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大费周章将蔡文姬从匈奴接回?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这首文人丁廙笔下的《蔡伯喈女赋》描述了三国一代才女一生三嫁的坎坷命运,读来令人动容,让人唏嘘。

蔡文姬一生三嫁,离不开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个人,一个是中原的魏武王,另一个是匈奴的左贤王。

蔡文姬由于被身处乱世被掳匈奴,不得已委身于匈奴的左贤王,但后来被曹操派人夺回中原。

那么,曹操是怎样从匈奴的左贤王手中夺回蔡文姬的?骄悍不羁的匈奴人为何放走了到手的中原美人?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呢?网络配图 蔡文姬的父亲是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从小以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十六岁时,蔡文姬嫁给卫仲道,这是她的第一次婚姻。

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看到卫家的人嫌自己克死了丈夫,便毅然回到娘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贼被杀之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

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四处流亡。

当时,来自北方的匈奴,掳掠百姓。

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

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从此以后,蔡文姬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

就这样,蔡文姬她在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她已经习惯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然而,蔡文姬在匈奴期间是怎样度过的呢?《胡笳十八拍》中她对此作了深入骨髓的倾诉:“竭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俗兮当告谁。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遏我情。

” 不难想象,蔡文姬这个中原的文弱女子,在匈奴十二年,背井离乡的蛮荒生活中,忍受着被掳占的屈辱和怨恨,而在感情上很难与左贤王交流。

她一直吃不惯散发出膻腥味的生牛羊肉。

左贤王作为一个匈奴单于,已习惯了用武力去征服女人。

因此,打骂和凌辱是常有的事,使她发出了“唯我薄命,殊俗心异,莫过我最苦”的感慨。

网络配图 这样生活过了十二年后,蔡文姬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机。

当时,曹操兵败赤壁以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开始重振军威,不久被封为魏王,在北方的威望很高。

就在这时,曹操想起了当年老师蔡邕的女儿文姬还流落在匈奴。

念及蔡邕无嗣和文姬的才华,他决定不惜一切以重金赎文姬回汉。

但是,苦于一时无有良策可从匈奴左贤王的手中夺回中原才女,让蔡文姬顺利归汉,曹操为此深为焦虑。

没想到就在此时,恰遇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特地到邺城来拜贺。

曹操便把呼厨泉当人质软禁在邺城。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以金璧为重礼,派出使臣屯田都尉董祀赴南匈奴,向左贤王说明曹操想赎蔡文姬归汉的来意。

但是,曹操关于文姬归汉这一要求被左贤王蛮横地拒绝了。

看到左贤王拒绝了曹操的要求,董祀便告诉他,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现在还在邺城。

左贤王迫于呼厨泉单于的人身安全,才忍痛同意文姬归汉。

就这样,蔡文姬流离西域十二年后,便离开了西域回归中原。

蔡文姬回到中原的这一年,她三十二岁,正值一个女人春秋鼎盛之年。

于是,在曹操的撮合之下,她开始了第三次的婚姻里程。

这次她要嫁的男人就是前往匈奴接她回汉的屯田都尉董祀。

然而,令蔡文姬始料不及的是,婚后第三年,董祀因犯法而被判死刑。

蔡文姬一生命运多舛,这个不幸的消息无疑又一次让她的心沉入了冰窟。

蔡文姬为救丈夫,决定亲自冒死去向曹操哀求。

网络配图 曹操是她父亲蔡邕生前的学生,一生怜香惜才。

蔡文姬流落匈奴十二年,曹操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赎她归汉,看到这个一生坎坷的蔡门才女叩头请罪,苦苦哀求,不由长叹一声:“你过去和现在的遭遇我都十分同情,但处死的公文已发,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央告说:“明公有好马万匹,勇士成千,何不派一骑士去救董祀临死之命呢?今天明公之为,文姬将感激不尽。

”董祀就这样被曹操破例赦免了死罪。

曹操下令追董祀而归后,又问蔡文姬:“我听说令尊生前有许多的著作,你能回忆起来吗?”蔡文姬回答:“父亲生前著书四千多卷,都已失散。

现在我能背四百多篇。

”曹操听了不禁,立即命人为她备好缮书狼毫,请她追忆其书。

两年之后,蔡文姬写下《续汉书》。

曹操看了,甚为满意,也十分庆幸。

若无曹操出手赎救,一代才女蔡文姬如何能回归中原?若无“文姬归汉”,哪来的蔡邕的四百篇传世之作失而复得而流传千古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张飞竟做了一代奸雄曹操的女婿 求刘备心里阴影面积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王羲之的后代 解析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王羲之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