曹丕却别出心裁,将其用过的枕奁赐予了悒郁终日的曹植。

那个生时为曹丕所拥有的女人,曹丕竟用她死亡之后留于枕上的余温、奁间的香泽去“慰藉”曹植那颗破碎、落寞的灵魂,这不是恩赐,而是残酷地向一个尚在流血的伤口上撒盐。

由此可以推知,曹植对甄妃的日日夜夜的希冀与追慕,曹丕是的(甄妃之死,也可能从这里埋下了伏线)。

香魂已灭而赠去枕奁,从精神领地上,等于是赠去了一杯用甄妃血泪拌和着的毒酒,这远不限于是一种无情而剧烈的精神侮弄…… 甄妃,这曹植美学冥想之惟一对象。

绝望地向往着、思念着甄妃的曹植是太痛苦了,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那拥有她的人的眼里,会闪动更其动人的光芒。

曹植很可能是面对着斯枕斯奁,才写下了一篇《洛神赋》,此赋流传一千七百余年,在中国文坛上属于久传不衰的名篇。

赋中的洛神是神还是人?若是人,会是甄妃其人吗?后世之人论说纷纭。

美是艺术家在心灵的重创中,由混沌的世界塑造出来的不好思议的东西,这就决定了恨爱交织而成的文字,最有穿透力。

倘是没有枕奁的极度刺激,《洛神赋》能问世吗?绝好的诗文,能将后人引入精微、玄妙、绝美的意境,而这等诗文的形成,分明又不是偶然的,《洛神赋》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艺术奥秘。

于痛苦中完成的《》,“泪尽而终”时写下的《》,或前或后,与《洛神赋》的形成皆有相似之处。

既然说到曹植之赋,这里也无妨提一下李煜之词。

李煜之受人责难,由其亡国,这个亡国之君又格外引人注目,则因他写出了美妙超群的词作。

而李煜之词的成功之处,又几乎无不闪烁着后宫爱情生活的光点。

艺术之源流与女人、与爱情、与人生的跌宕,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上天赋予女性以娇美与温柔,而战争与强权又为男人提供了攫取美、亵渎美、摧残美的机遇与借口。

逐权者几乎没有一个不好色的,逐权又猎色,是题中应有之义。

世称美色为尤物,尤物可以引发人类战争,而战争又完全剥夺了“尤物”们关于爱情的权力,原因很简单,“尤物”终归是物,而脱离了“人”的范畴。

不管怎么看,甄妃之生也罢死也罢,能同时燃烧好几个非同寻常的男性的灵魂,而最后迸射出的火星儿又能从一位异性身上化成上好的文字,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惊讶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言慧珠的悲剧命运 一代名伶最后上吊自杀

导读:言慧珠说话行事,从来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总是呼啸来去,旁若无人,说话又过于直爽,绝不顾及他人脸面,极容易得罪人。这样的性格也最终导致了她难以回避的悲剧命运。 2007年岁末,在事隔整整40年之后,一个曾经美艳无比却又落寞不已的名字再次被人们提起,她就是闻名全国的京剧“坤旦皇后”,被戏剧大师梅兰芳誉为自己“最得意的女弟子”的名伶言慧珠。 “坤旦皇后” 1919年深秋的北京,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家添上了一位女公子——言慧珠。当时,言家生活并不算富裕,但清王族之气韵犹存。皮黄、丹青、诗词……传统士大夫文化浸润着这一家老小的生活。或许是从小便受到家庭熏陶的缘故,言家的几个子女(长子言少朋、儿媳张少楼、二女言慧珠、次子言小朋、儿媳王晓棠、幼女言慧兰、女婿陈永玲、言兴朋)分别从事着京剧、昆曲、电影、话剧、评剧等诸多艺术行当。而其中最具光彩的,就是言慧珠。 生就一个“美人胚子”的言慧珠,在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我行我素、恣情任性的个性来。她出奇地爱看戏,不光看,还要高声吆喝,起劲鼓掌,俨然一位惯于“捧角儿”的豪门太太。面对娱乐小报上“言二小姐如痴如狂”、“小姐狂捧男角”等花边新闻,大胆泼辣的她满不在乎,依然故我。 到了17岁,出水芙蓉般的言慧珠羽翼丰满,她再也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辍学,着魔般地正式下海学戏。按照梨园界的说法,17岁少年的骨骼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按照原来的那套“唱念做打”的身段功夫来训练,但言慧珠认准道路之后,就义无反顾。她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过人的扎实武功,加之其独有的甜美嗓音,俊美妩媚的舞台扮相,居然胜过了专业科班出身的演员。1939年,20岁的言慧珠随父到上海演出《扈家庄》,高大又苗条,艳丽又纯洁的外形,眉宇间荡漾着一股难得的英气……顿时令她在角儿云集的大上海一炮而红。 成功之后的言慧珠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她初学程(砚秋)派,继而觉得梅(兰芳)派更适合自己。为了学得梅派艺术精髓,她想要拜在“梅花书屋”门下,成为梅兰芳的高足。但此事决不简单,当时梨园界的习惯,男旦艺人一般很少愿意收正式的女弟子,程砚秋更是终身不收女学生。言慧珠为入梅门,真可谓煞费苦心。她先是结识了梅府的重要幕僚许姬传等人,博得他们的好感。再后,又取得了梅兰芳千金梅葆玥的赖,通过讲故事等办法哄得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成天围着“言姐姐”转。她的思虑不可谓不周密,因为要梅兰芳亲授说戏,如无梅家子女在侧,日子一久难免生出闲言碎语。通过这许多的努力,言慧珠终于如愿以偿。1943年,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梅宅,言慧珠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并在日后成为梅门最出色的女弟子之一。 拜师后的言慧珠不仅在梅家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老师学戏,遇到梅先生演出,更是不肯轻易放过。1945年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复出登台唱戏。不管演多少场,言慧珠绝对是场场必到,风雨无阻。当时的剧场永远有一个座位为她准备着,待梅兰芳演出开场前几分钟,她才缓缓进场,永远扬着头,高跟鞋响着清脆的节拍,唯恐全场不知道“言二小姐”的到来。坐下之后,她往往先不看舞台,而是挺着脖子用眼睛向前后左右扫射一遍,接着抬起手理理鬓角,打开手包,用小镜子照着补妆,扑粉抹红,旁若无人。直到梅兰芳出场,她一下子如同变了个人一般,极为用心地盯着老师,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言慧珠不时用笔记录,情到深处甚至不顾台下众目睽睽,极为投入地跟着老师一起比划,如痴如醉。这样执著专注的学艺精神,令言慧珠的梅派青衣几可乱真,加之其特有的女性美,更在梅派的基础上,独创一格,融会中西。可以说,言慧珠独有的现代气质使得那一时期的京剧旦角形象更为时尚化了。 面对弟子对自己艺术的执著追求,梅兰芳极为赞赏。但对于言慧珠喜怒形于色,大爱大恨、不顾世俗的“大小姐脾气”,梅兰芳也是极为忧虑的,他曾多次讲:“言慧珠演《巴黎圣母院》最合适了。”的确,言慧珠说话行事,从来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总是呼啸来去,旁若无人,说话又过于直爽,绝不顾及他人脸面,极容易得罪人。这样的性格也最终导致了她难以回避的悲剧命运。 公私合营 1949年5月27日,上海响起了震天的爆竹声。这一天,言慧珠一反常态,不施脂粉,穿着俭朴,打扮得如同女学生一般,兴冲冲地赶到了南京路,在欢迎解放军的群众之中,跟着大家一起扭起了秧歌,唱起了欢歌。她是由衷欢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但在新中国成长的风风雨雨中,言慧珠的强烈个性令她永远扮演着某种“低能儿”的角色。 建国初期,言慧珠依然幻想着能够和自己的老师一样,自己挑大梁,私人组班进行演出。她集编、导、演于一身,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春香传》等题材搬上了京剧舞台。接着,她组成了“言剧团”,带着新剧目巡回演出,取得了空前的轰动,单她一个人的收入就有好几万。 不久之后,我国进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阶段”,戏班陆续实行“公私合营”。言慧珠盘算的个人组织班社的那一套完全行不通了。那时,像李玉茹、童芷苓等上海有名的坤旦已先后参加了上海京剧院,成为国家干部,每月工资在千元以上。政治上光荣,生活待遇也很好。万般无奈的言慧珠最终不得不提出申请,要求“国营”。她先后在许多国营剧团中落脚,甚至还曾来到北京,希望参加中国京剧院。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都没有得到重视。性格倔强、要强的她碰壁之后一度还曾有过轻生的念头,经抢救之后又再次回到上海,参加了上海京剧院的工作。 当时的上海京剧院,已经有李玉茹、童芷苓两位头牌花旦,加上言慧珠,顿时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言慧珠的演出机会自然不会很多。从1956年5月到1957年5月,整整一年时间,言慧珠只演了13场戏,这令爱戏如命的她顿生“进了京剧院,戏都唱不成”的牢骚。加之她身上特有的“大牌”优越感,对谁都不愿迎合,甚至不愿和周信芳院长配戏,如此处世,自然结下一大群冤家对头。 1957年5月初,上海召开整风运动座谈会,邀请知识界、文艺界、科技界知名人士对政府提意见。早就按捺不住的言慧珠想到自己这几年的处境,立马把“我要演戏,让我演戏”的心声大大发泄了一通,并在1957年5月9日的《文汇报》全文刊出。这为她惹来了麻烦,不久,“整风”转入“反右”,言慧珠的心声成了“发泄不满情绪”、“猖狂向党进攻”,加之她一向容易得罪人,冤家很多,在关键时刻居然谁都不肯来帮她一把。惶惶不可终日的言慧珠迷失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最终,在周恩来总理与当时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的保护下,言慧珠花了整整3个月,作了极为认真的深刻检讨,最终过关,没有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艺术联姻 不久,言慧珠出人意料地与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结合了。两人年龄相差将近20岁,性格上一个热情如火,一个柔顺似水,完全迥异。之所以走在了一起,更多的是因为艺术上的需要。 应该说,事业上言慧珠是极有远见的。但凡与艺术相关的人和事,她是从不轻易放过的。早在1955年,俞振飞自香港被请回上海的时候,言慧珠就千方百计地想跟他学昆曲。1957年,经文化局批准,她又调至由俞振飞担任校长的上海戏曲学校,被任命为副校长,从此改唱昆曲,正好和俞振飞搭档。俞振飞丧偶之后,直率的言慧珠穷追不舍,1960年,言慧珠办理了离婚手续,两个月后,经过当时上海市委领导批准,她与俞振飞正式结为夫妇。婚宴当天,真可谓热闹非凡,学生们、名流们围聚“华园”,唱曲为贺。可就在当天晚上,这对“老夫少妻”就为了一点点小事发生了不愉快。在今后的日子里,这对性格差异巨大的“艺术夫妻”更是没少不开心。应该说,这段婚姻对言慧珠与俞振飞而言,都是并不圆满的。 对于这段令人诧异的婚姻,言慧珠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她一到了戏校,就渐渐有了这个念头。一方面,她想得到一个博学多才的男人为晚年伴侣;另一方面,她似乎也有借重俞振飞的艺术地位,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与声誉的意愿。这是爱情与现实的双重考虑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直接来自言慧珠独特又复杂的性格。果然,在艺术上,言慧珠与俞振飞开创了近代昆剧舞台上生旦绝配的最佳组合,他们合作排演了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墙头马上》,更带着合作的《百花赠剑》访问欧洲各国长达半年之久,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 生命终曲 经历了“反右”之后的言慧珠尽管侥幸过关,但在政治上,她却依然毫无长进,我行我素的脾气并没有因此而改变。1961年12月,由她和俞振飞带队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访问香港并举行公演。在香港,言慧珠的“明星意识”一下子又被唤醒了,不仅烫了当时最时髦的发型,还在后台当场找来裁缝,为她量身定做短旗袍,珍珠项链、翡翠钻戒又再度回到了她的身上、手上,尽管已是42岁的年龄,举手投足却始终吸引着全场的目光。 她是幼稚的,没有体会到张扬背后会面临的险峻,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她不懂得收敛与改变。在香港,她公然提出“自己与俞振飞要轮流演大轴,排名不分前后”,甚至还无知地欣然接受了一位“台湾朋友”不怀好意的“出海游览”邀请,急坏了当时的负责人,连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也被惊动了,“慧珠要走,就真的让她去吧。”周恩来对于这位我行我素惯了的绝世女子,却也无可奈何。 最终,在香港方面的刻意安排下,言慧珠选择了参加另一位老朋友的聚会而放弃了出海游览。其实,她根本不明白出海游览意味着什么。还有一次,在香港的百货公司,言慧珠为独子言卿清挑选玩具,不谙世事的她偏偏选中了一架美国出产的玩具飞机……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于言慧珠而言再正常不过了,但放在当时的环境来看,却又是显得如此令人咋舌。果不其然,在香港之行结束后,人还没回到上海,言慧珠就在半路上受到了批评。 1964年,江青亲自挂帅,击响了京剧大演现代戏的锣鼓。言慧珠为此特意排演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现代戏《松骨峰》。谁知江青得知后,放出话来:“叫言慧珠别演啦!好好闭门思过,休想到我这里沾边!”一句话,让言慧珠再也没有机会登台,塑造新的舞台形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俞振飞与言慧珠作为上海戏曲学校的两大领导,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面对汹涌的大批判,夫妻二人垂眉低首,常常在院子里一站就是几小时。他俩还被罚清扫厕所,因俞振飞平素为人和蔼,能随遇而安,常常有人悄悄帮忙,日子并不太难过。但对言慧珠就完全不同了,她平时锋芒毕露,本来对她有好感的就没几个。如今,原本光彩夺目的她落魄到劳动改造的地步,怎不令人泄恨?只要见她直直腰,稍息片刻,就会引来大声责骂。夫妻性格不同,竟能生出截然相反的境遇来,令人唏嘘不已。 更可怕的是,造反派先后数次对“华园”进行了毁灭性的抄家。他们把言慧珠塞在灯管里、藏在瓷砖里、埋在花盆里的钻戒(多达几十枚)、翡翠、美钞、金条(重18斤)、存折(6万元)都掏了出来,甚至连天花板都捅破挑穿。言慧珠一生唱戏的积蓄,顷刻成空。 言慧珠再也没有求生的欲望,最终,一条唱《天女散花》时使用过的白绫结束了这个只有47岁的美丽女子坎坷多姿的一生。“言慧珠的一辈子活得太超前了,时代跟不上,历史不允许,她没有生路!”著名戏曲理论家龚和德先生心痛却真诚地说出了这番令人刻骨铭心的话,为这位风华绝世的一代名伶唱出了最后的挽歌。 “慧珠二姐的艺术不是她个人的,是那么多艺术家对她无私培养的结果。这么好的艺术,5分钟不到,就再也没有了!”在2007年冬日的纪念会上,言慧珠的弟媳,著名艺术家王晓棠少将饱含热泪地说道:“我唯一想说的,就是希望慧珠的学生们,今后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都千万千万要好好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入娼门三从良的一代深明大义名妓柳如是!

我们一说到妓女,有些人就有点厌恶。其实在古代有许多深明大义的名妓。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吧!在明末清初是有这样一个名妓,她叫。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与马湘兰、、、、、、同称“”。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大才子为侧室。明崇祯元年(1628年),柳如是为江南名妓徐佛收养。柳如是并不迷醉其中。崇帧五年(1632年),柳如是嫁与年逾花甲的大学士周某为侍妾。周状元出身,常把她抱于膝上,教她读诗学文。其他妻妾醋意大发。周某死后,柳如是被迫下堂而去,重操青楼旧业。明崇祯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文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但迫于封建礼教所阻。其中与陈子龙的一段情愫,双方情切意笃,长居松江南楼,赋诗作对,互相唱和。可惜南楼唱和的美景不长,陈子龙元配带人闹上南楼。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虽然如此,陈子龙对于柳如是仍不死心。但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如是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十岁的柳如是结识了原朝廷礼部侍郎、28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崇祯十三年(1640年)柳以男妆相,柳儒士之名与钱再相遇,钱并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处以“如是我闻”(经书结集常以此词起头,其意为叙述诸沙门共同聆听释迦牟尼佛开示。)之名另筑一“我闻室”以呼应柳如是之名。并带着柳如是徜徉于湖光山水,诗酒作伴。柳如是感其深情,愿嫁此时早已年过半百的钱谦益。崇祯十四年(1641年),柳如是嫁给了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谦益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 柳儒士 。柳如是后生有一女。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于是钱谦益便腼颜迎降了。钱谦益降清去北京,柳如是留在南京不去。钱谦益做了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如是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四年(1647年),钱谦益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了钱谦益。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如是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享年四十六岁。柳如是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是年其女年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此外,柳如是作为传统社会一介女子,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在与其往来的名士中,张溥、陈子龙、李存我均是有铮铮风骨的民族志士,柳如是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在盛泽时,柳如是曾对张溥说:“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柳如是同时也被很多名人所称赞过,王国维曾题诗“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在王国维看来,在危难时刻,包括柳如是丈夫、时任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在内的那些在屈膝变节的士大夫们(即诗中的“蓟门朝士”),在气节和操守方面是远远不如柳如是这个“下贱”妓女的。陈寅恪把柳如是誉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认为她虽然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其事迹却令人“感泣不能自己”。但在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社会,她却没能受到公正的待遇和评价,甚至“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为后世轻薄者岁厚诬”,而对柳如是的传闻和记载,也大多“简略错误”“多非事实”。在那个以男人为主导的时代,她是如此的有气魄,如此忠义。就印证一句话谁说好女不如男。这就是一代名妓的潇洒、气魄。让小编都为她绝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