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仕人阶层地位是最高的,所谓“学而优则仕”,那些读书有所成就的人,一般都能成为朝廷命官,但在此之前需要经过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一生能考中一次状元,那是莫大的荣耀,在当北宋年间,有一个人却考中了两次状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王世则,桂林永福人,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王世则小时候家里很穷,就去山上砍柴补贴家用,不料却从山上滚落下来,摔断了左腿,由于当时太穷没钱医治,所以王世则成为瘸子。
王世则长大后走路跛脚,但却十分聪明,他很想去学堂读书,但不料家里实在太穷,没钱供他读书,于是王世则每天利用农闲时去村头的私塾门口偷听课,竟然也学到不少东西。
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一个对联考学生,上联是:独角兽,先生说完后发现没人能对得上来,不料窗外的王世则冲口而出:比目鱼,先生一看发现竟然是门口一衣衫褴褛孩子对出来的。
先生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叫王世则,他十分欣赏孩子的聪慧,便让他免费来听课,可见当时的老师真是伟大啊,王世则得到这个机会,越加发奋学习,不到20岁就考中了举人。

公元983年,王世则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亲自出题,题目是“六合为家”,王世则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很快写下一份答卷,是考场上第一个交卷的。
宋太宗亲阅试卷,当他看到王世则写下“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的佳句时,钦点他为金科状元。
不料殿试时宋太宗见到王世则本人,发现他是个瘸子,如果让一个跛脚之人当状元,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正当宋太宗犹豫时,宰相站出来说话,结果宋太宗还是同意让王世则当状元。
跟王世则同一批考中的有个进士,他去担任县令之后,竟然让本地境内军粮失火,于是有人告发他是走后门考中的,于是宋太宗下诏,让这批进士再入京复试,王世则也在其中。
但王世则才华横溢,第二次复试仍旧考中状元,所以他被后人称为“连科状元”,在科举考试开创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世则是千年来唯一一例。

王世则称为科举考试中的传奇,后人也叫他“跛脚状元”,后来他为官清廉,不畏强,被世人称为“铁面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第一谋士是哪位?远胜郭嘉诸葛,不死则天下归吴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在给英雄们排名的时候,武将有很多排名方法:大才子毛宗岗的“一吕二赵三,四关五马六”,再比如考虑到和曾是一方诸侯身份的“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等版本。但是无论任何人对武将做出什么排名,吕布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实际上,千年以来在各种历史环节中,多数武将们往往在争夺第二名很起劲,第一名从来没有争议,比如秦末,比如汉末吕布等等。 不过如果要论文臣才智,自古以来却很难有第一的说法。可能只有正德年间曾经把明代开国的二品御史称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不过正德已经是的第十位了,对刘伯温评价并不全面,正史刘伯温生前成绩甚少,文臣第一的说法并不足以为信。而至于英雄辈出的三国,想要排除第一来谋士,则千年来争议非常多。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诸葛、,还有人认为是英年早逝的江东周郎,这些2000年以前的智者,如果从他们平生的得意之作去看,水平大致相当。郭嘉在前后,屡出奇谋,精准预测二子和江东之死,对于有条不紊的战略安排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止了被群雄群起而攻之;的成名作是未出茅庐三分天下,《隆中对》更被视为与《汉中对》齐名的千古奇策;而江东更是在一战定乾坤,让曹魏从此无力拓土向南,可以说是三国的直接创造者。 有一人却兼具三人的巅峰作品的优势甚至更胜一筹,他曾经在官渡之战之前(建安五年)预言后人将丢荆州,曹操必然坐大,;此人曾经作《吴中对》,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七年就预言天下三分,预测“坐断江南战未休”,划江称帝;曹军临赤壁,周瑜在鄱阳,孙权举棋未定时他力劝吴军抗曹,为孙权提出了任用周瑜统领全军的建议,他本人担任赞军校尉,类似于今天的总参谋长,对赤壁之战的策划和指挥功劳不在周瑜之下。 此人就是东吴大都督,后世在谈论诸葛亮时常常以《隆中对》为其一生巅峰之作,却常常忽视了鲁肃的《吴中对》。《》中提到,刘表刚死鲁肃就准备了与合作抗曹的策略,不仅战略上要比诸葛亮领先很多,而且在荆州归属上以大局为重;在长沙、零、桂三郡的归属问题上,鲁肃闪电夺取三郡后,三言两语就让狂傲的撤兵。鲁肃深知荆州是易攻难守之地,乃谋天下最后所图之地。 虽然鲁肃在战略高度上与诸葛亮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鲁肃能够始终坚持吴蜀联盟这条主线,无论是在对刘备个人的态度上,还是在处理双方纠纷的荆州和长沙三郡问题上,都能够做到让蜀国无话可说,最大程度上降低两国交战的损耗,时刻不忘北方的曹魏。 反观诸葛亮,无论是在向孙权求援时还是在处理荆州等地的归属问题上,始终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言语和态度,虽然最终脆弱的联盟崩塌导致胜利天平彻底倒向北方,不能说是诸葛亮的错误,但是作为职业谋士,蜀国的国务总理在处理吴蜀两国关系时显然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至于三国的其他谋士,更不必多论,郭嘉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但曹操没有任何一个人,也都可以成就霸业。 建安二十二年,曹魏发生大瘟疫,曹操手下的徐干、陈琳、应玚、曾让鲁肃不要投孙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等人都因为瘟疫而死,北方大乱。刘备率兵夺取汉中,斩杀,曹操本人也被迫立为太子后统兵到西安一代防御,以防不测,许都吉本等人同时策划了一场大动乱。这一年可以说是曹魏最动荡不安的一年,刘备约曹操会猎汉中,曹操遭到了起兵以来最大危机。 但是这一年,蜀国大都督鲁肃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一年鲁肃不死,孙权必然让他带兵北伐,曹魏主力在防备汉中刘备,势必难当鲁肃一击。然而正应了东吴大将所遗言“大丈夫生在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奈何死也”,鲁肃对天下大势的掌握更加精确,提出的方案也更加细致高效,然而他却偏偏在大好时机出现的时候去世了。孙权称帝当天曾对文武百官怀念鲁肃说“昔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意思是鲁肃早就知道会有三国皆称帝这一天了---这一点明显要优于诸葛亮不肯承认汉室早晚灭亡的《隆中对》。 更何况,如果鲁肃不死,断然不会让夺取荆州,更不会让他斩杀关羽,毕竟吴蜀两国,一旦双方火拼,实力出现较大损耗,则势必被曹魏所灭。精诚合作,先灭魏国才是唯一的生路。而能够识破这一大局的只有诸葛亮和鲁肃两个人,可惜诸葛亮不能将这一战略始终付诸实践,而鲁肃却,不断的宽容蜀国,以保证联盟的存在。 而且以吴国的实力和底蕴来看,一旦双方在建安二十二年能够一举将曹操的北方拖入战乱,孙权将会是最有机会笑到最后一统天下的。只可惜天妒英才,三国最大的智者仅仅活到了四十六岁,未能够按照他的精确地谋略完成一统的计划。鲁肃死后,虽然东吴仍然能够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然而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渡江战合肥,却不能敌的区区几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祁镇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当两次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